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喜欢谈“人生的点连成线”的理论。这里的点,就是人生的转折点,数学上的拐点。如果将乔布斯的人生按照这种理论来归类和分析,那么,这第二个“点”,就应该是他在被领养之后,在心灵深处所留下的那份无法磨灭的创伤了。就是这份心灵磨练,既让他受到伤害,也打磨了他独特的个性和行事风格。 在早期,对于乔布斯后来人生影响巨大的,一个是那个“被遗弃和被选择”的纠结,一个就是他养父母给予的生活环境,和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 乔布斯的养母对他钟爱有加,养父则喜欢带着儿子,在干活时让他跟着。 在乔布斯很小时,母亲就给他念书,教他识字。在美国的蓝领阶层,能够这样做的父母亲,确实是不多见。这也算是乔布斯的好运之一吧。比较早开始的文化启蒙,对他智力的开发和培养,起了积极作用。母亲从将他领进门时,就念念不忘要让儿子上大学的事,很早就开始向这方面努力。 至于为什么必须上大学,为什么上大学就是那么重要,对于生活在她周围的人而言,大家也没有太多的概念。在那里生活的人,很少有人得益于教育! 五岁之后,考虑到孩子马上就要上幼儿园了,得有个好点的学区,他们搬家了,在一个新区买了栋条件比较优越点的房子。那是他有生以来的第三个住地。 知道自己被领养,即使对于普通的美国孩子,在心灵深处也时不时有种被伤害的感觉:为什么自己的父母不要自己?为什么自己不值得父母疼爱? 这样的情结,一次次的让乔布斯伤感。即使是和他同父同母的亲生妹妹,在父亲离开之后,一直跟随母亲长大的她,都被伤害的很重,更何况是被父母同时遗弃的他! 乔布斯在有记忆开始,就知道自己是被领养的。在六、七岁时的一天,在自家屋前的草地上,他和邻居家的小女孩坐着,讲自己被领养的事。 在此之前,乔布斯并没有将被领养当件严肃的事来看。这一次,他却被那个细心女孩的问话给震惊了:这是不是说,你的亲生父母不要你了? 几十年之后,他还一直记得:我当时就像被闪电击中了。我快速的跑回家,对着父母亲大声哭喊:为什么父母不要我?!。 他的养母看着他的眼睛,缓慢、认真的重复着对他说:事情不是你所理解的那样。你是我们专门挑来的。 站在一旁的保罗也重复着类似的语句。 |
在美国,无论是学校的老师,还是家长,都喜欢向孩子灌输一种观念:你与众不同,你是独特的,唯一的。
这样的教育有好也有坏!好的是,短期内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特别是对于心智不是很成熟的孩子,是个好的鼓励。孩子是很在乎来自父母爱的。这种对孩子特殊性的强调,增加了孩子被爱的感觉。
问题在于,不少的孩子信以为真,而且还有某种依赖感。等到长大之后,则因此而缺少适应能力,无法理解在竞争面前,为何自己突然变得“不特别”和“不与众不同”。
再者,美国学校还喜欢灌输:读书和做事,为的是开心而非竞争取胜,也不应有竞争。结果,也让很多孩子在后来的社会竞争面前难以适从。
不过,也是这种教育的普及,强化了大家的团队合作精神,弱化了相互之间必须扼杀的狼文化意识!怎么样平衡两者,就是很多人在思考和实验的议题。
“被遗弃、被选择、很特别”,这三组在美国家庭重复率很高的词汇,对于乔布斯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期望靠几句话语,来彻底消除乔布斯内心深处的被伤害感,对于如此聪明的孩子,当然是不可能的。
很长时间,为什么自己会被遗弃?为什么他们当初要遗弃自己?就是乔布斯心中的一个大结。也是他后来追求完美,想证明自己就是完美的,那种潜意识的重要力量来源。
有一位长期和乔布斯在一起工作的同事这样评价说:一出生就被遗弃这个事,给他留下了伤疤。他想完全掌控自己制造的每样东西的那种强烈欲望,就来源于他的性格以及刚出生就被抛弃这件事。
另一位同事则说:他想控制外界环境,而且他把自己的产品看做是自己意志力的一种延伸。他跟我讲了很多次,他被亲生父母遗弃,和这件事对他造成的伤害。就是这种经历,造就了他独特的个性。他遵循一套与众不同的行为方式,他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一个与他的生长环境截然不同的世界。
更有意思的是,在他23岁时,他也做了他父母亲当年做的同样的事:未婚但有了自己的孩子,随后又毫不犹豫地遗弃了自己的孩子。
对于乔布斯的行为,他第一个孩子的母亲则说,被领养一事让乔布斯“满是伤痕”,他曾被遗弃,后来他也遗弃了别人。
还有人说,乔布斯在工作中之所以对人很刻薄,也是这种早期被人遗弃在作怪:在被遗弃中生活长大的孩子,性格上容易变得刻薄;在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性格上比较容易变得宽容和大度。
乔布斯自己对此坚决否认:那些认为我非常努力地工作以求出人头地,是为了让我的父母后悔的言论太荒谬。知道自己是被领养的,也许让我感觉更加独立,但我从未感觉自己被抛弃过。我一直都觉得自己很特别。我的父母让我觉得自己很特别。
在他的心目中,养父母就是自己的父母。所以,一旦有人称保罗和克拉拉为他的“养父母”,或者暗示说他们不是他的“亲生父母”时,他都会非常生气:他们百分之一千是我的父母!
另一方面,当他心平气和地谈及自己的亲生父母时,则显得很无所谓:他们充其量就是我的精子和卵子的捐献者,仅此而已。
保罗的工作地点在斯坦福附近,而他却没有能力买得起那附近的房子,只好在比较贫困点的社区安家落户。在那样的环境下为儿子创造个好点的生活环境。至于真的能好到哪里去,也是可想而知。先将孩子养大再说,至于是不是能让他们从一所好的大学毕业,其后再找份好工作,那也不是他们能想清楚的问题。
虽然经济上不怎么宽裕,文化水平也低,但是,保罗的日子过的还算开心,没有太大的奢求,也比较容易让自己获得满足。
父亲保罗是个很擅长于动手的人。美国生活的日子也容易给人动手的机会。做木工家俱,和将房子修修补补,修修电器什么的,你很容易买到所需要的工具、部件和材料。很多美国男人也真的是很喜欢这样的折腾,一则是消磨自己的时光,再则,也能为自己节省不少的人工开支。很多人乐此不疲,甚至是上瘾。
每个人都有想向人炫耀自己能耐的本能,保罗也一样。他会时不时的向整天在自己身边转悠的乔布斯,炫耀自己的修理本事和动手能力。他也会时不时的鼓励乔布斯,和自己一起动手做家俱、修理汽车。不仅如此,他甚至还为儿子搞了一个小小的工作台。
父亲对自己所修理、所制作物品质量的精益求精,对乔布斯的影响巨大。即使是做油漆,保罗也一再告诉乔布斯,将人们看不见部位尽可能做漂亮的重要性。这种理论,在长期的重复和潜移默化之中,深深的扎根在乔布斯的心里。他进入商业领域的初期,将这种为完美而完美的理论,一度无形的无限放大,最终导致商业上的失败。
父亲保罗是儿子小时心目中的英雄,对儿子的影响最大,最深远。父亲对手工技艺的专注,对于内在质量的关注,让儿子印象深刻。在他心目中,爸爸的设计感很好,他什么都会做,很乐意去做,也能做的很漂亮。
有很长一段时间,父亲用翻新和出售二手车赚的前来养家糊口,那时候的小乔布斯,也很喜欢陪着父亲。但最终,他还是没有对父亲所喜爱的机械产生出多大的兴趣。虽然他们的车库里贴满了父亲喜爱的各种型号汽车的图片,虽然父亲会时不时很耐心的向儿子介绍车辆设计的细节,但是,不太愿意将手弄脏的小乔布斯,似乎对那些“线条、排气孔、铬合金以及座椅的装饰”等没有太多的兴趣。
乔布斯回忆说:我对修汽车没兴趣,但我喜欢跟爸爸在一起。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还越来越喜欢跟爸爸黏在一起。看着父亲在海岸警卫队时的照片,我觉得他很酷。
虽然修理汽车没有让乔布斯对机械产生兴趣,但是,他却由此认识到了电子设备的奇妙。机械部件所发挥的作用,你通过直观,很多时候就能看出,而电子部件的作用,则需要用脑子去思考。这种“不可见”性,对于乔布斯的吸引力更大。
父亲保罗对乔布斯的另一个重要的影响,是他讨价还价的能力。这种能力,又是后来乔布斯得以成就一番大事业的重要基础和能力。
回复 3# wanho
环境是人成长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乔布斯被遗弃的阴影,并不在他的显意识中,而是在他的潜意识里。
谢谢wanho姐转发的好文,非常喜欢这样的文章!
“在美国,无论是学校的老师,还是家长,都喜欢向孩子灌输一种观念:你与众不同,你是独特的,唯一的。这样的教育有好也有坏!
好的是,短期内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特别是对于心智不是很成熟的孩子,是个好的鼓励。孩子是很在乎来自父母爱的。这种对孩子特殊性的强调,增加了孩子被爱的感觉。
问题在于,不少的孩子信以为真,而且还有某种依赖感。等到长大之后,则因此而缺少适应能力,无法理解在竞争面前,为何自己突然变得“不特别”和“不与众不同”。”
看看你转发的另一篇《羊城晚报》的文章,中国的溺爱害了孩子害了自己,还有那些种种“与众不同”的个例.....
总感觉洋为中用,老有些画虎不成反类犬,不知究竟是为什么!?
在加州不少地方,1950年代初期,一栋两车库、两卧室,带草坪新房的价格,大约在一万到一万五千美元之间。那是1950年代之后美国快速城市化的结果。那些房子的设计理念是:适合美国普通百姓的简单现代之家。
以此为基础,地产商建造了大量的廉价房屋,卖给像保罗这样的普通美国家庭。这些房屋的特点是:落地的玻璃墙、开放式的平面设计、无遮蔽的梁柱构造、混凝土地面以及大量的滑动玻璃门。多数是一层楼的结构。地上则根据需要和承担能力,可以再铺上硬木地板。汽车已经开始普及,很多人能够,也乐意住在比较远点的地方,美国郊区概念开始被重新定义,房子带有车库也成为新的必须。
几十年之后,乔布斯还对这种理念赞不绝口:这样造的房子整洁漂亮,价格低廉,质量上乘。它将干净整齐和简洁的设计,帯给了低收入人群。
中国今天的房地产,就是一开始没有象美国50年代那样多建廉价房屋.....
欢迎光临 湖南知青网论坛2011年度 (http://2011.hnzqw.com/)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