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这一传统的民俗活动始于何时无从可考,但在我国北方,起码有上千年的历史。
现在人们一提起庙会,就想到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烟熏火撩,蒸炸烹煮,垃圾遍地,乌烟瘴气。可以前的传统的庙会到底是什么样的?都有那些东西呢?我从小生活在皇城脚下,逛庙会多少年,多少次是数也数不清了。在本文中,试图凭借自己的回忆和理解,就老北京的庙会做些简单的介绍。
庙会其实不是商业活动,是人们在特定的日子里聚集在一起的一场“嘉年华”。有菩萨巡游,有祁福仪式,有花车游行,为烘托气氛,天桥的“把式”(师傅)在庙会上拿出自己的绝活来做宣传,卖药的、练武的,算命的,耍手艺的,做小吃的都借着庙会上的人气纷纷亮相。商业活动是附属的,文化活动是主要的。我所见过的,还能记得的主要有灯会:扎彩灯游街。手艺人为了显手艺,围绕某个主题(如生肖)扎制各种硕大的彩灯,彩车招摇过市。
花会:有踩高跷,划旱船,扮傀儡(大头娃娃)、扭秧歌的、舞狮子的、耍龙的,一般由民间组织,如某某乡,某某会什么的发起。
耍中幡:用一高达数米、几十斤重的竹竿,顶上装饰铜铃、彩旗、绣球,一位或数位大汉耍的上下翻飞而决不会倾斜或倒下。一招一式都有说法。
耍把式的:行武之人当众练武。如耍大刀,拉硬弓、练气功、银枪刺喉、口吞宝剑、手劈城砖、钢刀劈肚、上刀山,踩火炽。
变戏法的:大变活人、魔术、杂技什么的。
撂交:摔交比赛,打擂台。
拉洋片:一个彩箱,几个窟窿供人窥看,里面的画是活动的(类似幻灯片),摊主在旁边讲解,边唱边讲故事,大多是戏文。也有“文明戏”(现代戏)。
吹糖人:大家都见过。
捏泥人:最著名的是天津泥人张,有彩塑,有白描,有脸谱,有动物。最绝的手艺是给他五大枚(五个铜板)他可以用一块泥现场捏出您的泥塑来,不像不要钱。我是没见过这手艺,但小时候见家里有长辈买的塑像,还真是有几分神似。
摆地摊说相声的、唱大鼓书的、拉胡琴卖唱的、算命的、耍猴的、卖药的、抖空竹的等等。
要说明一点的是:所有耍手艺的通通不收“门票”,您看着给,想给多少随您便,全看玩意儿好不好,大部分人一节节目结束就一哄而散,只有部分观众看艺人辛苦,扔几个钱到收钱的小筐里。为什么说“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呢?就是练把式的先说一大堆宣传的、吹牛的话,吸引人气,看观众来的差不多了才开始“练”,给钱的人太少就不好好练,给钱多才拿真功夫出来。
其余的就是卖吃的、玩的了,有糖葫芦,有风车,有剪纸,有灯笼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小吃。说句不中听的:随便拿出来一样,到现在都是“百年历史,传统名吃”。还有做慈善的,舍粥,舍馒头给穷人吃。
我小的时候,北京的庙会最有名的是“厂甸”就是现在琉璃厂文化街一带。我还记得小时侯舅舅带我逛厂甸,舍不得花钱,让我骑在他肩膀上四处溜达,最后把我放在拉洋片的凳子上,自己去看耍大刀的了。我那时最大的愿望是:等我有了钱,就要把卖糖葫芦的那个做招牌用的、
罗嗦半天了,上图:
“我那时最大的愿望是:等我有了钱,就要把卖糖葫芦的那个做招牌用的、两米多长的、上面带着风车的大糖葫芦买回家,吃他一个够!”
——纪飞兄说得真童趣!
呵呵呵,看完全文,还没见到“神马”?
(哈哈哈,想起来了,是网络语言骗人也!)
欢迎光临 湖南知青网论坛2011年度 (http://2011.hnzqw.com/)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