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1# 文斗
文斗兄的这篇文章,我读了三遍了,因被锁定回帖环节才没有回帖。这回将它转帖,是为了回帖。朋友们看后请勿跟帖,以免出现期望外的插曲。
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有一份很重要的史料是关于我们国家一千多年前的关于土地的纠纷,它不是出自大唐皇家的史料库,也不是记录皇室宗族的大事,而是一位敦煌一任节度使审理的一位寡妇阿龙和她的小叔子索进君为22亩土地发生的纠纷的记录。在正史里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的得失争端和与其相关的人和事所反映的唐代生活提供给后来的学者更为真实可信的史事依据,因而这些先是湮没在故纸堆后来散落在尘嚣直上的敦煌路上的写满蝇头小楷的字纸成为价值连城的文物。相对于那些粉饰篡改的正史,这是后来的人们更需要的东西。
霸哥笔下的每一个返城的知青个体从他的笔端走下来,完全可能消失在茫茫终生的人海里毫不起眼,但把他们冲击得上下沉浮的时代的风雨却恰巧是我们都亲生经历过的岁月,霸哥用尊重现实、尊重人性的负责和公允的态度描绘这些活生生的我们中的你我她,留下的是一个社会阶段的如实画面。今天我们又一次探讨我们该怎样抢救历史记忆的时候,霸哥的写作无疑是最值得称道、最值得效仿的。文斗兄以他由来已久对知青历史的思考所达到的成熟和远见,写下这篇振聋发聩的评析文章。既显示了一位老知青的阅历,又表现了一位文化人的底蕴。我由衷的敬佩霸哥、文斗这两位老知青,希望他们的文章能够留在我们国家正当的文库里,让我们知青形象更加丰富真实的站立于史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