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青春飞扬的岁月(长沙知青在江永专稿) [打印本页]

作者: 笛兵    时间: 2011-1-7 12:02     标题: 青春飞扬的岁月(长沙知青在江永专稿)


青春飞扬的岁月(长沙知青在江永专稿)

                                 青春飞扬的岁月
                                                                                                                                                   
      一九六五年九月,我们长沙市二中(现在的长郡中学)高中87班十二位同学和初中191、192、197、198班二十七位同学,绝大部分因出身非无产阶级家庭而中止了继续求学的道路,因袭着沉重的思想负担和原罪意识,怀抱着“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天真愿望,下到了江永国营回龙墟农场,与农场派来的农工一起,组成向阳生产队,吹响了向荒原进军的集结号。
      起初,我们居住在断岭源村,每天穿过古木参天的山谷,到山外一个叫上阳洞的荒原艰苦创业。男知青光着膀子挺进深山,披荆斩棘,砍树伐木,;女知青头顶烈日,奋战荒原,割伐茅草。肩膀磨肿了,手上打起了血泡,更有那一把把茅草如锯齿,一道道血痕钻心的疼痛,止不住的泪流,但大家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咬牙坚持住了。夜深了,砍茅草的队伍还没有回来,男知青们不顾一天的疲惫,一声吆喝,打起枞膏火,翻山越岭去接人。收工回家,枕边叠好的衣裤散发着清洗后的清香,男知青桡着头楞住了,一翻衣裤,哟,还有粮票、餐票,更有女知青浓浓的心意。一个暴风雨的深夜,一位知青病了,正在痛苦中呻呤,闻信赶来的男知青,忙用木板扎成担架,,抬起病人,冲向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过槽谷时,崎岖的山道上,头上是密不见天的参天大树,山道旁是奔涌而下的山水,一失足,将万劫不复…….,终于我们熬过了最初的艰难困苦,在上阳洞的半山腰矗立起三栋茅屋 -------这也是三座垦荒者心中的丰碑,象征着团结、友谊和力量。赶在春耕前,我们全部搬入茅屋,在这里扎下了我们谋生的营盘,我们将“上阳洞”改称为“向阳洞”。
      向阳洞的第一个春天随布谷鸟的叫声来临。我们在荒原上开垦着理想,我们在田野上播种着希望。蒙蒙的细雨中,男知青顶着斗笠,趟着泥水,吆喝着耕牛,在大田里做着阳春;女知青围着青裙,穿行在半山腰的梯田,侍弄着棉苗。有一天,我们正在大田劳作,忽然有人敲响了挂在茅草屋屋檐下的钟:“水库出险了,快上水库!”我们赶紧从水田里上岸向水库奔去。原来因为连日大雨,我们向阳峒山后莲花水库的涵洞被树枝杂物堵住,山水如不羁的野马,拍打着堤坝,水库危在旦夕。在开挖泄洪口的同时,有人回队上仓库拿来十几根牛套索,我们将绳索首尾相接,打上“水手结”套在一位水性好的知青谢周迪身上。春寒料峭时分,寒风刺骨,他抿上一口白酒,然后潜入深水,我们则紧紧地拽住绳索 ,不让涵洞的水流将人吸去。一、两分钟后,水下的人伸出头来,嘴唇冻成乌青色,身子直发抖,大口地吸着气,我们赶紧将他拖上来,知青黄德安接着下水。这样生死决斗、轮换下水七八次,一瓶白酒喝得见了瓶底,终于将险情排除。我们簇拥着两位裹在棉大衣中的英雄回队,山道两边赶来抢险的队伍中响起了掌声和口号声。两位健儿原本就是长沙灵官渡的“浪里白条”,读书时都曾以长沙市中学生方队一员参加过横渡湘江的纪念活动。
       又一个金风送爽的季节,向阳洞迎来了第一个丰收。稻棉田里飞金流银,喜庆锣鼓,敲响在田头。男知青疯狂地踩动着打谷机,就像催动着快骏马;女知青心灵手巧穿行在棉田上下翻飞采摘花絮。晚霞里半山腰食堂的茅屋顶上飘起袅袅炊烟。收工了,男女知青抖落一肩风尘,跃入山后的水库中嬉戏。天蓝水碧青山不老,仰浮在水面,忘却了了心中那一丝丝远离亲人的孤独 和学业中断的无奈,别有另一番况味。入夜时分,知青们从各自的茅草屋中拿出小煤油灯。初秋的夜晚,晚会在晒谷坪举行。当月上中天的时分,盈盈月水倾泻在茅草屋、晒谷坪、谷垛、绿树、群山之上。从山中引下的泉水潺潺流过像小鸟扑打着翅膀,,整个世界显得那么清幽、深邃、纯洁。小提琴手扬起了琴弓,秋天的夜空跳动着一串串琶音,接着手风琴以浑厚的和声加入进来,瞬时快乐的情绪感染了每一个人,少男少女们不约而同地跳起了集体舞----------尽管在那个年代,跳这种舞已是那么地不合时宜:山外的世界已是风云逐起、乱象纷呈。
       我们的生产队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先进典型,创业的业绩成为农场知青中的新亮点。农场在我们队召开了现场会,不少外队的老知青也来参观,《江永县志》曾这样记载:“囘龙墟农场向阳生产队37名长沙知青,除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外,自建房屋459平方米,开垦水田100亩、旱地70亩,年均产粮1.6万公斤,人均增收69.1元。”
在茅屋里,我们以彻夜的狂欢送走了难忘的一九六六年。新的一年,我们有了新的目标:除保持水稻高产外,还要扩大多种经营,育好柚子苗,将这一片改造成花果山。我们队派出朱狄去内蒙古学习养牛,准备将蒙古菜牛引进向阳洞饲养。我们还要把茅草屋变成砖瓦房。
岁月奄忽,时移事异。就在我们摩拳擦掌、踌躇满志,打造我们心中的乌托邦和伊甸园时,世态的发展,已非我辈所能预料。一九六七年,文化革命的飓风席卷全国,僻远的山乡也陷入疯狂。八月,文化革命演变成武斗甚至杀人成风。一个月黑风高夜,场部考虑到向阳队离场部僻远安全难以保证,,将我们接出山峒,第二天又派出大卡车绕道广西麦岭,送我们回长沙。一九六八年八月,按照统一部署,我们被分散到工区各生产队,实行最彻底地与当地农工的结合。
       我们知青小组一行六人就落户在石头水村,开始了第二次创业。插队石头水的日子是我们一生中最艰难的时段。我们住在荒废的祠堂里,四面通风,晚上还有蚊虫叮咬;菜土才开垦洒种,没有菜吃;最不能适应的还是老队的作息时间,拖得长,不讲劳动效率,春插时,每天都要在外面工作十七八个钟头,摸黑进屋,胡乱扒几口饭,有时连脚都没洗,倒在床边,就酣然入睡了。在石头水村,一位脸面黝黑、颧骨略高的农妇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一天中午她来到我们住处自我介绍说,她叫花宜,原是广东新会人,被人拐卖到了这里,几年前她娘家人找到了这里,她也带着大崽回老家一趟,她老家一个弟弟,好像还当了一个派出所所长。在广东住了十多天,她还是回来了,因为她在这边已经生儿育女了。“走不脱了!”她抹着眼泪细声地哀叹着。也许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她本能地对我们格外亲切,话特别多,她说,冬成就是她老公,生产队长,我们有什么困难事,她可以去说一说。见我们没有什么菜吃,她回屋端了一大碗坛子菜来。她的身世和善良的心性顿时博得我们的好感,能认识队长的婆娘,我们也很高兴。几位女知青不几天就和她亲密无间,出工收工,一路同行了。收工的路上,她带领我们到两边的山上挖笋子、翻石头下的石耳,雨后天晴到树林的茅草里翻寻蘑菇,下河捉鱼捉虾抓螃蟹。
我们毕竟已在向阳队经受了生命中的第一次磨练,当初的毛头小子已长成壮汉、淑女已蜕变成铁姑娘,犁耙功夫、轧茶籽、烧石灰不在话下,泥工、木工全在行,几位男知青编织的篾篓也像模像样地拿得出手了。我们倒树锯板拆 旧屋,铺楼板砌砖墙加隔断,改善了住房条件;没有菜吃,我们采取去县城买一点,老职工送了一些,再就是抓紧蔬菜早熟品种的培植等办法解决,日子一天天好起来!逢到知青伙伴串门,我们也能摆出像样的菜肴,就着“红薯烧”和山珍野味,小酌一番。我们用不吝付出的劳力、熟练的劳动技能,心贴心的诚恳态度赢得了老职工的赞誉,那些妖魔化知青的谣言也就不攻自破,和农民的关系自然就得到修复。
       我们在石头水的日子也是农村阶级斗争不断高涨的年份。68年冬天的一个清晨,蹲 守在门楼已一整夜的民兵忽然冲进我们的住地,强行对我们知青进行搜查,他们翻箱倒柜,任一个旮旯角落都不放过,大有不寻找出一点阶级斗争的蛛丝马迹就不罢休的阵势。知青吴晋稍稍争辩了几句,工区的民兵副营长柱苟麻子拍打着挎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绳子,直嚷着说要捆人。事后我们听说这是按照县里革委会的统一部署进行的,连知青中的共产党员、民兵干部也被瞒住不能幸免,我的朋友、知青作家唐志龙当年就被他的手下搜查了一番,初恋的情书也被翻出,幸好其中只有“革命情怀”,不涉风月。屈辱、茫然继而愤怒的情绪笼罩着我们,心中那座神圣的殿堂轰然倒塌,我们壮怀激烈的上山下乡历程在这个冬天的早晨划出了一条分界线。



       抄家的闹剧结束了,隔着一条巷子的队长的家里却传来争吵声,原来是花宜正不依不饶地指责着她的老公:“你们怎么能这样对待知青们呢!?这些男子汉、女崽从来就不干坏事,出工从来就不偷奸耍巧,你们搜,你们搜,到底搜出了什么东西呢!?”队长冬成蹲在地下,闷声吸着旱烟,听着婆娘的数说,好半天才嗫嚅出一句:“我又没搜,我本来早就喊出工了,柱苟硬是说队长要在场,把我拖在这里了!”在场的知青们满怀酸楚劝住了花宜,女知青的眼中早已是满含泪花。四十多年过去了,农妇花宜的那一番是非明晰、闪耀着人性和母性光辉的话语,盖过了所有极左路线的豪言壮语,深深地铭刻在我们的心里,支撑着我们度过农场生活余下的年华。多少年过去了,每一位从石头水出去的知青回江永到石头水,第一位拜访的老人就是花宜,就像归来的游子见到了自己的亲人,我们都争相献出自己的心意。在石头水,还有这样一位老人,多少年来,她总是如数家珍般地念叨着我们每一位知青的名字,回想着当年知青的音容笑貌,当她年逾百岁在病榻上睁开睡眼,依然辨认出前来探访的老知青,清楚的呼出了他的名字。
       一方面是严酷的政治生态环境,连年的运动影响了民生的休养生息,拖慢了山乡迈向现代化的步伐,而另一方面,在那一片神奇的土地上,依然生长着传奇,贫瘠的石头缝上,依然茁壮出美丽。我们工区的马鹿头村,依山而立,民风刚烈,视生死若草芥,短短的一、两年内,就有七、八例非正常死亡。村中有一位农家的子弟,是村里老木匠的儿子,也是大山的儿子,山给予他灵气与聪慧,山塑造了他执著、奋进、坚韧的精神,山里的孩子从小就怀着一个美好的愿望:走出家乡、走出大山,去看望外面的世界。
他幸运,他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年月,他是第一个从回龙圩农中走出的大学生,1989年山里娃又登上“空中客车”叩响大洋彼岸科学殿堂的大门;他接受蓝色海洋文化的熏陶、感知当代最尖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他以在人类染色体端粒结构和生命起源研究等领域的杰出表现及学术创新性,荣获2005/2006年度美国"李氏基金会杰出成就奖"。在世界科学讲坛上,他是“中国学者何裕建”,他的根在中国,十年后他还是回来了,回到水立方旁的试验室,担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8年,何教授携家人从江永返京,路过长沙,通过友人的联系,促成了和曾下放在马鹿头的长沙老知青三十多年后一场美丽的邂逅。在杯觥交错中,已届不惑之年的何博导在回顾自己的成长道路时满含深情地说出了一番石破天惊的话语:“我的一生中对我影响很大或者说我要感谢的,有三位人,”他指着老知青倪保璐向大家介绍: “第一位就是美丽的知青大姐姐!”
      何裕建回忆说:“我们那班小男孩最喜欢接触知青,尤其像倪保璐这样美丽的知青大姐姐,就好像天外的仙女降到了我们山村,知青们给我们讲叙山外的世界,送给我们那么多的小画片,使我们知道了长沙,知道了北京,我把知青大姐姐送给我的小画片挂在床头,想像着外面的世界。知青们使我们看到了在山外还有着不同于我们山里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使我充满了对崭新生活的无限向往。”



斗转星移,光阴荏苒,四十五个春秋过去了,经过了改革开放,我们的国家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蹉跎岁月的磨练,我们也进入花甲年华。当年那位患急病被连夜送入场部医院的女知青王永汉,现在成了政协委员、知名企业家,她和她先生李静,第一个把可口可乐引进长沙,第一家在黄兴路上开办金店,她被赞誉为拥有国母宋庆龄般风范的女士。当年那位写下十六字令“干,雄心铸成铁扁担!”并被选送去内蒙古学养菜牛的朱狄,依然像当年那样豪气干天,八十年代他就在长沙五一路上开办了新燕地毯公司,每天早晨的升国旗仪式成了五一路上最美丽的风景,巨大的广告语“祈愿中国和世界都铺上红地毯”引领着开放初期新长沙的时尚。而当年那位差一点就被绳索捆起来的知青吴晋,返城后在醴陵交通系统一家企业担任过厂长兼书记,退休后与同是知青的妻子罗先恬,在长沙东郊开办了一家型铸厂,产品专供出口,每年创造百余万元产值。在茅屋中就着微弱的煤油灯光学字习画的陈迎楷、汪淮海,分别担任了省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和长沙女画家协会主席。他们取得的成就,是我们向阳队知青的骄傲。更多的知青则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如拓荒牛一样默默地开垦、争得一片生存的空间。每一位知青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位成功的知青都有自己独特的风采。但是,我们都不会忘记我们在知青点和插队的经历:正是在那里,我们经受了艰苦磨练,稚嫩的肩膀才变得坚硬起来;也正是在那里,生命交响曲中奋争的激越旋律成为了最华彩的乐段,引领着我们在人生的长路上不断跋涉。我们无限珍惜诞生在茅屋中的友谊和爱情,无限向往知青时代人际关系中的真诚、协作、理想主义与浪漫情调。
      每年的九月,我们都会聚集在王永汉家中。她家华庭后的半山腰上,矗立着一座自建的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念碑,碑下安放着小平同志的汉白玉半身像。我们每次来,都要拜拜谒这位老人。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正当我们在动乱中挣扎、前途一片茫然时,小平同志正在江西南昌城外新建县望城岗一条红土小道上散步沉思,天下波涛奔腾急,世事如云任卷舒。中国现代化的蓝图、改革开放的大计方略,就孕育在这条小道上。一俟出山,便大刀阔斧、举重若轻,几年的时间内,就把我们的国家带进了“春天的故事”,给亿万人民带来无尽的福祉。我们知青也获得了新生。
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正当读书的好年华,我们从城市下到乡村,为解决就业问题而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而在新时期中,何裕建走出山乡、走向世界,登上了世界科学的讲坛。段岭源的作田汉子在江永县城的大街上开起了水果批发公司,马鹿头兽医的女儿在长沙马坡岭买房当起家电总代理。这一下一上之间,我们听到的是时代前进跫跫的足音。



      在小平同志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我们的国家走向了民主和法制的道路。随着政治的开明和学术研讨的深入、历史真相的明晰,一些长期困扰知青的家庭出身的思想负担得到解脱。吴晋的生身父亲吴淞是参加了湖南常德会战尚健在的四位抗日老兵之一, 2005年获政府颁发的抗日纪念章,被誉为常德市的“国宝”级人物。为悼念死难的战友,他1995年求受五戒,1998年在石门夹山寺剃度出家,法名释来空法师,后来到德山乾明寺,守护着山后几千抗日将士的亡灵,每天为他们超度。陈启林的外祖父杜功新早年追随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孙中山海上蒙难时,他是随卫军舰的大副;抗日战争时他担任三峡炮台的台长,扼守着中华版图咽喉地带,以猛烈的炮火阻止着敌寇的长驱直入;抗战胜利,他担任接收降敌第六號兵艦艦長,一张记录着接六號兵艦艦長杜功新少校的历史照片,显示着中国抗日军人报仇雪恨、扬眉吐气的风采而被南京图书馆收藏,成为了珍贵的“国家记忆“。
(摄影:叶瑞溪)

作者: 笛兵    时间: 2011-1-7 13:27

   此文原发表在2010论坛江永知青园地,感谢笑版主、麓山远眺、周行等网友的跟帖鼓励,笑版主并建议发到2011江永知青新版,今遵嘱转发新版,本着秉笔直书、为历史留一段信史,参加征稿活动,希望得到更多网友指正。
作者: 丘山傍渡    时间: 2011-1-7 20:06

他们取得的成就,是我们向阳队知青的骄傲。更多的知青则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如拓荒牛一样默默地开垦、争得一片生存的空间。每一位知青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位成功的知青都有自己独特的风采。但是,我们都不会忘记我们在知青点和插队的经历:正是在那里,我们经受了艰苦磨练,稚嫩的肩膀才变得坚硬起来;也正是在那里,生命交响曲中奋争的激越旋律成为了最华彩的乐段,引领着我们在人生的长路上不断跋涉。我们无限珍惜诞生在茅屋中的友谊和爱情,无限向往知青时代人际关系中的真诚、协作、理想主义与浪漫情调。


说得好,道出了知青精神,知青曾经飞扬的青春。
谢谢迪兵。
作者: 毛先生    时间: 2011-1-8 21:39

谢谢笛兵兄的精彩文章,我再次拜读仍很感动。
当年在火车站送你们这批同学赴江永情景仍未忘记,你们在回龙墟农场青春飞扬的岁月将永载史册。
我手头有一张1965年江永高泽源知青照片,虽有摆拍之疑,但多少反映了你们那批知青的精神面貌。
江永知青陶姐.jpg

图片附件: 江永知青陶姐.jpg (2011-1-8 21:23, 188.34 KB) / 下载次数 51
http://2011.hnzqw.com/attachment.php?aid=3443&k=f5143b258ec0b8f14714b8b7f4845395&t=1732296944&sid=8zXG2u


作者: 周行    时间: 2011-1-8 22:01

是的,我们都是有故事的人,知青岁月是我们的共同。读过一遍,再来读还是吸引人。好文!
作者: 淡淡秋月    时间: 2011-1-10 14:42

   看完了这篇长帖,很感动!虽然记叙的是长沙知青,却引起了我的共鸣,正如周行所说:知青岁月是我们的共同。

  难忘知青岁月,难忘风雨人生!

  谢谢好帖!


作者: 梦雨如烟    时间: 2011-1-10 18:55

难忘知青岁月,难忘风雨人生!

  谢谢好帖!






欢迎光临 湖南知青网论坛2011年度 (http://2011.hnzqw.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