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难得北风吹一片好诗情,欣赏清新佳作。

 

“山中木本尔称王”是否夸张过度了点呢?映山红这植物在不开花时是不显眼的。在江永,木本之王还是松和杉吧。

TOP

“山中木本尔称王”指木本花卉呢,呵呵,谢谢关注!“植物映山红,在所有观赏花木之中,称得上花、叶兼美, ... 北风吹 发表于 2011-3-15 16:30

 

可是你说的是“山中木本”而不是“花盆木本”啊。

TOP

         涧溪倒映漫山红,      &nb ... 海客瀛谈 发表于 2011-3-15 18:55

 

     海客是格律高人,作诗严格按平水韵,难得。但王力先生也讲过现在作诗是可以用“邻韵”,即“东”“冬”合韵。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的;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   ——王力

 

    今天我们如果也写律诗,就不必拘泥古人的诗韵。不但首句用邻韵,就是其它的韵脚用邻韵,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 ——王力

 

 

 

   与海客瀛谈共勉。



 

 

 

TOP

回复 13# 江河人 “山花木本”吧,谢谢指导! 北风吹 发表于 2011-3-15 22:06

 

   这样就对了,尽量做到无懈可击。

TOP

回复 25# 海客瀛谈

 

     海客兄不愧是诗词方家,研究近体诗如此精湛,令江河人敬佩。我不反对用平水韵作诗,哪怕有些诗作读起来并不押韵,因为我们现在恐怕无人会读古音了。平水韵将“东”和“冬”、“江”与“阳”分开,在当时也许是对的,但到了今天,我们还能分开么?我们的诗词作品是供人来阅读的,您在看,实际上是在默读。用“支”“微”韵的,出入就比较大。现在的国语就是普通话,我觉得用国语音韵就是不错的选择。懂得平水韵固然好,能读好古人的诗词。但现在还完全依平水韵来写作,那就有点迂腐了。我看还是“格律从严,用韵从宽”为好。著名的毛诗七律《长征》就是“寒”韵与“删”韵合用的呢。

    言语可能有些偏激,还望海客兄见谅。

 

请看此网页:

http://bbs.zhsc.net/simple/?t12536.html

TOP

 

  非常赞同寒乡之观点。

TOP

 

        欢迎大队部,又一格律高人。

 

   不错,“滴翠谷”是“三仄尾”,应避免出现。但由于本句不是韵脚句,那是可以通融的。毛泽东的《送瘟神》还有“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单平句呢,这叫特拗。

 

   与大家共勉学习。

TOP

回复 37# 海客瀛谈

 

与海客商榷:

 

 

以下资料来自网络

 

 
关于近体诗“三仄尾”
.
在网上流行的所谓“近体诗须避三仄尾(脚)”之说,余以为大错特错!我想,无论这些持论者,他的名气有多大,他是何种权威,但任何所谓名人与权威,当其面对事实的时候,他总会想起“事实胜于雄辩”这句成语吧!否则,他将会从搞笑历史与事实开始而最终搞笑自己!看过“全唐诗”的人,大都知道:“三仄尾”在唐句中是大量存在的。这里只举一部分例子,雅人如果有兴趣的话,可到“全唐诗”中继续查找。以下例子中,放入括号的乃是三仄尾。
.
【登裴秀才迪小台】王维
.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
【春中喜王九相寻(一题作晚春)】孟浩然
.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
李氏园林卧疾】孟浩然
.
我爱陶家趣,园林无俗情。春雷(百卉坼),寒食四邻清。伏枕嗟公干,归山羡子平。年年(白社客),空滞洛阳城。
.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韦应物
.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後),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
.
终南别业 王维
.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孟浩然
.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丹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
留别王侍御维 孟浩然
.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祗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

早秋 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银河。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淮南(一叶下),自觉老烟波。
.
落花 李商隐
.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

灞上秋居 马戴

.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
书边事 张乔
.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
章台夜思 韦庄
.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
独不见 沈佺期
..
卢家少妇郁金香,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
八阵图 杜甫
.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
玉台体 权德舆
.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铅华(不可弃),莫是藳砧归。
.
登乐游原 李商隐
.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长干行二首之一 崔颢
.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
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
),佩声归向凤池头。

TOP

下篇:

 

                “三仄尾”及其他

    


 

  一般在写诗时为了顾及词义,会常常违反格律出现拗句,什么是拗句,就是平仄不符合长格的句子。必须进行补救,就是改变拗句中某个字的平仄,使其符合格律要求,叫做拗救。随着文化的发展,格律的变化,和诗人们对唐诗认识的提高,原来认为是拗句的诗句,现在不再把他们当成拗句了,自然也就不需要拗救了。笔者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朋友们交流一下。


 

   


 

   【一】,三仄尾不要拗救。


 

      所谓“三仄尾”又叫三仄脚,指不押韵的那个诗句最后三个字都是仄声。据说三仄尾是形成格律诗的萌芽阶段,由南北朝时期永明体的创始人沈约提出的,作为一个学术流派,必然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产生影响,也必然有一大批追随者,直到盛唐时近体诗的格律已经形成,依然还有禁忌三仄尾的提法。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三仄尾呢?


 

 1)   ,对于“平平仄仄仄”。


 

在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下册第二分册里指出:“这个句型第三字如用仄,则第一个字必须用平。”可以看出王力先生有条件地肯定了三仄尾存在。对于七言诗,仄仄平平仄仄仄,则第三字必须用平。


 

 2),对于“仄平仄仄仄”。


 

按照王力先生的提法肯定是不允许的。但涂宗涛先生著的《诗词曲格律纲要》认为“仄平仄仄仄句型同样符合规律,根据是杜甫诗中出现了大量的这样的句型。”涂先生文中举出二十二条,杜甫使用仄平仄仄仄句型的例子。如:


 

 “情只益睡,盗贼岂敢忘”;“南伏毒寺,潇洒到江心”;等等。


 

 因此涂先生很自信地认为:杜甫是唐代诗词格律要求极其严格的诗人,经过大量的杜甫的诗的验证,仄平仄仄仄句型是符合近体诗格律的,当然三仄尾也是允许的。


 

       3),对于“(仄)仄平平仄仄仄”。


 

 对于七言唐诗中,使用“仄仄平平仄仄仄”句型的例子很多,比比皆是,可以肯定的说不是拗句。如杜甫诗“怅望千秋一洒泪”。关于近体诗的格律内容,当然应以唐人在这方面的专著为准,可惜,这些诗词理论书籍在沧桑岁月中流失了,现在只好利用唐诗来验证近体诗的格律要求,是比较合理的,也是比较准确的。


 

 4),对于“(仄)仄仄平仄仄仄”。


 

 但是在唐诗中使用“仄仄仄平仄仄仄”句型的例子相比较不多,也就是说,对于仄起仄收句,第三字和第五字同时为仄,如(仄)仄仄平仄仄仄,这种句式尚在争议中。笔者认为,既然仄平仄仄仄已经肯定,七言诗是五言诗的扩展,仅仅多了一个顶节而已,而(仄)仄仄平仄仄仄在唐诗中也有一定范围的应用,如:


 

      杜甫诗中有“予见乱离不得已,予知出处必须经”,“陶冶性灵在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谷口子真正忆汝,江湖远适无前期。”;“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等。


 

且这种句式在音调节点上又是符合要求的,我们今天不应当把它当成拗句。


 

     由此笔者得出结论:“三仄尾”可以无条件的应用。


 

TOP

回复 40# 大队部

 

   

   与大家同行。

   

   我虽说可以适当放宽格律,但自己写诗时也是尽量避免出律的。中华诗词学会曾公布并推行《中华新韵》,结果阻力较大,尤其是海外华侨大呼不是。现在提倡中华诗词进校园,如果诗韵不改革,那就会是死路一条。有人说古体诗词(近体)是夕阳文学,若是那样,就糟糕了。那个网友说的好,要为新声韵让路,写新声韵的不必标明是“新声韵”,而用旧韵写的则要标明用的是哪种诗韵的第几韵。当然这不是我们说了算,但也要呼吁一下。

 

   《中华诗词》刊物曾登了一首有句孤平的诗作,那句诗是“议论最多是减肥”,编者专门作了刊登说明,说这句诗实在改不去了,不能因词害义,只好作特殊处理——采用。

 

   我写诗用韵只为了顺口,绝不会只顾韵书而忽视当今的“押韵”。不赞同“东”“冬”分离,“江”“阳”对立。

 

 

  

 

 

TOP

回复 39# 江河人 本人不认同“孤平”、“三平”、“三仄”,因为错综而又和谐的平仄排列是为了形成声调的 ... 寒乡 发表于 2011-3-18 08:56

 

是这个道理。

 

    格律诗词以她的构架美(固定格式)和声律美(平仄、韵脚)而为国粹。不讲格律就不能是格律诗词了。只是当今年轻人不甚了解入声字,他们也可能没有必要去学习入声字;他们不知平水韵,也没有很有必要去死记它。为使格律能发扬光大,诗韵改革势在必行。虽然前几年中华诗词学会公布了《中华新韵》,但受到老一辈某些人的歧视。我敢预测,再等20年,情况会发生急剧变化。到那时,人们都讲普通话,都按汉语拼音行事,谁还去研究汉语古音呢。现在格律诗词明显后继乏人,有几个年轻人愿意去写这些限制思维的古董呢。只有按新声韵去弄,才是出路。因为我们现在写的格律诗词是给现代人看的,不是给唐宋人看。格律可以从严,用韵必须放宽(中华新韵)。用韵就是要“顺口”“合辙”,当然是今天的“顺口”“合辙”。我们不是唐宋人,就是完全按律,我们今天写的东西也不像是古诗的,因为我们今天有很多语言变化和物质变化。古人没有飞机火车,今天我们就不能用进这些词吗,你可能会说这根本不是唐诗,唐朝哪来这些玩意呢。

 

    呵呵,胡说八道。

 

TOP

哈哈哈!好哇!看了各位高手的高见,就是上了许多堂课哦。谢谢!这映山红是长沙市的市花哦!碧绿枝头簇簇 ... 周行 发表于 2011-3-18 17:46

 

   若照平水韵,周君您也出韵了呢,O(∩_∩)O哈哈~。

 

   无知无畏,......。

TOP

“三仄尾”可以无条件的应用(江河人语)的结论,本人是无法苟同的。

 

    江河人可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呢,只说可以通融。通融吧,因为先人有先例,今人有要求。其实我本人还是注重格律的,除了用韵较放荡外,其他的诗词要求都会注意到。但对初学者,我鼓励他们用新声韵,以致不使他们遇难而退。我们不要总要求人家照古人的思想办事。什么叫发扬光大、与时俱进?这倒是值得我们深思。大家都觉得写格律诗太难,太古董,那还有出路吗?你还是用“支、为、吹、师”或“灰、哀、开、回”作一韵,谁还喜欢读呢?“玩”字谁也不会想到在平水韵中竟是去声字(去声:十五翰),郁闷不?

   不知大家写诗时遇到“改革开放”这个词没有,用平水韵,你能取吗?有人曾改作“革新开放”,那行吗?有人又会说,我不写“老干体”,用不上。哦,原来你整天在吟花弄月,孤芳自赏,那就没有办法了。

   其实新声韵将来是有前途的。

 

   又是胡说八道,让大家见笑了。

 

TOP

哈哈,君言犹在耳,我以为是自己老眼昏花呢!再看一次,仍旧是       杜甫诗中 ... 海客瀛谈 发表于 2011-3-18 20:39

   哦,原来海客兄误将江河人推荐的帖子作为江河人的文章了。请您看看前面注有“以下资料来自网络”。

   不过不要紧,论坛嘛,没有争论反而不正常。

TOP

 

        其实唐人写诗还是比较自由的,只是到了宋代,才严格起来,因为科举用到它。

   《唐诗三百首》应该是经典嘛,除了古诗和乐府外,在律绝栏亦有不合要求的呢。请看这首七律:

 

 

登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首句是不是失平仄?“三仄尾”和“三平尾”在这首诗的颔联中都能见到。“黄鹤一去不复返”比“坐地日行八万里”还失律吧。

 

TOP

 

   1,海客兄所提供的资料并没有论明崔颢诗的出律原因和依据,这只是基本的格律常识——拗救。

   2,篮球比赛规则是在与时俱进的,包括很多体育项目的规则都在应世而变化,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比赛更漂亮。

   3,我们提倡诗词进校园,一定是普及新声韵。用新声韵并不是作格律诗的的叛变,而是让其发扬光大。

 

TOP

 

 

“昔人已乘黄鹤(拗)去”出句第六字当平而仄,“此地空余黄(救)鹤楼”将对句第五字改仄为平。

同样:“黄鹤一去不复(拗)返"出句,第六字当平而仄“白云千载空(救)悠悠”将对句第五字改仄为平

由于不同位置的拗救是出现在四六节奏点的位置上,处于“二四六分明”的情况之下,所以这种情况是必须救的。

“拗”而能“救”就不为“病”了

 

 

   向海客兄学习。

 

   但“黄鹤一去不复返”是第三四五字都失律。三仄尾能用三平尾来救,那就很有意思了,看来唐人是赞同三仄尾和三平尾的。

 

   我佩服《钦定词谱》的编撰者和审核人,他们大胆推新。《钦定词谱》清康熙时,陈廷敬、王奕清等奉康熙命编写,以万树《词律》为基础,纠正错漏,并予以增订,826词牌,2306体。你看平均每个词牌将近三体,有的词牌居然超过十体。由此看来格律诗词的体裁也要革新一下,不能只是那么四体,严格说是两体即平起或仄起。用新韵的是不是可以列入进来另成诗体,我看这是历史的必然,只是个时间问题。

 

    中国若不推广白话和拼音,若不引进阿拉伯数字,我们的科学技术也许还不能起步。我们写诗要用今天的文言,不过用口头语入诗也不是罪过。诗词的贡献是给人精神食粮,除陶冶情操外,诗词语言还要给后人留下遗产。翻翻成语词典,竟有近五分之一出自诗词,当然包括诗经和乐府古诗。所以我们作诗要以语言为主,不要做四平八稳的文字堆砌格律。写诗的精髓在于用心说话,用诗说话,而不是用格式套话。诗的“起承转合”和各种手法的修辞才是我们要注意的。对仗用“反背”,而不用“合掌”,这倒是新学者要清楚的。

 

   但愿格律诗词能焕发生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