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DSCF0014.JPG
留守知青张跃莹,1965年从湘江中学高中毕业,上山下乡到桂阳樟市公社第二农场。1968年,农场在文革中撤销,张跃莹被安排在平都大队胡家生产队插队,不久与本队贫下中农子弟结合。几年后,张跃莹的丈夫在一次事故中去世。当时正值知青大返城。但张跃莹没有回长沙,她拖着三个年幼的儿女,在那片土地上永远地扎下了根。不久她被安排到供销社工作。现在,张跃莹已从供销社退休,在桂阳县团结墟过着平静的生活。这是哥巴2010年3月回自己的生产队路过团结墟时看她与她的合影。

TOP

09夏居长沙_09.jpg
周勤(女、中),1965年从长沙湘江中学高中毕业,上山下乡到桂阳樟市二农场。3年后农场在文革中撤销,周勤到本公社高圹大队三郎下生产队插队落户。与农场的另外7个姐妹一样,周勤也走了真正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路,旧时长沙资本家的女儿,经过上山下乡炼红心,成了贫下中农的媳妇,完成了人生中的一次巨大蜕变。
周勤后来被安排在县食品站工作,现已退休,老有所养、生活平静。这是她2009年回长沙时与农场的知青伙计相聚时的情形。

TOP

P1030299_r.JPG
李天琴,1964年从长沙上山下乡到郴县塘溪公社插队落户,并在那里走了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道路。在农村15年后,知青大回城时李天琴和丈夫一起被安排在郴州五盖山林场。李天琴在林场又经过数年的艰苦劳动,并在一次伐木劳动中被伐倒的树干打伤头而病休。现在,林场成了国家生态公益林,是事业单位,待遇不错。李天琴也已退休,在城里买了个二手楼,告别了大山,重新回到了城市。这是李天琴和她丈夫、外孙的合影。退休后的李天琴,一家也乐融融哦。

TOP

P1080995.jpg
在1965年从长沙下到桂阳樟市二农场的107个知识青年中,有7名女知青走了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道路,嫁给了当地的贫下中农,还有2名男知青娶了贫下中农的女儿。另外,转点离开樟市的知青中,还有人嫁给了贫下中农。刘景清是留在桂阳嫁给贫下中农7人中的一个。
知青大回城时,刘景清被安排在县食品站。食品站虽然后来不景气,但刘景清的几个孩子都不错,全都读书读了出来。为了三个孩子读书,他们甚至将屋都卖了。不过他们夫妻所做的一切得到了好的回报。看,她女儿在郴州市内的家还搞得不错吧。
(樟市二农场的十余个留守知青,哥巴只有这几人的照片,就介绍到此)

TOP

再发两位桂阳留守知青的资料
CIMG2831,.jpg
留守知青黄俭(右、男),1965年高中毕业从长沙上山下乡到桂阳樟市公社二农场,1968年农场撤销后,安排插队落户到本公社新桥大队罗家洞生产队。由于劳动肯干人聪明,黄俭这个地主的儿子赢得了本队贫下中农的女儿成翻身的爱情,于是真正走上了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道路。1979年知青大回城时,黄俭和他的妻子“翻身婆”(村里人都这样叫她)被安排在桂阳国营盘塘农场。凭自己的高中文化,黄俭当上了农场小学的老师。而由于教学工作出色,黄俭被调到县里,并成为县职业中学的创始人、校长,最后从县教育局纪检书记的位置上退休。一家人生活幸福。


CIMG2792,.jpg
唐铁球,1965年初中毕业从长沙上山下乡到桂阳,先在樟市二农场3年,后到樟市公社红冲大队李家生产队插队落户。在生产队时,被生了6个女但没有儿子的贫协组长招为大女婿,就此完成了城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到农民的转变。1979年,唐铁球被安排到公社供销社。1990年代,供销社垮了。由于承包供销社加油站时亏了几万块钱,唐铁球连供销社分给的房子也失去了。女儿已嫁,儿子在广东打工,唐铁球与他太太于是流落到县城,以每月50元租金租一间旧民房生活。每天靠打零工维生,以他自己的说法“一天不做一天没得吃”。2009年,唐铁球终于到了退休年龄,据说现已领到退休金,摆脱了“一天不做一天没得吃”的日子,开始享受生活。

TOP

LB720741.JPG
这一张47年前拍的旧照片中,有两位是留守知青。她们是金月华(前右)和宋碧桃(后左)。
金月华和宋碧桃,都是1965年从长沙上山下乡到桂阳樟市二农场的,都是初中毕业文化,在农场3年后又插队落户在本公社。下面分述。
金月华在农村运气比较好,她插队后不久就当上了赤脚医生,后嫁给公社卫生院的吴医生——一个从岳阳卫校毕业后分到樟市公社的岳阳人,于是在当地安下家来。1979年,金月华和吴医生双双调到县里城关镇卫生院,直至退休。金月华与吴医生教育有方,一双儿女都大学毕业,而且,一个孩子在长沙当教师,这使金月华得以重新回到离开了40几年的故乡长沙生活。
与金月华比,宋碧桃要坎坷得多。当年农场撤销、大家插队落户时,宋碧桃自感劳动力弱,父母在长沙的饮食店工作,收入低微也不能支援自己,于是想找个出路。当时农场有一位同从长沙上山下乡来到桂阳的男知青想与她建立恋爱关系,一起插队。该男知青出身知识分子家庭,人品好,聪明又勤劳,但一只眼睛有点残疾。宋家因此极力反对她“与那个瞎子好”。宋碧桃于是嫁给了本队的青年农民G,总算找了个依靠。1979年知青大回城时,宋碧桃被安排在公社供销社,随后转到收入极为丰厚的单位烟草站。虽然工作不错,但宋碧桃的生活却相当不幸。丈夫G养情妇,生意失败后带着情妇出走躲债在外,一走数年没有音信。更主要的是,他们的一双儿女失了教:儿子吸毒、女儿赌博不能自拔。与G离婚后,宋碧桃另外嫁了一个退下来的乡镇长,然而不久,第二任丈夫生病,照顾生病的丈夫使她自己又病倒了,经检查,自己得了癌症。去世前,她的前任丈夫G总算做了一件好事,利用关系将关在戒毒所的儿子保出来与她见了一面。不过,宋碧桃想见女儿一面的愿望没有实现,因为就在那两天,她的女儿投塘自杀了。人们一直瞒着她,说已去叫,快来了……。当然宋碧桃只能是白等一场,带着遗憾离开人世。不久,她那关在戒毒所的儿子也死了。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值得她牵挂,只有我们这些曾经一起战天斗地的患难知青还记得她的不幸一生。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