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竹叶青掩杏花村,劲酒剑南春。刘伶醉矣!说小糊涂仙也罢,道酒鬼亦可;偏好这透瓶香!
2、商鞅改旧制,霍去病,史可法。
浏阳家园人才济济,盼赐上下联
回复 1# 寄萍
为寄萍兄凑兴,谬对第二联:
商鞅改旧制,霍去病,史可法。
胡适说白话,罗贯中,林语堂。
竹叶青掩杏花村,劲酒剑南春。刘伶醉矣!说小糊涂仙也罢,道酒鬼亦可;偏好这透瓶香!
二指禅点八卦掌,散手五郎棍。达摩醒乎?称大罗汉功犹善,言醉拳无妨;沉迷此武林功!
回复 2# 东方之河
东方兄才思敏捷,寄萍敬慕。然“胡适说白话”声律似出,但不知改为 “商鞅改旧制,霍去病,史可法。黛玉添新词,罗贯中,林语堂。”是否要好一些?
回复 3# 阿井
阿井兄好久不见,一向可好!此联乃一日醉酒后惺忪间偶得。“刘伶醉”系河北省徐水县酒厂酿制的特曲名酒,已有千年的历史。“透瓶香”又名“出门倒”即武二郎景阳冈下所喝“三碗不过岗”是也!有水浒传为证。因此以“达摩醒”“武林功”属对似不贴切。不知老兄以为如何?感谢阿井兄赐对,寄萍有礼了!
拜读寄萍老师所写的上联佳作,妙不可言!在下老兵麻起胆子想试对老师第二联:商秧改旧制,霍去病,史可法.
小平创新潮,陈道明,张国强.>.老兵想问先生,这样谬对您上联.可否?让先生见笑了.望能赐教.
咏诗赋词题对,家园个个高手
才疏学浅难联,海燕只得旁观
回复 7# 曾海燕
海燕好!你是浏阳知青家园的女能人,由衷的佩服你。感谢你赏帖跟帖。
哈哈,到底不是好酒 人士,居然连酒名都不清楚就来凑对子,难免出乖!想想世上有上联就能有下联,那就索性偏偏再来试试好了:
竹叶青掩杏花村,劲酒剑南春。刘伶醉矣!说小糊涂仙也罢,道酒鬼亦可;偏好这透瓶香!
雀踏枝觅一剪梅,疏影玉漏迟。阮郎归兮!唱六州歌头之余,吟别怨方休;休负此月华清!
小平创新潮,陈道明,张国强.
与时俱进有新意,不错的一帧下联。“张”改“唐”似乎要好些。“唐”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朝代,唐人,中国人:国外中国人聚居之地谓“唐人街”。不知老兵以为如何?
好!词牌对酒名,诗酒相辅,难以分开。其对意思连贯,一气呵成,无扎实功底断不能成。阿井兄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不愧为家园才子。佩服!
老兵如此说来着实令寄萍诚惶诚恐,您太谦虚了,网上文字游戏,图的是一份开心,玩的是一个痛快。大家都是朋友,互相学习是浏阳家园良好的风气,希您今后给我多提宝贵意见。千万别再以老师相称,寄萍感觉汗颜,在浏阳家园诸多写手面前,我还只不过是一名小兵。愿您在湖知网上的玩得开心!谢谢您的关注和妙对!特就本主帖送您一联再表谢忱。
商鞅改旧制 霍去病 史可法
老兵谱新章 常遇春 楚留香
今收到寄萍老师的赐联和赐教,老兵诚惶诚恐,兴奋不已.寄萍老师的赐联,老兵如获至宝,收藏了.万分感谢!"张"改"唐";-字之别,简直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其意义;其效果大不同.寄萍老师改的好!改得妙!您的画龙点睛,足知您文学功底深邃,才思敏捷.是我老兵望尘莫及的.寄萍老师能屈尊为老兵赐教,可谓:"德才兼备".您这个老师值得我老兵喊.在下老兵敬礼了!老兵是只笨笨鳥,今受到老师勉励,想再次麻起胆子试对寄萍老师第一联的下联,敬盼寄萍老师再次赐
教:竹叶青掩杏花村,劲酒剑南春.刘伶醉乎?说小糊塗仙也罢,道酒鬼亦可;偏好这透瓶香
"
"普佴陈香""峨眉珍","黑茶""碧螺春"."烏龙"酣乎?品"大红袍茗"妙哉;饮"玉露"爽也!独钟那"滿口香".
俗话说烟酒不分家,寄萍酒醉出酒联,事务长命题求烟对。想想这个好像还是可以试试,那就试试吧:
红山茶挂长白山,丰收黄金叶。芙蓉王者!问冬虫夏草如何?或熊猫怎样?最妙乃宇宙牌!
竹叶青掩杏花村,劲酒剑南春。刘伶醉矣!说小糊涂仙也罢,道酒鬼亦可;偏好这透瓶香!
“竹叶青”掩“杏花村”,“劲酒”“剑南春”.“刘伶醉”乎?说“小糊塗仙”也罢,道“酒鬼”亦可;偏好这“透瓶香”
"普佴陈香""峨眉珍", "黑茶""碧螺春". "烏龙"酣乎? 品"大红袍茗"妙哉; 饮"玉露"爽也!独钟那"滿口香".
感谢老兵哥再次赐对!寄萍感激之至。看得出来,您在此联上是费了一番心思的。但恕小弟直言,该对多处重位重字,且平仄严重实谐,还不能算是一联合格的上联。兵哥不在意的话,现将网上复制的“怎样对对联”粘贴上来,以便共同学习。冒昧之处,望老兄海涵!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其核心要求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作者认为,这六要素可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总之,若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
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这种关系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对照,即所谓“反对”。如:
觉行圆满;功德庄严。(正对)
心平积福;欲重招殃。(反对)
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流水对”。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次要的。如: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常用无情对)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
五蕴皆空观自在;
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一心常忍辱;
万事且随缘。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心”对“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对“随缘”皆为动宾结构。
心空-及第-归。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不过,作者认为,节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狭义的节奏则专指语意节奏。语意节奏主要依语句结构去划分,指根据语意而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声律节奏则是从平仄要求去看,指句中一定位置的声调要求(平仄安排)。作者认为,为使概念明确,最好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分别用“节奏”和“音步”来表达。举例如下:
当然,节奏和音步还是有密切联系的,二者经常是一致的。
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平仄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见六禁忌)。平仄相对,指上下联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之间,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即上联是平声,下联就要是仄声,反之亦然。对音步的安排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能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即可。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字。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如:
此联中,第一三五字不一定平仄相对,第二四六字皆平仄相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句式,除了律诗中的对仗句式外,还有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等句式,以及领字、专有名词等的运用。如:
于-阿兰若处-参禅。
直心-乃-万行-之本;
贪欲-为-诸苦-之源。
深心-勤习-真言宗-教义;
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
以上诸联,其音步位就不一定在二四六位置上。
正信起行真有佛;深心入解本无魔。
△
平仄协调的要求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不以律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平仄方面的格律要求。
对联格律的上述六要素,大体上还存在某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词性相当是结构相称的基础,结构相称是节奏相应的基础,节奏相应是平仄相谐的基础。两个基础要素则自不必说。(待续)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中)
总之,对联格律六要素,关系到一副对联是否成其为合格对联的问题。对此,楹联界还是有必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共识,并明确加以界定。
作者认为,对联的基本格律,除上述六要素外,还有六个比较重要的禁忌,即六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现分别简述如下:
1.忌同声落脚
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句脚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两种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种变格,共三种格式。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
2.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最后一字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成了三平尾。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三平尾或三仄尾,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为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应将二者都作为禁忌,不能只忌三平尾而不忌三仄尾。
4.忌孤平或孤仄
指的是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万事皆如意”,若改为“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又如:“菩提当下现成”,若改为“菩提当下圆成”,即是孤仄。在此,作者对孤平问题拟略加论述。作者认为,联律不必完全依从传统诗律,从联律来说,“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若只有一个平声,就犯孤平”,此定义更加简洁合理。因为:其一,此定义对平仄的要求,总的看是宽松了一些,符合对联格律的发展趋势。其二,依传统诗律,所谓孤平,还要除句脚外,但对联与近体诗有一个较大的不同,就是尾字(句脚)的平仄要求有所不同,且不要求押韵,所以在联中,尾字(句脚)不一定要单独划出。其三,以字面看,孤,就是一个,孤平的字面含义和实际含义若完全一致,有利于理解和操作。传统诗律的孤平是:在五言平起、七言仄起的句式中,除韵脚的平声字外,如果句中只有一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这种定义,实际上,已经把孤平定死在一两个句式上了(具体说,五言“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因此,对孤平二字,必须加以附带补充说明,人们才能实际理解和操作。其四,以五言联而言,若只有“仄平仄仄平”是孤平的话,那么,再来看看“仄仄仄平仄”,比较这两种格式,从平仄的死板、单调来看,究竟哪一种更死板、更单调?其五,近体诗,主要是五、七言,因此,在六言联中,传统诗律的孤平概念就不能加以解释,而六言联中,同样可能存在孤平现象。(待续)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下)
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这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保持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又如: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槃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
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就是重字相对。但是,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同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同一位置,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但有些虚词(之乎也者而矣哉,等等)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异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位置。如: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莫恨人。
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字异位重字。
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是对联之忌。不过,有一种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
6.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
综观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作者认为,由于现代文学的主流是散文体(或者说自由体),其总趋势也是进一步向散文化方向发展。处于时代潮流中的对联,不可能摆脱这种影响。因此,对联的基本格律,虽然不能被人为地废除和否定,也确实有宽松、灵活、变通的必要和客观趋势,特别是在其平仄方面。但不管怎样,语言之声调是一个必然存在的客观现象,因此,对联的平仄要求,尽管可以宽松些,却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人为地加以取消。同时,由于对联的平仄要求,是在继承传统诗律的基础上发展变通而来,对此,楹联界目前的看法还不尽一致,就更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探讨和界定。
寄萍老师:
老兵实属愚顿不才之辈.因触网而撩拨少年狂,一时心血耒潮,不识大体,伩笔塗鸦闯入大师文坛.这足已是被人贻笑大方之举了.竟承蒙寄萍老师不弃,一而再不厌其烦为老兵赐教,费心费力为老兵复制:"怎样对对联"的教材,深深让老兵感动不已和由衷地感激不尽!对联,诗词是我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它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寥寥数语,却能将要表达的内容发挥到淋漓至尽;或诠译出N种无尽的遐想和意境。这就是老兵之所以喜欢并对对联,诗词感兴趣的原因。收到寄萍老师为老兵复制的:"怎样对对联"教材后,老兵兴奋不已。立马狼吞虎咽啃了几遍,尔后,沉下心耒,断断续续咬文嚼字细细品读,感到受益匪浅。但材料中的:"节奏相应,平仄相谐"与"对联格律的六禁忌"正是老兵学写对联的"盲区"。不瞞寄萍老师,老兵品读到此时,真有些费力,甚至感到"短路"。也就不时心浮气燥起耒。几天下耒,感覚老兵还真不是这方面的料子。同时也悟出沒有扎实的文化底蕴;沒有扎实的文化素质和修养;没有才思敏捷的头脑还真连如何欣赏别人佳作都不配!像我老兵的底子,即祘想学写,那也只是:"麻布袋上绣花"_底子差!因此,老兵感到愧对寄萍一番心血,而深感不安。但寄萍老师对行家,大师级的作品喜欢直言不讳,直击病灶,加以善言修改为完美;但对外行,无名小辈非但不是不屑一顾,而是不厌其烦的赐教。让老兵打心眼里佩服!敬仰!!在下老兵向寄萍老师敬礼了!!!
竹叶青掩杏花村,劲酒剑南春。刘伶醉矣!说小糊涂仙也罢,道酒鬼亦可;偏好这透瓶香!
有好酒岂能没好菜,搜肠刮肚,凑一桌出来!
白斩鸡配红烧肉,水晶肘子香。东坡幸也!赞龙斗虎凤精神,颂扬州狮头;独喜豆豉辣椒!
菜谱:白斩鸡 红烧肉 水晶肘子 东坡肉 粤菜龙虎凤 淮扬菜红烧狮子头 浏阳豆豉辣椒人人爱
班门弄斧,见笑见笑,凑个热闹!
欢迎光临 湖南知青网论坛2011年度 (http://2011.hnzqw.com/)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