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谢谢乐乐的报道。看到这些42年前坐同一辆车从长沙一起到靖县的战友,真是高兴极了。他们有一队的、有八队的、有七队的、有五队的、有十队的、还有九队的,还有面熟但叫不出名字的。是啊,我们都老了,我要是去,他们大概也认不出我了。还有我的农民兄弟,好象都面熟,还是有不认得的。还请乐乐在图片下做些说明吧。

   我能认出来的有:赵洪、汪胜利(7队)龙王(9队赵海龙)杨小春(1队)宋燕华(10队)那位女士(周琦?)不敢认了。

   但那山水,那屋场我可是全记得。你们到了龙嗲嗲家(刘家铺),到了上西流,到了腰古坡,还有九队。

   再次谢谢您!

靖县是我家,我们都爱他。

TOP

           11月12日天气格外晴朗,春阳村的知青来到 ... 乐乐 发表于 2011-11-15 14:13

刘泽芝3 488.jpg

这个地方我也来过!是朱纪飞哥哥家门口吧!

 
     晓泛您什么记性,这个地方您绝对没去过,是八队龙王的“老宅”。
靖县是我家,我们都爱他。

TOP

刘泽芝3 482.jpg

 

  在西流

靖县是我家,我们都爱他。

TOP

刘泽芝3 492.jpg

 

   刘家铺

靖县是我家,我们都爱他。

TOP

刘泽芝3 490.jpg

 

   宋燕华在刘家铺,中间那位面熟但没认出来,右边的是年近九旬的肖伯伯(肖汉友的父亲)。

靖县是我家,我们都爱他。

TOP

   苏燕是真的认不出来了。
靖县是我家,我们都爱他。

TOP

回复 15# 春江花月夜

 

   对,是宋燕华认不出来了。我还把宋的先生认做了杨小。

靖县是我家,我们都爱他。

TOP

    据知情人氏透露,靖县电视台为这次春阳知青

回乡做了专题报道,请看:

 

 

老知青的回乡路

靖州县委县政府党政门户网  www.jzx.gov.cn  作者:梁超    文章来源:靖州电视台    点击数:60    更新时间:2011-11-15

    60年代末有一批有知识,有理想的城里青年来到靖州,在山窝窝里,默默地挥洒了自己的青春,40多年过去了,

    当年的知青们如今都已年近花甲, 7名当年下放到我县的长沙籍知青如今回到靖州,来到当年住地江东管委会

    春阳村,寻找他们逝去的年轻回忆。

          老知青们首先在县委副书记,县委办、组织部相关负责人的陪同下,参观了我县的城市建设情况和望江楼,知

青园,文峰塔等景点,大家纷纷在景点前拍照留恋。

         当老知青们来到春阳,乡亲们就迎了过来,当年借住家的老大姐,如今已是三世同堂,当了祖母,当年的小

  娃娃,如今也已为人父,40多年过去了,老知青们的这条回乡路,走得太久,但是,今天终于到家了。再次踏上这片

   热土,老知青们感慨万千,似乎穿越时空,看见了自己年轻时候的样子,走在这条回家的路上,脚步轻快,心里的

  滋味,恐怕只有他们自己能体会到。

         时隔40多年再见到故人,老知青们倍感亲切,虽然一些新房屋盖了起来,但原来的房屋住所都还在,这也

    让老知青们感到很欣慰。

         每一个人都在记忆里寻找着碎片,曾经住在哪间房,哪里有一棵大树,慢慢地,40多年前的景象又回到了

   眼前,写在老知青们脸上的,只有激动。
          同时,老知青们也有遗憾,一些故人已经不在了,所有的回忆也真的只能是回忆了。

         老知青告诉记者,他们7个人都是60年代末下放到春阳的,当时年龄最大的22岁,最小的才15岁,分别来

     自长沙市五 中(现在的雅礼中学)和中南女中,当时只有15,6岁的城里孩子,远离家乡来到边远山村,学犁

     田,挑担子,打谷 子。  虽然环境艰苦,但在靖州的几年,是他们人生中最珍贵的回忆,在这里的历练,在之

     后的人生道路上一直激励着他们,让他们度过每一个困难。

         老知青们一直都没有忘记靖州,也一直在关注着靖州的发展,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靖州都是他们心中永

    远的牵挂,我们也欢迎这些老知青们,常回家看看。

 

靖县是我家,我们都爱他。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