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原创】七绝.映山红(二首) [打印本页]

作者: 北风吹    时间: 2011-3-14 23:17     标题: 【原创】七绝.映山红(二首)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清明前后,漫山遍野的映山红,白、粉、红交织在一起,真真映红了整个山头,无声地渲染着别有一番滋味的气势磅礴,让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摘自女儿的随笔《乡情 乡音 乡村》

七绝.映山红

(北风红梅)

(其一)

山花木本尔称王,锦簇嫣红染八方。

血色缘何滴翠谷,杜鹃泪尽吐残阳。

(其二)

涧溪倒映漫山红,摇曳仙姿翠绿中。

雨打凋零何所惧,化为泥土护青松。

 

 

(以下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 火土重生    时间: 2011-3-14 23:21

   红彤彤的映山红,挤挤扎扎在一堆,好美!

   前两张我打不开。


作者: 北风吹    时间: 2011-3-14 23:23

哦,谢谢火土版主这么及时欣赏,打不开可能是网络的原因。我也打不开你的长沙最大的公园啊!
作者: 火土重生    时间: 2011-3-14 23:27

回复 3# 北风吹

   你的显示的是“仅限百度使用”,我的也有显示吗?


作者: 江河人    时间: 2011-3-15 07:02

 

难得北风吹一片好诗情,欣赏清新佳作。

 

“山中木本尔称王”是否夸张过度了点呢?映山红这植物在不开花时是不显眼的。在江永,木本之王还是松和杉吧。


作者: 北风吹    时间: 2011-3-15 16:30

“山中木本尔称王”指木本花卉呢,呵呵,谢谢关注!“植物映山红,在所有观赏花木之中,称得上花、叶兼美,地栽、盆栽皆宜,用途最为广泛的。映山红素有“木本花卉之王”的美称。”来自百度。不好意思了借来的。
作者: 北风吹    时间: 2011-3-15 16:32

回复 4# 火土重生

嗯,干脆把第一张图删除了。你的没有显示。谢谢回复。


作者: 北风吹    时间: 2011-3-15 16:33

回复 5# 江河人

谢谢夸奖呢!


作者: 马畔闲人    时间: 2011-3-15 17:00

  北风吹朋友讴歌了闲人最喜欢的花,收藏了。谢谢。
作者: 临风独酌    时间: 2011-3-15 17:17

回复 1# 北风吹

                                                  18407_4123764_28.gif



图片附件: 18407_4123764_28.gif (2011-3-15 17:16, 82.33 KB) / 下载次数 34
http://2011.hnzqw.com/attachment.php?aid=31365&k=8cdd11f37d8c8fa17d83d296a13f51b7&t=1744149762&sid=66oOmC


作者: 梦雨如烟    时间: 2011-3-15 18:32

      在映山红开花的季节漫山红遍、气势磅礴还真有“山中木本尔称王”的感觉。
     好诗!学习了,谢谢楼主!

作者: 海客瀛谈    时间: 2011-3-15 18:55

         涧溪倒映漫山红,

         摇曳仙姿翠绿中。

         雨打凋零何所惧,

         化为泥土护青松。

好诗!拜读了。但“红”“中”为一东韵目,“松”属二冬韵目。(见王力诗韵常用字),如果按照这个,那老兄的诗就出韵了。不知兄以为如何?


作者: 江河人    时间: 2011-3-15 19:41

“山中木本尔称王”指木本花卉呢,呵呵,谢谢关注!“植物映山红,在所有观赏花木之中,称得上花、叶兼美, ... 北风吹 发表于 2011-3-15 16:30

 

可是你说的是“山中木本”而不是“花盆木本”啊。


作者: 江河人    时间: 2011-3-15 20:04

         涧溪倒映漫山红,      &nb ... 海客瀛谈 发表于 2011-3-15 18:55

 

     海客是格律高人,作诗严格按平水韵,难得。但王力先生也讲过现在作诗是可以用“邻韵”,即“东”“冬”合韵。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的;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   ——王力

 

    今天我们如果也写律诗,就不必拘泥古人的诗韵。不但首句用邻韵,就是其它的韵脚用邻韵,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 ——王力

 

 

 

   与海客瀛谈共勉。



 

 

 


作者: 北风吹    时间: 2011-3-15 21:59

回复 9# 马畔闲人

谢谢朋友的青睐。


作者: 北风吹    时间: 2011-3-15 22:03

回复 5# 江河人

不如改为“山花木本尔称王”,可?这样缩小范围,不那么吹牛了呵呵。


作者: 临风独酌    时间: 2011-3-15 22:05

回复 1# 北风吹

 

送你一首《映山红》,以示谢意。
作者: 北风吹    时间: 2011-3-15 22:06

回复 13# 江河人

“山花木本”吧,谢谢指导!


作者: 北风吹    时间: 2011-3-15 22:07

回复 17# 临风独酌

谢谢临风独酌!


作者: 北风吹    时间: 2011-3-15 22:08

回复 10# 临风独酌

谢谢临风的赞美!


作者: 北风吹    时间: 2011-3-15 22:09

回复 11# 梦雨如烟

谢谢大姐的雅赏和赞美!


作者: 北风吹    时间: 2011-3-15 22:14

回复 12# 海客瀛谈

呵呵,谢谢海客好友的指点和关注!北风吹不懂平水韵,只会用新韵,而且刚刚学习诗词格律知识不久,请多多指导!另外,北风吹不是老兄,是老妹呵呵!


作者: 海客瀛谈    时间: 2011-3-15 22:38

回复江河人。近体诗用韵要求很严,除首句可用邻韵外,一般不允许邻韵通押,(首句用邻韵,此风始于宋,盛唐是绝不可以的)。就是字数少的窄韵也不能出韵。所以古代有所谓“险韵”。比如三江韵。现在不以诗词取士,当然无需泥古。不过我们学着写近体诗,多少知道一点也好。

  当代人有愿意用新韵的,按照普通话入韵就可以了。对于某些把“情、同”放在一起的新韵书,还是不看为好。  专此

布达                          海客瀛谈三月 十五日


作者: 海客瀛谈    时间: 2011-3-15 23:44

回复 21# 北风吹 北风吹老妹:真是对不起了,年老昏聩,把你的性别都弄错了!该打该打!

     不过鲁迅曾经也称许广平为弟,他应该是知道许广平先生的性别的。可见人们并不把它当做区分性别的称呼,而只是表示敬重而已。同理,古人云:“四海之内皆兄弟”而不云“四海之内皆兄弟姐妹”。此为辩,狡辩亦可。一笑。

    同时也看到江河人的帖子。我以为今天的人学习近体诗词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闻一多先生就曾经说过,写格律诗好比是“戴着镣铐起舞”,就连“不须放屁”也要按谱填词,当然你学梨花体“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就可以什么都不要顾忌了。我们在继承传统,还是要先尊重传统。如果只要可以顺口都行,那么我们就不要叫她《七绝》《七律》,更加就不要顾忌什么平平仄仄平平仄了。因为四声也是音律的一部分。三家村的说教,陈腐之言,贻笑大方,请见谅。




 


作者: 海客瀛谈    时间: 2011-3-16 00:10

回复 14# 江河人 江河兄:我以为读王力先生的书,最好还是读他老先生在文革之前,或者更加早一点的写的。因为那时候学术问题不受其他原因的干扰,到后来因为政治形势的变化,老先生也不得不和稀泥,我想,这也许你会赞同我的意见的。
作者: 江河人    时间: 2011-3-16 07:07

回复 13# 江河人 “山花木本”吧,谢谢指导! 北风吹 发表于 2011-3-15 22:06

 

   这样就对了,尽量做到无懈可击。


作者: 江河人    时间: 2011-3-16 07:29

回复 25# 海客瀛谈

 

     海客兄不愧是诗词方家,研究近体诗如此精湛,令江河人敬佩。我不反对用平水韵作诗,哪怕有些诗作读起来并不押韵,因为我们现在恐怕无人会读古音了。平水韵将“东”和“冬”、“江”与“阳”分开,在当时也许是对的,但到了今天,我们还能分开么?我们的诗词作品是供人来阅读的,您在看,实际上是在默读。用“支”“微”韵的,出入就比较大。现在的国语就是普通话,我觉得用国语音韵就是不错的选择。懂得平水韵固然好,能读好古人的诗词。但现在还完全依平水韵来写作,那就有点迂腐了。我看还是“格律从严,用韵从宽”为好。著名的毛诗七律《长征》就是“寒”韵与“删”韵合用的呢。

    言语可能有些偏激,还望海客兄见谅。

 

请看此网页:

http://bbs.zhsc.net/simple/?t12536.html


作者: 寒乡    时间: 2011-3-16 08:09

 

  拙见如下:

古人用的韵书有诗韵、词韵、曲韵等。

作诗的韵书是《平水韵》。其中平声30韵,上、去声59韵,入声17韵,共106韵。

填词的韵书是《词林正韵》,将诗韵的106韵简化为19韵。把平上去三声分为14部,入声分为5部。

填曲的韵书是《中原音韵》,也分为19韵,只分平上去三声

弹词等说唱的韵书是《十三辙》,更简化13韵。

       

    诗、词、曲韵是否可以通用?古人的要求是:往上从严;往下从宽。例如填词可用诗的《平水韵》,而不可用曲的《中原音韵》。

   邻韵是否可以通用?从古人的诗词作品中来看,是可以通押的:

 杜甫《三绝句》其一:

              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

       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又如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再如晏殊词《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作者: 寒乡    时间: 2011-3-16 08:43

   今人写诗词,也可以通押,但必须依据三点: 一是韵母的音素分析,二是前人作品的押韵范例,三是现实生活中的语音实际。

   平水韵分一东、二冬,那是古音韵母有差异,例如长沙话还保留古音,“冬”就读如“灯”。现在普通话“东”、“冬”韵母相同,也就可以合为一韵了。

  前人有邻韵通押的范例(如前举例),今人更是可以效仿。

  如果写诗只能按平水韵,一诗一韵部,约束太多,让人望而生畏,十分不利于弘扬中国文化,何况古人也不拘泥于此,故有邻韵通押的做法和词韵的由繁至简。

语音发展的实际,要求我们重新审视韵部和押韵,当然必须是科学地划分和使用。


作者: 江河人    时间: 2011-3-16 09:44

 

  非常赞同寒乡之观点。


作者: 海客瀛谈    时间: 2011-3-16 13:06

回复 28# 寒乡 寒乡兄所举两例(词在议题外)都是七绝变体。因为七绝有首句不入韵的。如杜甫: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因此,以之作为唐诗可以用邻韵的依据,是不足为训的。谢谢。
作者: 北风吹    时间: 2011-3-16 16:28

呵呵,想不到北风吹的拙作会引起如此这般的关注。非常感谢各位好友的厚爱,尤其谢谢海客,寒乡和江河人等好友在专业上的点拨。也谢谢海客对北风吹的友爱。无论弟,兄,姐还是妹,只要大家开心就好。由于工作忙,很久很久才上来一次,获得很大的收获。有时间再来向各位朋友学习请教
作者: 海客瀛谈    时间: 2011-3-16 18:34

 

山花木本尔称王,锦簇嫣红染八方。

血色缘何滴翠谷,杜鹃泪尽吐残阳。

 

 

              戏和北风吹  -------------吾爱杜鹃之“普罗”色彩,然有封其为王者,吾不与也。故反其意而咏之

 

 

春风得意不张狂,

夏有莲花秋海棠。

 

只管人间争胜负,

休将草木也封王!

 

 

 


作者: 海客瀛谈    时间: 2011-3-16 19:20

     这样就对了,。 江河人 发表于 2011-3-16 07:07
尽量做到无懈可击!!!,我顶,我顶,我顶顶顶!!!
作者: 大队部    时间: 2011-3-16 20:48

王力先生所说也不一定,邻韵最好不用。用多了,把格律破坏了,也就不是格律诗了。

第一首第三句的“滴”字是仄声(入声,十二锡),跟后面“翠谷”两字一起成了三连仄,也是违规的(在古诗中三连平、三连仄倒是常见)。

还有“木本”二字,何必拘泥呢?

不对之处,勿怪。两首七绝的意思是很不错的。


作者: 江河人    时间: 2011-3-16 21:30

 

        欢迎大队部,又一格律高人。

 

   不错,“滴翠谷”是“三仄尾”,应避免出现。但由于本句不是韵脚句,那是可以通融的。毛泽东的《送瘟神》还有“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单平句呢,这叫特拗。

 

   与大家共勉学习。


作者: 海客瀛谈    时间: 2011-3-17 01:08

回复 36# 江河人 ,哈哈!你我同是初学,且望勿封“高人”。平心静气讨论,大家存异求同。

       看来你很喜欢毛诗,不过从你所举例来看,正是他为人所诟病之处。毛自诩“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毛是伟人,他的诗词,天马行空。哪里肯受约束!只是当时谁敢说个“不”字!这你我都心知肚明!要论格诗律,我们不要从现代人入手,“诗律群公问”,“诗是吾家事”我们还是多读杜甫,至少举例也不离开唐诗。这才是源,不是流!正本才清源,流是容易受污染的。如果“三平调”“三仄调”(这类古风句式)和你所言六仄句特拗都可以横行天下,那我们还要谈什么格律呢!

还有你说的“三仄调”不是“韵脚句”的句式就可用,这句话就更加令人费解了,既然前面都是平声字叶韵,怎么也不会写出仄韵的“韵脚句”来了!


作者: 江河人    时间: 2011-3-17 06:52

回复 37# 海客瀛谈

 

与海客商榷:

 

 

以下资料来自网络

 

 
关于近体诗“三仄尾”
.
在网上流行的所谓“近体诗须避三仄尾(脚)”之说,余以为大错特错!我想,无论这些持论者,他的名气有多大,他是何种权威,但任何所谓名人与权威,当其面对事实的时候,他总会想起“事实胜于雄辩”这句成语吧!否则,他将会从搞笑历史与事实开始而最终搞笑自己!看过“全唐诗”的人,大都知道:“三仄尾”在唐句中是大量存在的。这里只举一部分例子,雅人如果有兴趣的话,可到“全唐诗”中继续查找。以下例子中,放入括号的乃是三仄尾。
.
【登裴秀才迪小台】王维
.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
【春中喜王九相寻(一题作晚春)】孟浩然
.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
李氏园林卧疾】孟浩然
.
我爱陶家趣,园林无俗情。春雷(百卉坼),寒食四邻清。伏枕嗟公干,归山羡子平。年年(白社客),空滞洛阳城。
.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韦应物
.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後),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
.
终南别业 王维
.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孟浩然
.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丹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
留别王侍御维 孟浩然
.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祗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

早秋 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银河。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淮南(一叶下),自觉老烟波。
.
落花 李商隐
.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

灞上秋居 马戴

.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
书边事 张乔
.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
章台夜思 韦庄
.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
独不见 沈佺期
..
卢家少妇郁金香,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
八阵图 杜甫
.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
玉台体 权德舆
.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铅华(不可弃),莫是藳砧归。
.
登乐游原 李商隐
.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长干行二首之一 崔颢
.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
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
),佩声归向凤池头。

作者: 江河人    时间: 2011-3-17 07:33

下篇:

 

                “三仄尾”及其他

    


 

  一般在写诗时为了顾及词义,会常常违反格律出现拗句,什么是拗句,就是平仄不符合长格的句子。必须进行补救,就是改变拗句中某个字的平仄,使其符合格律要求,叫做拗救。随着文化的发展,格律的变化,和诗人们对唐诗认识的提高,原来认为是拗句的诗句,现在不再把他们当成拗句了,自然也就不需要拗救了。笔者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朋友们交流一下。


 

   


 

   【一】,三仄尾不要拗救。


 

      所谓“三仄尾”又叫三仄脚,指不押韵的那个诗句最后三个字都是仄声。据说三仄尾是形成格律诗的萌芽阶段,由南北朝时期永明体的创始人沈约提出的,作为一个学术流派,必然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产生影响,也必然有一大批追随者,直到盛唐时近体诗的格律已经形成,依然还有禁忌三仄尾的提法。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三仄尾呢?


 

 1)   ,对于“平平仄仄仄”。


 

在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下册第二分册里指出:“这个句型第三字如用仄,则第一个字必须用平。”可以看出王力先生有条件地肯定了三仄尾存在。对于七言诗,仄仄平平仄仄仄,则第三字必须用平。


 

 2),对于“仄平仄仄仄”。


 

按照王力先生的提法肯定是不允许的。但涂宗涛先生著的《诗词曲格律纲要》认为“仄平仄仄仄句型同样符合规律,根据是杜甫诗中出现了大量的这样的句型。”涂先生文中举出二十二条,杜甫使用仄平仄仄仄句型的例子。如:


 

 “情只益睡,盗贼岂敢忘”;“南伏毒寺,潇洒到江心”;等等。


 

 因此涂先生很自信地认为:杜甫是唐代诗词格律要求极其严格的诗人,经过大量的杜甫的诗的验证,仄平仄仄仄句型是符合近体诗格律的,当然三仄尾也是允许的。


 

       3),对于“(仄)仄平平仄仄仄”。


 

 对于七言唐诗中,使用“仄仄平平仄仄仄”句型的例子很多,比比皆是,可以肯定的说不是拗句。如杜甫诗“怅望千秋一洒泪”。关于近体诗的格律内容,当然应以唐人在这方面的专著为准,可惜,这些诗词理论书籍在沧桑岁月中流失了,现在只好利用唐诗来验证近体诗的格律要求,是比较合理的,也是比较准确的。


 

 4),对于“(仄)仄仄平仄仄仄”。


 

 但是在唐诗中使用“仄仄仄平仄仄仄”句型的例子相比较不多,也就是说,对于仄起仄收句,第三字和第五字同时为仄,如(仄)仄仄平仄仄仄,这种句式尚在争议中。笔者认为,既然仄平仄仄仄已经肯定,七言诗是五言诗的扩展,仅仅多了一个顶节而已,而(仄)仄仄平仄仄仄在唐诗中也有一定范围的应用,如:


 

      杜甫诗中有“予见乱离不得已,予知出处必须经”,“陶冶性灵在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谷口子真正忆汝,江湖远适无前期。”;“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等。


 

且这种句式在音调节点上又是符合要求的,我们今天不应当把它当成拗句。


 

     由此笔者得出结论:“三仄尾”可以无条件的应用。


 


作者: 大队部    时间: 2011-3-17 13:34

佩服江河人!不过,下结论还是要慎重些。一个简单的道理:既然已经有了定型的平仄格式,那么最好按规则办;否则通融过甚,乱了规则,又何必搞什么格律近体?对于“违规”的现象,还没有谁断言这就是新规则。王力先生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只是对初学者而言,是不太准确的。近体诗的“三连平”、“三仄尾”、“孤平”、“独平”等还是尽量避免为好。
作者: 寒乡    时间: 2011-3-17 15:20

回复 31# 海客瀛谈

       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1、“衰”,平水韵“四支”韵;“回”、“来”,平水韵“十灰”韵。按平水韵,该诗也是邻韵通押。

2、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总共十六式:平起入韵,平起不入韵,仄起入韵,仄起不入韵,(各四式)没有什么变体。


作者: 江河人    时间: 2011-3-17 15:24

回复 40# 大队部

 

   

   与大家同行。

   

   我虽说可以适当放宽格律,但自己写诗时也是尽量避免出律的。中华诗词学会曾公布并推行《中华新韵》,结果阻力较大,尤其是海外华侨大呼不是。现在提倡中华诗词进校园,如果诗韵不改革,那就会是死路一条。有人说古体诗词(近体)是夕阳文学,若是那样,就糟糕了。那个网友说的好,要为新声韵让路,写新声韵的不必标明是“新声韵”,而用旧韵写的则要标明用的是哪种诗韵的第几韵。当然这不是我们说了算,但也要呼吁一下。

 

   《中华诗词》刊物曾登了一首有句孤平的诗作,那句诗是“议论最多是减肥”,编者专门作了刊登说明,说这句诗实在改不去了,不能因词害义,只好作特殊处理——采用。

 

   我写诗用韵只为了顺口,绝不会只顾韵书而忽视当今的“押韵”。不赞同“东”“冬”分离,“江”“阳”对立。

 

 

  

 

 


作者: 海客瀛谈    时间: 2011-3-17 15:29

还是尽量避免为好
作者: 寒乡    时间: 2011-3-17 15:29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作者: 大卫王    时间: 2011-3-17 17:17

 

   看到几位华山论剑,真是高手过招,引经注典功夫了得。在下在楼下观风景享受了,学习了,得益非浅。


作者: 火土重生    时间: 2011-3-17 19:49

    “看到几位华山论剑,真是高手过招,引经注典功夫了得。在下在楼下观风景享受了,学习了,得益非浅。”

     那确实!


作者: 寒乡    时间: 2011-3-18 08:56

回复 39# 江河人

本人不认同“孤平”、“三平”、“三仄”,因为错综而又和谐的平仄排列是为了形成声调的抑扬起伏,体现中国诗歌独特的韵律美,这正是古典诗词经久不息的魅力所在

古人如果因表意而破格,也感遗憾,故有“拗救”一说。今人如果因轻率而破格,则失规范,切不可提倡。事实上,中国的语言词汇无比丰富,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不偷懒,肯下功夫,合律的字词是能找到的。所以,“不以词害义”,不能轻易地成为破格的理由。

不破规则,是因其合理,至今还能发挥好的功能作用。

破掉规则,是其不合理,至今不能很好地发挥功能作用。

       本人思考问题,不信书,不看人,只认理。

       近乎自大,一笑。

 


作者: 江河人    时间: 2011-3-18 11:13

回复 39# 江河人 本人不认同“孤平”、“三平”、“三仄”,因为错综而又和谐的平仄排列是为了形成声调的 ... 寒乡 发表于 2011-3-18 08:56

 

是这个道理。

 

    格律诗词以她的构架美(固定格式)和声律美(平仄、韵脚)而为国粹。不讲格律就不能是格律诗词了。只是当今年轻人不甚了解入声字,他们也可能没有必要去学习入声字;他们不知平水韵,也没有很有必要去死记它。为使格律能发扬光大,诗韵改革势在必行。虽然前几年中华诗词学会公布了《中华新韵》,但受到老一辈某些人的歧视。我敢预测,再等20年,情况会发生急剧变化。到那时,人们都讲普通话,都按汉语拼音行事,谁还去研究汉语古音呢。现在格律诗词明显后继乏人,有几个年轻人愿意去写这些限制思维的古董呢。只有按新声韵去弄,才是出路。因为我们现在写的格律诗词是给现代人看的,不是给唐宋人看。格律可以从严,用韵必须放宽(中华新韵)。用韵就是要“顺口”“合辙”,当然是今天的“顺口”“合辙”。我们不是唐宋人,就是完全按律,我们今天写的东西也不像是古诗的,因为我们今天有很多语言变化和物质变化。古人没有飞机火车,今天我们就不能用进这些词吗,你可能会说这根本不是唐诗,唐朝哪来这些玩意呢。

 

    呵呵,胡说八道。

 


作者: 海客瀛谈    时间: 2011-3-18 17:18

   不料我的几句关于出韵的议论,引发了大家关于近体诗的兴致。真心地谢谢诸位的热情参与。

   关于用韵,大家即使看法有分歧,但是可喜的是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仍能够注意到尊重韵书的规定。

    一般就旧体诗词而言,古风中用韵较宽,允许邻韵通叶,词曲另有用韵标准,不存在邻韵的问题,唯近体诗用韵要求最严,不允许邻韵通叶。唐代晚期开始有首句用邻韵的,这种方法至宋代渐成风气。但这不能称为“邻韵通叶”,因为律、绝的首句是否压韵,并无严格的要求,故充其量称之为“借韵”。

     王先生还说明:“近体诗不得通韵,仅首句可用邻韵;现代诗人作律绝任意通韵者,不合于唐宋诗人的格律。”王力先生仅仅是如此说。自有他的道理,因为他虽然是权威,但是他知道自己不是皇帝。因为韵书是皇帝老子钦定的,“你不遵守老子的规定,老子就不给你官做!”所以当时天下读书人只好乖乖就范。今天没有皇帝了,那么你想要“目无王法”邻韵通叶,谁也奈何你不得!何况你根本就不想做官!

     对于“三仄尾”是否合律,仍在争论中,目前尚无定论。但我们读唐诗,唐人是并不绝对避“三仄尾”的,至于:“三仄尾”可以无条件的应用(江河人语)的结论,本人是无法苟同的。个人观点是:一,初学者不宜先学拗律,故最好是先学律诗正格;二,用三仄尾不为出律,但对句宜严格按要求。这古有遗训,不再赘语。

    唯独可以欣慰的是,我们江永板块有这么多同好,大家在讨论的时候都能够引经据典,各抒己见,以理服人。辩论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学习的过程。而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就能够共同进步。谢谢大家。


 

 

 

 

 

 


作者: 周行    时间: 2011-3-18 17:46

哈哈哈!好哇!看了各位高手的高见,就是上了许多堂课哦。谢谢!这映山红是长沙市的市花哦!

碧绿枝头簇簇红,

春风吹送满山浓。

好花也自知时运,

岳麓都庞架彩虹。


作者: 江河人    时间: 2011-3-18 19:08

哈哈哈!好哇!看了各位高手的高见,就是上了许多堂课哦。谢谢!这映山红是长沙市的市花哦!碧绿枝头簇簇 ... 周行 发表于 2011-3-18 17:46

 

   若照平水韵,周君您也出韵了呢,O(∩_∩)O哈哈~。

 

   无知无畏,......。


作者: 江河人    时间: 2011-3-18 19:37

“三仄尾”可以无条件的应用(江河人语)的结论,本人是无法苟同的。

 

    江河人可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呢,只说可以通融。通融吧,因为先人有先例,今人有要求。其实我本人还是注重格律的,除了用韵较放荡外,其他的诗词要求都会注意到。但对初学者,我鼓励他们用新声韵,以致不使他们遇难而退。我们不要总要求人家照古人的思想办事。什么叫发扬光大、与时俱进?这倒是值得我们深思。大家都觉得写格律诗太难,太古董,那还有出路吗?你还是用“支、为、吹、师”或“灰、哀、开、回”作一韵,谁还喜欢读呢?“玩”字谁也不会想到在平水韵中竟是去声字(去声:十五翰),郁闷不?

   不知大家写诗时遇到“改革开放”这个词没有,用平水韵,你能取吗?有人曾改作“革新开放”,那行吗?有人又会说,我不写“老干体”,用不上。哦,原来你整天在吟花弄月,孤芳自赏,那就没有办法了。

   其实新声韵将来是有前途的。

 

   又是胡说八道,让大家见笑了。

 


作者: 火土重生    时间: 2011-3-18 19:43

   唐宋诗词是名著,我们要学不要搬,否则我们怎么进步,回到唐宋去,手机、汽车、火车、飞机通通不要了?

   当年我读初一时(1956年秋季),正碰上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年—汉语与文学分科,课程表上有了“汉语”课、“文学”课,“汉语”课专学拼音、词组、词类(形容词、动词、名词…),“文学”课专学古典文学诗、词、歌、赋,(木兰词、岳阳楼记…)可惜啊,几十年不用,全丢进太平洋了。


作者: 海客瀛谈    时间: 2011-3-18 20:39

下篇:                  ... 江河人 发表于 2011-3-17 07:33
哈哈,君言犹在耳,我以为是自己老眼昏花呢!再看一次,仍旧是

      杜甫诗中有“予见乱离不得已,予知出处必须经”,“陶冶性灵在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谷口子真正忆汝,江湖远适无前期。”;“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等。


 

且这种句式在音调节点上又是符合要求的,我们今天不应当把它当成拗句。


 

     由此笔者得出结论:“三仄尾”可以无条件的应用


作者: 海客瀛谈    时间: 2011-3-18 20:44

   唐宋诗词是名著,我们要学不要搬,否则我们怎么进步,回到唐宋去,手机、汽车、火车、飞机通通 ... 火土重生 发表于 2011-3-18 19:43
难哥在讲笑话吧!学唐诗就要回到唐宋去,那我们学细胞,不要回到精子、卵子去吗?
作者: 火土重生    时间: 2011-3-18 20:50

回复 55# 海客瀛谈

   你忽视了我的着重点:我们要学不要搬”!

   正是这样才不要回到唐宋去啊,你正是把我的意思弄反了呢。


作者: 江河人    时间: 2011-3-18 21:25

哈哈,君言犹在耳,我以为是自己老眼昏花呢!再看一次,仍旧是       杜甫诗中 ... 海客瀛谈 发表于 2011-3-18 20:39

   哦,原来海客兄误将江河人推荐的帖子作为江河人的文章了。请您看看前面注有“以下资料来自网络”。

   不过不要紧,论坛嘛,没有争论反而不正常。


作者: 大队部    时间: 2011-3-18 23:12

讨论很热闹,有意思!

在下是赞同海客兄的。再看江河兄的观点,感觉有些勉强。学近体诗其实不难,翻几本书就够了。对年轻人来说,关键在于对国粹有没有兴趣,有兴趣就学,容易;没兴趣大可学做新诗。何况我们这些老人不也是年轻时学的近体吗?仅因为懒得翻书就要求将古人传下来的古董打碎重做,似乎有点霸道,改了也没有什么意思。试看有几人是用了新诗韵而大胆冠名为律绝的?别说“与时俱进”的话,这是两码事。其实,现代人做近体诗(包括填词)而极少做古体诗,恰恰是因为近体律绝有规则而使人乐在其中。

也是胡说八道,见笑了。


作者: 火土重生    时间: 2011-3-18 23:18

回复 58# 大队部

   热烈欢迎靖县才子—大队部来我们小家园(湖知网是大家园)作客!参加讨论,更同提高。


作者: 笑对人生    时间: 2011-3-18 23:21

北风吹朋友讴歌了我们大家都很喜欢的花,喜欢这图片。朴素,热烈的情景,我很喜欢,
作者: 阿迪    时间: 2011-3-18 23:56

   诗是好诗,花也是好花,

   花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欣赏的,诗却是诗人的心血凝成的,

   我爱映山红,更爱你用心血凝成的好诗!


作者: 周行    时间: 2011-3-19 00:13

我学写诗全是按中华新韵。新体诗,旧体诗各人依所好来选,表达的意境才是最重要的。我就是喜欢那几个字的诗竟能让人想好多内容。
作者: 江河人    时间: 2011-3-19 07:07

 

        其实唐人写诗还是比较自由的,只是到了宋代,才严格起来,因为科举用到它。

   《唐诗三百首》应该是经典嘛,除了古诗和乐府外,在律绝栏亦有不合要求的呢。请看这首七律:

 

 

登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首句是不是失平仄?“三仄尾”和“三平尾”在这首诗的颔联中都能见到。“黄鹤一去不复返”比“坐地日行八万里”还失律吧。

 


作者: 寒乡    时间: 2011-3-19 09:20

   讲究格律,古人之严难以想象。今人以为只有近体诗严,词曲稍宽,其实不然,词曲分了平仄,还要分四声,分了四声,甚至还要分发音部位,故清真、白石等懂音律的词家受人吹捧,而敢于破格创新的苏词,却被李清照讥讽为“句读不葺之诗耳!”

   若依易安之说,则今人谁敢填词?填的又算什么词?幸好出了个苏轼,能“与时俱进”,让人还有胆填词。不然,宋以后便无词了,被“吓死”了!

   苏子瞻为大家公认的大文豪,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在诗、词、文、赋方面都有“破格创新”,才使因形式束缚不利于抒情表意而日趋末路的旧体,重新焕发了生机。这才是文学发展的正道,千年之前的苏轼能走,为什么我们今人却不敢走?不走,就等死哦。

   诗词同此理,人生同此理,万物亦同此理,是否?


作者: 海客瀛谈    时间: 2011-3-19 10:28

回复 63# 江河人 江河兄:谢谢你的回复!关于三平调和三仄调,我们已有共识。这里就不讨论了好吗?至于你举的《登黄鹤楼》的例子,就把问题引向更加复杂的“拗救”了。我这里找到若干文字,先给你参阅,也许你看了以后,就不会说崔颢不是了。谢谢。 关于诗律“拗救”中“本句自救”与“对句相救”的基本问题(收集整理)
http://bbs.cnhan.com/viewthread.php?tid=620814&fromuid=419827

作者: 大队部    时间: 2011-3-19 13:37

在文学形式的很多方面,如小说、散文、戏剧等都有大量的创新,甚至京剧也有改革,唯独中国的格律诗不适于破格创新,否则就不是它了。如果格律诗会死掉,那么与其改成四不像,不如让它有尊严地死去。譬如欧洲的十四行诗也是格律诗,风行了几百年,由于其他诗种不断出现,十四行诗逐渐衰落。人们没有改革它而只是替代它。现在也有用这种形式的,虽然很少,却也是严格按规则做的。

新形式会出现,包括看起来很像的东西,但是最好不要说那是律绝。

就说到这吧。


作者: 寒乡    时间: 2011-3-19 16:22

  前人的文化遗产,适宜的我们承继发扬,不适宜的我们破格创新,有了这样的观念,才有了中国文化的新陈代谢和一脉相承,才有了苏轼让中国文化“有尊严的活着”,而不是“有尊严的死去”。

   综前所述,本人认为:诗词曲按体式分平仄,但不再分四声;破格使用通押的新韵,但要经得起科学的音素分析。宽严适度,便于使用,而又有其韵律。

  “有尊严的活着”是多么美好啊,为何一定要“有尊严的死去”呢?


作者: 北风吹    时间: 2011-3-19 20:56

回复 50# 周行

 谢谢周行老师的雅和,愿你像杜鹃花一样美丽骄人!


作者: 北风吹    时间: 2011-3-19 20:58

北风吹朋友讴歌了我们大家都很喜欢的花,喜欢这图片。朴素,热烈的情景,我很喜欢, 笑对人生 发表于 2011-3-18 23:21

谢谢笑对人生的喜欢和鼓励!祝你永远开心快乐!


作者: 北风吹    时间: 2011-3-19 21:01

   诗是好诗,花也是好花,    花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欣赏的,诗却是诗人的心血凝成的 ... 阿迪 发表于 2011-3-18 23:56

谢谢阿迪朋友的赞美,喜欢和鼓励!愿您的心情像阳光,像花朵一样灿烂!


作者: 海客瀛谈    时间: 2011-3-19 21:34

致寒乡君----------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产生,发展,繁荣,没落,自有它极其复杂社会的和人文的因素。并不是由某个人想要“破格创新”就一蹴而就的。即使是你文中所推崇的苏轼,在文坛上的地位崇高,我们知道他也还是在按谱填词,按格律做诗,也没有创造一个新的格律形式来。

     至于你文中说的因形式束缚不利于抒情表意而日趋末路的旧体”,恐怕也是主观的臆断。你能够说“明月几时有”不够抒情吗?你能够说“老夫聊发少年狂”不够表意吗?不也都是按照词谱写出来的吗?苏东坡以旷世奇才,驾驭格律于股掌之间,你说他可能受格律的约束吗?只有继承才能发扬,只有精通方能改革。你说一个连汽车都不会开的人,要他玩漂移,可能么?

你说苏轼能走,我们也能走,这样的话我们听多了。大跃进时代的新民歌“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吓死人的大话,又有几个人还记得!又有什么生命力!

“诗词同此理,人生同此理,万物亦同此理,”这是你的同理推断吧!可是你忘记了,我们不是在做几何题目,社会科学,是万万不能用同理推断的方法来下结论的!就说打球吧!篮球有篮球的规则,如果你也来个同理推断,硬是要把篮球规则运用到乒乓球桌子上来,岂不是荒谬绝伦么!


作者: 火土重生    时间: 2011-3-19 21:50

   奉劝朋友们,文学讨论要心平气和,细细的娓娓道来,象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既能感觉到亲密无间的和谐氛围,又于交谈中获得知识、提高。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 江河人    时间: 2011-3-19 21:56

 

   1,海客兄所提供的资料并没有论明崔颢诗的出律原因和依据,这只是基本的格律常识——拗救。

   2,篮球比赛规则是在与时俱进的,包括很多体育项目的规则都在应世而变化,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比赛更漂亮。

   3,我们提倡诗词进校园,一定是普及新声韵。用新声韵并不是作格律诗的的叛变,而是让其发扬光大。

 


作者: 北风吹    时间: 2011-3-19 22:00

 呵呵,北风吹这回可算无意间抛了一块砖,引出无数块雅玉......

谢谢各位格律高手的高论,北风吹受益匪浅。这个论坛真热闹,这才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呢!

北风吹再不发表一点粗浅的意见就太对不起各位朋友的热情了。我认为: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格律诗词作者或爱好者,如果用古韵,那肯定要严守前人的声韵和格律规则,当然包括那些已成定论的格式的变体,特殊格式,拗救......但是,现在处于古韵和新韵都可以使用的情况下,可能大多数年少一些的人都会选择新声韵的。理由是他们学的是普通话声韵;就算能够勤奋记住旧韵,也能够勤奋到总去翻古韵的书,那么入声字如何读得出来呢?按普通话的四声,读不出入声字,也就没有那个韵味了,也就是说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随着语音的改革,我们是无法体现出入声字的韵味了。“中华诗词学会”大力倡导新韵,并安排有关部门和人员制订了《中华新韵》,在这个新旧韵交接时期,有人用新韵,有人用旧韵,我认为很正常,只是都要遵守各自所依据的韵律。

北风吹郑重表明,没有学过旧韵,并且是刚刚涉足诗词格律知识不久,所以没有功底和能力与各位高手就专业知识进行更多的讨论,只是发表一点看法而已。向各位学习请教。谢谢各位朋友对本帖的关注!


作者: 海客瀛谈    时间: 2011-3-19 22:40

 

 

江河兄:我发给你的资料最后是:【不同位置的拗救】

五言:出句第四字当平而仄,将对句第三字改仄为平。

暗暗书籍(拗)满,轻轻花(救)絮飞。(宴胡侍御书堂 唐·杜甫)

七言:出句第六字当平而仄,将对句第五字改仄为平。

南朝四百八十(拗)寺,多少楼台烟(救)雨中。(江南春 唐·杜牧)

由于不同位置的拗救是出现在四六节奏点的位置上,处于“二四六分明”的情况之下,所以这种情况是必须救的。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隔句相救。你举的黄鹤楼诗;

 

“昔人已乘黄鹤(拗)去”出句第六字当平而仄,“此地空余黄(救)鹤楼”将对句第五字改仄为平。

同样:“黄鹤一去不复(拗)返"出句,第六字当平而仄“白云千载空(救)悠悠”将对句第五字改仄为平

由于不同位置的拗救是出现在四六节奏点的位置上,处于“二四六分明”的情况之下,所以这种情况是必须救的。

“拗”而能“救”就不为“病”了


作者: 江河人    时间: 2011-3-20 07:22

 

 

“昔人已乘黄鹤(拗)去”出句第六字当平而仄,“此地空余黄(救)鹤楼”将对句第五字改仄为平。

同样:“黄鹤一去不复(拗)返"出句,第六字当平而仄“白云千载空(救)悠悠”将对句第五字改仄为平

由于不同位置的拗救是出现在四六节奏点的位置上,处于“二四六分明”的情况之下,所以这种情况是必须救的。

“拗”而能“救”就不为“病”了

 

 

   向海客兄学习。

 

   但“黄鹤一去不复返”是第三四五字都失律。三仄尾能用三平尾来救,那就很有意思了,看来唐人是赞同三仄尾和三平尾的。

 

   我佩服《钦定词谱》的编撰者和审核人,他们大胆推新。《钦定词谱》清康熙时,陈廷敬、王奕清等奉康熙命编写,以万树《词律》为基础,纠正错漏,并予以增订,826词牌,2306体。你看平均每个词牌将近三体,有的词牌居然超过十体。由此看来格律诗词的体裁也要革新一下,不能只是那么四体,严格说是两体即平起或仄起。用新韵的是不是可以列入进来另成诗体,我看这是历史的必然,只是个时间问题。

 

    中国若不推广白话和拼音,若不引进阿拉伯数字,我们的科学技术也许还不能起步。我们写诗要用今天的文言,不过用口头语入诗也不是罪过。诗词的贡献是给人精神食粮,除陶冶情操外,诗词语言还要给后人留下遗产。翻翻成语词典,竟有近五分之一出自诗词,当然包括诗经和乐府古诗。所以我们作诗要以语言为主,不要做四平八稳的文字堆砌格律。写诗的精髓在于用心说话,用诗说话,而不是用格式套话。诗的“起承转合”和各种手法的修辞才是我们要注意的。对仗用“反背”,而不用“合掌”,这倒是新学者要清楚的。

 

   但愿格律诗词能焕发生机。

 

 


作者: 寒乡    时间: 2011-3-20 08:22

      海客君----------

 

1引用海客君语:“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产生,发展,繁荣,没落,自有它极其复杂社会的和人文的因素。并不是由某个人想要破格创新就一蹴而就的。”

 

 回复: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要“发展、繁荣”,总要有个人去想才行吧,更何况还必须去实践。

 

2引用海客君语:“至于你文中说的因形式束缚不利于抒情表意而日趋末路的旧体恐怕也是主观的臆断。”

 

  回复:再举苏轼诗文革新的一例:“赋”这一旧体,由汉“大赋”至六朝“骈赋”,再至唐之“律赋”,已无出路,北宋欧苏破格创新“文赋”,才焕发生机。这可不是本人“主观的臆断”哦。

 

3引用海客君语:“只有继承才能发扬,只有精通方能改革。”

 

  回复:感谢您支持我的观点,不再主张“一成不变”。(本人的观点见67#发帖)

 

4引用海客君语:“你说苏轼能走,我们也能走,这样的话我们听多了。大跃进时代的新民歌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吓死人的大话,又有几个人还记得!又有什么生命力!”

 

  回复:首先,觉得您也很善于对我进行“同理推断”。其次,我们听多了的话,还有“按既定方针办”,但固守陈法的话,中国还会有生命力吗?

 

5引用海客君语:“社会科学,是万万不能用同理推断的方法来下结论的!就说打球吧!篮球有篮球的规则,如果你也来个同理推断,硬是要把篮球规则运用到乒乓球桌子上来,岂不是荒谬绝伦么!”

 

  回复:万物有其个性,但万物也有共性,这是哲学的基本常识,我就共性而言,何来“荒谬绝伦”?另:“打球”之说,您似乎又“同理推断”了。


作者: 大队部    时间: 2011-3-20 22:48

有些争鸣的意思,不过扯远了...各搞各的,挺好。
作者: 阿迪    时间: 2011-3-30 20:25

    我的思想有些散漫,写起东西来总无章法,所以写诗多以打油诗为主,写文多天马行空,及至不敢参与诸君的讨论。

    我的主张是文贵达意,意重说理,形式,我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欢迎光临 湖南知青网论坛2011年度 (http://2011.hnzqw.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