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耶鲁乐队成员。他们都是业余乐手,但许多人的专业是国际关系和政治学。他们告诉本人,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比较文化和比较政治学的体验。
随后,指挥请在座的观众中,曾有上山下乡经历者起立,接受大家的敬意;也请有兄弟、姐妹、父母插队经历的观众起立;尤其是,他请200位演唱者中,本人和家人有插队经历者举手,竟然有70%左右歌友,神情庄严地举起双手,全场以雷鸣般的掌声,向演唱者表示敬意。这段插曲,充分起到了活跃气氛、上下互动的艺术效果,并引领全场预先进入文革的氛围和知青的意境。
其二,近200个中国人竟能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摒弃私利,全力以赴,证明海外华人并不是一盘散沙。据初步调查,多数演唱者的背景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出生于1950和1960年代;1978年前当过工农兵;文革结束后第一批考入大学;1980年代留学美国;目前大多是定居美国的专业人士,包括大学教授、工程师、医生、律师、公司老板等。
理论上,这些人最热爱自由,最讨厌被管束,但大到演出、合练,小到吃饭排队、衣食住行,处处服从指挥、时时遵守纪律。我们在台上必须挺立不动长达60分钟之久,任何人都不许瘙痒、乱动。本人戏称:想当年,邱少云宁愿被火烧死,也纹丝不动,而我们为了“占领华盛顿”,响应美国穷人“杀富济贫”的革命号召,这点小小折磨,何足挂齿?
其三,组织者的巨大能量,折射出文革知青的素质。文革培养了一代演说家、书法家、组织家和歌唱家,这些知青精英又经过近30年美国主流社会的洗礼,各种组织才能更加如火纯清。
为了组织这台演出,首先需要将200个“日理万机”、“犹如散沙”的专业人士集中整整一年,进行艰苦而又风雨无阻地排练;其次需要筹款,租一个场地就要30000美元,所有交通和膳食费用都需要自筹;再次需要确定独唱演员、乐队、指挥、场地、艺术总监、排练指挥;当然还包括极为繁重和硕碎的接待、交通、膳食、摄影、录像、剧务、财务、网站、字幕、服装、化妆和售票等。
一位参加演出的美国朋友从内心里感叹:只有你们这批中国人,才能完成这种不可能的任务,这才是中国真正的软实力,幸运的是,你们都留在了美国,不然的话,美国是斗不过中国的。
通过这次合唱,本人也总结了一些大合唱的技巧,与各位博友分享。
第一,宁愿不唱,也不要乱唱。合唱最忌讳单独突然“放炮”。
第二,合唱的真谛是合,而不是个人作秀。每当唱到高音,个别人很容易引亢高歌,忘乎所以,结果严重破坏团体的和谐;
第三,合唱最容易唱快,解决之道就是眼睛死死盯着指挥。第四,紧跟众人是必要的,但众人并一定是正确的。
在印第安那的演出,我们多次犯了全体男高音不出声的大忌,也许是太忌讳“放炮”,也许是希望紧跟大多数,结果全军尽“默”,惨不忍听。好在这次在华盛顿,我们吸取教训,获得空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