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清明前后,漫山遍野的映山红,白、粉、红交织在一起,真真映红了整个山头,无声地渲染着别有一番滋味的气势磅礴,让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摘自女儿的随笔《乡情 乡音 乡村》
七绝.映山红
(北风红梅)
(其一)
山花木本尔称王,锦簇嫣红染八方。
血色缘何滴翠谷,杜鹃泪尽吐残阳。
(其二)
涧溪倒映漫山红,摇曳仙姿翠绿中。
雨打凋零何所惧,化为泥土护青松。
(以下图片来自网络)
红彤彤的映山红,挤挤扎扎在一堆,好美!
前两张我打不开。
回复 3# 北风吹
你的显示的是“仅限百度使用”,我的也有显示吗?
难得北风吹一片好诗情,欣赏清新佳作。
“山中木本尔称王”是否夸张过度了点呢?映山红这植物在不开花时是不显眼的。在江永,木本之王还是松和杉吧。
回复 4# 火土重生
嗯,干脆把第一张图删除了。你的没有显示。谢谢回复。
回复 5# 江河人
谢谢夸奖呢!
回复 1# 北风吹
涧溪倒映漫山红,
摇曳仙姿翠绿中。
雨打凋零何所惧,
化为泥土护青松。
好诗!拜读了。但“红”“中”为一东韵目,“松”属二冬韵目。(见王力诗韵常用字),如果按照这个,那老兄的诗就出韵了。不知兄以为如何?
“山中木本尔称王”指木本花卉呢,呵呵,谢谢关注!“植物映山红,在所有观赏花木之中,称得上花、叶兼美, ... 北风吹 发表于 2011-3-15 16:30
可是你说的是“山中木本”而不是“花盆木本”啊。
涧溪倒映漫山红, &nb ... 海客瀛谈 发表于 2011-3-15 18:55
海客是格律高人,作诗严格按平水韵,难得。但王力先生也讲过现在作诗是可以用“邻韵”,即“东”“冬”合韵。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的;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 ——王力
今天我们如果也写律诗,就不必拘泥古人的诗韵。不但首句用邻韵,就是其它的韵脚用邻韵,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 ——王力
与海客瀛谈共勉。
回复 9# 马畔闲人
谢谢朋友的青睐。
不如改为“山花木本尔称王”,可?这样缩小范围,不那么吹牛了呵呵。
回复 13# 江河人
“山花木本”吧,谢谢指导!
回复 17# 临风独酌
谢谢临风独酌!
回复 10# 临风独酌
谢谢临风的赞美!
回复 11# 梦雨如烟
谢谢大姐的雅赏和赞美!
回复 12# 海客瀛谈
呵呵,谢谢海客好友的指点和关注!北风吹不懂平水韵,只会用新韵,而且刚刚学习诗词格律知识不久,请多多指导!另外,北风吹不是老兄,是老妹呵呵!
当代人有愿意用新韵的,按照普通话入韵就可以了。对于某些把“情、同”放在一起的新韵书,还是不看为好。 专此
布达 海客瀛谈三月 十五日
回复 21# 北风吹 北风吹老妹:真是对不起了,年老昏聩,把你的性别都弄错了!该打该打!
不过鲁迅曾经也称许广平为弟,他应该是知道许广平先生的性别的。可见人们并不把它当做区分性别的称呼,而只是表示敬重而已。同理,古人云:“四海之内皆兄弟”而不云“四海之内皆兄弟姐妹”。此为辩,狡辩亦可。一笑。
同时也看到江河人的帖子。我以为今天的人学习近体诗词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闻一多先生就曾经说过,写格律诗好比是“戴着镣铐起舞”,就连“不须放屁”也要按谱填词,当然你学梨花体“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就可以什么都不要顾忌了。我们在继承传统,还是要先尊重传统。如果只要可以顺口都行,那么我们就不要叫她《七绝》《七律》,更加就不要顾忌什么平平仄仄平平仄了。因为四声也是音律的一部分。三家村的说教,陈腐之言,贻笑大方,请见谅。
回复 13# 江河人 “山花木本”吧,谢谢指导! 北风吹 发表于 2011-3-15 22:06
这样就对了,尽量做到无懈可击。
回复 25# 海客瀛谈
海客兄不愧是诗词方家,研究近体诗如此精湛,令江河人敬佩。我不反对用平水韵作诗,哪怕有些诗作读起来并不押韵,因为我们现在恐怕无人会读古音了。平水韵将“东”和“冬”、“江”与“阳”分开,在当时也许是对的,但到了今天,我们还能分开么?我们的诗词作品是供人来阅读的,您在看,实际上是在默读。用“支”“微”韵的,出入就比较大。现在的国语就是普通话,我觉得用国语音韵就是不错的选择。懂得平水韵固然好,能读好古人的诗词。但现在还完全依平水韵来写作,那就有点迂腐了。我看还是“格律从严,用韵从宽”为好。著名的毛诗七律《长征》就是“寒”韵与“删”韵合用的呢。
言语可能有些偏激,还望海客兄见谅。
请看此网页:
http://bbs.zhsc.net/simple/?t12536.html
拙见如下:
古人用的韵书有诗韵、词韵、曲韵等。
作诗的韵书是《平水韵》。其中平声30韵,上、去声59韵,入声17韵,共106韵。
填词的韵书是《词林正韵》,将诗韵的106韵简化为19韵。把平上去三声分为14部,入声分为5部。
填曲的韵书是《中原音韵》,也分为19韵,只分平上去三声。
弹词等说唱的韵书是《十三辙》,更简化为13韵。
诗、词、曲韵是否可以通用?古人的要求是:往上从严;往下从宽。例如填词可用诗的《平水韵》,而不可用曲的《中原音韵》。
邻韵是否可以通用?从古人的诗词作品中来看,是可以通押的:
如杜甫《三绝句》其一:
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
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又如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再如晏殊词《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今人写诗词,也可以通押,但必须依据三点: 一是韵母的音素分析,二是前人作品的押韵范例,三是现实生活中的语音实际。
平水韵分一东、二冬,那是古音韵母有差异,例如长沙话还保留古音,“冬”就读如“灯”。现在普通话“东”、“冬”韵母相同,也就可以合为一韵了。
前人有邻韵通押的范例(如前举例),今人更是可以效仿。
如果写诗只能按平水韵,一诗一韵部,约束太多,让人望而生畏,十分不利于弘扬中国文化,何况古人也不拘泥于此,故有邻韵通押的做法和词韵的由繁至简。
语音发展的实际,要求我们重新审视韵部和押韵,当然必须是科学地划分和使用。
非常赞同寒乡之观点。
戏和北风吹 -------------吾爱杜鹃之“普罗”色彩,然有封其为王者,吾不与也。故反其意而咏之
春风得意不张狂,
夏有莲花秋海棠。
只管人间争胜负,
休将草木也封王!
这样就对了,。 江河人 发表于 2011-3-16 07:07
王力先生所说也不一定,邻韵最好不用。用多了,把格律破坏了,也就不是格律诗了。
第一首第三句的“滴”字是仄声(入声,十二锡),跟后面“翠谷”两字一起成了三连仄,也是违规的(在古诗中三连平、三连仄倒是常见)。
还有“木本”二字,何必拘泥呢?
不对之处,勿怪。两首七绝的意思是很不错的。
欢迎大队部,又一格律高人。
不错,“滴翠谷”是“三仄尾”,应避免出现。但由于本句不是韵脚句,那是可以通融的。毛泽东的《送瘟神》还有“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单平句呢,这叫特拗。
与大家共勉学习。
回复 36# 江河人 ,哈哈!你我同是初学,且望勿封“高人”。平心静气讨论,大家存异求同。
看来你很喜欢毛诗,不过从你所举例来看,正是他为人所诟病之处。毛自诩“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毛是伟人,他的诗词,天马行空。哪里肯受约束!只是当时谁敢说个“不”字!这你我都心知肚明!要论格诗律,我们不要从现代人入手,“诗律群公问”,“诗是吾家事”我们还是多读杜甫,至少举例也不离开唐诗。这才是源,不是流!正本才清源,流是容易受污染的。如果“三平调”“三仄调”(这类古风句式)和你所言六仄句特拗都可以横行天下,那我们还要谈什么格律呢!
还有你说的“三仄调”不是“韵脚句”的句式就可用,这句话就更加令人费解了,既然前面都是平声字叶韵,怎么也不会写出仄韵的“韵脚句”来了!
回复 37# 海客瀛谈
与海客商榷:
以下资料来自网络
下篇:
“三仄尾”及其他
一般在写诗时为了顾及词义,会常常违反格律出现拗句,什么是拗句,就是平仄不符合长格的句子。必须进行补救,就是改变拗句中某个字的平仄,使其符合格律要求,叫做拗救。随着文化的发展,格律的变化,和诗人们对唐诗认识的提高,原来认为是拗句的诗句,现在不再把他们当成拗句了,自然也就不需要拗救了。笔者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朋友们交流一下。
【一】,三仄尾不要拗救。
所谓“三仄尾”又叫三仄脚,指不押韵的那个诗句最后三个字都是仄声。据说三仄尾是形成格律诗的萌芽阶段,由南北朝时期永明体的创始人沈约提出的,作为一个学术流派,必然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产生影响,也必然有一大批追随者,直到盛唐时近体诗的格律已经形成,依然还有禁忌三仄尾的提法。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三仄尾呢?
1) ,对于“平平仄仄仄”。
在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下册第二分册里指出:“这个句型第三字如用仄,则第一个字必须用平。”可以看出王力先生有条件地肯定了三仄尾存在。对于七言诗,仄仄平平仄仄仄,则第三字必须用平。
2),对于“仄平仄仄仄”。
按照王力先生的提法肯定是不允许的。但涂宗涛先生著的《诗词曲格律纲要》认为“仄平仄仄仄句型同样符合规律,根据是杜甫诗中出现了大量的这样的句型。”涂先生文中举出二十二条,杜甫使用仄平仄仄仄句型的例子。如:
“世情只益睡,盗贼岂敢忘”;“郑南伏毒寺,潇洒到江心”;等等。
因此涂先生很自信地认为:杜甫是唐代诗词格律要求极其严格的诗人,经过大量的杜甫的诗的验证,仄平仄仄仄句型是符合近体诗格律的,当然三仄尾也是允许的。
3),对于“(仄)仄平平仄仄仄”。
对于七言唐诗中,使用“仄仄平平仄仄仄”句型的例子很多,比比皆是,可以肯定的说不是拗句。如杜甫诗“怅望千秋一洒泪”。关于近体诗的格律内容,当然应以唐人在这方面的专著为准,可惜,这些诗词理论书籍在沧桑岁月中流失了,现在只好利用唐诗来验证近体诗的格律要求,是比较合理的,也是比较准确的。
4),对于“(仄)仄仄平仄仄仄”。
但是在唐诗中使用“仄仄仄平仄仄仄”句型的例子相比较不多,也就是说,对于仄起仄收句,第三字和第五字同时为仄,如(仄)仄仄平仄仄仄,这种句式尚在争议中。笔者认为,既然仄平仄仄仄已经肯定,七言诗是五言诗的扩展,仅仅多了一个顶节而已,而(仄)仄仄平仄仄仄在唐诗中也有一定范围的应用,如:
杜甫诗中有“予见乱离不得已,予知出处必须经”,“陶冶性灵在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谷口子真正忆汝,江湖远适无前期。”;“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等。
且这种句式在音调节点上又是符合要求的,我们今天不应当把它当成拗句。
由此笔者得出结论:“三仄尾”可以无条件的应用。
回复 31# 海客瀛谈
贺知章《回乡偶书》:
1、“衰”,平水韵“四支”韵;“回”、“来”,平水韵“十灰”韵。按平水韵,该诗也是邻韵通押。
2、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总共十六式:平起入韵,平起不入韵,仄起入韵,仄起不入韵,(各四式)没有什么变体。
回复 40# 大队部
与大家同行。
我虽说可以适当放宽格律,但自己写诗时也是尽量避免出律的。中华诗词学会曾公布并推行《中华新韵》,结果阻力较大,尤其是海外华侨大呼不是。现在提倡中华诗词进校园,如果诗韵不改革,那就会是死路一条。有人说古体诗词(近体)是夕阳文学,若是那样,就糟糕了。那个网友说的好,要为新声韵让路,写新声韵的不必标明是“新声韵”,而用旧韵写的则要标明用的是哪种诗韵的第几韵。当然这不是我们说了算,但也要呼吁一下。
《中华诗词》刊物曾登了一首有句孤平的诗作,那句诗是“议论最多是减肥”,编者专门作了刊登说明,说这句诗实在改不去了,不能因词害义,只好作特殊处理——采用。
我写诗用韵只为了顺口,绝不会只顾韵书而忽视当今的“押韵”。不赞同“东”“冬”分离,“江”“阳”对立。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看到几位华山论剑,真是高手过招,引经注典功夫了得。在下在楼下观风景享受了,学习了,得益非浅。
“看到几位华山论剑,真是高手过招,引经注典功夫了得。在下在楼下观风景享受了,学习了,得益非浅。”
那确实!
回复 39# 江河人
本人不认同“孤平”、“三平”、“三仄”,因为错综而又和谐的平仄排列是为了形成声调的抑扬起伏,体现中国诗歌独特的韵律美,这正是古典诗词经久不息的魅力所在。
古人如果因表意而破格,也感遗憾,故有“拗救”一说。今人如果因轻率而破格,则失规范,切不可提倡。事实上,中国的语言词汇无比丰富,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不偷懒,肯下功夫,合律的字词是能找到的。所以,“不以词害义”,不能轻易地成为破格的理由。
不破规则,是因其合理,至今还能发挥好的功能作用。
破掉规则,是其不合理,至今不能很好地发挥功能作用。
本人思考问题,不信书,不看人,只认理。
近乎自大,一笑。
回复 39# 江河人 本人不认同“孤平”、“三平”、“三仄”,因为错综而又和谐的平仄排列是为了形成声调的 ... 寒乡 发表于 2011-3-18 08:56
是这个道理。
格律诗词以她的构架美(固定格式)和声律美(平仄、韵脚)而为国粹。不讲格律就不能是格律诗词了。只是当今年轻人不甚了解入声字,他们也可能没有必要去学习入声字;他们不知平水韵,也没有很有必要去死记它。为使格律能发扬光大,诗韵改革势在必行。虽然前几年中华诗词学会公布了《中华新韵》,但受到老一辈某些人的歧视。我敢预测,再等20年,情况会发生急剧变化。到那时,人们都讲普通话,都按汉语拼音行事,谁还去研究汉语古音呢。现在格律诗词明显后继乏人,有几个年轻人愿意去写这些限制思维的古董呢。只有按新声韵去弄,才是出路。因为我们现在写的格律诗词是给现代人看的,不是给唐宋人看。格律可以从严,用韵必须放宽(中华新韵)。用韵就是要“顺口”“合辙”,当然是今天的“顺口”“合辙”。我们不是唐宋人,就是完全按律,我们今天写的东西也不像是古诗的,因为我们今天有很多语言变化和物质变化。古人没有飞机火车,今天我们就不能用进这些词吗,你可能会说这根本不是唐诗,唐朝哪来这些玩意呢。
呵呵,胡说八道。
不料我的几句关于出韵的议论,引发了大家关于近体诗的兴致。真心地谢谢诸位的热情参与。
关于用韵,大家即使看法有分歧,但是可喜的是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仍能够注意到尊重韵书的规定。
一般就旧体诗词而言,古风中用韵较宽,允许邻韵通叶,词曲另有用韵标准,不存在邻韵的问题,唯近体诗用韵要求最严,不允许邻韵通叶。唐代晚期开始有首句用邻韵的,这种方法至宋代渐成风气。但这不能称为“邻韵通叶”,因为律、绝的首句是否压韵,并无严格的要求,故充其量称之为“借韵”。
王先生还说明:“近体诗不得通韵,仅首句可用邻韵;现代诗人作律绝任意通韵者,不合于唐宋诗人的格律。”王力先生仅仅是如此说。自有他的道理,因为他虽然是权威,但是他知道自己不是皇帝。因为韵书是皇帝老子钦定的,“你不遵守老子的规定,老子就不给你官做!”所以当时天下读书人只好乖乖就范。今天没有皇帝了,那么你想要“目无王法”邻韵通叶,谁也奈何你不得!何况你根本就不想做官!
对于“三仄尾”是否合律,仍在争论中,目前尚无定论。但我们读唐诗,唐人是并不绝对避“三仄尾”的,至于:“三仄尾”可以无条件的应用(江河人语)的结论,本人是无法苟同的。个人观点是:一,初学者不宜先学拗律,故最好是先学律诗正格;二,用三仄尾不为出律,但对句宜严格按要求。这古有遗训,不再赘语。
唯独可以欣慰的是,我们江永板块有这么多同好,大家在讨论的时候都能够引经据典,各抒己见,以理服人。辩论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学习的过程。而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就能够共同进步。谢谢大家。
哈哈哈!好哇!看了各位高手的高见,就是上了许多堂课哦。谢谢!这映山红是长沙市的市花哦!
碧绿枝头簇簇红,
春风吹送满山浓。
好花也自知时运,
岳麓都庞架彩虹。
哈哈哈!好哇!看了各位高手的高见,就是上了许多堂课哦。谢谢!这映山红是长沙市的市花哦!碧绿枝头簇簇 ... 周行 发表于 2011-3-18 17:46
若照平水韵,周君您也出韵了呢,O(∩_∩)O哈哈~。
无知无畏,......。
“三仄尾”可以无条件的应用(江河人语)的结论,本人是无法苟同的。
江河人可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呢,只说可以通融。通融吧,因为先人有先例,今人有要求。其实我本人还是注重格律的,除了用韵较放荡外,其他的诗词要求都会注意到。但对初学者,我鼓励他们用新声韵,以致不使他们遇难而退。我们不要总要求人家照古人的思想办事。什么叫发扬光大、与时俱进?这倒是值得我们深思。大家都觉得写格律诗太难,太古董,那还有出路吗?你还是用“支、为、吹、师”或“灰、哀、开、回”作一韵,谁还喜欢读呢?“玩”字谁也不会想到在平水韵中竟是去声字(去声:十五翰),郁闷不?
不知大家写诗时遇到“改革开放”这个词没有,用平水韵,你能取吗?有人曾改作“革新开放”,那行吗?有人又会说,我不写“老干体”,用不上。哦,原来你整天在吟花弄月,孤芳自赏,那就没有办法了。
其实新声韵将来是有前途的。
又是胡说八道,让大家见笑了。
唐宋诗词是名著,我们要学不要搬,否则我们怎么进步,回到唐宋去,手机、汽车、火车、飞机通通不要了?
当年我读初一时(1956年秋季),正碰上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年—汉语与文学分科,课程表上有了“汉语”课、“文学”课,“汉语”课专学拼音、词组、词类(形容词、动词、名词…),“文学”课专学古典文学诗、词、歌、赋,(木兰词、岳阳楼记…)可惜啊,几十年不用,全丢进太平洋了。
下篇: ... 江河人 发表于 2011-3-17 07:33
由此笔者得出结论:“三仄尾”可以无条件的应用
唐宋诗词是名著,我们要学不要搬,否则我们怎么进步,回到唐宋去,手机、汽车、火车、飞机通通 ... 火土重生 发表于 2011-3-18 19:43
回复 55# 海客瀛谈
你忽视了我的着重点:我们要学不要搬”!
正是这样才不要回到唐宋去啊,你正是把我的意思弄反了呢。
哈哈,君言犹在耳,我以为是自己老眼昏花呢!再看一次,仍旧是 杜甫诗中 ... 海客瀛谈 发表于 2011-3-18 20:39
哦,原来海客兄误将江河人推荐的帖子作为江河人的文章了。请您看看前面注有“以下资料来自网络”。
不过不要紧,论坛嘛,没有争论反而不正常。
讨论很热闹,有意思!
在下是赞同海客兄的。再看江河兄的观点,感觉有些勉强。学近体诗其实不难,翻几本书就够了。对年轻人来说,关键在于对国粹有没有兴趣,有兴趣就学,容易;没兴趣大可学做新诗。何况我们这些老人不也是年轻时学的近体吗?仅因为懒得翻书就要求将古人传下来的古董打碎重做,似乎有点霸道,改了也没有什么意思。试看有几人是用了新诗韵而大胆冠名为律绝的?别说“与时俱进”的话,这是两码事。其实,现代人做近体诗(包括填词)而极少做古体诗,恰恰是因为近体律绝有规则而使人乐在其中。
也是胡说八道,见笑了。
回复 58# 大队部
热烈欢迎靖县才子—大队部来我们小家园(湖知网是大家园)作客!参加讨论,更同提高。
诗是好诗,花也是好花,
花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欣赏的,诗却是诗人的心血凝成的,
我爱映山红,更爱你用心血凝成的好诗!
其实唐人写诗还是比较自由的,只是到了宋代,才严格起来,因为科举用到它。
《唐诗三百首》应该是经典嘛,除了古诗和乐府外,在律绝栏亦有不合要求的呢。请看这首七律:
登黄鹤楼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首句是不是失平仄?“三仄尾”和“三平尾”在这首诗的颔联中都能见到。“黄鹤一去不复返”比“坐地日行八万里”还失律吧。
讲究格律,古人之严难以想象。今人以为只有近体诗严,词曲稍宽,其实不然,词曲分了平仄,还要分四声,分了四声,甚至还要分发音部位,故清真、白石等懂音律的词家受人吹捧,而敢于破格创新的苏词,却被李清照讥讽为“句读不葺之诗耳!”
若依易安之说,则今人谁敢填词?填的又算什么词?幸好出了个苏轼,能“与时俱进”,让人还有胆填词。不然,宋以后便无词了,被“吓死”了!
苏子瞻为大家公认的大文豪,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在诗、词、文、赋方面都有“破格创新”,才使因形式束缚不利于抒情表意而日趋末路的旧体,重新焕发了生机。这才是文学发展的正道,千年之前的苏轼能走,为什么我们今人却不敢走?不走,就等死哦。
诗词同此理,人生同此理,万物亦同此理,是否?
在文学形式的很多方面,如小说、散文、戏剧等都有大量的创新,甚至京剧也有改革,唯独中国的格律诗不适于破格创新,否则就不是它了。如果格律诗会死掉,那么与其改成四不像,不如让它有尊严地死去。譬如欧洲的十四行诗也是格律诗,风行了几百年,由于其他诗种不断出现,十四行诗逐渐衰落。人们没有改革它而只是替代它。现在也有用这种形式的,虽然很少,却也是严格按规则做的。
新形式会出现,包括看起来很像的东西,但是最好不要说那是律绝。
就说到这吧。
前人的文化遗产,适宜的我们承继发扬,不适宜的我们破格创新,有了这样的观念,才有了中国文化的新陈代谢和一脉相承,才有了苏轼让中国文化“有尊严的活着”,而不是“有尊严的死去”。
综前所述,本人认为:诗词曲按体式分平仄,但不再分四声;破格使用通押的新韵,但要经得起科学的音素分析。宽严适度,便于使用,而又有其韵律。
“有尊严的活着”是多么美好啊,为何一定要“有尊严的死去”呢?
回复 50# 周行
谢谢周行老师的雅和,愿你像杜鹃花一样美丽骄人!
北风吹朋友讴歌了我们大家都很喜欢的花,喜欢这图片。朴素,热烈的情景,我很喜欢, 笑对人生 发表于 2011-3-18 23:21
谢谢笑对人生的喜欢和鼓励!祝你永远开心快乐!
诗是好诗,花也是好花, 花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欣赏的,诗却是诗人的心血凝成的 ... 阿迪 发表于 2011-3-18 23:56
谢谢阿迪朋友的赞美,喜欢和鼓励!愿您的心情像阳光,像花朵一样灿烂!
致寒乡君----------
至于你文中说的“因形式束缚不利于抒情表意而日趋末路的旧体”,恐怕也是主观的臆断。你能够说“明月几时有”不够抒情吗?你能够说“老夫聊发少年狂”不够表意吗?不也都是按照词谱写出来的吗?苏东坡以旷世奇才,驾驭格律于股掌之间,你说他可能受格律的约束吗?只有继承才能发扬,只有精通方能改革。你说一个连汽车都不会开的人,要他玩漂移,可能么?
你说苏轼能走,我们也能走,这样的话我们听多了。大跃进时代的新民歌“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吓死人的大话,又有几个人还记得!又有什么生命力!
“诗词同此理,人生同此理,万物亦同此理,”这是你的同理推断吧!可是你忘记了,我们不是在做几何题目,社会科学,是万万不能用同理推断的方法来下结论的!就说打球吧!篮球有篮球的规则,如果你也来个同理推断,硬是要把篮球规则运用到乒乓球桌子上来,岂不是荒谬绝伦么!
1,海客兄所提供的资料并没有论明崔颢诗的出律原因和依据,这只是基本的格律常识——拗救。
2,篮球比赛规则是在与时俱进的,包括很多体育项目的规则都在应世而变化,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比赛更漂亮。
3,我们提倡诗词进校园,一定是普及新声韵。用新声韵并不是作格律诗的的叛变,而是让其发扬光大。
呵呵,北风吹这回可算无意间抛了一块砖,引出无数块雅玉......
谢谢各位格律高手的高论,北风吹受益匪浅。这个论坛真热闹,这才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呢!
北风吹再不发表一点粗浅的意见就太对不起各位朋友的热情了。我认为: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格律诗词作者或爱好者,如果用古韵,那肯定要严守前人的声韵和格律规则,当然包括那些已成定论的格式的变体,特殊格式,拗救......但是,现在处于古韵和新韵都可以使用的情况下,可能大多数年少一些的人都会选择新声韵的。理由是他们学的是普通话声韵;就算能够勤奋记住旧韵,也能够勤奋到总去翻古韵的书,那么入声字如何读得出来呢?按普通话的四声,读不出入声字,也就没有那个韵味了,也就是说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随着语音的改革,我们是无法体现出入声字的韵味了。“中华诗词学会”大力倡导新韵,并安排有关部门和人员制订了《中华新韵》,在这个新旧韵交接时期,有人用新韵,有人用旧韵,我认为很正常,只是都要遵守各自所依据的韵律。
北风吹郑重表明,没有学过旧韵,并且是刚刚涉足诗词格律知识不久,所以没有功底和能力与各位高手就专业知识进行更多的讨论,只是发表一点看法而已。向各位学习请教。谢谢各位朋友对本帖的关注!
江河兄:我发给你的资料最后是:【不同位置的拗救】
五言:出句第四字当平而仄,将对句第三字改仄为平。
暗暗书籍(拗)满,轻轻花(救)絮飞。(宴胡侍御书堂 唐·杜甫)
七言:出句第六字当平而仄,将对句第五字改仄为平。
南朝四百八十(拗)寺,多少楼台烟(救)雨中。(江南春 唐·杜牧)
由于不同位置的拗救是出现在四六节奏点的位置上,处于“二四六分明”的情况之下,所以这种情况是必须救的。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隔句相救。你举的黄鹤楼诗;
“昔人已乘黄鹤(拗)去”出句第六字当平而仄,“此地空余黄(救)鹤楼”将对句第五字改仄为平。
同样:“黄鹤一去不复(拗)返"出句,第六字当平而仄“白云千载空(救)悠悠”将对句第五字改仄为平
“拗”而能“救”就不为“病”了
向海客兄学习。
但“黄鹤一去不复返”是第三四五字都失律。三仄尾能用三平尾来救,那就很有意思了,看来唐人是赞同三仄尾和三平尾的。
我佩服《钦定词谱》的编撰者和审核人,他们大胆推新。《钦定词谱》清康熙时,陈廷敬、王奕清等奉康熙命编写,以万树《词律》为基础,纠正错漏,并予以增订,826词牌,2306体。你看平均每个词牌将近三体,有的词牌居然超过十体。由此看来格律诗词的体裁也要革新一下,不能只是那么四体,严格说是两体即平起或仄起。用新韵的是不是可以列入进来另成诗体,我看这是历史的必然,只是个时间问题。
中国若不推广白话和拼音,若不引进阿拉伯数字,我们的科学技术也许还不能起步。我们写诗要用今天的文言,不过用口头语入诗也不是罪过。诗词的贡献是给人精神食粮,除陶冶情操外,诗词语言还要给后人留下遗产。翻翻成语词典,竟有近五分之一出自诗词,当然包括诗经和乐府古诗。所以我们作诗要以语言为主,不要做四平八稳的文字堆砌格律。写诗的精髓在于用心说话,用诗说话,而不是用格式套话。诗的“起承转合”和各种手法的修辞才是我们要注意的。对仗用“反背”,而不用“合掌”,这倒是新学者要清楚的。
但愿格律诗词能焕发生机。
致海客君----------
1、引用海客君语:“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产生,发展,繁荣,没落,自有它极其复杂社会的和人文的因素。并不是由某个人想要“破格创新”就一蹴而就的。”
回复: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要“发展、繁荣”,总要有个人去想才行吧,更何况还必须去实践。
2、引用海客君语:“至于你文中说的“因形式束缚不利于抒情表意而日趋末路的旧体”,恐怕也是主观的臆断。”
回复:再举苏轼诗文革新的一例:“赋”这一旧体,由汉“大赋”至六朝“骈赋”,再至唐之“律赋”,已无出路,北宋欧苏破格创新“文赋”,才焕发生机。这可不是本人“主观的臆断”哦。
3、引用海客君语:“只有继承才能发扬,只有精通方能改革。”
回复:感谢您支持我的观点,不再主张“一成不变”。(本人的观点见67#发帖)
4、引用海客君语:“你说苏轼能走,我们也能走,这样的话我们听多了。大跃进时代的新民歌“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吓死人的大话,又有几个人还记得!又有什么生命力!”
回复:首先,觉得您也很善于对我进行“同理推断”。其次,我们听多了的话,还有“按既定方针办”,但固守陈法的话,中国还会有生命力吗?
5、引用海客君语:“社会科学,是万万不能用同理推断的方法来下结论的!就说打球吧!篮球有篮球的规则,如果你也来个同理推断,硬是要把篮球规则运用到乒乓球桌子上来,岂不是荒谬绝伦么!”
回复:万物有其个性,但万物也有共性,这是哲学的基本常识,我就共性而言,何来“荒谬绝伦”?另:“打球”之说,您似乎又“同理推断”了。
我的思想有些散漫,写起东西来总无章法,所以写诗多以打油诗为主,写文多天马行空,及至不敢参与诸君的讨论。
我的主张是文贵达意,意重说理,形式,我就管不了那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