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重发《08回乡记》

    九月二十八日下午一点半钟吹响了“情系沅江,相聚金秋”知青返乡活动的集结号。近七百名当年插队到沅江的长沙知青聚集在长沙市政府前坪候车前往阔别三十多年的第二故乡——沅江。此次活动由于有沅江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热情接待;有返乡活动组委会精心策划和辛劳付出;有知青中的佼佼者胡子敬先生的大力支持和亲自出马;有近七百名年近花甲当年热血沸腾的知青热情参与和默契配合,使这次活动没有理由不成功。的确如此,这次活动如期所愿,主办得是非常成功的,是十分完美的;是声势浩大的;是盛况空前的,也许还是绝无仅有的。
    由二十五辆轿车,十三辆大巴组成的省亲车队从长沙始出刚刚进入沅江市,我们就被包围在节日的气氛中,一片节日狂欢的景象,将我们融入到了欢乐的海洋。夹道欢迎的人群衣着艳丽,整齐划一。欢迎的队伍由管乐仪仗队、妇女腰鼓队、棒小伙耍龙队、小学生欢呼队组成。整个沅江市到处张灯结彩、欢声笑语、喜气洋洋,那欢快的锣鼓声、气势磅礴的管乐声、学生们热烈的欢呼声、舞龙队伍舞手的呐喊声,如雷贯耳,震耳欲聋。他们顶着深秋的寒风守候在沅江步行街多时,特别是那一排排手捧鲜花的小学生虽然经受了寒风刺激,冻得小手冰凉,然而他们的心是热乎乎的,他们满面笑容,热情洋溢,高声欢呼:热烈欢迎——热烈欢迎———热烈欢迎——。
    浩浩荡荡的回乡队伍被欢迎的人群族拥在七百米长街中。此时此刻,大有一种英雄模范凯旋归来的感觉,受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礼遇,我们无不为之骄傲,无不为之激动,知青们有的高声呐喊:我们回来了!有的热泪盈眶与欢迎队的成员亲切握手;有的高举双手奔跑着挥手致意。那些执着的摄影人穿梭于回乡队伍、欢迎队伍之中,他们都想凭借自己最优的摄录技术将最美好的时光留下永久的记忆,他们敏锐地捕捉最佳镜头,时而挤在回乡队伍中,时而钻进欢迎队伍里,时而又奔跑到队伍的最前端贪婪地吞食整体场面。我如同一颗不显眼的沙子冲击在回乡队伍的洪流中。此刻,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千,说不清是激动还是自豪,弄不懂是高兴还是冲动,我的眼眶湿润了,心跳在加速,精力高度集中,我在无声地呐喊:我回来了,啊!亲爱的故乡!回到了使我逝去了七个青春年华,阔别了三十三载的这块土地——我的第二故乡——沅江。此刻,接受着政府部门高规格的迎接;此刻,见到了时常思念的父老乡亲;此刻,听到了熟悉悦耳的乡音。
    28日至30日早上在市里活动。整个活动在热闹的气氛中进行着,无论是联谊会还是文艺表演;无论是食宿安排还是自由活动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恰到好处。联谊会的场面热闹非凡,新朋老友聚首,相拥相抱,大家有说不完的心里话,有道不完的离别情;各级领导的讲话是那样亲切感人;知青代表发言引起全场轰动,掌声如雷;浓厚的乡音乡情贯穿于两场文艺演出的始终;食宿安排合情合理,让我们再次品尝到了第二故乡的风味菜肴;宾馆的服务人员热情周到,真谓之:热情煮沸三湘水,温暖留得四季春。每一个返乡者都是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大家欢声笑语,欢聚一堂;一扫老人的常态,个个都是那样青春活力,那样身强体壮,有的还依旧保持着那青春的妩媚,看上去还是那样英俊潇洒,楚楚动人。
    30日上午组委会安排大家下队,回到四十年前插队的村、组,在那里见到了培养教育我们成才的老农。在我们下乡之际,我们都还只是十六、七岁的城里姑娘和城里小伙子,我们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是他们手把手地教会我们各种农业知识和生产技能;是他们与我们朝夕相处,共同耕耘;是他们如同父母兄长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是他们让我们没有白白流失宝贵的青春。
    这次回乡最让我释怀的是巧遇已经远嫁而不常回娘家小我五岁的小姐妹,虽然俩人多年未曾见面,但彼此之间的情感笃深。我们同属黑五类子女,在那极左路线的年代,我们都是被冲击被抛弃的对象。依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客观规律将我们扭在一起,我们在生活上相互照应,在生产中彼此帮衬;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偷着开心。曾记得我回城后多次在梦里见到她,总好像是有一种不祥之兆,让我魂牵梦萦。当我们此次相见时,我们俩不顾一切,恰似旁若无人,我们相拥相抱,痛哭流涕。我们哽咽着嗓子话离别事,谈过去情。从此以后,我们再也不会失去联系,我们要将我们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传授予子孙,让他们永远不忘父辈这段特殊的感情。
    离开村、组后我们一行五人来到草尾老街,过去的街容街貌我们记忆犹新,我们重温旧梦来到了草尾候轮室、寻觅了草尾饭店旧址、在渡船码头徘徊良久、认真查看了当年我为生产队卖西瓜的场地、凝视着养珍珠的水塘、参观了草尾粮库。草尾邮局是当年知青比较喜欢光顾的场所,因为日夜企盼的家人邮件与钱物均要在那里集散,这次我们也在那依稀可见的旧址停留了许久。我们还到了公社老址追回了过去的记忆,那公社企业已物是人非,早已归属于私人企业。
    在我们从生产队到草尾镇的必由之路街口看到了一间间破旧不勘的住房,房门虚掩着,从门缝往里看到了烂褛不堪的家私及铺盖。一经打听才知道里面住着一个我们不相识的,草尾镇的孤寡老人,生活来源于社会救助,平时依靠可怜巴巴的隔壁邻居招呼打点。此刻,我的心情一下变得阴沉沉的,我想这样的社会现象何时能够得到彻底解决?何时能让这些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呢?我只是一个退休干部,我也回天乏术,只好给上一点点钱,聊表寸心,心想正值节日期间,让她们添点菜,用以改善一下生活,也算是我回乡做了一丁点有意义的事。
    就这样匆匆几天结束了我们的回乡之旅,有欢乐风光的时分,亦有凄凉的片刻。一切的一切都回旋在我的脑海里,将点点滴滴添加到我的记忆库之中,直到永远,直至终身。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