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街口
就是在知青作家---------罗丹笔下的白水河,千百年来,人们靠着一叶扁舟,往来两岸。白水街因河而建,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的热闹繁华起来。在清康,乾盛世,由大姓何家挑头,在白水河上开通了义渡。几百年来,随着乡村商品经济的缓慢发展,白水义渡默默的承载着义务渡河的历史使命。也接续着千百年来,助人为乐和积德行善的佛教传承。
据我的了解,从江永县城以下,或者干脆就是在整个的江永县内,大约,就只白水有唯一的义渡。在漫长的岁月里,尽管摆渡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每天的渡船屋里,必定有一位义务摆渡的人,有时是中年的壮汉或泼辣的主妇;有时是年幼的孩子或耄耋的老人。无论是寒风刺骨的清晨,还是滴水成冰的黄昏;也无论是风雨如磐的半夜,还是烈日当头的正午,只要有人在对面的河岸高喊一声:过河嘞-----------。那么渡船屋里一定会慢慢走出来一个人,然后,解缆,起锚,撑篙,摇桨。把你渡过河来。分文不取。除非洪水泛滥,渡口封江。
据我的初步考证,江河白水的赤龙潭,最迟应该不晚于1780年,就已经开通了义渡。那时,我们的何族先人们,就在这条勾连江永,道县潇水两岸数万百姓的繁忙渡口,修建了坚固漂亮的石灰石船台,石阶。并且立碑勒字,铭文以记。那是在乾隆年间,距今230年前,西方社会已经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文艺复兴风起云涌。然而,在固步自封的中华帝国,仍然妄自尊大的沉迷在八方来朝,唯我独大的太平盛世之中,仍旧是一幅自我陶醉的田园牧歌式的优雅从容。在这条每日客流量数百上千的繁忙渡口,人们步履悠闲的漫步在河边的小镇街口,面对一个个面容姣好的小女人,评头品足;或者面对一条汹涌的大江,徒发感叹。而在这时的欧美一带,莱茵河里已经是蒸汽机声轰鸣,密西西比河上也是现代汽轮机往来如飞,一片繁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的前辈,肩拉手扛将一块块硕大无朋的巨石,摆放在了渡口的上面。今天我们仍然能从那一块块光滑如镜的条石上,读出祖先们那种坚韧顽强的执着与付出。系舟石上,那被绳索勒出来的光滑的凹痕,默默的述说往日气壮山河的动人传说。
在几百年间的漫长岁月里, 来自广西,道州等地络绎不绝的小商小贩在此歇脚。他们结伴进出广西八步,苍梧一带,以物易物。去时大多肩挑黄豆,花生,食油等农副特产。回来时,又大多买回洋布,洋火,及食盐等等舶来商品。俗称‘走广西’。白水圩整天的人欢马叫,热闹非凡。在我的小时候,依稀记得赤龙潭烟波浩渺的江面上,一年四季,白帆点点,百十商家,千船云集。好一派热闹繁忙的兴旺发达。
都庞岭周围一带,因为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在未通公路的千百年里,人们的商品交换,只靠着沿潇水的水上舟楫往来各地,互通有无。都庞岭是一座分水岭,在它的东西两面的江河小溪,往南北分流,南下的江河汇入珠江水系,北去的江河则归于长江水系。 而江永一地没有广西兴安的幸运。他们在秦始皇时代就修建了沟通两大水系的运河------灵渠。南来北往,畅行无阻。而我们与灵渠仅仅相隔不到百里之遥,却要人拉肩扛,往来两广。往南走,经由八步,苍梧,可进入珠江流域的两广一带,融入当地相对发达的经济区域。顺流西江,直达南海。往北,可进入九省通衢的武汉长江,接上通江达海的地缘优势。而一个小小的白水义渡,不知道方便了多少的商贩行脚。徒步两广的艰辛和困难,绝不是我们现在所能够想象得到的。挑一担几十上百斤的货物,在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上,行走十天半月,不分昼夜,马不停蹄。那是何等的体力付出!所以,在白水的渡口,轻松的走一程水路。那又是多么的享受和满惬意。那时,我们村里几十上百条的小乌蓬船,就是靠着这支水陆两栖的商贩行脚的支撑,而存在和发展壮大的。我的父亲曾经在很小的年纪就投身这支船队,代父出征,击水中流。载货运客,养家糊口。不少人甚至远航零陵一带,那就是名副其实的湘江了,再经由洞庭湖驶向长江,就汇入了连接世界版图的太平洋。
那时的白水圩,可是名闻遐迩的繁忙码头。一直到五十年带的中期,在我的孩提时代,仍然能清晰的窥见,当年繁忙热闹的小镇风采。一溜的青石街道,夹杂着古香古色的包谷路面,沿白水河岸,蜿蜒有致地铺排开来。整洁干净而且古朴盎然。两旁的商家店铺,整齐又拥挤的罗列在街道两边。最让人心生好奇的是一边临河的铺面,居然是别具一格的吊脚楼。三两细秀的柱头,高矮不一的深扎在河水中。透过一排排的杉木栅栏,可以隐隐约约窥见上面的一方楼台,低矮但是绝对的有着别样的情调。清晨,极目都庞,天高地广。傍晚,还可以眺望一江碧水,数鱼楼台是一种老少咸宜的雅趣。入夜,从精致的格窗透出昏暗迷离的灯光,映照着赤龙潭那星星点点的渔火。不时传来二胡幽雅的琴声和女人们嘻嘻哈哈的打情骂俏。
夜阑人静之际,文人雅兴,荡一叶扁舟,把酒船头,看赤龙潭,清风明月,渔歌互答。又是何等的惬意。俨然就是三十年代文人笔下的秦淮风情。因为白水街是旧时永明古道上的一个繁忙驿站,商贾官宦往来不绝,行人游客川流不息。于是人以地旺,地因人兴,你想不繁荣都难。
转过街口,一条小溪穿街而过,水清流急。成为小镇街头的一大亮点,横跨小溪,是座巍然耸立的三层楼阁。在一片平庸错落的民居当中,颇显得鹤立鸡群,自命不凡。名曰;永安阁。三个漂亮的楷书题名,深凿在一块两尺见方的石灰石之上,端庄秀雅,却不事张扬。当中的一块石碑是为青史留名的慷慨解囊之士而立。照例是一手漂亮的小楷,上书某某某某,捐资几文。油黑闪亮,历久如新。阁的两头,青石的阶梯伸入水中,不时有年轻的少妇和妙龄的姑娘,在水边洗涮衣物或者菜蔬,潺潺的水声和着甜润的笑闹。婀娜多姿的体态,年轻优雅的身段不时引来过往行人,一片欣赏的目光和荤素夹杂的逗趣。成为小镇当年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
而每逢三六九的赶场,则必定是一个更为热闹的日子,周围十公里范围的百姓,就会三五成群的挑上自家出产的农副产品,诸如;鸡鸭鹅兔,瓜果青蔬等等到白水街以物易物,调剂余缺。回去时还顺带买上一点,针头线脑的百货商品,居家备用。甚至还有猪,牛,羊,马等大型动物的估价交易。就地生财的小商小贩们,则把早早准备好的瓜果点心,艾叶粑粑,糯米粽子之类,摆满白水街头。抑扬顿挫的叫卖声,远远近近的飘荡着。浓重的商业功利目的上面,洋溢着殷勤友好的热情氛围。极富张力的繁荣着这座热闹的小镇。
那时候,我也就有机会跟了父亲,母亲,或者其他年长的大人,到白水街口,义渡码头,或者永安阁里溜达溜达,一睹乡村当时的集市贸易盛况。那小商小贩们的讨价还价的热闹场面,至今还十分清晰的烙印在我的儿时记忆里面。三十六家店铺集中了当时的各种生活行业,现在也许就叫第三产业:酒馆,伙铺,豆腐店,染布坊。做酒卖浆,纺纱织布。生熟食品,风味小吃。铁木制品,南北杂货,不一而足。大姓何家的一位财主,就是靠着在白水街上开一药铺,坐堂候诊,富甲一方。成为方圆几十里的一大富户。在江永数一数二,声名远播。还有裁缝,打铁,补锅,剃头等等什么的。 当时不叫理发,自然更不知道什么是美发了。在农耕时代的漫长岁月里,白水河两岸的人们就是在这样的自给自足,自产自销当中年复一年的,过着他们知足常乐又自得其乐的安分日子。
几百年过去了,时至今日,从那个人们曾经异常熟悉的系舟石旁,那座字迹斑驳的石碑上,仍能模糊的辨认出来,这个船台是在乾隆46年,由我们的老祖宗留下了的古物遗迹。那时,我们的先人,在这个宽阔的水面上,开通了义渡,接送往来两岸的各地商贾官宦,和市井贩卒。两百年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这座义渡的船台和繁华的小镇街口,不知道曾经留下了多少动人的传说。三十六家伙铺。又上演了多少恩爱情仇的凄美故事。据我的老祖母曾经说起,过去的白水街三十六家伙铺,每到傍晚和黄昏,家家户户,炊烟袅袅,人来客往,一派繁华。码头上下,人流如织。赤龙潭畔,千船云集,白帆高挂,蔚为大观。每到端午,龙舟竞渡。或者乡村汇演,更是万众云集,盛况空前。当年。我的曾祖父就曾经借白水一方宝地,就地生财,开了一个酒店和豆腐铺子,还兴办了当时四里八乡唯一印染作坊,那是两百年前的农村商品经济的一个独特个案。也应该是中国早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吧。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别具一格,又优雅繁华的处所。在日益发展的当下,它明显的不符合时代社会的要求。如今,对面码头已然荒废,河床裸露,乱石横陈。远没有孩提眼中的烟波浩淼,水深流急。因而上游水面就显得十分的狭窄,拥堵。几座庞然大物,面目狰狞的矗立在河道中间,那是村民为图生计而挖沙不止。机声隆隆,不绝于耳。终于,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仍然是大姓何家牵头,耗资五万,架起了一座钢筋水泥和石灰石混合拱桥。于是天堑通途,白水圩因而快速的走向了衰退和没落,今天的白水街已然是荒草凄迷,一副頽败之像,除了剩有的几户人家,仍然固执的留守着这座当年繁华的小镇之外,大多数人都移居别处。或人去楼空;或残墙断壁。白水街已经难觅当年的一丝一毫。只有小镇街口,义渡码头的船台上,那一块块饱经沧桑的光滑巨石,还依稀透露出它曾经的昔日繁华。她---------就像一个过气的美人,娇媚不再。孤独,寂寞的回想着那早已过去了的昔日风光。
2011.32
江河白水太有才了,竟将一个不起眼的小圩给写活了。白水圩风光在前,如今萧条清冷,不能说是悲哀,应视作进步。
现将鄙人于几年前所作的小诗奉上,供大家批评。
五律组诗•忆旧白水圩
(一)
白 水 圩
古道连千郡,通幽白水圩。
尧天开市井,寺地集经书。
酒煮都庞麂,楼观潇水鱼。
人流车不断,福满客家居。
(二)
白 水 渡 船 头
江流千里去,难忘渡船头。
滑石铭酸楚,孤碑立肃秋。
虹桥飞拱越,橹桨喜终休。
但看龙潭处,氤氲万古留。
(三)
白水圩何氏客栈
留连南北客,满屋贾商风。
草荐眠酣梦,家茶醒醉翁。
街圩迎日在,客栈闭门空。
发展依新路,儿孙更富荣。
(2007-12-12)
感谢火版上图,难接冰洁高抬。
拜读江河白水又一篇描写白水圩的大作,他文思敏捷,真不愧为江永的一名才子。把一个萧条的白水圩的辉煌昔日,描绘得如此丰富精彩,栩栩如生。读着他的文章,仿佛又置身于那热闹白水街上。白水圩在他的多次介绍中,已差不多成为知青的又一“名胜古迹”了。
江河人的美诗,更是画龙点睛,与江河白水的美文相互照应,相得益彰。
谢谢你们,把我们的思念又带回了第二故乡。
另外,江河白水附的照片看不到,请重新弄一下。
回复 1# 江河白水
江河白水的美文,有些象是一首凄美的挽歌。
随着乡村自然经济的解体,白水街的昔日繁荣无可奈何花落去。这当然是因时代的进步。不过这里我们要追问一句:难道在现代经济的背景之下,那些乡村小镇就只有没落一条路吗?但愿白水街,以及中国其他许许多多的乡村小镇,能在现代经济的大潮中涅槃,以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唯美唯情的散文,极有沈从文大师之风。
江河白水兄的文学素养,恬淡含蓄,扑实内敛。使人敬佩不已。
江河兄,你是个真正潜心读书的文化人。
佩服,佩服。
随着你生花的妙笔引领我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了200年前的白水圩旅游,让我看到了当年小镇的辉煌、看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体会到民风的朴实、体会到先辈们那种坚韧顽强的执着与付出!真要谢谢你也真是敬佩你江河白水。
谢谢才子江河人的好诗也谢谢火土传上来的照片使这个贴子更完美让我们更享受!
在漫长的岁月里,尽管摆渡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每天的渡船屋里,必定有一位义务摆渡的人,有时是中年的壮汉或泼辣的主妇;有时是年幼的孩子或耄耋的老人。
——也不是真正的“义务摆渡”,古时白水六嫡有专门的渡船田出租,收租供摆渡人用的。解放后则是由集体凑钱物给摆渡人。
那时,我们的先人,在这个宽阔的水面上,开通了轮渡,接送往来两岸的各地商贾官宦,和市井贩卒。
—— “轮渡”一说值得商榷。“轮渡”为机械动力的渡船。
请江河白水海涵哦。
回复 1# 江河白水 好文才!
吊楼渡水梦残留,
石巷清溪古润流。
街囗往情君问少,
春来新月又回头。
吊楼渡水梦残留 依稀旧梦未曾留,
石巷清溪古润流。 往日繁华付水流。
街囗往情君问少, 沧海桑田宜放眼,
春来新月又回头。 从来岁月不回头。
--------------和周行君七绝
回江河白水:
过去江永所有渡口都是免费为过路人服务,因为摆渡人已经有收入了,白岭岗渡口、达滩渡口和上江圩大渡口都是这样。最好不要称之为“义渡”。
至于“轮渡”有它的固定意思,您可以查一下百度搜索。
依稀旧梦未曾留,
往日繁华付水流。
沧海桑田宜放眼,
从来岁月不回头。
——欣赏好诗句!
回复 13# 高头王家
谢谢高头王家友情跟进。你的帖子让我长了见识。原来,桃水也有着这样惊心动魄的历史传奇。
回复 3# 火土重生
谢谢火版雅照,为拙文增色不少。
回复 4# 冰洁
谢谢冰美人垂青。
回复 6# 扶塘人
谢谢向真大哥抬爱。
回复 7# 哥巴
谢谢哥巴兄友情跟进。你看问题颇有深度,我深有同感。
回复 8# 永明马灯
谢谢马灯斑竹垂青。您过奖了。
回复 9# 梦雨如烟
谢谢梦雨如烟大姐喜欢。
小诗俚句回各位诗友:
繁华既去梦难留,小街残痕几时休?
且待高人垂青日,重光白水吊脚楼。
16# 江河人
回复
回江河兄,‘义渡’一词,姑且存疑。阁下所说的百岭岗渡船,和达滩渡船,是不能跟白水渡相提并论的。论地理位置和吞吐数量,它们只能算是生产生活用船。因其不在交通要道,一般是自己一村所用。行人极少,甚至没有。而上江圩则早就有了浮桥的。渡船只是大水封江时的救急之需。君不见,时下的大路下渡船。是要收费2元的。那是纯粹的商业行为,市场经济。
再回江河白水:
白水渡口大概是官民所建,因为当时有一县衙所辖的寺就设在白水圩尾。白水渡对谁都不收费,那是船工享受了各级之补贴,若没有那些补贴,我看是不能为继的。“渡船屋”是当时白水各姓集资所建,当然何姓可能出的是大头。还有一点值得探讨,若不是官方介入,白水何姓出了大钱的话,码头可能会建在北面。
您说的现在的大路下渡口收费,那是人家私人自己打船来摆渡,没有别的补贴,当然也就不能全做义务劳动。
古人做事有很多地方值得今人学习借鉴,尤其是视架桥修路为大善举。现在国家也在修路了,且修得轰轰烈烈,村村都通水泥路。
我们敬佩当今政府的利民政策,也愿江永交通上新台阶。
回复 29# 马畔闲人
感谢马畔闲人兄的友情跟进。来过白水圩吗?不知你读过罗丹的文章没有?白水以前是个好地方。如今只能供发思古怀旧之幽情了。一如你所说:是一首凄美的挽歌。
再回江河白水: 白水渡口大概是官民所建,因为当时有一县衙所辖的寺就设在白水圩尾。白水渡对谁都不收费,那是船工享受了各级之补贴,若没有那些补贴,我看是不能为继的。“渡船屋”是当时白水各姓集资所建,当然何姓可能出的是大头。还有一点值得探讨,若不是官方介入,白水何姓出了大钱的话,码头可能会建在北面。 您说的现在的大路下渡口收费,那是人家私人自己打船来摆渡,没有别的补贴,当然也就不能全做义务劳动。 古人做事有很多地方值得今人学习借鉴,尤其是视架桥修路为大善举。现在国家也在修路了,且修得轰轰烈烈,村村都通水泥路。 我们敬佩当今政府的利民政策,也愿江永交通上新台阶。
回江河兄:据我所知,解放后的白水渡口,应该是民办公助的性质。那时,由各队分担船工的报酬。其实也就是每年总共2000斤稻谷。遇到船只修葺时,县上会补贴一点。至于以前是否官民共建,则不得而知。你说,如果大姓何家出大钱的话,码头就会建在北面。关于这一点。我不敢苟同。其实,码头建在南,北哪一方。是没有争议的。它只能建在南面。因为它要靠近圩街。试想,如果,渡船屋建北面河岸。会是什么状况?船工会极不利于生活。且对何家村民也毫无好处。因为你过了河去,不还得回来。是吧?至少,利害比例是一半一半吧。况且,孤零零的一座渡船屋。也太不合常规吧。当然,或许还有地质条件的考虑吧。南面土粘,北面土沙。不知你以为然否?
谢谢你的和诗,很好啊!值得学习!我又看了自己写的
吊楼渡水梦残留,
石巷清溪古润流。
街囗往情君问少,
春来新月又回头。
修改第三句似更妥一些
吊楼渡口梦残留
石巷清溪古润流。
街囗往情知甚少,
春来新月又回头。
江河白水,江河水俩网友,据我的所见所闻,全国各地都难见到这样的“义渡”,就算是拿国家工资的船工,也要收船钱。只有我们民风淳朴的江永才有如此好客的义举。我们刚下乡时就被这一风俗惊呆了,坐船过河居然不要钱。它给南来北往的过客带来了暖暖的温馨。尽管船工的工资已由当地负担了,这更说明当地人对外地人的友善。白水乃至整个江永的这一古朴民风,这一优秀的传统,当应铭记下来,更应放声歌颂。
另外江永几里一处的凉亭,也是值得留恋的古朴民风所在。
谢谢两位多次详细的介绍,分析和解读。谢谢你们辛勤的劳动。
“这更说明当地人对外地人的友善。白水乃至整个江永的这一古朴民风,这一优秀的传统,当应铭记下来,更应放声歌颂。”
非常赞成这一说法,去年我们去江永就深深地体会到了。
回复 34# 扶塘人
谢谢扶塘人的热情跟进。你从外来人士的角度,对白水渡口的存在意义,所给予的高度评价,让我深为感动。作为后辈子孙,我们向来觉得理所应当的事情。你们感到难得,无私。这只能说明你们心地的善良与高贵。
回复 35# 火土重生
谢谢火版主跟进,阁下好像是有故事要说哦。期待着。
回复 34# 扶塘人
至于你说到的,江永各地每隔几里的凉亭,也是一个不错的题材,而且很有故事哦。江河人兄,是这方面的专家。他有话说的哦。他曾经在江永政府网上面,作了一个介绍凉亭的大专题。叫做--------------【永明古道】。
江河人兄,是这方面的专家。他有话说的哦。他曾经在江永政府网上面,作了一个介绍凉亭的大专题。叫做--------------【永明古道】。
回江河白水:
我曾有这一念头,但由于性懒而弃之。永明论坛之事也曾激起一些波浪,但可惜无人跟进,成了虎头蛇尾,但愿“江河白水”完成这一“重任”。
回复 6# 扶塘人
重新弄了一下照片。请问扶塘人,现在能看见图片吗?
我也存有一些白水圩及码头照片,上几张。
白水“街”上。 2010·10·
回复 45# 高头王家
高头王家,你好啊。你的图片太漂亮了。连云彩的倒影都清晰可见,谢谢抬举。辛苦你了。
回复 47# 火土重生
谢谢火版美照片。辛苦辛苦。有劳你了。
扶塘人用的是我江河人的照片哦,O(∩_∩)O哈哈~。
江河白水君引经据典,娓娓道来。将一个边远小圩描写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使未曾到过此地的人有如历历在目。没有亲身经历,没有敏锐的目光是扑捉不到的。
谢谢江河白水君的好文章
回复江河人
对不起,我把你们俩搞混了,你俩网名相近,又是一个村子里的,我是过了很久才把你们分清楚的。实在惭愧,盼谅。
回复 53# 老骥
老骥先生,您过奖了。谢谢。
回复 55# 驻马廻龙
谢谢驻马廻龙兄鼓励。喜欢你的文字。你的电子书制作得相当精美啊。
原来如比(此)!
火版可能还会“原来如此”一回:“江河水”是长沙知青哦,还是个美女知青呢。去看看相片集合吧,您一定会流口水的。
回复 63# 江河人
过去有句歌词“看见一碗糯米饭,口水流得丈巴长”
现在看到什么都不流口水了。
回复 57# 江河白水
“现在弄明白了吗?”
谢谢你,这下完全搞清楚了。只不过李小三的名字你也弄错了,应为李小珊。
“唯美唯情的散文,极有沈从文大师之风。 江河白水兄的文学素养,恬淡含蓄,扑实内敛。使人敬佩不已。 江河兄,你是个真正潜心读书的文化人。 佩服,佩服。”
对于江永版的繁荣,我很高兴,这说明我们江永知青中大有人才,也是真可以大有作为的人才。
希望大家把沉积了几十年的激情化成更多更好的作品,
与大家共享!
与世界共享!
回阿迪版主:
“江河白水”是长沙知青的朋友,是江永本土人。目前在这里向知青哥姐学习的“江河人”、“江河白水”、“都庞野老”和“北风吹”均为潇浦镇江河村人,都姓何呢。这条信息江河人曾透露过。因为我们曾是长沙知青的知心朋友和学生,我们从你们那里学到了很多当时在江永农村所学不到的东西。
祝长沙知青快乐安康。
回复 67# 江河人
谢谢“江永别动队”队长的祝福,也祝“别动队员”们、留守知青朋友们、我们知青的江永朋友们健康、幸福、快乐到永远!
为我们的友谊—干杯!
因为我们曾是长沙知青的知心朋友和学生,我们从你们那里学到了很多当时在江永农村所学不到的东西。 祝长沙知青快乐安康。
江河人兄说了我们的知心话。
为我们的友谊—干杯!
好,火版竹,说得对。敬你一杯。江河白水,先干为敬了。
回复 65# 扶塘人
谢谢大哥提醒。对知青的姓名我们大多只是知道字音。而不太准确了解字意。有时候甚至只知道绰号。像我们常常叫蒋芷林为‘饺子面’因为长沙方言的谐音蒋芷林,就是江永土话‘饺子面’。只要不是太过恶俗,知青朋友也乐观其呼。于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成自然了。像白水的安平,安龙,安丽。丽生。还有,白水的两个喻立。我就至今都一直没分清过。
回复 72# 江河白水
“白水的两个喻立。我就至今都一直没分清过。”
他们一个叫喻力,一个叫俞予立。喻力从市领导岗位上退休,还在致力第二故乡的扶贫工作,经常来江永。俞予立听说现移住深圳那边,我也一直未见到。
回复 74# 江河白水
喻力我80年代见过一次,没有发现他眼睛有问题,江河白水可能搞错人了。
回复 78# 江河白水
白水的男知青都是明德的,女知青都是周南的。当时明德只招男生,周南只招女生。两校只隔一条小巷。我是明德的。
回复 79# 大卫王
谢谢大卫王的回帖,认识你,真高兴。我与江河白水两个大队的不少知青朋友都熟,至今,我还可以喊出三十多个知青的名字,私事或因公出差长沙,我都会找他们聚聚,见个面什么的。我也曾经专门到明德和周南去参观过。认识几十年了,我们有着太多的共同记忆。人到暮年,特别怀旧。真想你们啊。我们虽然尚未谋面,但是一经聊起,就觉得十分的亲近。好像神交已久,情同手足。大卫王先生,认识你,真好。
回复 80# 江河白水
这是你对江永知青感情深的原故,白水的男知青和我又是先后同学,我们都认识一些相同的人,所以倍感亲近,我也有同感,谢谢,后会有期。
江河白水.江河人:你们是江永的骄傲!太有才了,竟将一个不起眼的小圩给写活了。白水圩风光在前,如今萧条清冷,不能说是悲哀,应视作进步。但是,如果能在沉沦中再一次奋起,开发成凤凰的沱江一样的两岸风光,那就是我的心愿了,我觉得这条江,比沱江不差,风景也不差,就差人文景观和资金开发,当然,拿钱的数目也很大。
如果没有机会,那就好好保持它的古朴吧
谢谢笑版鼓励。
谢谢各位知青网友的抬爱。
仅用本文献给即将重返故地的原白水小农场知青大姐--------白水柳女士。
回复 1# 江河白水
拜读了江河白水和江河人的美文好诗,学习了!谢谢。
把北风吹的旧作贴上,凑凑火贴精品贴的热闹:
忆秦娥.读友人散文《古镇街口》有感
琴声咽,
空留古镇残楼月。
残楼月,
千年相照,
扁舟摇曳。
都庞掩映亭台榭,
赤龙义渡乌篷灭。
乌篷灭,
潇湘北望,
洞庭如雪。
(作于
注:赤龙:赤龙潭,为家乡潇水河上的地名,原为码头,现在早已架起了大桥;
义渡:义务渡人过河的渡口。
我从你的美文中寻找到了我梦中的江永!
回复 90# 小草青青
谢谢楼上各位新老网友的热情跟帖;
深深感受到湖南知青网的温暖情意。
朋友们如此喜欢江河白水的这一大作《小镇街口》,我也来凑凑热闹,将当时为他的这篇文章所作的幻灯片再次顶上来。
作为对他这一火热作品的补充与支持。
回复 92# 笑对人生
谢谢笑版的理解,谢谢笑版的共鸣。
回复 90# 小草青青
谢谢小草君极高的评价。自知难副其实,唯有继续努力了。我也早就留意到了你的文章,同样喜欢你的文字。写三姨的深情;写母亲的沉痛;写红一线的难忘;都曾经深深地感动过我。只是遗憾还没有机会欣赏到你的画作。今天第一次回你的帖子。有些失礼。请你原谅。知道你与罗丹相熟,很是高兴。她的新作【知青笔记】大多写的就是我们村里的事情。不知阁下来过白水街没有?看到你与几位白水知青很熟。了解他们的不少近况。谢谢你。告诉了我这些特想知道的信息。认识你,真好。祝君秋安。
欢迎光临 湖南知青网论坛2011年度 (http://2011.hnzqw.com/)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