返回列表 发帖

从“境由心造”到“心由境造”

从“境由心造”到“心由境造” 

十月八日下午四点,原长郡中学初一九二班十二位同学在“大蓉河”酒店聚会。我们都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有的在六五年即下放江永,有的续读高中却在三年以后跟着去了华容,还有两人当年考上中专而避免了接受“再教育”之累。现在,我们之中除一人因是职位不低的“京官”外,均己退休,大都在静享晚年。多年未见的老同学在一起,自然是欢喜百分,自然是千言万语、畅叙沦桑、意犹未尽、一醉方休。晚十点,聚会谢幕,那位为这次老同学相见而推迟了一个饭局的“京官”,被久候在门外的小车接走,其他人依依不舍地离开,只剩下聚会的“东家”,这个酒店的老板之一,因不胜酒力而昏睡在酒桌旁的沙发上。

这次聚会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酒店内的“书画工作室”备有文房四宝,我们之中有一位名气很高的书法家,他要为每一位同学赐字。书法家六五年下放江永,其生涯之坎坷当然不在旁人下,然而,他童颜犹在,在这群花甲老人之中宛若一名毕恭毕敬的小弟。据说这位小弟平日慎少在外动笔,一动笔则价格不菲。当然,在老同学面前,不但分文不取,且早己准备好几十句四字佳言待我等选择所爱,尔后再由他笔下生辉。我一眼相中其中四字:“境由心造”,沉思片刻,提出要将“境”字与“心”字换一个位置,众人愕然,齐呼我颠倒了佳句的本意,在我执意坚持之下,书法家小弟对我喊了一声:“班长,从命了”,一挥而就,盖上他的大印,了却了我的心愿。

深夜,我凝视着洒脱的“心由境造”四字,不免有一点感概。

我不是不知“境由心造”所蕴含的哲理。我们这个世界存在众多的不公,特别是那些不正常年代里,更有甚之,而且这种不公永远不会彻底消失。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能尽量以不甘沉寂之心,进而以不乏奋斗之力,去谋求境遇之变,小则使公平光顾个人,大则汇于亿人洪流,成为改造历史的基石。

然而,今天的我们,己不是当年的我们。社会在进步,而我们老矣。境遇于我们昔非今比,幸福指数于我们只有量的高低,没有质的不同。我们该静下心来,适应今天,不浮藻,不奢望,不追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仰望强人,不小视弱者,对天下大事仅关注而己,心安理得地享受今天,因为我们的今天乃由我们的往日所换取,至于其他,让位于后来者吧!

另外,那天我和书法家抬着“心由境造”四个大字,被张老三照了个像,如果像还可以,就请张老三发到网上来,为本篇拙文打一个句号,行吗?

    谢谢张老三为我的拙文所发的四张像片。第二张像片五人中,除书法家外,像片居中者也于六五年去了:江永,他己退休但现在仍在经营一个工厂。这次聚会时,我问他其父之情况,他告诉我九十多岁了,身体还可以。他还说,由于其父是抗日战争时常德惨烈大战的幸存战士,在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之际,可以得到中共中央军委颁发的纪念奖章,一名现政府工作人员在送奖章时,问其父得知其父是“国军”,居然不发了,直到开明的上级领导得知此事,立即纠正,其父才得到了这枚用自己的鲜血和战友的生命换来的奖章,得到了历史的认可。

    这位同学为什么当时不能考上高中及以后的境遇不难得知。然而,他和那位书法家下乡早,回城迟,在这像片中却比其他三人显得年轻,佩服!

    谢谢天涯倦客、蔡家湾、晓峰、行者无疆、天天等网友等对我的拙文的认同。

    倦客学友的跟帖使我想起了刘少奇主席临终前的最后遗言:“好在历史是由人民写的”,这句话,我们可以在宁乡刘少奇故居的纪念馆中看到。谢谢wanho对我的拙文提出了不同看法。理解你由于过去所受不公的程度比我深而形成的情感。对于你提出的问题,我也在思索,以后有机会我们当面交流。只不过,倦客学友和行者学弟的那些话,还是值得思量的。

    那天聚会的同学都在惦念着你,他们是:张泽洪、戴树崢、童楚瑶、王留英、倪保露、郑明、李国康、林卫平、周永安、吴晋、陈迎解以及我,李国康还向我要了你的手机号码,打了几次电话,未通,不知何故?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