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记忆我和我的知青们
[打印本页]
作者:
浅唱那高兴
时间:
2011-11-3 04:31
标题:
记忆我和我的知青们
记忆我和我的知青们
(一) 人生起航
上世纪72年春初,已进入到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后期,但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还处于历史的高潮,那一年,我们县委按照中央的部署,把县城吃商品粮的知识青年,统一安排到农场、畜牧场、渔场、农科所等场所,那里有农场工人,下放到那里去接受农场工人和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我们50多个知青,安排到县畜牧场,当时畜牧场领导班子已定,就没有工人,也没有农民,畜牧场还是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等待我们知青去开发,去创建。为了畜牧场的发展,为了带好管好我们这50多个知青,县委从各区抽了10名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经验,而且政治上是中共党员,家庭出身是贫下中农,对我们知青进行传、帮、带教育,我们一群刚从中学毕业出来的男女青年,那时才十五、六岁,就这样茫茫撞撞的响应党和毛主席上山下乡运动的号召,来到这个离家不远但很陌生的地方——县知青点商业局畜牧场下放劳动段炼。刚到畜牧场的时候,我们知青在思想上有很多的想法,有很多的顾虑,有很多的异想天开,认为下放到农村,下放到畜牧场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一种轻松的劳动段炼,因为那时宣传农村是一所广阔的大学,在那里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到那里去大有作为,有的认为是半天劳动半天学习,当时每一个人都充满行行色色的幻想,到畜牧场不几天,场里把我们50多名知青分成三个队,农业队,土地队和畜牧队,每个队配三个老农,一名任队长,一名任指导员,从知青中选一名任副队长,一名学习委员,这些人就是每一个队的主要骨干力量。并规定每天的昨息时间,早晨6点起床,6:30分出工,8点吃早饭,8:30分又出工,中午12点吃中饭,下午2;30分出工,下午6点钟收工吃晚饭,晚上10:30分熄灯睡觉。虽然不穿军装,但实行的是半军事化管理。我们从事的农业生产项目很多,农业队负责种150亩水田,一年种两季水稻(早稻和晚稻)、油菜,土地队负责200多亩旱土,包括柑桔园、犁园、桃园,还要种西瓜、柑蔗、红薯、土豆、花生等。畜牧队负责养猪、养牛、养鸡、养鹅、养鸭。刚去时,因是新建场,条件很差,还没有住宿,我们50多个知青,男知青睡牛棚顶上,女知青睡仓库里,那时还没有床,就是有床也没地方放,几十个人全是打地铺,男知青女知青挤住在两个不大的空间里。当时也就算是我们的窝,我们的家,我们生活的地方。
(二)艰苦劳作
农业一队是专门种水田的队。是干活最累、最脏、最辛苦的一个队,体伯健壮的有力气的男女知青一般分在农业队,农业队一年四季在水田作业,手脚在田里泡。初春备耕的时候,天天要到10多里的县城肉食公司去担猪牛粪,积足肥料搞春耕,开始担粪桶经过县城的大街,都不敢直着腰抬起头走路,把头埋得低低的,头上带的草帽压得低低的,尽可能多的腌住脸面,生怕熟悉的人看见,很不是滋味,以后,担的次数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了。担粪走路还得走平,走得不平,粪桶里的粪就会从粪桶里洒出来,搞得你全身都是粪水,全身都是臭气,格外的难闻。粪担到水田里还要洒均匀,既便于犁田,插田,又便于禾苗均匀生长。那时候膊膜价格高,用膊膜育种划不来,我们便到离场20多里路的雷峰山上去扯软绵绵细绒绒的岩英茅盖秧田,每天一人扯一担,早晨去,天黑才得回来,那时候刚开始劳动,刚开始跋山挑担,人人都感到十分的疲劳,十分的劳累,虽经过一夜的睡眠,第二天真是起不了床,那时候是讲叫高山低头,要河水让路。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离岗位的年代。读一段毛主席语录:“我们要继续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用主席语录消除疲倦,用主席语录鼓舞知青干劲。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技术就是要会犁田、会耙田,那时候是用牛犁田,看着老农在水田里以闲熟的技术赶着牛l轻松的来回转走,自己跟着老农到水田里初学犁田,把握不住牛的习性,有时牛走得快,你扶不住犁,就会摔倒在水田里,有时它困倒水田里,任你牛鞭抽打,它就是不起来,就是不听你使唤,会显得格外的费劲。我们也等待期盼着自已能早日学会。在农业队干活,最艰苦的还是双抢,70年代的双抢,是指抢收和抢插,一般是从7月15开始,8月初立秋前结束。过了立秋,就会严重影响收成,这个时间点,是晚稻收成的关键。一般来说,秋前插完产量要高些,秋后产量要低些。那时候双抢一般是8月1日结束。只有半个月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又冒着酷暑,我们学
扯秧插田的,弓着腰,双手双脚长时间浸泡在高温的水田中;深陷泥水中的双脚还稍好受些,手则是在水田的表层劳作,手指夹着秧苗插入水田稀泥中,就感觉是下烫锅,滚热滚热的!在混浊的泥水中,能看见一条又一条细小的红丝虫在水中游来游去,好像就是专冲着人的手脚来的。
为了晚稻多打粮,我们在耕地时就把猪牛栏粪撒在田里,埋在表层田泥下边,以便幼苗能汲收肥料。这些猪牛粪撒在水田里,不只是水田臭烘烘,还倍添了水田的毒性。有毒的细菌、寄生虫侵噬着脚手,手指丫、脚指缝便糜烂微肿,叉开指丫,可以看到白瘆瘆、红鲜鲜的肌肉。更要命的是,奇痒难耐,以手搓抠,只会越弄越痒,患处越来越烂。有人说,晚上睡觉都不得安宁,因劳累而鼾然入睡的人们梦中都在用手挠痒痒,甚至醒过来。涂些药水、碘酒,消消毒,症状会好一些,但要彻底根除,只有等到“双抢”结束后。那时节,大凡插田的男女,收工时在水圳里清洗田泥,都会露出蓝色的、红色的脚手。在炎炎烈日下进行的双抢,我们
而唯一有效的“防暑工具”就是草帽。而防暑饮料就是深井里的凉水里放一把炒糊了的米,叫糊米茶。这整个过程,当年就叫“双抢”。通过农田的劳动,通过双抢的洗涤,真正感受中国农民的刻苦耐劳,什么叫“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的深刻含义。
(三) 水果飘香
农业二队是专门种旱地的队。全场有近200亩旱土,原栽培有梨树、桃树、桔子树,绝大部分是挂果的树。我们主要种萝卜菜、土豆、红薯、白菜、油菜、黄豆、茄子、西红柿、豆角等,大部分做为猪饲料,有些贡食堂用餐做菜,还种有柑庶、西瓜、凉薯、花生等。旱土主要是播种、锄草、施肥、喷药,旱土里的草在肥料的作用下格外地长,那时没有除草剂,全是靠人一锄一锄把草除掉,特别是锄甘蔗地的草,格外地难受,阳历6、7月,当甘蔗有人多高的时候,外面的太阳火辣辣的,穿一件短汗衫都十分的热,可在甘蔗地锄草,要穿着厚厚的粗布衣服或劳动服才管用,不然就会被宽大锋利的甘蔗叶片划破肌肉,流出道道红痕而出血。旱土队有个特权,就是一年四季有水果吃,而且让你不花一分钱。当五月半的时候,味美可口的水美桃开始出世,看着满园的绿色叶片下红红的水美桃,就象节日里挂的红红的灯笼,格外的抢眼,口水不知不觉的从我们口角边流出来,看着这美的景象,我们啥不得摘下它,更啥不得吃下它,因为它是我们劳动凝结的果实,它给我们的土地,我们的心灵增添了一道美的风景,那时候,在我们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有桃树,70年代上叶,集市还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是被社会主义所抛弃的,集市贸易被当成资本主义尾巴来割。那时的县罐头厂技术落后,还没有加工水美桃的技术。由于水美桃时间短,又不经放,造成水美桃自然烂掉。我们摘下的水美桃,一是供自已吃,二是供县商业局的职工吃,烂掉浪费的也比较少。7月下旬双抢的时候,旱土里满园的梨树已挂满了黄里透白的梨,梨的皮是浅黄色的,果实里的肉是雪白雪白的,吃起来很甜,水分多,很松口,这种梨的品种叫二宫白,传说这个品种是官府送朝庭的贡品,专供朝庭皇帝享受的。第一次摘梨的时候,看到树上的梨黄橙橙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摘下来用手擦一下就吃,吃下肚不到两个时晨,凡吃了梨的人肚子都出现拉稀,既耽误了摘梨,把人还吃病了,从那以后,大家摘梨时,再也不敢吃梨了。我们的畜牧埸处在比较高的山坡上,进入秋天的时候,气候干燥,有时一两个月不下雨,旱土里开了很大的裂缝,果树和蔬菜的叶子一天比一天黄,这时就进入了紧张的抗旱期。离我们旱土往下十多米处有一条水渠,是从三十多里路的溆水河中引来的,这条水渠是我们抗旱的水源,也是果树和蔬菜的救命稻草。我们安装好柴油机,接好水管,把下面水渠的水往上面旱土里抽,但有处在高位的旱土,水还是抽不上去,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那时干活的调子很高,都是一些冲天的革命干劲的口号,要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这些口号看起来虽脱离实际,但还很管用,必得我们去想办法,我们便从附近农村生产队借来人力水车,水车全是由杉木制成,分车箱、车轴、车架三部分,它主要靠人的脚力踩动车轴而带动水箱里的叶片把低处的水往高处送,水车抗旱,我们分三个人一班,头次踩车时,弄不好你就被车轴绊倒在水坑里,搞得你全身湿淋淋的,所以
,起先学踩水车的时候,学踩的时候很慢,一脚步一脚步的踏,同平时走路一样,只是在原地踏步踏,我们是两个老农带一个知青,三个人一班,一班两三个小时,上了一班,你就慢慢熟悉了,踩水车的脚步也就稳如泰山,就可跟着老农踏快了。通过人力水车,解决了抗旱,解决了低处的水往高处流的问题。
(四) 禽畜满园
畜牧队是专门搞养殖的一个队。主要担负着饲养猪、牛、鹅、鸭、鸡等畜禽任务,畜牧队男同志少,就只两个兽医,一个冲洗猪圈的是男的,其余全是女的。每当母猪生下猪仔,女知青们格外地高兴,虽然她们还是处女,还没有饲养经验,可饲养猪宝宝就象幼儿园的幼师一样,天天守护着,伺候着,生怕有什么舍失。有时死了猪宝宝,在她们的心里非常难过,为猪宝宝的离开还流下了悲痛的泪水。猪吃的是米糠、豆腐滓、红薯、萝卜白菜、马玲薯、还有食堂的剩饭菜。那时候的猪都是吃熟料,很麻烦,什么东西都要煮熟才能喂给猪吃,猪吃了也长得慢,一头猪要喂大半年才有120多斤,显得成本相当高,但那年代是不计较成本的,如果要计较成本,按现在的话说,那就是猪喂猪了。母猪是从美国引进的约克夏品种,一头母猪有800多斤重,那时候整个县就只有我们场有这个品种,我们场生产的猪仔是专贡县肉食水产公司的,附近农村社员来买还买不到,场里的猪仔成为抢手货,是供不应求的。毛主席在世的时候,耕牛是农民的命根子,杀一头牛要经人民公社批准,否则就要进牢房。场里也养了8头耕牛归畜牧队统一管理,专门耕地耕田,饲养员还须贫农出身,社会关系清楚的人来担任。才能取得组织上的信任。养牛还是一门轻松活,农闲时,把牛群赶往离场十来里路的山里去放养,让牛自由自在山上吃青青的嫩草,下午收工时赶回来,冬天到了,山里的草也姑黄了,牛也不能吃了,我们就将田里收割完稻谷的稻草晒干,担回来堆放到牛棚边,堆集成5—6米高的垛垛草树,白里泛黄的颜色,隔远望去,就象蒙古包的城堡,又象是一把把雨伞,这就是冬天里牛的饲料和垫被。我们地处山坡上的一个小平原地带,旱土里有各种果树,适宜养鸡,场里还专门派出两位知青到外地鸡场学习养鸡经验,回场后专职养鸡。在桃树园林中建起砖木结构的鸡舍,同人住的房子差不多好,清早,当把鸡场大门打开,一群群的鸡自由的往桃林中飞奔,8点半钟的时候,饲养员一阵口哨声,在四处游动的鸡,听见口哨声,个个争先恐后的往哨声方向狂奔飞跑,谁也不甘落后,互相拥挤着啄食。但鸡发病率高,鸡瘟频繁,发瘟死的多,成活率低,有时候上斤把的鸡被染上瘟灾一批批的死去,一死就是上百只,真是可惜,那时肉禽比较紧缺,都要凭票供应,死了的鸡经过本场畜医认定,不能吃的就埋葬在土地里,能吃的就给食堂,食堂人员把认定能吃的灾鸡整干净,然后用柴火薰干,用紫红辣椒炒干鸡,还真是好吃,但吃多了,也就吃腻了,以后就不想吃了。养鸡虽然瘟灾多,成活率低,但只要成活的鸡,也是很大的,重的达12-15斤,这些鸡很凶,你惹不起它,你如果惹恕了它们,它们对你也很不客气,要与你争斗,对打,你还不敢伤害它,碰到此情景,你只好溜之大吉了事。在我们这里还出现过鸡啄死人的事件,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下午,我们一位女知青,她是北方人,把她6-7岁的弟弟带到畜牧场来玩,因为她要出工,不能陪在弟弟身边,让弟弟一个人玩耍,忽然一只13—14斤的大公鸡啄了他的头部,第二天就失去了生命,姐姐哭得死去活来,我们全场人都为她悲痛,为她伤心,这件事至今记忆深刻。
(五)困惑彷徨
在下放的岁月里,我们的生活工作很简单,也有规律,每天围绕田头、食堂、宿舍转,生活、工作、睡觉三点成一线,每周星期五下午以队为单位组织集体学习,学习马列主义和毛主席著作,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侈山》等光辉篇章,树立以场为荣,辱场可耻的观念,树立扎根畜牧场一辈子的思想,在那个年代,这些教育,还真是管住了我们,在我们场知青中,没发生过打群架和抖殴的,没有上县上访的,谈情说爱的也很少,劳动之外的业余时间,场里组织知青男女球队,训练球员,隔断时间组织一次蓝球友谊赛。或者邀请商业系统、农林系统的蓝球队进行友谊比赛。女子蓝球队曾经还得过县里的奖励。不会打球的人邀上几个好友在宿舍打扑克牌,下象棋。也有的学吹笛,学拉二胡,学吹口琴。70年代,还没有电视,还只是看黑白电影,有时自已场里请来放影队的来放电影,更多的时间是到隔壁的五七干校去看电影,那时候的电影片大多是京剧,《红色娘子军》、《沙家浜》、《红灯记》、《奇袭白虎团》、《地雷战》、《地道战》等。每缝县城放新影片,便哨信要城里的人买好电影票,我们收完工,吃过晚饭,我们一群知青去离10里路的县城看电影,因为场部有规定,晚上不得离场外出,夜晚22点30分要关灯入睡,我们看完电影后又立既赶回宿舍入睡。县里还口头认定我们场知青是全县所有场矿知青中最听话,最听打招呼,最有活力的一个知青团体。我们的工作虽艰苦,虽累,在艰苦的环境中,在忘我的岁月里,在劳动的时候,笑话不断,玩笑不停,有说有笑,有的人还要表演一下自已,模仿一下别人,笑得你蹲到地上半天爬不起来。真是好比不是小品的小品。从下放的第二个年头起,我们知青的思想渐渐的出现变化,主要是由于知青可以参军,可以进校读书,有关系的,还可招工安排工作,这些打破了知青思想中往日的欢乐,挫伤了知青在劳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摇了知青扎根农村一辈子的思想,使这种情绪在知青思想中浮动起来,虽然参军、入学报名的条件不受限制,但都是有指标限制的,政审这一关是阻挡在大多数知青离场外出的一堵高墙,眼看着每年都有身边的知青伙伴离开自已,离开畜牧场而远去参军求学,在他们离去的一刻,女知青做上大红花,给离场的知青带在胸前,男知青敲锣打鼓,一起送他们前行,对远离的知青来说,他们的明天是光明的,他们的生活是幸福而美好的,他们的前程是远大而有抱负的,而我们和他们一样的劳动,我们为什么不能离开呢,为什么不能得到他们一样同等的待遇呢,在仍旧坚守阵地的知青思想中,在内心心灵深处是多么的羡慕,又是多么的不平与绸胀,白天送他们的时候脸上还露出微微的笑容,可是到夜深人静的时候,你知道吗,他觉狂奔到离宿舍很远的地方一个人偷偷的放声大哭,哭泣了一夜,眼圈都哭红肿了,第二天又照常出工,他的哭声代表了所有知青的一种正义的纳喊,一种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向往,但又有谁知道他那一夜是怎么熬过的呢。
欢迎光临 湖南知青网论坛2011年度 (http://2011.hnzqw.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