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今天是“双十节”,记起有部反特的小说里说一个潜伏的特务私下里过这个节被富有革命警惕性的当人民教师的侄女儿怀疑的情节,不禁哑然失笑,因为我今天被邀请参加了一个为纪念这个日子的一个座谈会。我去的时候会议正在进行中,主要发言者的阐述已经接近尾声,但我还是听到了我最认为恰切的断语,关于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的意义。我在对我今天的所闻“反刍”的时候,很自然的翻起我从南京拍回的中山陵。

   我去中山陵墓的时候,季节在清明时节,南京的春雨洗涤了这尊警钟形状的陵墓,使依山而建的伟人的墓冢呈现出令人肃穆的青葱。

 

 

 

1.jpg

 

5.jpg

 

   我去的时候看见的陵墓里植有不少的桂花树,更多的是雪松。猜想今天去拜祭中山先生的人们一定沐着馨香的桂花的芬芳,再感怀先生一生付博爱和奋斗于民族、民权和民生的大义,一定感佩在心里,受用在精神。

   我拾级而上的时候,想到这座陵墓的设计者不过而立之岁,他在设计的时候依据的基准就是中山先生临终的嘱言“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还有那句国人咸知的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花岗岩石阶392级,8个平台。据说392级石阶寓意当时中华民国人口3亿9千200万,也就是我们在电影作品中常听到四万万同胞。设计颇有新意的是,从下往上时,只见台阶不见平台,喻意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当登上最高处后,由上往下看,则只见平台,不见台阶,喻意革命成功后,回首来时路,一片坦途。

   待我登上最高的台阶往下俯瞰,又是一座钟形在眼前,听说从飞机上看下来,更是一座钟形赫然,这个创意贯穿中山先生着警示后来革命者仍需努力的思想。这位年轻的数计者叫做吕彦直,他将设计交付建筑以后,由于积劳成疾,陵墓尚未竣工便英年早逝,他在完成中山陵的设计后,又在有生之年完成了广州中山纪念堂和纪念碑的设计,和中山陵的设计一样,在众多的设计投标中一举夺魁。这样一位天才的建筑设计师,他似乎就是为了这个使命而来,给这位民族的绝世英豪立碑。

 

 

11.jpg

 

   三民主义听说很久了,但站在祭奠堂的拱门前看着这篆体的“民族、民权、民生”六个大字,想到为此殚精绝虑,辛苦辗转奔劳了一生的孙先生,不由得热泪盈眶。为了拍这张看起来素净一些的照片,我一直等到园子关大门的最后时刻,之前,络绎不绝的前来拜祭的人们无一不是满怀着崇敬和缅怀的虔诚的。中山先生每每喜欢用他小时听闻的老百姓的歌谣来鼓舞斗志:想闯王,盼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他的“平均地权”的主张虽然能为老百姓谋福,却在他的麾下难以施行,常常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和口舌才能取得志同道合的奋斗效用。我把他的奋斗和他之前的李自成洪秀全们比,和他之后的毛泽东们比,他堪称是最艰难的。他为了每一回的起义去奔波筹钱,几乎可比僧人化缘甚至乞丐。但他的努力常常不被理解,敌人要他的头,同伴却觊觎他的地位,常常被误解甚至中伤。他的心力和身体常常处在被磨折之中。如果不是坚强的信念和不凡的斗志,断不能持之以恒如此的。

 

9.jpg

 

  我在这尊坐像前站了好一会。这是一位法国雕塑家的杰作,我看着坐着的中山先生,觉得这更像是一位医生。早先,和鲁迅一样,孙先生也是想成为一名良医的,以医术来救死扶伤,养家糊口。但腐败的政权下的民不聊生终于让他舍了这个一己安命的人生目标而投入革命,从此颠沛流离。

  他的革命的终极理想是美丽而又完备的,他是浪漫而又理性的社会拯救侠士的类型,他澎湃的激情来自他所构想的理想的国家建立在他对于他所知的富强的国度的优劣的比较后他的构想,他想要的社会既有那些列强有的富庶和强硬,但又不要那些腐败和虚伪,没有欺压和等级,平权平利,人人安享劳动所得。他一生都在演讲,一生都在宣传,一生都在呼喊人们觉醒。像那个不断盗来火种的普罗米修斯,更像撕开胸膛要引领蒙昧的人们走出黑森林的丹柯。法国的雕塑家没有我们的艺术家在那个时代避免不了的御用的毛病,他给人们看到的是更真实的职业革命家的神情,那就是那个风雨如磐的岁月里一个殉道者心力交瘁的写照。回想起我进陵园时看到的牌匾上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我在心里叹服古代杰出的思想成果对于一代又一代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金科玉律般的指引。

TOP

2.jpg

 

 

   这“天下为公”出自于《礼记.礼运》,应该是孔子的思想,但是后人托言的,但既是载在四书之中,也是儒家的经典了。它应该说是儒家学说里关于理想社会的最佳描绘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这样美好的大同社会里,国家政权不是哪一家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老百姓的天下。这是孙中山先生毕生奋斗的理想,也是他所倡导的三民主义的极好注解。

   即使在今天,即使由今天推想未来,凭我们对于现代世界的感知和我们对于过去世界的解读,很容易找出“是谓大同”中的乌托邦的意味,也很容易找出颠覆这个理想桃花源的道德黑洞。但我还是被孙先生折服,进而被我们天才的古代圣贤折服。我所折服的是那种以天下苍生为念的博爱,是以天下的安宁幸福为己任的责任感。

   孙先生为同盟会指定的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是被当时的社会状态催生出来的理想。那个时候,不管是李鸿章的洋务运动还是康有为的维新变法,不管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还是义和团的“扶清灭洋”,都无法阻挡一张张卖国条约的签订,都无法阻挡一寸寸国土的丢失。中国人饱受帝国主义欺凌,而清王朝又无能为力甚至助纣为虐。于是,他认定只有革命,只有用武装推翻旧政权,才可以解救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同胞,才可以实现民族崛起,他成为喊出“振兴中华”口号的第一人!

TOP

    孙中山为了革命可以说是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甚至他不能做的一切。和许多忘身举义的豪杰一样,他牺牲的不仅是一人一身,而是与之关联的家和亲人。这方面的故事可歌可泣的不少。站在中山陵,我感动不已的还有这块石碑。

 

3.jpg

 

6.jpg

 

   这上面的鎏金大字很平常,甚至很口语化: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我当时反反复复的读这几个字,真觉得即使和一般平民的墓志铭比起来,这几个字都是显些草率的。至于墓碑后,竟是什么也没有,无字碑。

   现在我盯着这几个字细细琢磨,才恍悟立碑者的深意。玄妙就在“总理”二字上。孙先生时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但苦于经费的拮据和军事的劣势无法和野心家袁世凯抗衡,为了保全辛亥革命的成果,已经推翻的封建帝制的局面,孙先生大公无私,从大局出发,决定让位于袁世凯,但也为了防袁世凯独裁,保留了国会。后来通过袁世凯杀宋教仁,解散国民党,解散国会,孙中山逐渐意识到了袁世凯“假共和,真独裁”的本来面目,决定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我从现在的结果来揣度孙先生当时的想法就是:先不惜一切代价推翻根深蒂固的满清皇朝,即使代之以袁世凯的洪宪皇帝,以及后来短暂的复辟的张勋,都可算是权宜之计,因为随着清王朝的倒台,帝制已经土崩瓦解了,事实上,八十多天的洪宪王朝和辨帅12天的复辟就是明证。

   中山先生为了共和所忍辱负重的良苦用心还是被领会。这也可告慰于他的在天之灵。至于那无字碑也有说法:原定石碑的背面由汪精卫负责撰文对孙中山的一生功绩进行总结概括,但汪精卫一直无法成文。1928年葬事筹备处遂以孙中山的思想和业绩非文字所能概括为由,决定不用碑文,遂成无字碑。汪精卫的文笔在那个时代的文字中是很凤毛麟爪的,他在《民报》与保皇党梁启超的笔墨口水战中可以说是一名骁将,袁大公子克定对他父亲袁世凯说,理论最严密,笔锋最犀利的就数精卫了。但他都不能成文,可见举一碑之篇幅来承载孙先生之伟大却也有些让文士作难,于是成了这绝妙的无字碑。

TOP

   今天的学习讨论会(马灯兄很会安会名)上,主讲是大才子冯先生。他在结尾时说:我们从前听得多的是,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等等。现在看了,不能这样说,辛亥革命,他的革命目标就是推翻帝制,这个效果做成了,应该是这个革命成功了。我开头说的我闻听了最好的断语就是这一句。

   我还要补充的是,我们史上的改革者、革命者总是以能做到的当时觉得是最成熟的方式革新除弊,推动时代向前发展,虽然常常落得枷锁加身,身陷囹圄,流落江湖,身首异处,但总归还是让历史的车轮向前驶进。我们所说的“一个民族的进步常常是以牺牲他最优秀的儿女作为代价”,这句话凝结着的血和泪足以掀起滔天的巨澜。我站在中山陵的“天地正气”几个字下,其实就站在朗朗的蓝天之下,那巍峨的华表,青葱的雪松,都仿佛幻化成一个个年轻的脸庞,他们是:徐锡麟,秋瑾,陈天华,邹容,黄兴,蔡锷........

TOP

     谢谢朋友们来看这个帖子。这照片拍了有日子了。昨天承马灯兄邀请参加了一个读书会。有幸聆听了冯兄,艾木地兄的发言,于是赶了这个帖子交个作业。这段家事缠身,下午才从医院回来,匆忙跟了帖子就得下厨房了。恕先不一一回帖,先叩谢。谢谢茶座版主为拙帖加精!谢谢常青苗姐姐挂念,恭贺姐姐执坐茶座!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