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天、柳二位先生精彩的文章和讨论给我们上了一课。学习了!

TOP

晏生好,你的湘西王公子在哪里?给个链接,我也想拜读。

 

  回天尘:在2010年的“知青个人专栏----游客晏生专栏”的置顶上《瞧着湘西王公子》点开可看全文。(见我发给你的短信)

 

    [转帖][推荐] 瞧这湘西王公子
http://bbs.rednet.cn/a/a.asp?B=36&ID=21323126&Ar=21324892&AUpflag=1&Ap=1&Aq=1

 

 

这是吉辰版主转在红网上的,你看是否能点开。

TOP

  每个知青的生活环境不同,就有不同的思想,也就有了以后不同的历史轨迹,千人千样,要真正写好,很不容易。以不脱离实际为好!

 

  雨晴的话有理!

 

  我在《可怜的桥夫子》一文最后是这么说的:

 

    “........我还要为桥夫子这样的知识青年讲句公道话,他没有文化,却背着知识青年的名义下放,他下放时还未成年,现在不是讲招收童工犯法吗?那时偏要将这些未成年人送往乡里去当“童农”,这算是犯法么?

 

天下知青是一家,这话讲得不错,但我还是要讲一句,天下知青分三种:

 

  一种:是那些文化程度高,家庭出身好,有背景,有靠山的高干子弟,他们下乡不到几个月统统招回城,他们有金色的外衣,他们下乡是来镀金的,他们称为“镀金知青”。

 

  二种 :就是那些文化程度高,但家庭出身不好,不能继续升大学的那些知青,但他们毕竟多读十几年书,下乡时已成年,还有些社会经验,能过独立生活,后来还能够考大学,毕业后能分配一份好工作。他们称为“正宗知青”。

 

  三种:就算桥夫子这类知青,一没有文化,年龄又不大,家庭又不富裕,又没有背景,在农村招工又无份,考学校又不行。回城后没有份好工作,现在又轮到他们下岗,这第三种称“名义知青”,是知青中最可怜的知青......”

 

  所以说,知青文学很难达到统一。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