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 林 记 趣
从金鱼口到七里潭,是巫水中段的峡谷区,水路该有二三十里吧。这里两岸连山,重峦叠嶂;夹江竹林,隐天蔽日。放舟巫水,顺流而下,宛若乘奔御风于竹海之间。天上是竹,水中是竹,船的四周都是竹。竹影阿娜多姿,竹色苍翠欲滴,竹风醒神浸润,竹味清爽宜人。在这方圆几十里的竹林中,我曾煨过竹筒饭,捕过竹鸡,逮过竹鼠,挖过冬笋。其间的乐趣,若非身临其境、亲历其事,是无法品味、分享的。至今回想当年在这竹林中的趣事,仍使我这已界耳顺之年的老者,常怀童稚之心,激动不已。
一 、 竹筒饭
竹林中的劳作是惬意的。最令人回味的是劳作之余的竹筒饭。
砍下一节碗口粗、两端留有竹节的竹筒,在一端打一小孔,将随身带来的糯米、赤豆加入少许食盐,连水灌入,再用树叶揉成小团,塞住小孔。在空地上堆上竹蔸、竹枝、竹叶,烧起火来,将竹筒煨在灰烬中。约三四袋烟的功夫,取出竹筒,以刀剖开:清香四溢、晶莹剔透如红白珍珠般的竹筒糯米饭,让人垂涎欲滴,终身不忘。
二 、 竹 鸡
阳春三月,是竹林中最喧嚣的季节。各霸一方、锦衣玉食的雄竹鸡,为争得麻脸雌竹鸡的青睐,使出了浑身解数。它们争先恐后地引吭高歌,一声比一声亮,一声比一声紧,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台”。故尔,清脆嘹亮的”几多怪、几多怪”的叫声,整日廻璇、荡漾在竹林间。可惜的是,这种诗情画意,常常为入侵领地和争夺配偶的两雄相斗所打破。“胜者为王败者贼”,失败者丢盔卸甲,落荒而逃;胜利者自鸣得意,在连叫出十几声“几多怪”之后,拥有了众多的”娇妻美妾”。
山民们将捕到的雄竹鸡驯养为“媚子”,用设有捕捉机关的竹笼装着,提到有野生竹鸡出没之处,打开捕捉机关,再用能吹出“几多怪”声音的金属鸡笛逗引“媚子”鸣叫,引来视此处为自己领地的野生雄竹鸡,进行争斗。在两雄隔笼相斗中,野生雄竹鸡误入歧途、踩动踏板,机关“豁”地收拢,将野生竹鸡收入囊中。此种捕捉手法虽然拙劣,但对于因地盘、配偶之争而丧失警惕的野生雄竹鸡来说,却又屡遭暗算。故而,一些雄竹鸡成为山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另外一些成熟、漂亮的雄竹鸡,则被训为“媚子”,投入到为“人”作伥的行列之中,又因之使更多的野生雄竹鸡重蹈覆辙,遭受灭顶之灾。
我曾感慨到:原以为江山、美人之争,仅仅发生在人类之间,想不到冲冠一怒的雄竹鸡也同样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是该为它义无反顾的壮烈赞叹呢?抑或是应为它不堪回首的沉沦而悲伤?
三、 竹 鼠
深秋时节,竹鼠繁忙起来,因为冬季已经不远了。为了积蓄丰富的脂肪越冬,它们不分昼夜地啃咬着竹根、竹芯。
竹鼠,又称竹根鼠、竹木狸,是一种体形较大的啮齿类动物。其外形似鼠类兔,一身青灰色的绒毛,包裹着园滚滚,胖乎乎的肢体。最醒目的是两对黄色长大门牙,几乎是它御敌的唯一武器。一遇敌害,它即将身体后仰,而以门牙相向,随时准备迎击侵犯之敌,嘴里同时发出“呼、呼’的恐吓声,即使凶猛的猎狗也不敢轻易的攻击它。竹鼠的门齿锋利有力,坚韧的竹鞭也可一口咬断。据闻,曾有一村民企图捉一只活的,伸手出去,反被它一口咬断手指头而逃之夭夭。竹鼠生性胆小,多在地下活动。它们在地下打洞,顺着竹鞭啃食竹根,再顺着竹根啃食竹芯,往往使一棵棵生长旺盛的竹子枯萎死亡。
某日,我见一根大竹的竹尖枯萎且勾下了头,即附耳于竹竿上细听。在幽静的山林中,可清晰的听见竹竿内竹鼠啃食竹芯的“嚓嚓”声。我将随身配带的茅镰刀狠命砍入竹竿的根部,使其嵌在竹竿里,卡住了竹鼠的退路,然后借别人的柴刀将此竹砍倒,削去枝叶,将竹子连同竹竿内的竹鼠扛回家。以火烧灼,可听见竹竿内竹鼠的垂死挣扎声。半晌,竹竿内没有动静了,再将所嵌的刀取出,剖开竹子,可见竹鼠圆滚滚的躯体。烧灼、退毛之后,剔除内脏,切成大块,置于鼎罐内红烧,实为难得的美味。
四 、 冬笋
冷峻的冬天,给竹林染上了一层凝重的墨绿,地面上的生机凝固了,而地下的竹鞭正聚蓄着精力,将它们的灵气与生机,凝练成一个个圆鼓鼓的冬笋,待机而发。然而生不逢时,冬笋是长不成竹子的,却成了人们餐桌上的山珍美味。
挖取冬笋是一份技术活,非经验丰富的行家里手,是难以满载而归的,顶多能捡到几个冒尖笋就算幸运的了。挖取冬笋的诀窍,除找寻冒尖笋之外,还有三种方法:
一为寻找烂笋孔。春来了,气温升高,雨水浸润,冬笋也就该寿终正寝了。冬笋腐烂之后,往往会留下一个个圆形的小孔洞,暴露在地表上,极易发现。因其积蓄的养分充足,故而在第二年的冬季里,往往在小孔的周围形成一窝冬笋。找到几个烂笋孔,即可满载而归。
一为寻找有裂隙的小土包。竹林中虽然地势凹凸不平,但细心观察,即可发现一些由于内力膨胀而隆起的小土包,有的还在小土包的顶部有裂隙、裂纹,此即意味着土包下有冬笋。土包越大、裂隙越深,地下的冬笋个儿越大,最大的有达十余斤者。
一为寻找母竹,顺鞭寻挖。竹林中那些翠绿竿的新竹和灰白色竿的老竹是不长冬笋的,只有那些竹竿呈黄绿色、竹叶疏密有致的,即为可长笋的母竹。冬笋长在竹鞭上,而竹鞭生长在地下,肉眼看不到。但竹鞭的生长方向与该竹竹叉的生长方向相一致。只要把握住竹叉的角度,在母竹的根部沿此角度轻刨,往往即有收获。若此方无笋,则到对应的另一方轻刨,定能有所收获。不过,一当看到竹鞭露出地表即应停手,因为竹鞭露头之后,该母竹无论其精、气、神如何旺盛,也是不长笋的。
竹子是个好东西,它是大自然中的钟灵毓秀之物,它凝聚着一方水土的天地灵气;竹林是个好地方,在竹林中,几乎一年四季都有常见常新的故事发生……
当年在会同时,喜欢看绿绿的竹林。尤其是春雨时节,那春笋一个晚上便蹿起好高,没几天便长成挺拔的青竹。
在大鼎哥的笔下,竹林里竟有着那么多的趣味,让人重新回味那竹林,也想着按照你的道理,再去挖一回冬笋。
是的,竹是蕴含了钟灵毓秀之物,那会同的山水又极其适宜竹子的生长。
好一篇优美的竹的故事!我也极爱竹。记得当年我和大坪风住的木屋后,贴墙根种有一丛翠竹。从窄小卧室唯一能采光的两尺见方的木窗看出去,正见几枝修长的青青竹干经过窗口,风动竹摇,几枝撩拨人的竹叶时不时地探入窗口。竹的背景,随着四季变换,或是明灿灿的蓝天,或是阴沉沉的雨雾,又或是崁着明月的蓝宝石般清澈的夜空。活似一幅多变的富有生命力的风景画,给我们那黑麻麻家徒四壁的屋子增添了不少生气。我们大队周围没有大片竹林,没有大鼎罐的福气可以享受那么多竹趣,幸亏有这几株竹子为伴,让那几年塞满愁云惨雾的日子总留有一丝绿意。尽管房东伯娘伯爷大字不识几个,却知在屋后种竹,看来也深谙“不可居无竹”和“何可一日无此君”的境意呢。谢谢大鼎罐的美文。
竹林记趣,文字清新俊美,文笔潇洒流畅,读着读着,脑中就出现了清代郑板桥那副清逸俊雅的《墨竹图》,读着读着,思绪就联想到那中国特有的渊源流长,灿若星辰的竹文化 . . . . . .
竹子四季常青的翠绿,亭亭玉立的英姿,凌霜傲雨的特性,浑身是宝的奉献,真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谢谢大鼎罐的美文。
fficeffice" />
雨
读你的文章,只觉得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有文采,势若虹霓。你站在历史的高处,指呈时弊,激扬文字。给人的感觉是:此人的大度及城府之深,非常人可比,何况是一女流!
欢迎光临 湖南知青网论坛2011年度 (http://2011.hnzqw.com/)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