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过这句话:不到喀什,等于没到过新疆。因为喀什从宗教文化、人文古迹到气候特征,都能让人领略到一种与其它地方迥然不同的西域风味。虽然新疆闹出了点事,出门旅行时也碰到一个新疆人一再跟我们说去喀什“不值”,她的意思是说没有必要到喀什去冒险。但我们不愿意听。为了领略西域风情,冒点险是值得的。何况这个最西部的城市,党和国家那么重视,既被定为对外开放城市,又被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还将其设为经济特区,能有什么危险?
但9月20日这天早上,虽然我们要乘坐的K9786次上午10时才开,按北京时间是中午了。但我们还是早早起身,洗漱完了就坐公交车赶到火车站。在新疆这个敏感地区,在国庆节快到了这个敏感时期,反恐,防暴,安检,查验身份证进站,存在太多无法预料的因素,哪个地方出点问题我们都承受不起。不多搞点提前量,悠哉游哉?我们不敢冒这个险。
列车是双层的,我们的卧铺在下层。铺位对面是二位女士。经过交谈,知道她们是台湾来的,一位68岁,另一位70了。但精神面貌,身体状况看来都很好。68岁的那位是原住民,70岁的那位是大陆解放前夕,和她在国民党空军服役的父亲一起,随蒋中正撤到台湾的。我们互相介绍大陆和台湾的情况,尤其是两岸互相隔绝时的情况,不时发出惊讶和叹息声。几十年的地域隔绝和政治宣传,造成的误解和偏见太多了。如果30年前谁敢说一句到台湾去,立马会被打成反革命。如果台湾有谁说要来大陆,也一定会遭到迫害。
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解禁,反思,开放,时至今日,两岸的正常交往日渐发展。真希望小时候听过,呼喊过的那句“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在不久的将来,能被和谐统一的事实永远覆盖。
列车在吐鲁番转向后,就在天山以南,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一直向西开去。车窗外的荒滩戈壁,乱石山岭,流沙烂泥,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这就是地球的本来面目。地球太伟大了,就说这喜玛拉雅造山运动,哪里管你什么生物的生存。地球就按他自已的发展规律变化,变成高山,变成沙漠,变成啥样就啥样,谁也无法阻止和改变。生物只能去适应。但是我望着远处高山下正在开挖的隧道,又不能不感叹人类的坚忍和顽强毅力。只要有一点可以适合生存的地方,人类就会去占领,去拼命利用,去大搞建设。我知道人类在地球上所做的一切改变,对于大自然和地球来说非常渺小,但又经常受到狠狠的抱复。我尊敬这种开疆拓土的精神,我也希望这种改天换地能给人类的未来带来真正的幸福。资料说中国的“地震之都”伽师,就在喀什地区。喀什在国家中长期防震减灾规划中被列为重点防御区。我敬畏大自然,我希望我的虔诚能带来一路好运。
在车上一觉好睡。上午十点以后,列车走走停停。迷迷糊糊记起好像夜里曾有人讲前方断道,车晚点的事。打听一下,列车员说离阿图什不远了。在11:30时,列车广播说前方的桥被大水冲毁了,正在抢修。什么时候通车不清楚。
来新疆前,经常关注新疆的天气变化,对南疆发生的一些灾害颇有顾忌。没想到还是碰到了。无可奈何,只好安下心来,与二位台湾来的女士继续昨天的话题。后来,那位70岁的女士的妹妹也加入进来,我正好问她在加拿大生活的情况,很是有趣。终于看到车行前方开过来了列车,估计桥修好,路通了。下午14:45,车子终于到达喀什。此时已经晚点了4个小时。
1——3、荒漠中正在建设的新铁路
fficeffice" />
原来说好到了喀什有旅行社的人来接,我也曾想像过出站口有人举着写有我名字的牌子在那儿晃悠。可是一直到旅客散尽,也没有人来和我们联系。我只好拨打远在乌鲁木齐的劳经理,询问怎么与喀什旅行社联系。劳经理给了我一个号码。打过去一问。对方要我们在车站广场坐28路车,在农业银行站下,到世纪宾馆去。
在喀什接待我们的这个旅行社叫“天天旅行社”。我们被告之,因为我们乘坐的火车晚点,旅行社只能把当日的旅游团费退给我们,明天再按计划组团旅行。我们就住宿在世纪宾馆。现在如果想休息,可以休息,如果想玩,就自已出去玩。说实话,列车晚点能有这么个结果,让我很是庆幸。以喀什的时间算,现在不过是中午。整个下午用来游览,以我们惯有的速度,应该可以把一天的景点逛个遍。听说昨天的旅客晚上8点才到,如果预先买好了返程票,喀什市内的这几个景点肯定泡汤,那就太惨了。
人地生疏,时间紧迫,我们决定放下背包就立即出去。按照旅行社的指点,就在旅行社对面乘坐20路公交车先游香妃墓,然后再大巴扎,老城,艾提尕尔清真寺,手工艺一条街,一处一处玩下去。
香妃墓本来应该叫阿帕克霍加麻扎,这是一处家族墓地,始建于1640年。“霍加”或称“和卓”,是波斯语音译,意为“圣人后裔”或“显贵富有者”的意思,是一个尊称。“麻扎”是墓的意思。而“阿帕克”则是一位当年权势极大的统治者。就是他建了这座家族墓,这座家族墓也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以“阿帕克”命名本来无可非义。但是这么一长串生疏的字眼,不明真相的人根本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尤其是大打旅游牌的今天,除了考古学者,民俗专家和穆斯林,参观的人恐怕会大打折扣。据传说这座麻扎里葬着乾隆皇帝册封的妃子“香妃”,国人又特别对有关女人的事感兴趣,简单明了,干脆对外就叫“香妃墓”。我在河北承德看过“香妃庙”,好像还有讲述香妃故事的电视剧,“香妃”的名字四海传。假作真时真亦假,稍稍换个名字就让它闻名遐尔,游客慕名而来。
香妃墓作为一个景点,其实是一个具有维吾尔传统建筑艺术特色的古建筑群,占地约30亩。位于喀什市东北郊一个幽静的林荫深处,掩映在白杨和穹苍之间。整个建筑群就像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由陵墓、门楼、水池、果园、教经堂、大礼拜寺、小清真寺等建筑组成。主墓室是新疆境内最大的穹顶式建筑,琉璃饰面、光彩夺目。穹窿形的圆顶上,有一座玲珑剔透的塔楼。塔楼上面的尖顶上顶着一弯新月,金光闪闪,极具伊斯兰教建筑艺术特色。阿帕克家族5代共72人,包括香妃的墓,就在这个主墓室之内。
香妃墓导游把我们引入主墓室内,给我们讲解陵园情况。导游还算客观,既介绍香妃,又介绍建筑。我们当然也是又听故事又认真欣赏这古老而又华丽的伊斯兰建筑艺术。导游还叫我们看看陵园旁边现在仍在使用的麻扎,用汉话说应该叫公墓吧。带穹顶风格的墓包密密麻麻,让我对伊斯兰薄葬,速葬,节省土地资源的教义赞叹不已。
出了香妃墓,正琢磨怎么去大巴扎,见到一位背着相机独自一人逛的女士。一问,她说是从西藏翻冈底斯山,经阿里地区,从新藏公路来喀什的。让我们对她好一番恭维。也亏了她,给我们介绍在喀什游的经验,其中一条很实惠。她告诉我们坐公交车到大巴扎站下,游了喀什大巴扎后,从桥上过河,由高台民居景点的后门进去参观,可以省门票钱。
5——9、香妃墓陵园
fficeffice" />
“巴扎”二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读过阿凡提故事的人都会记得这个词,而且知道就是集市。喀什大巴扎全称是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位于喀什市东北角的吐曼河东岸,又称东门大巴扎。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国际贸易市场。
喀什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商品集散地,当年由西安出发的商旅,无论走天山南路或走天山北路,均在此地汇合。远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疏勒国,也就是今日的喀什市,就同中原的城镇一样,有很象样的街道和市场店铺。尤其是到了礼拜日,城里城外,车水马龙,驼队马帮,熙来攘往,行商坐贾,比比皆是,杂货分呈,琳琅满目。更有趣的是市场上人们的服饰一个个绚丽多彩,所操各种语言,闻所未闻,俨然一个繁华的国际贸易市场。
虽然经过两千多年历史的漫长发展,喀什大巴扎这个贸易市场的特点却基本没有改变。按照维吾尔人的传统,喀什的巴扎自古就有专业之分,如柴草巴扎、地毯巴扎、布匹巴扎、牲畜巴扎、生产资料巴扎、小刀巴扎、以及干果巴扎等,特别是牲畜巴扎一般只在星期天进行。现在大巴扎内设21个专业市场,有4000多个固定售货摊位和一条食品街,商品种类近万种。现在人们还是在星期天带着要出售的牲畜,从四面八方涌到这里,进行以货换货,袖子里交易那种古老的贸易形式。因为经济发展,贸易需要,喀什大巴扎虽然从1992年开始改为每天都营业,但只有在星期天才最能让人感受到巴扎的热闹和空前的规模。最能体现新疆维吾尔族最浓郁的民俗风情。这些无疑是对久远历史的一种传承。真正称得上是很正宗,很传统。
我们来的这天不是星期天,但也充分体验了一下逛喀什大巴扎的乐趣。还是在去伊犁途中,几位刚从喀什回来的游客抱怨说,她们到喀什正好赶上过伊斯兰教的开斋节,别说大巴扎了,街上都冷冷清清,要吃点新疆风味的饮食根本别想。相比她们,我们应该是幸运的。但我当时忘了问她们,在喀什这样特别有西域风情的地方,赶上过开斋节,是不是更有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特殊感受?
按照那位从新藏线进疆的女士指点,我们就通过大巴扎边的吐曼河桥去喀什老城。
其实我这样说不够准确。所谓的喀什老城有好几处故址,都在市区以外,具有很悠久的历史。现在人们通常说的喀什老城,是指位于喀什市中心的老城区。那里街巷纵横交错,布局灵活多变,建筑参差不齐,房屋鳞次栉比。东转西折,曲径通幽。民居大多为土木、砖木结构,不少传统民居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是一片以伊斯兰文化为特色的迷宫式城市街区,是喀什最受游客欢迎的还在使用着的人文风景区。而我这儿讲的老城,应该叫高台民居,是喀什老城的一部分。它位于喀什老城东南端地势最高的一条长达数百米的黄土高崖上,已经存在两千多年。
由于喀什老城年代久远,不少房屋年久失修,加之老城区地下有一条古老的暗河,还有36公里建于文革期间的地道,都增加了地质隐患。处于地震带上的老城如果发生地震或洪水,灾难将是毁灭性的。为此,喀什当地政府开始实施酝酿了多年的老城改造计划,将陆续拆除85%的老城区,涉及5.1万户20多万维吾尔族民众。消息传出,引来了世界各地文化保护主义者的关注。
老城改造是对是错?民生优先?还是文化传承为重?我无法判断。老城改造后能否保留传统风格?我无法预测。我只是希望有心来新疆旅游的人抓紧到喀什老城看一看,不管这个被视为在中亚所发现的最后一个伊斯兰传统的、最完好的例子,此后会不会销声匿迹。
10——11、喀什大巴扎门口
fficeffice" />
12、吐曼河上的桥
高台民居肯定也在改造之列,我们从吐曼河桥过来后,绕着山崖走了一会,看见路边的房屋都在维修。这应该是有计划的改造维修,并不是简单拆除。从整个高台民居所处山崖的地理位置看,估计它有可能成为老城最后的保留地。
看见路边有一条向山上延伸的台阶,我们走了过去。刚进去时,只觉得地势崎岖,土黄的墙,破旧的门,头上经常有横跨过巷子的房子,让人感觉非常压抑。巷子里很多门上都有个牌子,说明这一家从事哪一项民族手工艺品,可以对外接待。好像是制土陶的为多,当然也有烤馕的,织锦的,绣花的,做服装的,卖帽子的等等。我留意了一下,这个高台民居巷子不宽,没有哪一家在门外摆摊。家里有什么可以出售的产品,有哪项服务,就在门口的牌子上标出来,有需要的可以进门去交易。维吾尔族这样注意公德,不占用公共区域的风气很好,不像内地一些城镇,到处都有占天占地,恨不得把公共街区都变成私人领地的现象。
我早就打算在新疆买一顶四角小花帽,觉得既可以做纪念品,又可以戴上冒充一下维吾尔族人,穿街走巷时也许可以安全些。于是进了一家卖帽子的人家,从老太太手上买了一顶四角小帽。后来走路饿了,又进了一家买馕。现烤现卖,又香又脆。不过我在给男主人照相时,他没说什么。打算给制馕胚的女主人拍照时,却遭到男主人的拒绝。语言不通,又不懂伊斯兰教规矩,只得作罢。出门时,听到女主人与丈夫吵了起来,大概她在抗议男女不平等吧。
绕着山崖往上看民居时,看到的都是杂乱的一层一层的房屋,好像有的有七、八层之多。听说这儿维吾尔族的房屋通常依据居住需求,顺着地势建造。土地有限,家族人口每增加一代,就要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一层楼,或者向四周见缝插针地搭建新房。经年累月,新房就以原住地为轴心,向高空及四周任意蔓延,形成了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的格局。走进巷子,看到的房子不显得高,也就二、三层。每户都有个小院,用陶盆陶罐栽种了各种花草,透出维吾尔族人平和的心态和生活的温馨。
说喀什老城像迷宫一点不假,巷子很多,进去后巷子窄,门脸相似,尤其是遇到跨街架起的一间小楼,下面变成幽暗的廊洞,让你不知能不能前进。就算巷子通畅,左右拐几下也难辨东南西北了。巷子里虽然铺了据说有指示方向和出路功能的地砖,而且这个高台民居对外开放后在巷子的拐角处都设有路标,我们还是几次走了回头路。我们最终也没有向维吾尔居民提出深入地参观他们的住房。听人说,这种老式民居神秘得很,害个把人藏匿起来谁也找不到。还有的说,政府之所以要进行老城改造,就是怕动乱起来出现什么地道战,麻雀战,政府对这种老城和民居根本摸不着底细。我想,这些肯定是别有用心的人瞎说。但当一名外来游客走入迷宫后,半天在死胡同里转不出去,有点焦急和恐慌,甚至害怕都是难免的。
下了高台民居这个山崖我一直琢磨,为什么古时的居民要把房子建在交通如此不方便的山崖上呢?想起过吐曼河时看到的黄水和泛滥的泥土,我猜居民大概是为了躲避洪水的肆虐。据说这个山崖原来与另几处山崖都是相连的,但几百年前从帕米尔高原突如其来的大山洪把高崖地带冲出一个大缺口,从此高台民居所在的南坡就独立了,人们建房也就建在山崖上了。
喀什老城的文物价值和欣赏价值是巨大的,地震和洪水是非常可怕的,人民的生命财产也是特别宝贵的。老城改造势在必然,怎么找到平衡点?相信创造了喀什噶尔文明的喀什人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
13、我们从这儿上坡进高台民居
14、进口的墙上可以看见土陶瓦罐
15、我在这家买的小花帽
16——17、民居中的巷子,地上铺有六角形的地砖
fficeffice" />
18、高台民居
高台民居离市中心不远,我们决定走路去艾提尕尔清真寺。要尽快熟悉一座城市,最好的办法就是徒步行走,边走边看,边看边记。一路上,我们除了观街景,还买了无花果吃。喀什的无花果非常有名,样子扁扁的,吃起来又软又甜,价钱也不贵。小贩用无花果叶子一层层包着卖,让人印象深刻。但卖葵花籽的小贩却和我小时候在长沙看到的一样,看起来满满的甚至是堆起来的一筒,实际底子下一截都是空的。
走到喀什人民广场,看到高高矗立在主席台背后的毛主席塑像,让我们很有一种久违了的感觉。这座塑像是40多年前文化大革命风起云涌时的产物,是全国最高最大的毛主席塑像之一。修这座塑像时,喀什势如水火的两派组织都不得不积极联合行动,谁也不甘落后,谁也不敢落后。文革结束后,全国大多数塑像拆除了。当喀什有关部门也打算拆除这座塑像时,据说因为在勘测时发现塑像太坚固了,于是,计划被搁置。我不太相信这种戏剧性的说法,能够保留一定有深层的原因。1997年,喀什市对人民广场实施重点改造时,不仅保留了毛主席塑像,还以此为中心,修建了宏伟高大、庄重典雅的新主席台。与此同时,又把毛主席塑像底座全部用花岗岩贴面,还在塑像背后新建高10米,宽62米,全部用花岗岩贴面的诗屏。诗屏上雕刻着镏金的毛主席手书《沁园春 • 雪》。在诗屏的衬托下,毛主席塑像显得更加气势雄伟,庄严肃穆。
中国人自古讲风水,讲阴阳。古人在河道拐弯的地方,往往会在山巅修一座能镇住河水泛滥的宝塔。我想,在远离政治中心的祖国最西边,在与几个国家接壤的地方,可能真的需要一个如此雄伟的神像才能镇得住各种歪风邪气,才能保一方平安呢。
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非常有名,又坐落于市中心大马路边,很容易打听。清真寺明朝就开始修建,经过几次扩建,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气势,现在是中国最大的伊斯兰教寺院。我虽然不是穆斯林,但对寺庙文化有点兴趣也很好奇。印象中西安的大清真寺非常古老而深沉。西宁的大清真寺很大,里面所介绍的似乎与麦加朝圣联系更多些。眼前的艾提尕尔清真寺内白杨参天,浓荫笼罩,特别清雅幽静。
艾提尕尔清真寺的门楼由黄砖砌成,风格古朴厚重。寺院外景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门两侧半嵌在墙壁里的砖砌成的圆柱,高达18米。圆柱顶上是召唤用的小塔楼,每日破晓,阿訇在小塔楼高声呼唤,唤醒梦中的穆斯林去作礼拜。
按伊斯兰教义,穆斯林每天要作5次礼拜。礼拜寺一般又分为三类。一类是规模不大,数量多,分布广,城乡及小巷随处可见的小清真寺,是本地穆斯林每日五番礼拜及沐浴、祷告之地。另一类是穆斯林在主麻日(星期五)会礼及举行重要宗教仪式的寺院,主要分布在穆斯林聚居地区。而像艾提尕尔清真寺,是为广大穆斯林在宗教重大节日举行盛大礼拜时使用,等级不一般,地位非同小可。喀什市内只有一座,在中亚、西亚也颇有影响。
听说每天来艾提尕尔清真寺做礼拜的有二、三千人,在主麻日(星期五)有五、六千人,逢伊斯兰教节日,在内外跪拜的穆斯林可达四、五万人。最大规模的礼拜是每年一次的“古尔邦”节,相当于我们过春节,当日前来礼拜的穆斯林最多可达10万人。“艾提尕尔”系维吾尔语,意为“节日礼拜与集会场所”。每逢盛大的节日,寺内和广场上全是跪拜的穆斯林,大毛拉的宣教声响彻寺院和广场上空。礼毕,寺门顶部的平台上会响起激昂亢奋的鼓乐声,维吾尔族群众云集广场,跳起热烈奔放的舞蹈,通宵达旦,辞旧迎新。
可惜我们没有碰到伊斯兰教节日,星期五也不是,明天早上要赶车出去旅游,想黎明来听听阿訇召唤穆斯林早礼拜也不可能。广场上人多车多,看到的基本上都是维吾尔族人。甚至还有一大群羊被赶着过来,广场周围的房屋大楼都是伊斯兰风格,广告招牌也都是维吾尔文。一切都告诉我们,这就是喀什。既然这儿是穆斯林每天都要做礼拜的地方,善良在这儿应该占主导地位,治安应该不会差。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在这个广场举行过启动仪式。我们到了这儿,沾点福气,后面的南疆游肯定平安无事了。
喀什的手工艺一条街就在清真寺旁边,我们走进去,吃维吾尔的小吃,喝骆驼奶,边看边挑选中意的纪念品。其实卖工艺品的地方看过很多了,但似乎这儿卖的东西更具有民族特色。妻子心目中一直想要的一款维吾尔风格的彩色条纹丝巾,终于在一个小店里买到手,我也选购了一把小小的英吉沙小刀。
回宾馆经过人民广场时,天色已经暗下来。我们想了一下,还是在广场毛主席塑像前留了影。毛主席能够打天下,坐天下,肯定有神人相助。这个塑像历经四十多年还完好无损,肯定有灵气浮动。现在不少汽车司机都在驾驶室挂上毛主席像,图个保平安。我们在毛主席像前拍照留影,肯定也会得到庇佑。哈哈哈!
19、高台民居附近的立交桥,伊斯兰风格无处不有
fficeffice" />
20、艾提尕尔广场上的羊群
21——22、艾提尕尔清真寺和寺前广场
23、手工艺一条街街口
24、喀什人民广场
“我早就打算在新疆买一顶四角小花帽,觉得既可以做纪念品,又可以戴上冒充一下维吾尔族人,穿街走巷时也许可以安全些。”
说实话,真的蛮像维吾尔人。
喀什是连接中、西亚的桥头堡,异域风情的确很浓。
谢谢残阳如血,蔡家湾,哥巴,乡音!
回复 10# 子耿子
这样的民居古老沧桑,异域风情十足,看着老兄站在那里,好像穿越时空,来到了公元前多少年,假若再配套民族服装,就更加有韵味了!
谢谢湖边士,铁道人!
欢迎光临 湖南知青网论坛2011年度 (http://2011.hnzqw.com/)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