扉页
本故事并非完全虚构,如有巧合,纯属雷同。谨以此献给生我养我的父母和我挚爱的故乡浏阳。
小引
刘家老屋要拆了。
一大早,刘家老屋前就拿起了警戒线,国土、公安、城管、甚至消防、检察、法院、120等一大批穿制服戴头盔的人就整队赶到了现场。十多台挖机、铲车排成一列,数十位民工手持各种工具紧随其后,只待指挥人员一声令下,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刘家老屋倾刻间就会化成一片瓦砾。
这是山城浏阳旧城改造的延续。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继拆了梅花巷、胡家巷、黎家大屋等老城建筑,建成新的梅花小区之后,拆除刘家老屋主要是为了拉通东西方向的圭斋路。
拆除行动还未开始前,现场还来了很多围观的群众。他们不是来阻工的,也不是来上访的,更不是来看热闹的。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原来都是刘家老屋的居民,在那里居住生活了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他们之中的很多人陆陆续续地搬出了刘家老屋,或是自己买地建了新房,或是住到了城东新村、严家冲等安置区里,或是在才常广场、碧景湾等地买了商品房。但现在听说刘家老屋要拆了,他们才怀着一种依依不舍的心情,来看刘家老屋最后一眼,来为刘家老屋的永久消逝而饯行……
一
在湖南的东部,有一座山叫大围山。丰富的森林植被,茂密的原始森林,孕育着发源于南北两麓的大溪河和小溪河,它们共同吮吸着连云山脉的乳汁,积溪流而不断壮大,虽九折而从不回头,一路欢歌奔腾而下,至双江口双双汇合时,浩浩泱泱的大小溪河已汇成闻名天下的浏阳河了。
在中国地名的命名沿革中,常以山南为阴,水北为阳。浏阳在浏水之北,故名曰浏阳。
据浏阳县志记载:浏阳在秦汉时为临湘县境。何时置县,尚无确考。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孙权拜周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浏阳为其四俸邑之一。浏阳之名最早见于此处。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临湘县为长沙县。大业三年(607年)废浏阳,并入该县。唐景龙二年(708年)复置浏阳县。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为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降为县。民国元年(1912年),浏阳属长沙宝道。1949年7月19日浏阳解放。
浏阳老城区有东门西门北门南门之分,虽然没有具体的城墙为界,但城区四向分明,各有起止。城外分东南西北四乡,乡乡风俗有异,各处语音不同。在浏阳的东南西北四乡中,北乡人素以勤劳著称。
话说有北乡人刘氏,祖上以纺纱织布为业,慢慢地把生意做大了。至晚清年间,由于兵荒马乱,有一次从江南调进的一批棉纱中,竟意外地发现其中夹隐了不少金条银元。因是兵荒马乱的年月,虽然也一直诚信经营,但从天而降的意外之财还是让刘氏人家动了贪财之念。因为贪了不义之财,害怕人家找上门来发生纠葛,于是变卖北乡所有家产,携来历不明的金条银元,举家迁往浏阳县城。
刘氏人家到了浏阳县城里后,转了几圈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最后不得不请来当地最有名气的地仙看了风水,选择离文庙不远的地方,购地几亩,经两年苦心经营,建成三进两院大小几十间的刘家大屋。虽仍以纺纱织布为业,生意却日见衰微。风水先生看地时说得天花乱坠的风水宝地,对刘家产业的发展和家运的中兴没有起到半点作用。相反,至民国年间,刘家是生意日见惨淡,人丁家畜不旺,家道衰微中落。当时已是刘家掌门人的刘善达,则一直暗自悔恨家人不该贪了那不义之财,总认为做得好好的生意落得现在这样一个结局,肯定是遭了报应。虽然刘善达并不甘心家道就此中落,但在苦撑了几年之后仍不见好转,也就只能自怨自艾自认倒霉了。到解放初期,终因积劳成疾一病不起。临咽气前,他把所有的子女都叫到跟前,悔恨交加地告诫他们:不义之财不能贪,亏心之事不能做,要诚信经营,要勤奋做事,要忠实做人。
当然,刘家的衰落是否真的与刘家人贪了不义之财有关,也就不得而知了。但街坊邻居们最爱说的还是 “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那句话。因为他们看多了“穷则思变”和“奢侈败家”的例子。
新中国成立后,刘家被划为破产资本家,刘家大屋也由政府没收,除留给刘家人自己居住的两间房子外,其余的都分给城区的贫民居住,林林总总一共住了十几户人家。
刘家大屋是一座典型的江南风格的民间建筑。青砖到栋的马头墙显得端庄而清秀。正面是斗拱飞檐的造型,门前摆着一对威武雄壮的石狮子。门庭高大气派,厚重的木门足有三寸厚,而且门闩结实。一般的细伢子不但关门不动,而且连上面的门闩都摸不到。也就是说,要开启关闭刘家大屋的出进之门,非刘家的大人们不可。其安全性由此可见一斑。进了大门便是一个轿厅,两边是佣人住的杂房。从轿厅出来是一个院子。中间有鹅卵石铺成的甬道通向中厅。院子的左边种了一棵葡萄,枝叶腾蔓爬满了一墙。右边有一棵紫薇,一到夏季就开得姹紫蔫红,要开到初秋才会逐渐凋谢。中厅是刘家大屋的正厅。中间有供奉祖先的神龛,下面摆了大师椅。两边和楼上是主人及子女的卧室,书房,客房等。从中厅的侧门出去就是后院。后院有一个花坛,里面种了天竺、女贞、茶梅、含笑,还有杜鹃、茉莉和月季。后厅实际上就是一个车间,是刘家请人纺纱织布的地方。生意好的时候曾有几十人在这里生产加工。后来生意不行了,就成了一栋杂屋,放些废弃不用的设备和杂物。
到解放时,刘家还有子嗣五人。长子梅松因为考取了军校,幸运地成为了北京某部队的一位军官。长女梅樱则在解放前就嫁给了一富裕人家。老三梅桦因为患有猪婆疯(即癫痫病),在一次发病时口吐白沫,把自己的舌头都咬断了,最后不治身亡。只有年幼的老四梅柳和老五梅桂在母亲的庇护下还住在刘家大屋里,成了刘家大屋的传承之人。
至此,风光不再的刘家大屋也就慢慢地演变成了现在的刘家老屋。
欢迎光临 湖南知青网论坛2011年度 (http://2011.hnzqw.com/)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