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来自遥远他乡的祝愿 [打印本页]

作者: 老灯火    时间: 2011-11-19 14:25     标题: (转)来自遥远他乡的祝愿

来自遥远他乡的祝愿

-----为衡阳市图书馆建馆90周年而作

杨 安

上世纪80年代,我离开工作过多年的衡阳市图书馆,调往外省市工作。光阴似苒,物转星移,此一去不觉已是20多年了。

值此建馆90周年庆典之际,南望衡云,感慨良深,因成此文,遥寄我对魂牵梦绕的故土和家乡图书馆的些许祝愿。

让昔日衡阳市图书馆的风光再现

记忆中文革末期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市图书馆,曾是市中心一道亮丽的风景。1974年,本馆从岳屏公园迁移到了比原来面积大几倍的先锋路49号新址。先锋路,原名是吴三桂筑坛称帝、建都衡州时命名的学宫路。学宫路,一个多有书卷气的古代街名!300年过去了,如此斯文之地,依然是全市最为宁静、安适且绿荫浓浓的美丽街衢。

新迁之馆有宽敞的前后大院,整洁的新旧馆舍,绵长的橱窗围墙,有鸟语,有花香,更有那四季飘溢的书香……。那是时局抢攘、财政窘迫的年代,却是令人难忘的图书馆黄金时期。在文革后全民渴求知识的岁月里,常年入馆人流穿梭不息,人们会为办一张借书证争先恐后把桌椅挤倒,每天开馆大闸门打开时读者也都是蜂拥而入,图书采购经费连年增加以致采编部工作忙翻了天,基层图书馆(室)辅导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大楼里大院内各类学术讲座和寓教于乐活动也是叠相纷呈……

尤可记述的是,新馆址竟是将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和市委书记住所的一个大院,以及民国时期市参议会议事厅礼堂、“民主大厦”即办公楼所在的两大块风水宝地,整体地腾将了出来。而在其后几年中,市里又陆续拨付巨款,增建了大型书库、阅览大楼和宿舍大楼……,其馆藏之丰,也在全省公共图书馆中名列第二。

在兴建阅览大楼时,有个我亲历的小插曲。某一日,陈馆长对本与基建无关的我说:“如果碰到敏之市长,你帮馆里催催阅览大楼的工程款吧,我们几个找了这个又找那个,老是拨不下来!”为此第二天我也便找机会去“碰”了。见面后杨市长正忙,还没待我把话说完,他就好似敷衍地说了一句“知道了”,便张罗别的事去了。我悻悻而归。

渠料两天后,拨款竟然下来了。这事办得真有点不可思议的轻巧-----轻巧得不久前我在北京跟当年命我去“碰”的年届8旬的老馆长提及此事,他竟没买我的帐,笑说一时想不起了。当年我想也许正好碰到市长有什么好事心情好,碰巧让我们碰了个好运,也就未作他想了。

20多年过去了,近年来我陆续收到由长沙捎来的这位白发老市长亲笔签赠的六七部著作-----这是他从省部级高位离休后,年复一年的笔耕成果。从其自述中,我才知道这是一位终身爱读书并受益于图书馆的人,也才弄明白为何当年他对图书馆建设如此不轻忽不怠慢,且在他的人生驿站中留下了如此大手笔-----当年的阅览大楼可是市里最壮观的建筑之一呢。这位早年南下时才15岁的初中肄业生,因了书的滋养,自然也因了图书馆的赐予,在晚年竟成了一名以著作传世且将影响久远的学问家、思想家。

我不禁为之感叹,我们共和国,我们人民,多么需要这样重视图书馆事业的政治家和当权者啊。

同时,近年来我也有幸注视到,上溯民国时期,我们的先贤-----衡阳的乡绅名儒、地方政要,莫不戮力以推动图书馆事业为己任,且留下了历史的足痕。

史料记载,江东岸书香世家我的杨氏族人,“民国9年(1921),筹捐巨资,创建衡阳首家图书馆”(《锦绣珠晖》---杨家花园史话,页151)。算算距今也正巧是90年了。虽不知这是否与衡阳市图书馆史有关,但至少是可让治史者用春秋之笔记载下来的尊崇知识、传播文明的社会共识和历史盛举。在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里,以民间之力,筹捐巨资,创建图书馆,那是多么值得缅怀的渐行渐远的民国风范。

让我们再检出几份民国资料来看看。

史料显示,在1944年震惊中外的衡阳保卫战之后,全市公私建筑荡然无存,这座与重庆、昆明并称的战时中国三大中心城市,变成了一座仅存5幢完整房屋的废墟;抗战胜利后,继以旱魃肆虐,饥民载道,饿殍遍野,中央社为此向世人发布了“衡阳灾情,世界第一”的电。在中央政府和联合国远东18盟国急如星火的救援下,刚刚渡过了生死之关的城市,百废待兴,万事待举,就立即将筹建被毁于战火的衡阳图书馆排入了首要的议事日程。

民国36年6月25日,《大华晚报》刊载题为《衡图书馆积极筹备进行》的报道称:衡阳图书馆,原以图书遭寇乱播迁,散失殆尽,故鼎新事繁任重,在馆长未产生前,市县政府遴聘设计委员,合组设计委员会,执行馆务,并着手筹建馆舍,开始清理接收图籍。

在此值得注意的是,这项工作是与中外瞩目的“面子工程”-----筹建中国唯一的抗战纪念城之纪念碑亭同步进行的。在本日同一版面上,就同时刊载了先父杨晓麓主持召开抗战纪念城奠基典礼筹委会的新闻。

另有一则报载以大书法家、文献委员姚尊等一群名儒耆宿发起恢复建设衡阳图书馆的更早些的新闻,因本文交稿甚急,不及检出细述

还有一份先父的珍贵手稿,也凸显了社会各界对图书馆建设的共识。这是一份先父率领请愿团晋京请建抗战纪念城时,第二次面谒蒋介石所呈交的《衡阳抗战纪念城建设纲要》。

该纲要在首列恢复建设城市道路(含下水道)、桥梁等基础工程,以及建设抗战纪念城的标识性建筑-----纪念碑亭之后,接下来第一项就是建筑图书馆。其后依次排列的文化、经济、民生、教育、政治、航空等复兴工程是:博物馆(陈列战利品)、公园、医院、卫生所、动物园、体育场馆、军民阵亡纪念塔、忠烈祠,以及工业区、新住宅区、商业区、教育区、示范农场、学校、市政府、参议会、法院、各机关,监狱、机场……。

此外,在另一份详细规划中,还述及“图书馆、博物院拟暂各设一所,徐图扩充”,可见还有更多的扩充社区图书馆的愿景。

近20年来,衡阳市图书馆一直在被冷落的漫漫长夜中煎熬。从外表而言,因为开辟了一条闹哄哄的南北大道,切去了馆址的一大半,昔日的院坪和部分建筑完全消失,以致幸存的馆舍局促一隅,不得施展;从内部而言,据说常年图书采购和事业发展经费只是杯水车薪,近年拨付虽有所增加,仍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快速成长的步伐。20余年间我回过几次衡阳,睹物思往,惟有叹惜,因之近馆情怯,情何以堪。

近20年来,城市各项建设事业与时俱进,而市图书馆却今不如昔。但见过去历届历任当政者纷纷热衷于各类大型“面子工程”,却不见有人去做一件更为实在的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面子工程”------新建一个相映辉照的大型公众图书馆。

全国各大中城市中,有太多新建公共图书馆其规模和设施不亚于政府楼宇。在我居住、游历过的加拿大、欧美等国家城市,更是如此。可喜的是,传闻本届市领导已有择址建馆之议。让我们翘首以待,一座与“湖南第一人口特大都市”(见自省政府官网)相匹配的现代化的衡阳市图书馆大型建筑群,以傲视三湘之姿,早日呈现于雁峰之麓,蒸湘之畔


作者: 老灯火    时间: 2011-11-19 14:29

回复 1# 老灯火

不断改善图书馆本身的服务品质

在此我先说一个故事。

近年来,因忝为爱国民主人士的先父出任过民国市议长、市长的关系,近年来我手头一份自视重要的工作,便是完成《不应尘封的历史----衡阳抗战纪念城史实钩沉》、《追寻父亲的民国》等书的写作。

为此我多年来不间断地与我的助手们在各地搜寻着有关衡阳的地方史料。期间考虑到抗战时衡阳是西南的交通门户和军事咽喉,于是我决定飞到当年西南几个非敌占区后方城市去碰碰运气。

当我有次走进一个似可去似可不去的地市级图书馆时,竟然发现了十几张衡阳民国残报!同时又惊见该馆为其精心编制了目录卡片以供检索,并对残报小心翼翼地进行了修补装订,让其静静地等待着利用者的光顾。

弥足珍贵的是,在其中一张报纸上,除蒋中正训词等几篇宏文外,竟完整地刊载着当年国民政府中央要员、社会贤达48人为衡阳抗战纪念城奠基典礼所馈赠的全部题词,其中包括章士钊著名的《衡阳纪功铭》全文。以此镌刻的碑铭在解放初期早已全部毁掉,其碑文内容完全版本数十年来一直不得而觅。此或为海内孤本,其如长埋地宫的稀世宝藏,终见天日,令我颤栗

馆领导得知我的到来,在弄清其价值后,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他对我说,“它们知道你会来,呆在那个角落里等你呢,这一等等了60年!”

此次,我支付的全部拍摄费用,只有区区60余元,估计是其收藏60年的唯一经济收益。这些报纸,对该馆而言,只是不堪入目的残缺纸页,更与其地方史事无关,但他们一代又一代的管理者们,却在悠悠岁月中一以贯之地秉持专业职守,不丢不弃,宝之藏之,为衡阳,为国家,存留了一座中国名城乃至世界名城辉煌历史的吉光片羽。

走笔至此,我不禁要提到在本馆遭遇过的一件令人遗憾的小事。

多年前,我曾电话委托家兄就近去馆查阅民国衡阳地方馆藏。当天他就回告我,说到馆后没有提供检索的目录卡片,只是得到口头答复说“什么都没有”。我说绝不可能没有,坚持请兄再去查询,因为我30多年前在黄老师管理的典藏书库里,明明看到过收存有本市本省的民国残报断刊,甚至还清楚记得其中有报道我父“杨晓麓倦勤,传将出任某区专员”的报纸新闻等。但得到的答复还是“真的什么都没有”,最后又说“多年前书库搬过几次家,也许被前面的人弄丢了。”

我无意小题大作自出家丑,但将此事适时说出来似乎是一种责任,此时行文于此也实则是一种勇气。在建馆庆典之际,我寄语全馆同仁,继续保持我们的专业精神,不断改善我们的服务品质,包括摆正收藏与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资源利用、资源共享;防微杜渐,再接再厉,在过往巨大成绩的基础上,把我们的工作做得更细更好。

衡阳市图书馆应建立或完善地方文献库

几年来,我连年徜徉于国家级和各省市县级图书馆、档案馆和历史博物馆,乃至民间收藏市场,并远涉于日本、美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我在浩如烟海的故纸堆中辛勤搜寻和拼凑着一切有关衡阳的历史碎片。积之经年,可谓厚及盈箧,收获不少。

而这一切,竟没有片纸只字出自于我们衡阳市图书馆。

国家有国家史,城市有城市史。让历史得以存续,图书馆担负着重责大任。尽力地搜集、整理和利用本国、本地区文献资料,是各级图书馆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其馆藏最大特色之所在。

我在搜寻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散见于各地的本馆或缺的衡阳地方文献资料。

其中,民国衡阳报纸略有:革命军日报、力报、中华时报、民报、大华晚报、国民日报、市民日报、弘报、建报、戡建报、大刚报、儿童导报、开明日报、精诚报、国民日报、正中日报……;民国衡阳期刊略有:衡阳文献、衡阳市政府公报、生力军、抗日旬刊、奋斗周刊、湘南兵役丛刊、文综、工程、购销旬刊、湘岸公报、学生杂志、成章学生、成章期刊、船山期刊、湖南省立衡阳中学校务汇报、省衡女中、艺术旬刊、衡中校刊、吉祥医药、新民学生……。此外,还有涉衡内容的省内外报刊、中央及各地驻衡机构史料,以及相关舆图、方志、族谱、著作、文史档案和古代史料等。所见市所辖各县(市)的也不少,尤其是抗战时期的临时省会耒阳。

我提供以上线索,其目的是引起重视。在此建议本馆成立地方文献专门小组,建立地方文献库(如果尚未建立的话),并以此向上级请拨专项经费,以利实施,以奏事功。

当今交通和复印、摄影和缩微等技术十分发达,只要查有出处,都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前去复制和购买,且所费并不为巨。此外,建议同时也向社会长期而广泛地进行征集。-----顺带说一句,日后似可在馆开辟一面花岗石大墙,以便随时将重要的捐献者包括捐款者的芳名铭刻其上,以崇其功,以垂久远。

这无疑是本馆今后一项不可忽视的业务工作。

2011年11月12日于北京

(因为系统原因,无法消除原帖隐代码,把贴的小字调5号字,只有部份调大了?--灯火)


作者: 老灯火    时间: 2011-11-19 14:42

回复 2# 老灯火

    衡阳市图书馆于1917年由衡阳文化界人士集资倡办,1921年元月正式开放,当时名为“衡阳县公立图书馆”。1931年开始新建馆舍,1933年2月新馆对外开放,更名为“衡阳图书馆”,馆址在现衡南县礼堂。

  1942年元旦归省直辖市——衡阳市管辖,1944年馆舍被日军炸毁,迁徙到衡阳县板桥。1945年衡阳光复后,迁回市内私立陶淑小学。1949年,衡阳解放,图书馆仍用原名,馆址在现雁城宾馆。1955年更名为“衡阳市船山图书馆”,迁至岳屏公园原二完小分部。1966年冬,更名为“衡阳市图书馆”,1974年迁至现址(原衡阳市委组织部和宣传部院内),1985年新阅览大楼竣工,1996年新书库竣工,总建筑面积为10307.9平方米。

     衡阳市图书馆地址:衡阳市先锋路49号

       5beeba0f4c1e2d80aa6457f7.jpg

     (楼上片片转自网络。网络时代,近十年巳未上过图书馆了。迁至新址后,灯火还去门可罗雀的市图书馆查过2次资料,记得一次很顺利查到馆藏70年代某日湖南日报。但当时只是简单水泥外墙,这外墙装修应是2年前的事……看到红网东岸樵夫网友转发杨安先生文,留此备存。)



图片附件: 5beeba0f4c1e2d80aa6457f7.jpg (2011-11-19 14:42, 7.02 KB) / 下载次数 11
http://2011.hnzqw.com/attachment.php?aid=168449&k=88e4fb4d3f57740439042181e745a8b3&t=1732597864&sid=4Fhn4F


作者: 哥巴    时间: 2011-11-21 08:28

回复 3# 老灯火

国民的教化,图书馆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居住的城市,图书馆系统很发达,省、市、区图书馆离家都不远,都书刊丰富,取阅方便,区图书馆夏日中央空调很足,整天读者满座。我也深受其益。






欢迎光临 湖南知青网论坛2011年度 (http://2011.hnzqw.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