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这个话题由我而起,想不到竟然引起这么多人的回忆,尤其是易山、晏生、耕云播雨还写专帖。颇有些抛砖引玉的得意之色。

  各位大哥大姐的人生阅历比我多,又有幸生活在便于打赤脚的南方。其实我写的那点子事真是不算什么。一件小事,反映出各色人等的多彩生活,让我了解了更多的事情。收获是大大地!这说明,大家都曾经有过共同的生活,共同的感受,一叶而知秋。这几天,大家都在议论打赤脚,在下不才,能为大家提供一个众人都喜爱,都感兴趣的话题,很是欣慰。

   顺便提一句:删妹的回帖中说了句湘乡话,咱来挑个毛病,应该是“依里噶”。对吗?

靖县是我家,我们都爱他。

TOP

             谢易山回帖。关于我的语言能力问题,在下曾在靖县板专文介绍。因为多年辗转各地,对方言又有些兴趣,比较注意各地方言的典型语句,故出此言。我自小生长在北京,自然是一口“京片子”(不是普通话,是北京话)。

      比如就说这“依里嘎”:

      用普通话说,是“怎么”

      用靖县话说,是“怎个”

      用长沙话说,是“窝里”

      用邵阳话说,是“依里”

      用山东话,东北话说,是“咋”

      用唐山话说,是“咋儿”

      还有用时下风靡的网络用语说,是“肿么”。

      好玩儿吧?

      还有,我隐约觉得,还欠您一件什么事,您如果不记得,我一定记得(与国子监有关)。总会有还帐的那一天。  

靖县是我家,我们都爱他。

TOP

      回易山:您如果细心看我的帖子就会发现,我对所有的朋友都称“您”,这不是客气,是我们北京人的“老礼儿”,也是习惯。北京人连骂人都称“您”。很喜欢您的文章和您的认真态度——对每一个回帖都认真看,认真回。这点我往往做不到。

   关于我的“欠帐”我一定会还。这种事我一般不“塌场”。我听说您心爱的泥塑被朋友拿走了,当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送您一套,并且亲自给您用老北京话讲解。就这回事。

     欢迎您有机会来北京玩,请记住,在这里有您的朋友!

     还有,是“洋取灯儿”,不是“洋起灯儿”。

靖县是我家,我们都爱他。

TOP

    回易山:“咦嘀”是哪儿的“咦里噶”,我的确不懂,湖南地方方言很多,这最常用的词说法自然不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咱真不知道,就不“筐瓢”了。

    您说要送我礼物,我很感兴趣,可以给您提供线索:一个地道的、长沙产的、燥脆的、嫩王的、喷香的——葱油粑粑!

    还有,我们在北京的长沙知青相约一聚,活动内容就是参观广哥的画室,时间未定,等厚哥、桢桢回北京再定,欢迎您参加哦。

靖县是我家,我们都爱他。

TOP

   回易山:这是蒙古族的马头琴演奏的曲子,和您那优美的舞蹈《鸿雁》是一回事儿。说的不对请不要笑话。

   常德话我也知道,就是那“克哒克哒游来哒,来哒睐哒游克哒”。

   好吃的东西不在多,“管饱”就不好了,应该留一点希望,留一点念想,留一点思念.....

    谢谢您的礼物!

靖县是我家,我们都爱他。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