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2# 老灯火
刺 杀 袁 世 凯 曾祖父是典型的封建卫道士,是保皇分子。当得知儿子周士仪跑到武昌参加乱党暴动,就暴跳如雷,认为是祸及九族的大逆不道的行为。必须改弦更张回归正统。派人到武昌找儿子,要赶紧脱离革命党,加入清军剿杀阵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周士仪当然不会听从他的。如今,袁世凯当上了民国大总统,在他看来,自然就是儿子能够回归正统的机会了。说来也巧,正在这个时候儿子周士仪居然也从上海回到了长沙。他是受陈其美的指派想利用周父与袁世凯的特别关系接近袁,利用在袁身边工作的机会干掉这个窃国大盗。周文斋看到儿子回老家并脱离了乱党,心里十分高兴,认为儿子懂事了,知道了是非曲直。当得知儿子的想法和要求后,二话没说赶紧修书一封给大总统袁世凯。在这封信中想必无非都是些祝贺、感叹、叙旧之类的言语,但是信的关键用意就是恳请总统给犬子在北京总统身边谋得一份差事。祖父兴高采烈的拿了这封极其重要的信函,揣在怀里,估计马上就去了北京。 在北京见到袁大总统后,总统见是昔日老上级的儿子前来求职,二话不说委以重任,周任袁部拱卫军中路统领部中校副官。1914年7月升任上校帮统代理统领之职。谁都知道,这个袁部拱卫军实际就是大总统的禁卫军。主要任务是保卫京城的安全的,是袁世凯最信任的嫡系部队。祖父在大总统的身边,这么快的得以升迁,除了有曾祖父的关系外,还着实依靠自己的力量,凭借自己的才干和勇猛,浴血战场、不怕牺牲,真是继承了曾祖父湘军敢于打大战、恶战的凶猛,勇猛杀敌,累立战功。1914年年7月,年轻的周士仪率部围剿白狼军,大获全胜,歼敌1600余人。其因作战勇猛,腹部受重伤,经抢救幸得痊愈。次年1月,因功升任署中路少将统领。 关于白狼军史料这样披露:五省督剿白狼,是民国成立以来北洋政府镇压农民革命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其战区范围之广,作战时期之久,动员兵力之多,都大大超过了对付国民党的“二次革命”之役。白狼军飘忽如风,每天能走一百二三十里,同样路程官军要两三天才能走到。白狼军避实就虚,不打攻坚战,官军也没有一支敢打硬仗的队伍,所以兵来“匪”去,兵去“匪”来,两下很难碰头。白狼军攻打某一重要城镇时,往往马不离鞍,兵不卸甲,昼夜趱程,衔枚疾走,使官军猝不及防;而当他们变更战略改向他处活动时,则又悄然不知去向。白狼军仅有一万多人,而官军动员至十多万,段祺瑞、张镇芳、赵倜、王占元、张锡元、王汝贤、陆建章、张敬尧、刘镇华、张凤、倪嗣冲、马福祥、阎锡山这些战将,都曾经是白狼手下的败将。赫赫不可一世的大独裁者袁世凯,被白狼军打得亡魂丧胆,坐卧不安。 关于祖父舍命剿灭白狼军之说,弟妹有这样的分析;一是出于湖南人“蛮子”的本性,加上曾祖父的湘军铁血精神的遗传,上了战场便刺刀见红;二是把革命任务看得很重,按照陈其美的嘱托,以自己的行动来争取袁的更加信任,以战功封官进爵,走近袁的圈内相机行刺。这种分析无不道理。由于祖父的努力,很快得到袁的赞赏偏爱,并被破格提拔他为少将军,总统行辕行走,时年28岁。在总统府院,周认识了一大批达官贵人,军政重要,也结识了一大批朋友。最重要的是,他再这里认识了蔡锷将军。当时的蔡锷将军,正被袁世凯监视软禁在北京,行动受到袁世凯的限制。但是祖父不知道这些,看到蔡锷将军是湖南老乡便一见如故,结为朋友。熟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两个年轻人在他乡遇见了知己且志同道合,随时间的推移,两个人关心更加紧密了。我总是感觉蔡锷将军的出逃跟我祖父的帮助应该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当时在北京的湖南朋友应该就是我祖父了,又都是同盟会员,而且两个人的年纪相差也不很大,做什么事情相互是很默契的。史书上没有这样的记载想必那是因为祖父的当时的官阶在京城不算太大,不在史学研究范围里。但是从后面的一些举动中可以看出蔡锷将军对他的影响是极大的。因为在蔡锷将军到达云南后发动“护国战争”,就曾经带信要我祖父去云南参加讨袁行动。当时我的祖父在家养伤未能出行。即使蔡锷将军去世后,我祖父到云南仍然被任命为滇军第六混成旅第一支队少将司令、第二混成旅旅长等职。可见关系略见一斑。 动手的机会终于来了,1914年8月,陈其美派日本人武田赴京,在中华门至端阳门间设地雷,企图利用袁世凯诞辰日阅兵之机行刺,祖父作为内应将这次活动的地点、时间、车行路线、机关设置,地雷、炸弹一并交给来人,并积极配合,也做好了杀身成仁的准备。据说那天情况一切很顺利,一切都按照计划进行。在鼓乐声中,队伍昂首挺胸,高呼祝福。总统的行辕的车队鱼贯而出,准备检阅受阅部队。那一天,心情最为紧张的恐怕就是我的祖父了,他一身戎装跨马随队而行,作为拱卫军的高级将领,他就在检阅马车的后面。突然“轰”的一声地雷炸开了,车队随即混乱起来。地雷误中副车,未得成功,主车赶紧快马加鞭调头逃跑。混乱之中,总统大人也顾不得什么颜面了,趴在车中不敢露面。祖父一时性急,也顾不得许多了,随即掏出准备好的炸弹,奋力向袁世凯的主车甩去。据说那枚炸弹不偏不倚的落在主车的前面。车夫一看不好赶紧的跳车逃命,祖父盯着这一时刻的到来。当主车碾过炸弹继续向前的时候,祖父的心都凉了,仰天长叹。那是一颗未能爆的臭弹,袁世凯老命不死,逃过一劫。车队有人看到了这一切,即命令部队捉拿周士仪。《巨族》一书110页这样记载:说湖南人是蛮子,其实非也,湖南人干革命是真心实意的。如果有人想混在革命队伍里,干摘桃子的勾当,湖南人的蛮气就会统统表现出来,给他一个难堪……周士仪也是辛亥革命的中坚,反对袁世凯称帝,在京城向袁世凯投去一枚炸弹……被袁抓住投入死牢…… 投入死牢的日子犹如人间地狱。大总统气急败坏,这么信任的人、这么抬举的人不对他感恩戴德,还恶意谋害他,气不打一处来,要他交出同党。于是,祖父被打得半死,在鬼门关徘徊。史料称:事发后周暴露,被袁世凯下令逮捕入狱,受严刑拷打,过堂达13次之多,备受荼毒,未作屈服。寥寥数句,很高大的衬托了一个革命党人的坚强与伟大。未作屈服,表示了祖父可以为了革命、为了共和甘愿捐躯这一腔热血。这段文字已经铭刻在我的心里。儿子刺袁的事情让曾祖父知道后,大惊失色、气急败坏,面对儿子的死罪,他忧心忡忡,毕竟他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于是不容多想,带上家丁日夜赶往京城,凭着自己的老面子四处求人,从中斡旋。期间还登门造访袁世凯给他赔不是,请求总统特赦儿子。为这件事情,曾祖父找到了不少当时北洋政府里面的如国务总理一级的重量级人物帮忙。直到12月,周父邀集徐菊人(徐世昌)、段祺瑞等数十人保释,方获得释放回湘疗伤。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祖父是一个坚定的、名副其实的革命者。为了革命目标矢志不移。按理说他出生在官宦之家,本人在北洋政府军中已经官拜将军,完全可以享受荣华富贵而丧失斗志忘却自己的奋斗目标。但是他不。他没有忘却自己的理想目标,没有忘记革命党对他的嘱托。而是铤而走险、用命一搏。在古时候有一种人叫“死士”,为了自己的目标任务以死相搏,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英雄气概。我的祖父就是这样的一个死士、革命志士,用血肉之躯来完成革命的事业,从肉体上消灭窃国大盗。他的英雄气概感染者每一个史学研究者,他的故事在湖南广为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