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知青网历年论坛链接: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返回列表 发帖

漫漫故乡路 悠悠黄埔情

4.jpg父母与我.jpg

这是一张普通的黄埔军人家庭照,摄于1948年的成都。

照片中身着戎装的先生是我的父亲,时任成都陆军军官学校21期步科少校教官,是中华民国空军军官学校11期和陆军军官学校15期的学生,参加过抗日战争。父母亲都是湘西人,在成都,他们不期而遇,于是相恋,结婚,生下蓉城之子。

父亲在年轻的时候为什么会投考军校呢?一方面,日寇的铁蹄正在践踏中华大地,许多热血青年纷纷投笔从戎;另一方面,与家乡发生了一件绑票的大事有关系。1934年秋,国民党驻军新编三十四师三旅八团何翰臣团长诬称我祖父通匪窝匪(指贺龙的红军),将祖父与父亲二人拘捕关监,逼供,施以酷刑:背火背笼(背上放有烧红的木炭铁皮桶)游街示众,扬言要将父子处斩。家里被迫倾家荡产赎罪,终以一万元光洋交给何团长,祖父与父亲方得释放(见大庸县志)。从此,父亲便离开家乡,走上了救国从军之路。
   
解放前夕,人民解放军大军压境,成都军校宣布解散,父母携我与大妹柏,来到长沙外婆这边,1951年元月,朝鲜战争已经爆发,家乡来人告知,他的双胞胎弟弟在家乡突然被枪杀,父亲极为惊恐,为什么会是这样?他犹豫再三,决定先躲一躲再讲,便离开妻儿子(小女萍尚未满月),去了广州。从此,泥牛入海无消息,29年杳无音信。

我的叔叔毕业于四川大学政法系,曾任县建设科科长,参加了解放县城的和平起义,还将家中上万斤粮食,捐出支援解放大西南,在县一中教公民课,当时乡政府要抓的是划为地主的祖父,因找不到人(祖父已随我伢伢姑妈到了汉口),就将叔叔顶“罪”,予以镇压。此冤案,八十年代已经平反。

直到1979年,美籍华人魏蒋洪恩女士来长沙探亲,来了台湾九姑妈的一封信,我们这才知悉父亲已于51年底,到了台湾,一直在台湾的淡江大学工作我即代表母亲给他复信,父亲的回信是经过香港辗转而来的:“读了你的来信,不禁潸然泪下,三十年来,我守身如玉,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你们!苍天狗耳,又有何法?”1985年夏天,我陪母亲去了香港,分离了35年,都未再婚的父亲母亲终于见面,他们没有眼泪,母亲说:泪水早就流干了。团聚的欢乐是短暂的,七天之后,父亲送别了我们,又返台北上班。88年七月,父亲以五十年党龄的资格,出席了台湾的国民党十三次代表大会。待到89年台湾解禁之后,已75岁的父亲才退休回来,再到长沙。此时,母亲已去世两年。父亲只能孤单地踏上湘西故土。回乡之路,经历了整整四十多年

家乡婶婶的一家和乡亲们都极其热情的接待了父亲,“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朝诗人贺知章,就像来了到现代,真实、准确地描述了父亲回的场景。离开大陆,再回故土,相比那些一去再不回头的国军官兵,父亲还是幸运的。淡江大学创办时,他们才十几个人,叫“淡水英文补习学校”,后来发展为“淡江文理学院”,几十年后,父亲离开时,淡江大学已是台湾最大的私立大学。父亲在淡江担任秘书主任、出版中心主任等职,许多人都问过:"你到台湾刚三十几岁,有地位有钱,为什么不在那再找一个呢?"他回答:“再讨一个,太容易了,不得安宁呀!请客,一日不得安宁;做房子,一年不得安宁;讨个小老婆,一辈子不得安宁!”大家哄堂大笑,点头称是。父亲在台湾,长时间兼任湖南大庸同乡会会长,一有时间,便贴钱贴力,专门给孤独的同乡老兵办事,还多次援助生活在大陆的黄埔与空军的困难同学。《参看方军的“击落侵华日军飞机2600抗日航空烈士3294人(十)”》。叶落归根,他曾设想,租架飞机,将那些在台湾病故老兵的骨灰,运回老家安葬。父亲曾在台湾高雄的佛光山庙抽得一签:从征万里走风沙,东西南北处处家,落得胸中空索索,心里自有白莲花。他认为这就是自己一生最好的总结。父亲喜欢白色,因为它象征纯洁。97年冬天的小寒之夜,瘫痪的父亲已处弥留之际,他还叨念着与日寇的那次黑森林空战,这时,天空中飘着白雪,他静静的走了。与父亲告别挽联是这样写的:一身正气勇赴国难抗日酋 八十三度春秋光明磊落情系桑梓  两袖清风漂泊台岛作异客 三十八载寒暑守节不移魂归故土

  照片上的母亲,端庄秀丽。少女时代,与父亲虽是同一个县的,不过母家在县城,父家在乡下,两家相距三十多里地。祖父曾托媒人来提亲,外婆不肯,说他们家门槛太高,怕嫁过去受罪。母亲沅陵师范毕业,曾在家乡、后到四川沙坪坝教书,与父亲结婚四年,生下三个小孩父亲躲难离家出走以后,母亲独自养育我们三姊妹,含辛茹苦,更是不容易:“ 狭关险隘春江愁,家伤负重孤帆忧。 瘦影枕凉情难断,托云红豆寂白头”(这四句摘自婉晴的跟帖)我被放在外婆家,个妹妹寄养在农民家,母亲自己到长沙县捞刀河农村的兔子坡小学、檀木岭小学、沅丰坝、罗汉庄等处教书,靠微薄的工资维。当时,母亲年青漂亮,追求者不乏其人有位乡干部,多次纠缠未果,就感叹地母亲“总是那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样子。夫妻被分离三、四十年,无法联系,却都不再婚的情况,在当时也是罕见的,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58年,因外婆中风,母亲调到长沙市,在天心区教书,74年退休。母亲作为黄埔的眷属,以柔弱的身躯,顽强的意志,为三个儿女的成长,撑开了了一片天地,熬到了生命的第70个年头,87年,她带着遗憾去了,但母亲永远活在儿女们的心中。如今,父母亲同穴在金盆岭上,再也不会分离,墓碑上的照片,就是他们当年的结婚照。

照片中那个睁着诧异的大眼,看着这陌生世界的婴儿,就是今天的田园风光。其实并不风光,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历经磨难,下过乡,经过商,办过厂,盖过房,已步入花甲之年。每一个家庭,都会在社会大潮中沉浮,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或喜或悲或平淡,而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的不同经历,汇成了历史的真相。现在,爱子去了英国,身边的小女还在幼儿园,与妻子媛要走的路还很长,再回顾往昔那些不平凡的日子,

 更感恩远逝的父母,感怀父母那一段凄美的黄埔之情。

                          

 

 



 

这是2011论坛,请您访问2012论坛:2012.hnzqw.com

这是2011论坛,请您访问2012论坛:2012.hnzqw.com

 太感动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真不知版主从哪拿来了美丽的花朵,为父母亲献花,我哽咽了,受当不起啊!拙文因黄埔军歌震撼而发,仓促草就。如果说,它还能引起共鸣、感触,完全是因为这是忠贞不二爱情的真实过程。在此,深深感谢友情周末、般若、青之乐、燕归来、金飞侠、西岭望雪、婉晴、古鸣、邓元跃等跟帖及未跟帖的朋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现在有了黄埔后裔联谊会,相信我们会有时间当面交流的。下面就是墓碑上的结婚照。(摄于1947年)
7.jpg父母亲结婚照.jpg

这是2011论坛,请您访问2012论坛:2012.hnzqw.com

TOP

返回列表

这是2011论坛,请您访问2012论坛:2012.hnzq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