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假烈祖 佑启后人”,祠堂作为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恐怕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千枝归一本 万派总同源”,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里,祠堂还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祖宗凭依在德,子孙对越惟诚”,”要好儿孙,须从尊祖敬宗起,欲光门第,还自读书积善来”,不少宗祠还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祠堂也是家族的社交场所;族人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
兰溪黄村上村勾蓝瑶的祠堂,经新建后很有几分乡村朴实的书卷气,但有几幅白墙上的补白却很有意思。贴上来给大伙儿看看。
沧海桑田,时代变迁,今日的中国乡村,“族人”的概念淡漠了:除了清明节,祀祖先或先贤的祭礼没有了;法庭取代了族长行使道德律令法规的审判;孩子上学也必须到学校去,于是,重修的祠堂的确只有一项功能:即“公民宴会的一所工具” ,“食具齐备好,宴会多方便” ,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