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很迟到的评说 [打印本页]

作者: 彭某    时间: 2011-11-3 12:34     标题: 很迟到的评说

很迟到的评说

—湖知网第五届春节联欢会三个知青题材节目观后


彭某

 

  姑且将湖知网的春节联欢会也称作“春晚”吧。

  想为今年“春晚”写点东西已有了许多时日,因静不下心,一拖再拖未能动笔。正好前不久弄到了一张今年“春晚”碟片,让我得以一窥晚会之看全貌。也才算借了个胆子给我,让我敢于写完本篇观感。于是我再顺势在那篇《最后的晚餐》帖子中答曰:尽快完成此“拙作”。草草此文,见笑于各位朋友了。

不知不觉间看到每年湖知网的“春晚”已成诸多网友的挚爱,甚至成为一年一度的一种寄托。我看到他们虔诚、专注之神态,他们全身心投入之程度,提起笔来就会反复告诫自己,万万不可乱写乱画。但以我个人性情,不太会作十分作古正经的文章,本篇算一个例外吧。

  今年“春晚”犹如一曲《欢乐颂》,大幕在最后一个乐音的回荡声中徐徐降下了。虽早已尘埃落定,但网友们一如往年,很长一段时间心中仍是燥动不已。恰似曲终人不散,但闻袅袅余音。

  我在想着究竟何故,看正版“春晚”不如看咱山寨版“春晚”热情高?看各种类别,不同档次的文艺演出,不如看咱自己自扮自演节目那般投入?我以为除了“返老还童”、除了“过好每一天”等诸多因素外,还应有点什么东西。

在今年的“春晚”上,我自觉看到了这点东西。

  因为这一回我静下心观赏了江永版块歌舞《霸王别姬》,华容版块歌舞《留守知青》,沅江版块《知青二字值千金》这三个节目后有了些许新的感受。

  上年,石门舞娘一曲《谁不说俺家乡好》让全场观众眼前为之一亮。嘉宾刘晓先生刚落座即发赞语“此节目可上春晚”。晓哥并非戏说,此后被邀登台接受淮总专访时,再次向台下满堂老知青重复此话,并引来一片掌声。当时我乱想,以晓哥之审美眼光,倘若其被调赴京师,管管春晚之类,定可助正牌春晚扫除一些“垃圾”。

  仍回今年之“春晚”上来。港岛大厅豪华、气派,其宽敞舞台足可让疯了般的演员们纵横驰骋。面对自视高傲之港岛,咱们的节目绝不逊色。认真观之,两者相融,堪称珠联璧合,正是门户相当。

自大幕开启始,各地知青你方唱罢我登台,让我目不暇接,让我惊艳、让我震撼、让我……。

  让我震撼于浏阳《阳光路上》之磅礴大气,震撼于津市《沁园去·雪》之舞动北国,震撼于黄埔后裔之勃勃英姿,震撼于靖县《闹花灯》之一个“闹”之了得,震撼于安乡《吉祥》之雪城狂舞。

  让我惊艳于湘西《知青黛帕欢乐鼓》之苗味醇香,惊艳于文艺广场《真诚的美丽》之飞天妙曼,惊艳于常德《紫竹调》之江南诗画,惊艳于长沙县《春天的芭蕾》之青春舞步,惊艳于株洲《草原深处》之域外风情,惊艳于会同《红旗颂》之舞寓歌中,惊艳于汩罗、怀化《莫斯科有我的爱》之苏俄韵味。

  从去年石门舞娘一花吐蕊到今年众路豪强百花竞放,此番美景分明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有心用笔歌之、颂之、鼓之、呼之。但不在本文,亦不在今天。纵然还有湖南知青艺术团的《长街晏》让我领略到民族舞蹈的大气与表现力,纵然我高兴地见到了喜爱的二胡,看到了郴州朋友们携一曲《金蛇狂舞》登台。须知二胡是民族器乐中较难掌握演奏技巧的一种乐器。他们的节目确实让我产生了挥笔的冲动,但我还是要说,本文不能。

  因为今年我更想谈一谈《霸王别姬》、《留守知青》、《知青二字值千金》这三个知青题材的节目。

  细细看来,这三个节目在整场晚会中所占篇幅不大,却似异军突起,从整篇欢歌笑语中冒出,真个是另辟蹊径,感人肺腑。当今舞台及视屏上,知青团队也小领一席之地。若干知青团队及打着知青旗号的团队于此展演过不少节目。其中不乏令人大快朵颐之佳作。但是能够用艺术手段表现知青生活的作品确属凤毛麟角。你想此时在咱自己的舞台上一下冒出这样三个节目,让我不能不兴奋,不能不进入必欲一吐之而后快之境地。

  这三个节目一齐将我们知青们不同年代的生活在舞台上晒出,是让大家很开心的事情。余观之,这种晒不是纯粹的回忆,也非无痛呻吟,更不是有悔无悔一类豪言壮语。这是一种精采展示,囿于舞台上表演形式及对节目的时空限制,决定了这种展示的不可全方位性。但它们却分别从一个个侧面道出了我们的知青时代,后知青时代,更甚而远之可能包括知青们未来生活中之种种境遇。


作者: 笨笨牛    时间: 2011-11-3 19:29

一、爱,不应该被遗忘

 

  江永大哥,大姐们今年一拂去年之遗憾,大获成功。成功在何处?成功在创意、成功在剧本、成功在表演。我以为应首推创意,“用‘霸王别姬’这个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诉说知青们感情路上的痛苦历程”。此种创意之新颖独特,几可打满分。

  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爱。多少年来它被翻来覆去地写,在不停地“骗取”着善良的人们的泪水。但泪水从来就不会廉价,因为“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到了伤心处,泪水自然会来了。我们都明白,爱是不少知青最为隐秘的一道心灵的伤痕,一块极为难以痂结的伤疤。此话怎讲?那是因为大多数知青未被赋予爱与被爱之权力。因而他们不敢轻言爱,即算爱了,前景也大都不妙。这回《霸王别姬》残酷地将这块原本难以痂结的伤疤狠狠地撕开了。

  我粗略算了一下,本剧不足5分钟,主体台词不到两百字,却涉足汉、唐两个最知名的爱情悲剧,即《霸王别姬》、《长恨歌》。此两故事堪称惊天地、泣鬼神,被笔者搬运至此来烘托知青们遭遇的爱情劫难,简直妙不可言。执笔者阿迪兄等">诸君采用新编旧故事的手法去撕开老知青们这块伤疤,无论怎么看,此剧都能引人入胜。故事新编的笔祖鲁迅先生是借古喻今之高手。同样我也以为阿迪兄等也是高手,因为他们拿出的《霸王别姬》确实让大家另眼相看。能让人产生一种心灵的战栗。

  《霸王别姬》的确是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其已流传一千九百余年,他的悲壮、凄美,至今未见稍有减退。因为此故事,让我从小便谈懂“鸿沟”这个词语,也知晓何谓“四面楚歌”之窘境,何谓“鸿门宴”之险恶,何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用心。我们也仿佛目睹了霸王、虞姬之死。我们看到了虞姬在垓下拔剑起舞,泪花如雨,血溅大地。我们观又见霸王兵败突围后拒渡乌江,远眺汉军旌旗、拔剑自刎,让爱情完美地划上了句号。也才有了“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等绝唱。

阿迪兄等还将《长恨歌》这个典故用到了此处。别开君王地位不说,唐玄宗与杨贵妃也可谓爱得死去活来。动情得可以的玄宗爱起来时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荒唐时亦可“君王不早朝”。结局必定是“此恨绵绵无尽期”了。

  霸王之爱是英雄之爱,玄宗之爱是帝王之爱,而知青们之爱却是平民之爱或者可说是贱民之爱。但无论哪种爱都应是平等的,相同的是这里的爱都是被剥夺了的爱。英雄之爱被垓下之败剥夺,其被剥夺即是一首“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悲情诗。帝王之爱则是被自己的过度荒淫所剥夺,以至于无所不能的天子也无法消除摆在自己面前的生离死别之恨。而知青们的爱却往往被没来由地剥夺了。说没来由却是有来由,来由就是他们名叫知青,知青最大特点即是已经失去了赖以安身立命的城市户口。失去城市户口的厉害我们都领教过,它足可以让你不敢去爱,不能去爱,真爱了往往自己就是自己爱情的掘墓人。

  回想起来,当年的知青中确实不乏各类英才。面对社会,他们很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壮志。但在现实面前却是那般渺小。尽管他们或许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魄,尽管所恋之对方也有“倾国倾城美盖世”之容颜。但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们也只能悲叹道“大王大王奈何兮”、“虞姬虞姬奈何兮”。在招工、病退、升学、转点……面前,只能屡败屡战,以至于悲剧不绝,不断重蹈“此恨绵绵无绝期”之复辙。

  大凡动人的爱、悲切的死,总是过去的文人骚客们,现今的作家、诗人、艺术家们苦苦追逐之对象。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欧洲有沙翁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国亦有古典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曲《梁祝》是用外国的小提琴动情地演绎中国古代爱情故事,它曾经是那样地令我感动。我第一次现场聆听演奏《梁祝》是在湖南剧院,那是文革前几年的一天,我听的是“原汤”即首演者上海音乐学院俞丽拿老师演奏。当时感觉是人美、曲美、音色更美。现在再听仍然以为此曲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已达登峰造极之地步。

  几百年来,甚至上千年来,中国音乐历来不乏动人之作品。但令我惊奇的是一个《霸王别姬》的故事竟会让两首琵琶曲千古流芳。其中一曲叫《十面埋伏》,另一曲则叫《霸王卸甲》。这两首琵琶独奏曲都是描写楚汉垓下大战的故事,两曲所述内容完全一样,皆取材于这次大战。但两曲描写的角度却迥然不同,《十面埋伏》书写的是胜利者刘邦,其英武、英雄气概,胜利者的形象及欢乐的心情被描写得淋漓尽致。《霸王卸甲》书写的是失败者项羽,写的是悲情的英雄,绝望的英雄,走向末路的英雄。

  如此看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让《长恨歌》的作者,诗人白居易一往情深地击节长歌则更不足为奇了。

  而今,我们有了自己江永版《霸王别姬》登陆舞台。我们更热切地盼望更多的知青版《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知青版的《长恨歌》面世。


作者: 笨笨牛    时间: 2011-11-3 19:30

二、后知青时代的留守知青们,我们爱你


  大约到了一九七九年,随最后一大批老知青的回城、就业,知青时代大幕已降。我们将随之而来的老知青们的生存时代暂称“后知青时代”。当然,这个概念应由有志于研究知青理论的专家们去探讨、去界定。漫长的后知青时代又延续到了今天。如果知青这个社会阶层在理论上还存在的话,它必然也裂变了,我以为其中的一块可以叫做“留守知青”。当然,此“留守知青”绝非当年那种“一颗红心,扎根农村”大话下的延续,而是少数老知青脱离了田土劳作,脱离了以工分为生活来源,却未离开农村生活的一种生存方式。也就是说“留守知青”就是把根留在了第二故乡的那部分老知青。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随着交通的飞跃发展,随着城乡差距的拉近,随着户籍制度的松动,随着后辈们就业方式的多元化,当年的“留守知青”几乎快不复存在了。

  “留守知青”让人感怀还在当年。“遥想当年,小乔初嫁了。”今人吟唱古人总是很有味道。当年,一股春风,将知青们刮回了城。曾经有过的这几年,甚至十几年在农村中的艰难困苦,让很多老知青当初便产生了一种精神上的疲劳,甚至反感。“今后,我屙尿都不会朝这个方向。”有的人暗暗发誓,但这并不妨碍几十年后他们又将这块地方认同为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但少数未能离去的知青(即留守知青),却只能认真地将自己的屎尿屙自家粪坑内。因为他们还要将这些肥料浇到自家菜园,以延续自己及家人的生命。

  当城乡间差距猛地一下摆在回城知青和留守知青面前时,社会的不公必然让那些有良知者去关爱、帮助弱者们。这次华容版块在筹备《留守知青》这个节目时,意外地牵出了一段佳话,一段感天动地的知青情,一段被尘封了二十多年的雨虹(谭佩霞)关爱留守知青谢尚成全家的故事。其实这样的故事华容有,全省也有,全国会更多。这是一种人世间难得的感情,是知青们的一笔精神财富。他完全够资格登上我们的舞台。

  华容版块今年出其不意地祭出“留守知青”这面旗帜,源于《留守知青》这首歌。这首歌的作者叫樊蔚源,是一位对知青有着特殊感情的农民后代。出留守知青这张牌反射出华容版块的智慧。华容知青人数较少,是知青小县。其文艺底蕴远不如江永、沅江、靖县等地知青。华容版块却不甘心于这个“小”,而是尽可能地将自己做“大”。他们一往情深地将节目主题定格在“知青”两字上。在此基础上千方百计整合人才资源,追求节目之最佳效果。如前年那首《我们这一辈》,是王佑贵先生创作并演唱的一首男声独唱。华容版块跳出独唱单一形式,让歌、舞、颂、曲一齐上,完全有了种别样效果。

  现在回想,有点味道。华容版块论歌不及靖县朋友那般齐整的阵势,论舞暂未见石门、浏阳、津市、自治州那般美妙舞姿,论颂哪有“文艺广场”那样几乎可匹美专业的队伍,论曲也仅是彭某一人,其相孤苦伶仃、形影相吊。但是将这四者捏在一起效果就成几何级数上涨了。笨笨牛先生的幕前朗诵虽不甚专业,却颇有种沧桑感。大田先生几乎接近王佑贵原唱水准的歌体现出了岁月的蹉跎。再加上编导者聪敏地在前奏部分加上一小段二胡华采,那接近人声的乐音画龙点睛般强化了悲壮气氛。前述几个元素加上主体画面的群舞揉在一起,将我们这一辈走过的岁月真实地展示于舞台。

  一些网友评价,华容节目在走悲情路线,我赞成这种讲法。从目睹《我们这一辈》成功那刻起,我便认定他们会顺此路走下去。果然去年《洪山头组歌》那一声让人撕心裂肺的叫唤“妈妈,我要回家”,一时唤落了台下几多知青泪。好事可再也可三,又到了今年的《留守知青》时光。此节目不长,还算感人。但也有不足之处,我以为这首歌词曲都还不太成熟。樊先生写过多首成功、感人的知青歌曲,让我们十分敬佩。但他必竟不是知青同代人,很难要求他的每一首作品都能准确地把握住知青的脉搏。

  首先在作曲方面,他使用了6/8节奏,俗称三拍子。我认为这种流畅的三拍子是难表达出老知青特别是留守知青的悲怆之心境的。倒是感觉其叙事味儿很足,舞台上仿佛在平静地讲叙着一个本应十分感人的故事,但这个故事却难入高潮。是什么原因呢?是很强的叙事性限制了高潮出现?此一评价对否,请批评。

在歌词方面有些细节也值得推敲。为了节目能让老知青们打收条,苯苯牛先生先后三次操刀,改动了一些地方(樊先生文彩很好,只是改动有悖于反映留守知青情感的字词)。每次改动笨笨牛先生也曾征询过我的意见,我认为这些小改动会有利于作品的完善,我也都赞成。

  以上议论似有批评樊先生之嫌,但求全责备有时未见得就是坏事。论大牌者王佑贵先生的《我们这一辈》,其时代感之浓,让歌声一出,便可强烈地引出我辈人之共鸣。但亦有瑕疵,我用筷子一夹,有两句词却不敢苟同。即是“上山练过背,下田练过腿。”我以为,此一“练”字用于知青不甚贴切。解放军可以“练”,无仗可打时,当然会“练”兵,不“练”,怎么打仗?学生可以作“练”习,不作很多练习,怎么应付考试?以此类推,运动员应“练”基本动作,演员应多“练”基本功,干部应多到基层去锤“炼”。但当年残酷的农村现实很少会给知青们留下“练”的空间,为什么?要挣工分。第二年的口粮要靠第一年的工分。记得下乡第一个春节过后,第一次出工,便安排我们几人下田出水粪,当我赤着双脚,踏破薄冰踏到田中时,那种冰得刺骨的反应,让我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仍是记忆犹新。善良的人们啊,那怎么会是锻炼呢?分明是对我们正在发育成长的身体的一种摧残。因而我历来以为知青下乡锻炼论和接受再教育论一样都是站不住脚的。当然这是对“炼”字的大范围的一种否定,却不能包括其中一些特殊的个体,比如文革前我们二中便有几位学长已被大学采取,而主动放弃,报名下到了江永……。

  此前我并未刻意地将这三年华容的三个节目放到一起,但这一放到一起却发现它们有点类似三部曲。《我们这一辈》应是首部,毋庸置疑,这辈人大都有知青经历。说我们这一辈为知青这一辈也不为过。歌曲将这辈人突显在历史大背景下,晒给社会看,也晒给我们看。让我们重温过去,刻骨铭心。《洪山头组歌》是第二部,洪山头是长江边一个码头,当年我们踏上华容的土地便认识了洪山头。组歌最初是七首当年知青自己改词而来的歌曲组成联唱,定这个节目时,有一种意见认为其中的一首《老母鸡是偷来的》不宜登大雅之堂,于是便忍偷割爱了,成了六首。

文革中有许多让人哭笑不得的东西,在此说一说也无妨。有一些歌曲本来已经很是革命,但当局仍嫌不能适应当时形势,需要重新填词,新鲜出炉,如《大路歌》等。更有一怪,堂堂中华泱泱大国之国歌竟然近十年无歌词,而当遇到重大集会需奏国歌时,我们几位“无皮无血”的闲人便会小声开玩笑:“下面奏国曲”。

  闲来时知青们将一些中外民歌重新填词去唱,大家也喜欢唱,因为它唱出了老知青的精神生活,这六首是其中一部分,且具有一些“黑色幽默”的特点。

  此组歌六年前在华容知青的联欢会上一登台即赢得了满堂采。

  第三部便是《留守知青》了,这是专写后知青时代的一种“后知青生活”。

  我是华容知青,我常在想,三部曲已完,第四部安在?明年华容的节目……?但愿此种耿心是“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作者: 笨笨牛    时间: 2011-11-3 19:32

三、愿老知青们未来的生活充满阳光,充满爱

 

  今年“春晚”会上一大新闻当推沅江版块靓丽推出独幕剧《知青二字值千金》,并引起很大反响。

   前几届“春晚”鲜见沅江节目登台,朋友们对此很关注。沅江怎么啦?作为湖南知青第一大县,作为知青人才聚集的大县,何时能在咱自己的“春晚”舞台上亮剑?今年沅江版块,用自己的佳作在舞台上作出了响亮的回答:可以几年不鸣,一鸣则要惊人。当然,这是我讲的,沅江版块无人讲过,他们很谨慎,很低调。但他们确实做到了:一鸣惊人。

   此前,有人告知沅江这次节目之创意时,我不竟倒抽了一凉气。因为这几年的经验表明,沅江将出台的这种表演形式,在知青汇演的场合是最容易费力不讨好的。去年江永版块尝试了一个短剧(小品),题材取自“江永女书”,演出后,效果没有预想的好。我以为剧本很好,演员也优秀,表演很在行,观众反映却漠然。究其原因,一日曲高和寡>>,江永女书作为一种已近消失的语言文字,本该由专家们去研究、传承。一如当年之甲骨文,也只有沫若先生等极少数人方能摸到一点皮毛一样,凡夫俗子的我辈只能高山仰止了。让我等花甲之人去品味,无异于读天书,是较难进入剧情中去的。特别是短剧这种表演形式很难在此类演出中出效果,这里以往习惯于为“热闹衙门”鼓掌。我一直耽心着这个节目的命运。

   孰料,剧场效果却让我大跌眼镜。我正襟危坐,感受着场内那一片肃然。台下观众屏声静气,台上却是妙语连篇,包袱不断。我心知,此剧成矣。果然,剧毕,热烈的掌声给予了本剧一种无语的评价。

   舞台上任何一个节目的成功都能给成功者带来兴奋,带来自豪,带来追求更高层次成功的冲动。留给我这位旁观者的则是一种暇思。我以为此节目成功在九个字上:演知青、知青演、知青看。

   何谓演知青?在舞台上塑造知青形象叫演知青。作为中国社会某个历史阶段所独有的一个社会阶层的知青,其历时上下几十年,足迹遍及960万平方公里,知青二字当年几乎囊括城镇所有家庭。在当年仍是十分贫困的农村,不论是黑土地、红土地、黄土地还是湿土地上,农民弟兄们都敞开了宽广的胸怀,将不谙世事的知青揽入了自己怀中。知青们的生活完完全全融入到了农村这片广袤的天地中。知青生活的题材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写哪儿都是知青生活,演哪块也都是知青生活。   沅江版块也认同这个道理。但这次他们妙就妙在没有去写烟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没有去写知青们曾有过的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也没有去写当年知青点上那些可怜的风花雪月的故事,没有去写知青们在乡村一隅干耗着有限青春的日日夜夜,更没有写因招工、升学、转点、病退、婚姻而发生的各种愉悦的、悲伤的或让人哭笑不得的故事。一句话,他们未去写老知青们的过去时,而是写了他们的现在时。 这个节目缘自沅江版块上发表的一个故事《买房记——知青二字值万金》。这个故事曾在湖知网上引起很大反响。这个小故事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反响呢?一句话,它切中了“时弊”。这个“时弊”是指目前阶段老知青们所遭遇,所感知、所关心的事情。知青这个阶层从存在始直至今日,头上总戴一顶帽子,它的名字叫作“弱势群体”。多年来,历史总是不给他们中很多人以机会,而让他们尽碰上倒霉事。有这样一串不甚顺口的顺口溜:长身体时吃不饱,适龄阶段无书读,该立业时下农村,二十多岁无工作,无房无钱讨老婆,入党提干欠学历,企业倒闭再待业,遇到强拆无处诉,一夜回到下乡时。

   今天,老知青们很多人已开始步入“最美不过夕阳红”的晚景,他们已与招工、提干、入党、升官、讨老婆无干了。但他们中一些人却又不幸遇到了“拆迁”甚至“强拆”。常言道:“人民政府爱人民”,“强拆”这道理应是针对“刁民”而言的。俗话讲“穷山恶习出刁民”,难不成穷街辟巷也会出刁民?我是穷于辟巷长大的,对此也是将信将疑。本文仅是评论几个知青节目,无意在网上挑起“强拆”这个议题的争议。敬请各位有识之士莫再发挥。我只是感到“知青二字值万金”一文可能会与拆迁有关,便写了一些文字。因为被拆才会要去买房,才会引出上述那个极具动人的故事来。


作者: 笨笨牛    时间: 2011-11-3 19:38

  扯远了,这样好事很多有困难的老知青是难碰到的,但这却是个千真万确的故事。如同前面讲过的华容知青雨虹二十多年来关心留守知青谢尚成一家一样。去年底,我们一行三十多人驱车去岳阳谢家看望谢尚成时,我看到谢的家人一个个噙着泪水欢迎我们。无独有偶,今年“春晚”上,台下很多人也是噙着泪花看完沅江这个节目的。

  一般讲来,能够搬上舞台的佳作确实是理想化的东西,这点大家都能理解。但是《知青二字值万金》这个故事却说明了一个道理:天下知青是一家。这个故事曾引起湖知网上之如潮热评。一位网友之评议一语中的: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知青之间的友谊仍可超脱市场规律,牢牢栓系在大家的心头,那个感动怎不让人热泪涌动?正是这个“值万金”帮助了一位老知青在他长大的这个城市里留住了一小块立锥之地,从而避免了他悲惨地第二次被迫“下乡”。

  这个故事弘扬了一种知青间相互关爱的精神。在这个冷酷“的世界里,他们互相关爱,互相搀扶着坚定地走下去。这难道不能算老知青另外一笔精神财富?将这财富亮相于知青舞台,众望所归。

  这个创意是沅江版块众位朋友,执笔者却是位颇有才气的知青,此人网名水草。水草兄是我的朋友,且下海期间与我共事数年,因而我方敢不揣冒昧,评议他及他的剧本。水草兄生于黎园世家,在名人父母呵护下长大,其父是知名剧作家,读他写的这个小剧本也能处处感受到乃父之风范。其起承转合,娴熟之至,方言俚语,恰如其分,人物性格,初露锋芒,把握分寸,并无乖张。水草兄以其成熟之笔力,将一个动人故事,变身一本将会流传于湖南知青舞台的“样榜”节目。这个评价应不会过分。

  前面我胡乱概括了一下,沅江今年之成功在九个字,其中“知青演”给观众留下了很深刻印象。观完此剧,一种感受强烈地叩击着我的思维,让我不得不认识到,这个故事是如此地有情,这个剧本则在努力地煽情,台上四个演员的表演却是那样让人动情。于是他们便成功了。

  湖知网“春晚”的特点就是自己演出自己欣赏。“枪手”很少。这种大型的自娱自乐晚会,一年方有一次,岂有将大好机会让与他人之理?于是知青们大都争先恐后地涌上了舞台。

  沅江剧目中四个演员全下放在沅江,从表演中让人感觉他们很“专业”。

“专业”二字我不敢轻易就用。我很喜欢看本年度之“春晚”,故而在前面文字中我几乎已将我心中储存之赞美词汇用尽,反正明年我也不敢再去写“评说”之类了。但沅江这个节目的表演确实“专业”,我方才实事求是地用了“专业”二字予以评价。

  其实,独幕剧应属话剧范畴。而话剧表演,首要靠语言。无论是正剧还是方言剧,话者讲话也。

  沅江这四位演员话“讲”得很好,可谓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且看大幕开启后,那位刘总出场,几句很清晰的台词便将当时略显纷乱的场面镇住了,其寥寥数语,字字珠玑,其炫丽的亮相,举手投足,让我暗暗赞道:这方是表演的功力。

妙的是四人表演各具特色。那位“巴哥”,他帮不了钱忙帮力忙,为让“夏哥”能买到房,搓孪捏扁,此角色十分成功。

  倒是“从未上过台”的霸哥饰演的夏哥、羞羞涩涩,躲躲闪闪却是演活了这个钱不够,又要买房的老知青。

  四个人中我仅熟悉陈念,她也是在我曾经居住的那条穷街僻巷中长大,她饰演的知青女儿一角,对老知青有情有义,她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确是我们希望中的“知青二代”。令我惊异的是,在剧中她还可以表演得那样地青春洋溢。陈念从小就很有艺术天赋,只是生不逢时罢了。

他们的“专业”性,不仅在每个人个体表演上,整个舞台的发展,剧情的变幻,包袱的甩出,都做到了张驰有度。他(她)们的表演全然融入到了故事中,他们的精湛演出成就了这个故事——《知青二字值千金》。

  我注意到观众们在静静地、很投入地观看,我见到了他们眼中的渴求——希望欣赏到更多描写知青的好节目。其实这也是我们这批老知青的共同感受与期望。

前一段时间,湖知网上对“知青文字”这个题目议论得沸沸扬扬。其实这种“沸沸扬扬”正反映出老知青们的一种心态;文坛上能涌现出更多的堪称上乘的知青文学作品,以反映自己曾经走过的知青时代,以及现在仍然在走着的后知青时代的生活。为此,他们呼唤出现更多的史铁生、邓贤、叶辛、韩少功、王姜忆、张抗抗、梁晓生……们。这些人是制作老知青们精神食粮的专门家,他们是知青作家。

  老知青们还有一种更为迫切的愿望,有更多贴近自己生活的作品展示在自己的舞台上,出现在KTV歌厅里,出现在能自由展示自己才艺的集会上。他们的生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们需要有自己喜爱的精神食粮,他们需要阳春白雪,他们更需要下里巴人。因而他们希望涌现出更多的水草,柳树坪、大漠孤烟、珠海露露、周世良、许佑铮、危大苏、犟牛、落霞、阿迪、朵朵、大田、小聪哥、樊蔚源、石大哥、易宇欣、老骥、笑对人生……们。这些人,是咱们自己人。这些人是从我们同一栋茅草屋里走出来,曾与我们共饮一井水,共食一锅饭,共耕一丘田,他们的脉搏曾经和我们一起跳动,他们曾经与我们荣辱与共,他们才是我们自己的剧作家、词作家、作曲家、歌唱家、表演艺术家……。他们是能够写出很多让老知青们喜闻乐见的艺术珍品的,信与不信,请看明年的“春晚”,明年的“六·一”,明年的各类演唱会,还可再看“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他们一定会不负众望。


作者: 狄德罗二世    时间: 2011-11-5 00:05

 

     一口气读完彭某对2011.春晚的评述,象是从看了一遍演出,很有见地、很受启发;谢谢了!


作者: 落霞孤鹜    时间: 2011-11-5 00:07

 

 

拜读剑文大哥万言评述,犹如享用了一道鲜香营养的药膳大餐,读来既可口过瘾又滋补受益且清脑醒智明目提神……将春节盛宴大餐中各道美味的色、香、型、味一一细品慢慢评说,这一品,就品出了美味之外深长的意味……

 

难怪,剑文大哥是星城酒店餐饮界的智多星人物,我曾在剑文大哥《最后的晚餐》后说到过,彭某剑文大哥的韬略与内秀是我们华容知青熟知而敬重的,由于他的低调与谦逊,平常时分往往含而不露引而不发,但往往会在某个恰当的当口,从他深邃智慧的头脑中闪电般迸出于无声处的惊雷,让你茅塞顿开!

 

厨谚说:临席如临阵”,这不,在湖南知青网春晚盛宴的帷幕早早掀起一角的当口,剑文大哥的席谱指南开得正是时候呢!彭某大哥,迟乎哉?不迟也!


作者: 朵朵    时间: 2011-11-6 16:14

回复 5# 笨笨牛

 

        谢谢彭某兄很到位的评说,也算是对2011年团拜会的一个总结吧。






欢迎光临 湖南知青网论坛2011年度 (http://2011.hnzqw.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