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第一条好汉“李记工” [打印本页]

作者: 寒秋竹    时间: 2011-12-21 21:40     标题: 第一条好汉“李记工”

第一条好汉“李记工”

   下乡后,我们第一次干的农活就是修大堤。那时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工间休息时,尽管已经很累,人们仍想方设法找乐子。玩得最多的是一种类似于摔跤的比赛,农村青年相互挑战,赢了的自是得意,输了的也无所谓。

那天休息时,一个二十几岁的农村青年急匆匆走过来,将扁担箢箕一丢就向我们五个知青发出挑战,扬言他一个人就可以战胜我们五个人。周围响起了掌声和叫好声,有的人去清理场地,有的人为我们鼓劲,说他吹牛皮。一个乡里伢子半真半假地对我们说:“他是队上第一条好汉,有功夫。”

那厮长得武高武大,大冷的天只穿着一件单衣,头上还在冒汗,他有着鼓鼓的肌肉和一付打遍天下的神态。我们几个十几岁的学生伢子何曾见过这阵势,同学们都有点发怵,却又不能不应战,我将几个同学招拢来,如此这般地吩咐了一番后,我们将他团团围住,一声喊,同时冲上去。四个同学紧紧箍住他的四肢,我抓住他的头使劲向后扳,他倒下了,如同倒下了头牛。我们在掌声和叫好声中将他紧紧地压在身下。起身后,他一边拍着灰,一边憨憨地笑着说:“不敢用劲摔。”

平心而论,他确实有顾忌,否则,我们真的有可能近他不得。

他姓李,是队上的记工员,后来我们叫他“李记工”也只有我们知青这样叫他。队上的人有时称他二队长,就因为他爱管闲事,又是队委会的还负责记工,大小也是个干部。队长有事时也由他安排工作。他并无武功,只因他干什么都要争个第一才有了“第一条好汉”的称号。他也确实无愧于这个称号。他甚至吹嘘,他找的老婆都是队上最漂亮的。他讲话和走路都极快,干什么都风风火火地,有着使不完的劲。

他没有什么文化却能说会道,他的那种自信和主人翁意识在农村青年中是很少见的。他的字写得歪歪扭扭却瞧不起知识分子,总是将我们这些没有学好知识的知识青年当成臭老九。只要有机会就捉弄和嘲笑我们,打击我们城里伢子的优越感。他是农村青年中的领袖级人物,他的言行影响了当地青年。

一天早上,人们懒洋洋地从家中走出来到晒谷坪上等队长安排工作,当时是农闲,人们只是来混工分,拖拖拉拉地半天都没有到齐。队长也没来,看来他也不急,反正是没事找事地安排工作,早点迟点无所谓。早到的人们在坪上闲谈,开着粗野低级的玩笑。

队长和“李记工”他们几个人从养猪场出来,原来他们早就来了。“李记工”看见我们就抢着替队长安排工作了。

“你们几个知青谁愿意去‘栏草’(音)?”他诡异地笑着问。

“我去!我去‘栏草’。”有个同学最不愿意下田干活,抢先报了名。在场的农民们大笑起来,笑得我们莫名其妙。

原来,队上的老母猪进入了发情期,要找头公猪来配种,公猪给母猪配种在当地叫“栏草”。我们又被姓李的捉弄了。

这件事成了当地的一个永远的笑话。现在当地农民只要谈起知识青年就会讲起这个笑话。

那时我们少不更事,有着城里人毫无道理的优越感。农村青年也不服气,凭什么你们就自以为了不起。因此,我们受到嘲笑和捉弄就不奇怪了。

200810月纪念下乡40周年时,我回了沅江。一个又高又廋的老人握着我的手问我还记不记得他,看我在犹豫,又说:“记不得了?我是李记工。”我大惊:“你就是当年的第一条好汉?”

他的变化太大了,头上已没有几根头发,一脸皱纹,精瘦微驼,看不出一点当年的雄伟。

他说他现在还挑200斤没问题,他说这话时很是自豪,我却看到有人在不以为然地摇头。

他告诉我,他后来当上了大队支部书记,本来是可以转干的,只是因为文化水平太低而落选了。言谈中流露出懊悔。

一个当年能干自信,瞧不起知识分子的人。现在,却在为自己当年没有认真读书而懊悔。

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叫他李书记,没有人还记得知识青年曾叫他“李记工”,而他自己却依然记得。

他还告诉我:“这里是蓄洪区,没有人来办实业,年轻人都出外打工去了,孩子们在外面真不容易,很难,很苦。”

生活跟人们开了一个大的玩笑。当年千百万知识青年下农村,多少城里的父母亲在担惊受怕。现在完全反过来了,有多少农村的父母亲在为他们进城务工的儿女担惊受怕。

那时“李记工”他们嘲笑和捉弄知识青年,也只是开开玩笑,并无恶意。而现在的城里人能善待农村青年吗?

从“李记工”布满皱纹的脸上只能看出忧郁和担心,当年那种自信的神态已荡然无存。

 

 

 

 

 


作者: 天天    时间: 2011-12-21 22:20

  在那个年代,没有什么文化生活,知青与农民比劲的事时有发生,比蛮劲,知青肯定比不过,不过知青往往能以巧取胜。
作者: 寒乡    时间: 2011-12-21 22:26

回复 1# 寒秋竹

 

 

 

         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都是社会最值得关注的群体。

 

    谢谢寒竹兄的好文章!

 

 


作者: 二马    时间: 2011-12-21 22:28

回复 1# 寒秋竹

 

那时“李记工”他们嘲笑和捉弄知识青年,也只是开开玩笑,并无恶意。而现在的城里人能善待农村青年吗?

从“李记工”布满皱纹的脸上只能看出忧郁和担心,当年那种自信的神态已荡然无存。

 

——呵呵呵,俗话说“30年河东,30年河西”。历史不断地和人们开着玩笑……相同的忧郁和担心,却交换了位置……

   楼主从此平常事中,却提出了一个新潮的命题:农民工家人之虑!

   赞一个!


作者: 琴思清远    时间: 2011-12-21 22:56

回复 1# 寒秋竹

 

 

  秋竹兄又一篇“向下看”与时俱进的好文!

 

 

“有多少农村的父母亲在为他们进城务工的儿女担惊受怕”

 

 

快过年了,现时很多农民工为讨要工钱伤神费力呢。

 

 

  你看问题总是那么独到有见地!顶!


作者: 夜深人静    时间: 2011-12-22 12:18

回复 1# 寒秋竹

   李记工,当年农村的佼佼者,现如今,风烛残年,骨子里还是那样自信。

 

   当年我们下乡,离开生我养我的父母,父母日夜牵挂的就是下乡的儿女。现如今,农业科技今非昔比,亩产千斤已经不是神话,剩余劳力进城务工,值得担忧的是那些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恶性循环将影响他们的一生。


作者: 一笑了之    时间: 2011-12-22 12:35

回复 1# 寒秋竹

 

类似的李济公到处都有,表现形式有些不一样,性质都差不多。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很多人感叹乡下人并不十分友善,就没有参照这一普遍的道理。同样,绝对友好的乡下人也不可能出现,很多人将农民写成了天下最圣贤厚道的对象,那是为了文学作品的完美不得已而为之。

我至今没有写过一篇关于农民的文字,8年与他们朝夕相处,并非不了解他们,而是想找寻一个切入口,正确而不带偏见地渲染这个影响了华夏文明几千年的群体。

寒兄的文字大气且不带偏见,有若史诗。


作者: 阿瓜    时间: 2011-12-22 12:44

  用素描的手法刻画出人物的真实本性,李记工的血管里流淌着的是传统农民的血液,“从“李记工”布满皱纹的脸上只能看出忧郁和担心,当年那种自信的神态已荡然无存。”这就是农民命运的写照。
作者: 寒秋竹    时间: 2011-12-23 00:01

回复 2# 天天

      谢谢光临!

      五个人对付一个人,实在不是光彩的事。


作者: 寒秋竹    时间: 2011-12-23 00:07

回复 3# 寒乡

       寒乡君从唐朝回来了。

       国家要走城镇化道路就必须维护农民的权益。


作者: 寒秋竹    时间: 2011-12-23 00:12

回复 4# 二马

      谢谢二马老师!

      同是为人父母,同样是会为子女担心的。这是无贵贱之分,无城乡区别的。


作者: 寒秋竹    时间: 2011-12-23 15:15

回复 5# 琴思清远

      拖欠农民工工资现在按“拒付劳动报酬罪”列入了刑事犯罪。农民工工资有了法律保障。


作者: 寒秋竹    时间: 2011-12-23 15:22

回复 6# 夜深人静

       老兄说得没错。从表面看农民并不作急,其实是他们顾不上,也无力解决。


作者: 寒秋竹    时间: 2011-12-23 15:30

回复 7# 一笑了之

      一笑兄过誉了,我知道自己的水平。我最不会的就是写人。尤其不会写农民。


作者: 寒秋竹    时间: 2011-12-23 15:32

回复 8# 阿瓜

      只有让农民真正富起来,中国才能真正富起来。


作者: 布谷催春    时间: 2011-12-23 17:10

只有让农民真正富起来,中国才能真正富起来。 共产主义的曙光在闪烁…
作者: 寒秋竹    时间: 2011-12-26 20:51

回复 16# 布谷催春

       布谷催春你好!

       我不知道共产主义是什么样子,只是觉得农民应该富起来。






欢迎光临 湖南知青网论坛2011年度 (http://2011.hnzqw.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