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花
这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小城,进出县城的沙石大道宽阔平坦,路两旁是高大笔挺的桉树林,透过树林可以窥见到一望无际的甘蔗田,六月里热风从平原拂过,蔗田悉悉索索,仿佛蔗叶儿窃窃私语。风,甜甜的。
也不全是平地,一座座突兀挺拔的石峰千姿百态,有的像马鞍,有的像骆驼,也有的像头狮子,那旁边肯定有一个落地的绣球。这些都是地域的标志,旧时出远门的人归来,或骑马,或步行,隔着十几里地就能看见这些山峰:到家了。
县城里不算繁华,但是很热闹。百货公司是最大的卖场,货架上琳琅满目,柜台前熙熙攘攘,那些个远道而来的壮家汉子姑娘大嫂,或赶着马车或骑着单车,娶媳妇嫁闺女,置办家伙事,还是城里的东西多些。那些公私合营的小南杂小百货也不示弱,大声吆喝着招揽过往客商。还有一个热闹场所就是墟棚下了。一担担水灵灵的新鲜时疏,令人垂涎的各色水果,卖草药的苗婆瑶汉,听得那锣鼓锵锵锵锵锵,就知道卖狗皮膏药的开场了。卖酸的摊子生意最好,酸酸甜甜的木瓜萝卜包菜丝儿,拌上点红辣椒,又开胃又解暑,那个痛快呀,无以言表!小吃摊更不用说了,从早忙到晚,米粉云吞油堆米花茶,叉烧烧鹅的香味绕梁飘,重要的还有柴草的香味,浓浓的乡土味儿,一直难以忘怀。
县城里有几条街道,有印象的只有学校、文化馆,再就是柳西街了,因为我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青石板的街道,两旁有店铺,卖南杂的,卖香火的,卖家做布鞋的,还有一天到晚敲敲打打的铁匠铺,还有两家诊所,张医生李医生,一个看牙,一个看内科,更多的是居家。街上的人们吃的用的都是河水,沿着青石路下去,大约两三百米吧,就是镇外的小河了。河水蜿蜒绕城而过,水不是很深,很清澈,岸边怪石嶙峋,鱼戏浅底。镇头有一座水埯,大约就是水碾吧,有一个很大很深的水池,夏天男人和孩子们都喜欢上那儿玩水洗澡,黄昏后这个水世界就是小镇最热闹的地方了,孩童们的嬉闹声洗衣妇棒槌敲打着青石板声,还有木屐呱嗒呱嗒地打着节奏,汇成了一支独特的交响曲。
一幅五六十年代的版画,刻在心里的。
阿梅(上)
阿梅就出生在柳西街,后来又有了两个妹妹,兰和菊。她们的妈妈——五十年代初的初中生在小城里要算个文化人了,按理说应该找个工作不难,为什么没有工作?不明白。爸爸有个好工作,妈妈能干漂亮,三个女儿三朵金花,很令人羡慕的家庭。那个年头啊,什么话都不能说早了,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灵到你就一下子韵不过神来。爸爸要下放了,遣送原籍,厄运要降临在一大家子头上了。当机立断,夫妻两离婚了,阿梅随爸爸去了很远很穷的老家,大山里吃木薯的地方,还不到十岁的她过早地失了学,下田上山,砍柴喂猪,苦巴苦巴地熬着,直到十六岁,她才和爸爸重返城里的家。
吃尽苦头的阿梅,出落得亭亭玉立。鹅蛋脸,柳叶眉,瘦瘦的身躯,算得高挑的个子,只是终日的没有笑脸,低眉顺眼的,只知道做事,说话秀里秀气,从不高声,倒有点“梅表姐”的样儿,(还真有人叫她梅表姐)虽然户口回来了,可是爸爸没有工作,只能到很远的山里去砍柴,好在那几年柴火的价钱不错,妈妈在街道接点手工活儿,糊糊纸盒什么的,也帮人做点女红,两个妹妹还在读书,一家人的日子就这么平平淡淡地过着。
隔壁阿忠家新住了个年轻人,是城里下放到城关公社的知青,听说他阿爸是教授,老右派,所以这个叫阿强的小伙子,不管干活多么卖力,挑大粪,扛大包,耕田种地,牛马似的,招工就是没有份。阿强是个活泼快乐的年轻人,吹拉弹唱都有两下子,也有安静的时候,那就是看书,窗台上堆满了厚厚的书。每当小屋里传来悠扬的琴声,阿梅都忍不住要隔着茉莉花织成的栅栏悄悄地向邻院里张望。
阿梅阿妈是个热情的女人,也是个爱美的女人。尽管家境不怎么样,但阿妈也总是想着法子让三个女儿漂漂亮亮的。阿妈爱唱歌,有一双巧手,写得一手好字,做得一手好针线。看见阿强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做一天活路回来,汗吧水流的,还要煮饭烧水,不禁心生怜悯,加之自己没有儿子,母爱油然而生,很自然地就把关爱投向隔壁的小屋。挪开一盆茉莉,就打开了一道门,阿强收工回来,穿过后院就有冲凉的热水,肚子饿得咕咕叫的时候,热饭热菜也上桌了。衣服脏了阿妈洗,破了阿妈补,两个妹妹哥哥长哥哥短的,对于像阿强这样母亲早逝父亲关牛棚的黑五类子弟来说没有比家更温暖的了,家,不再是奢望。
阿梅仍然是默默地做着事,静静地听阿强讲一些她没听过的故事——漫长的冬夜,一家人围着炭火盆,碳灰里煨着山芋茨菰或阿爸乡下亲戚送来的木薯糍粑,满屋都弥漫着香味,暖暖的。故事无非就是那个年头流行的什么一双绣花鞋啦梅花党啦,也讲一些外国故事诸如基督山伯爵呀什么的,听得惊恐入神时,兰和菊都会惊叫着偎紧阿爸阿妈。阿梅也好想,可她是大姑娘了,她只能像一只受了惊吓的小兔,瞪大双眼,毛发悚然。一只温暖的大手悄悄地握住了她的小手,在烘罩下,炭火时不时地爆出一朵朵火花,噼噼啪啪的。
万物萧杀的冬季,有一颗种子发芽了。
阿梅笑了,久违的笑脸。小河边,她会和着棒槌的节奏哼着好听的曲子,清晨她出门去小河挑水,走出来,后面就有个影子抢去了她的扁担。她开始看书,那些美丽的爱情故事让她憧憬、羞涩。他拉着弦子,她轻轻哼唱,在这个小小的土屋里演绎着温馨浪漫。
所有的故事都会有一个结局,一个必然的,绝不是俗套。
他们必须结婚了。
没有热热闹闹的婚礼,也没有酒店里的排场,两家的亲人坐到一起,阿梅阿妈做了一桌子菜,喝的是农家米酒,时间是七六年的春节,黎明前的黑暗,那时候我也还在七宝山乡下,恰巧见证了这场婚礼。
阿强说,在我人生最不得志的时候,在我挑着粪桶破帽遮颜穿街过巷的时候,在没有人看得起我的时候,在我孤独无依的时候,这家人接纳了我,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亲人的关怀,这里就是我永远的家,我的父母,我的妹妹,还有我最爱的人,我会永远地守护这个家,担起家的责任。
这不是一句空话,三十几年过去了,这当中中国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世道变了生活变了人也变了,我们的主人公呢?
阿梅(下)
婚后他们有了大女儿珍妮,两年以后又有了二女儿珍茜。阿强爸爸解放了,阿强招了工,进了某局当锅炉工。为了让妻子女儿有更好的生活,阿强从未放弃过学习,终于在全局的考试中,力拔头筹,进入了管理层。短短数年,凭借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地登上了局长的宝座,后来又升任到了市局,担任某公司经理,再后来又调到了省城。这么多年来,他没忘记自己的承诺,也没浪费权力,妻子和两个小姨子的工作都顺顺当当地解决了。柳西街已经不住了,有大女婿的帮扶,小女婿的勤奋,老两口在县城边上靠近部队的地方建了一栋三层小楼,阿梅妈妈的热情好客又让她有了好些个当兵当官的干儿子,甚至还安排到部队酒厂工作,当了车间主任。所以呀,一到年节假期,大车小车的,异常热闹。
人们常说,男人有钱就变坏,一个有权又有钱的男人靠得住吗?
凡事都有个起因,冰冻三尺,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阿强从进入领导层起,就一心要让妻子一家人都过上好日子,前面已经交代过了。经常外出开会公干,总要给阿梅带回礼物,漂亮时尚的衣服首饰,碰上一些社交活动,也要带上妻子。无奈阿梅就是个榆木脑袋——不开窍,唱歌不唱吧,教她跳舞也不学,为什么呀,害羞,总觉得别人眼睛会盯着她。每天就循着一条轨迹,上班、下班、买菜、做饭。时间长了,阿强也奈她不何,也就随她好了。除了社交应酬,阿强还有一帮“狗肉”,经常地出去打猎喝酒,正是春风得意平步青云之时,年轻帅气,自然就会招来一些火辣辣的眼光。按说这个男人是真的不错,他阿爸落实政策以后,又娶了一个年轻的后妈,那女人势利得很,瞧不起阿梅,嫌她没文化,冷嘲热讽的,尽给脸色,气得阿梅只会偷偷抹眼泪。阿强不干了,“看不起我老婆就是看不起我,没有他们哪有我今天!”拖着阿梅就走,说再也不回这个家,这可是千真万确的事。这样的男人也会……?
阿梅渐渐地淡出了阿强的社交活动,安心地做她的贤妻良母。阿强的身边不乏美女,其中有一个是女儿的老师,刚刚离异。这女人热情似火,长着一双勾魂眼,身材窈窕,凹凸有致,衣着时尚,男人眼里就是个性感的尤物。出于礼貌,阿强总会接受她的邀请,跳上几曲。人说舞场就是情场,长此以往,肌肤接触多了,哪个男人抵抗得了诱惑?长期守着一个冰美人,陡然间冒出个火女郎,干柴烈火的,有什么事不会发生!
阿强很后悔,想摆平这件事,那女人不干哪!你说这么个小城,能攀上这么棵大树,想摆平,门都没有!那女人手腕用尽,阿强怕了。怕什么?怕闹大了,影响自己的仕途呗。本来听说了风言风语,心中就十分不安的阿梅,看到丈夫给自己跪下了,知道说什么都晚了,只有默默流泪。一家人义愤填膺,一方面恨阿强立场不坚定,二方面恨那女人鲜廉寡耻,恨不得杀了她。两个女儿说,你要敢跟阿妈离婚,我们就不认你。话虽那么说,可谁也不愿意看着阿强丢乌纱,对谁都不利。
阿强是净身出户的,所有的财产留给了妻子。离婚那天,阿强给全家人跪下了,说阿强我不是忘恩负义的人,自己做错了事,对不起大家,尤其是妻子女儿,希望大家不要恨他。“我会尽力弥补的,总有一天我会回来。”阿强说。
快二十年过去了,阿强没有回来。
两个女儿都很优秀,都读的重点本科,一个学文,一个学医。尽管当年女儿连一声阿爸都不肯喊,阿强还是负担了女儿的全部费用,毕业后都安排在省城工作,而今也都成了家。现如今这个社会,能腾云驾雾的,多是有点本事的,那云雾也不是什么蛮结实的东西,云开雾散时也难免摔个半死。阿强多聪明,趁着云厚实的时候,跑到国外去了,再回来的时候,风头也就过去了。结婚离婚,离婚结婚,就是没听他说要复婚。阿梅退休了,住在省城阿强给她买的房子里,这么多年了,给她说媒提亲的也不少,一个都不理睬,死守着阿强那句话:等着我。
待续
回复 2# 曾海燕
文笔真好!娓娓道来,性格鲜明。读了上篇后不知阿梅将有个咋样的结局,暂时无法猜测,心想最好是出人意外。所谓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应该是短篇小说最好的结尾。但看完后,虽然觉得结尾不错,但还是不满足,有些平淡,阿梅也就成了个逆来顺受的懦弱角色,当然其性格逻辑走向如此,不好勉强,悲剧结束太便宜了那个忘恩负义的家伙了!是否可改个豹尾?我们期待着!
以上谬见,仅供参考。
"因为真实,所以才吸引人";海燕的文章就象生活中的一杯浓淡相宜的香茗,耐人品味.作品取材来于真实生活:纯朴,没有虚华之词,原汁原味.有嚼头.谢谢海燕的美文.望能欣赏到你更多的"农家乐"系列作品.
欢迎光临 湖南知青网论坛2011年度 (http://2011.hnzqw.com/)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