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围山知青尚久铁(一)
(杨志翔)
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在那个上山下乡的年代,湘东明珠浏阳大围山安置有长沙、湘潭、株洲三个城市数千知识青年,当然会有几个佼仪者。其中下放在中岳公社的知青张扬以“第二次握手”一书名扬中国。殊不知,这本原名为”归来“的手抄本在民间悄悄的流传时,而作者惨遭“四人帮”之主将姚文元之追捕,东躲西藏,衣食无着,后终于落于“牢笼”过一段时间之铁窗生涯。否极泰来,张扬因祸得福,粉碎四人帮后,十年浩劫之“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张扬不仅彻底平反,而且“第二次握手”一书畅销全国,喜事连连,该书被拍成电影,苏冠华和丁洁琼这两位书中主人公由全国知名度极高之演员主演,更使“张扬”一名引起轰动。几年后,先后当过湖南省政协委员,担任过湖南省文联副主席,后因写作品之需要,还兼职湖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不过,墙内开花墙外香,风云人物张扬全国闻名而在大围山的知名度却比不过白沙公社围山大队小洞生产队知青尚久铁。尚久铁1965年9月到该地插队落户。70年代初期返回长沙。屈指一算,至今已有43载,但大围山所有知识青年及50岁以上之当地农民没有一个不认识尚久铁的,偶有到大围山回访之知青都能听到农民的关切问候:“会画毛主席的知青尚师付在什么地方 ?”而知识青年只要一聚会,也无有不关切尚久铁的,尚久铁确实是大围山的风云人物,他以他特有的经历和杰出的才华在大围山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给知青和当地农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
1965年9月9日,一批长沙知青被安置到了革命老苏区大围山,这里曾是毛泽东主席在文家市秋收起义之前开展革命活动的地方。1927年9月11日,毛主席亲率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独立第三团旗开得胜,打响了秋收起义第一枪,未损一兵一卒,消灭国民党许克强部一人连“白沙战役”彪炳史册。毛主席(时为秋收起义前敌总指挥)兴奋之余,在白沙古镇刘氏宗祠写下“西江月”以为记念。“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直接指向平浏。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而今时过境迁,刘氏宗祠现已为“浏阳市大围山完小”校址,但当年革命标语“暴动胜利万岁”却依然在壁,令人浮想联翩。1930年,湖南省苏维埃之驻地便在大围山东门市三华里之处,相比而今矗立在芙蓉南路之省委、省政府办公驻地,虽然过于寒酸,但满壁革命标语犹存,当年壮志豪情还跃然壁上,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白沙公社不足1万人之弹丸之地,便有知名知姓的442位烈士用鲜血将该片土地染红。因此,当一批满腔热血之青年一来到这神奇的土地上,便有一种豪情壮志,一定要在老苏区战天斗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盖瓦添砖!尚久铁被分配到小洞生产队,他将小洞知青组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装扮打点成白沙公社所有知青点学习典范,各青年组纷纷前去学习,也就是在去学习的当天,我认识了尚久铁,他们这个组的知青全部是长沙市文艺路办事处安置的共计15人,尚久铁年纪最大,当时已有24岁,其余都在18岁左右,最小的15岁。因此,他是当然的老大哥。知青点布置得井井有条,房间干净、床、桌整洁、而最为抢眼的却是客厅壁上挂着的两付彩图,“大围山大队小洞生产队五年发展规划图”和尚久铁的自画像“耕田图”——“尚久铁眼望着前方,左手扶犁耙,高卷着裤腿,右手高悬牛鞭,身穿一件布扣农民上衣,一头身壮之水牛正奋力拉着犁。”活脱脱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民形像,大家赞叹不已,毫无疑问,所有的一切却是尚久铁的杰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