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届年级联谊会 筹备会议纪要fficeffice" />
最近各班同学代表召开了两次联谊会筹备会议:
第一次:2011年8月29日,地点:附中,到会同学17人
第二次:2011年9月18日,地点:烈士公园,到会同学10人
现把两次会议的商议结果,向同学们汇报如下:
1,联谊会的时间:定于ffice:smarttags" />
2,地点:师大附中 多功能会议厅;
3,费用:AA制 金额待核算后公告(欢迎赞助)
4,参加人:邀请学校老师;67届同学;邀请兄弟班校友;欢迎其他各届校友。
5,会议程序:待筹备完善后,公告。
6,基本设定了自娱自乐的文艺节目(详情附后)
7,制作联谊会的光盘,特别告知:同学们如有旧照片想放入光盘中,请发给76班曹晓辉,邮箱:569795394@qq.com ;请注明相片的姓名、班级、年代。
附:文艺节目单:
1, 以班级为单位的节目:
76班:待定;
77班:诗歌朗诵;
78班:京戏“红梅赞”(二胡伴奏)、男生小组唱“打靶归来”
79班:集体表演“健身五禽戏”、男女对唱。
80班:配乐诗朗诵、十人小组唱“往日时光”。
81班:小提琴独奏、大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桨”。
2, 以年级组织的节目:
<1>老歌联唱,手风琴伴奏(各班派出4人以上同学演唱各自选唱老歌一段,最后合唱“夕阳红”)
<2>民歌联唱舞蹈
<3>原创歌曲演唱
<4>口琴、二胡合奏“游击队之歌”
<5>风采秀
注:节目在排练过程中,会稍有调整。
此次年级庆生联谊会,敬请同学们大力支持,多提宝贵意见,积极参加,互相转告。
希望我们的联谊会,能让同学们高兴而来,尽情而归。
67届同学会
回复 1# 阳光花园
附中老三届同学聚会活动2005年5月和2009年元月
http://www.56.com/u16/v_NjQwMjI5OTc.html
附中67届同学聚会序幕
忆豆蔻年华,叙同窗情谊。湖南师院附中67届同学共庆60华诞聚会附中
http://www.56.com/u43/v_NjQwNDQzMjA.html
为你们的聚会而高兴,预祝你们的联谊会取得圆满成功!
阳光花园:辛苦了呀!谢谢!
初67届校友的这次联谊会据说搞得很成功,真的为你们高兴!期盼着能有相关报道面世!
祝贺你们60华诞联谊会成功举行!让我们共同举杯,为60岁生日干杯,为大家的健康干杯!
他本想当音乐家,却成了街头艺人。他的师兄弟谭盾出了名,他却默默无闻。没有去过辽阔的草原,他却向往那里的蓝天白云;没有到过鄂尔多斯,他却沉醉于成吉思汗子孙的琴声。他调侃自己是一匹跛脚的老马,却爱恋着草原的广袤;他向往天边高翔的雄鹰,能自由地俯瞰着草原。当悠扬的琴声响起,请跟着他的心飞翔!下面,请报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81班谢几强同学的小提琴独奏——《梦中的草原》
http://www.56.com/u84/v_NjUyMzYyMzM.html
岁月如画,幅幅都值得珍藏!那些久远的故事让我们共同走进了青春记忆的画廊,重逢的欢欣让我们从60岁回到了16岁!下面,让我们以16岁的心态进入今天令人期待的歌舞联谊环节,《让我们荡起双桨》,随着81班同学的歌声回到我们的少年时代!掌声欢迎!
http://www.56.com/u88/v_NjUyNzE2MTM.html
纯真、友谊、求知,是昨天的关键词;期盼,欢聚,祝福,是今天的吉祥语!80班的同学为本次联谊会倾情创作了一首诗歌——请欣赏配乐诗朗诵:《期盼,欢聚,祝福》
http://www.56.com/u95/v_NjUyNzM4MjA.html
贺寿、重逢,欢聚,今天的确是个开心的日子!接下来由78班刘娜同学为大家献上一首二胡独奏《喜洋洋》。同学们也许记得,刘娜同学从学生时代就是校文艺宣传队的二胡手,如今的琴艺更是炉火纯青,好,请大家欣赏!
http://www.56.com/u23/v_NjUyNjczMjQ.html
是77班同学的口琴伴唱。据刘敏同学介绍,这把口琴曾在40多年前的附中校园为同学们伴奏过,今天重温当年的情景,旧琴吹老歌,找的是那份感觉。他们演唱的是一首大家都熟悉的抗战歌曲:《游击队之歌》!
http://www.56.com/u57/v_NjUzMDI0NzA.html
人到六十,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健康!只有健康,才让我们能高质量地生活!保健和锻炼,成了我们退休生活的重要内容。接下来是由76班戴衡娥同学展示的瑜伽表演,以及80班黄孝民同学表演的太极剑,先请上戴衡娥同学的瑜伽表演!
http://www.56.com/u59/v_NjUyNzQ1NzY.html
啊太神奇 太精彩了!能修炼到这样的境界,这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啊!听说戴衡娥同学练瑜伽已经坚持多年从不间断,贵在坚持,玩得高雅,也玩出了水平! 接下来再请上80班黄孝民同学为大家表演同样精彩的太极剑,有请,黄大师!
http://www.56.com/u39/v_NjUyNzQ4MjA.html
刘娜等9位各班女同学盛装演出的民歌联唱歌伴舞节目
http://www.56.com/u64/v_NjUyNzYzNDE.html
以上是一组文革时期的歌曲,歌词,显然带有那个年代的印记,熟悉的旋律把人的思绪也带到了那个年代……岁月带不走往事历历,那一桩桩真真切切的故事都在我们心里……77班刘敏同学在十多年前就尝试歌曲创作,以歌曲抒发和传递一代人的心路历程,如今已经有不少歌曲在网上传播、在民间传唱;下面特别推介她作词作曲的一首知青歌曲:走出岁月的冬季,由杨晓阳等各年级同学伴唱,也欢迎会唱的同学们都来参加伴唱!
http://www.56.com/u18/v_NjUzNDY5NTk.html
从少年走向成年,从成年走向老年,人人都会有梦想,梦想伴着欢畅!休闲旅游,纵情山水,也是我们这个年岁人的共同向往。你想去拉萨旅游吗?那么希望大家加入到梦想的队伍中尝试一次狂欢……接下来,是一个即兴互动环节,这个节目没有排练过一次,台下的你、你们,每一位朋友都是演员,希望在大家的参与下 形成一个高潮!等音乐的节奏响起——请参加大型《风采秀·坐上火车去拉萨》!
http://www.56.com/u64/v_NjUyNjYxMzM.html
http://w.56.com/my/index.php?action=Video&do=videoList
天上有个太阳,水中有个月亮,我不知道哪个更圆,哪个更亮?——人生的确有许多困惑与迷茫,但人类也不断在追寻着光明和希望!下面,由77班的鄢岳健同学为大家演唱《心中的太阳》
http://www.56.com/u72/v_NjUzODIxMjU.html
人生中最美的珍藏,正是那些往日时光;我们为了生活天天奔忙,如今变了模样,生命依然充满着渴望…… 请欣赏80班同学用美丽的心情叙说那《往日时光》
http://www.56.com/u92/v_NjUzNzE0OTc.html
贴上我在2008年底发在安乡栏目的旧文:《40年历史回眸,离开附中的日子》
不久前,一个家住附中的老同学邀我们聚会,使我在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又一次回到母校的校园。附中,这个蜚声海内外的百年名校,在我们离开她40年之后旧地重游,感喟她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感喟人世的沧桑。40年前,我们将要离开她的那段岁月,一直铭记在老三届学生的心头,永志难忘。往事并不如烟,那个动荡的年月里发生的事情后来决定了我们人生的很长一段经历,只要回忆起来,还依稀就在眼前。
(一)
文革在中国历时十年,当然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其实历时不到三年。从1966年5、6月文革初期停课“闹革命”开始,到68年下半年“复课”,就两年多一点的时间。然而,就是这短短的两年多的时间,暴风骤雨般的“革命浪潮”完全冲刷了从前的一切:学业因此终止,理想和抱负完全破灭,灵魂受到冲击,有的学生甚至已经家破人亡,不忍卒睹。
社会经历了一番翻来覆去折腾之后,湖南省革命委员会终于在68年4月8日宣告成立。在《人民日报》“芙蓉国里尽朝晖”的社论之下,湖南人民似乎有了一种天下大乱走往天下大治的欣欣向荣的希望。47军主政湖南后,开始向各大专院校和中学派出“军宣队”,以收拾文革造成的混乱局面。这一来,学校的人气开始复苏,一向冷火秋烟的河西二里半陡然出现了成群结队的军人的身影。5、6月间,47军“军宣队”进驻附中,官兵们驻扎在学校办公大楼,他们的到来给机构瘫痪、乱象环生的校园起到了一个镇定的作用。“军宣队”执行着省革委的各项指示,撮合着学校师生中的派性和矛盾,在出身好的教师和学校原领导当中物色“团结和依靠对象”。“军宣队”孙队长是一个40出头的团级干部,北方人,参加过“黑山阻击战”和“抗美援越”战争,能够和在校的师生打成一片。我们经常听他讲故事,听他讲对于文革的感悟和看法;他们虽来“支左”,但我记得他并不“左”,他当时的口头禅是:“我们是来和稀泥的!”他们这样说也这样做,这在那个左得出奇的年代,也算难能可贵。当时的长沙农村也派性林立,混乱不堪,7月间,“军宣队”还组织部分在校师生到长沙县跳马公社参加双抢。学校赵尚志老师、章春盈老师和我、寒江雪等同学都曾在一个生产队劳动。这是我们下乡之前最后一次跟学校到农村双抢,而且是在那个还没有完全安定的年月里进行的,回想起来有特别的意义。30多年以后,赵尚志老师当了附中的校长,在我打电话问他是否还记得68年跳马双抢的事情时,他还清楚地记得。
(二)
到68年盛夏,因文革四散的学生在军宣队的组织下开始陆续返回校园。此时同学再相聚,也仿佛离别一个世纪后的重逢:有的同学已经不知去向,有的同学已经结婚生子,不好意思多来学校,更有我们班的同窗蒋xx已经在先一年坪塘“武斗”中死于非命,加上文革初期学校的“对联”事件,使本应该情同手足的同学也少了往日的亲近。文革以来当了两年“黑鬼”的老师也渐渐“解放”,原班主任重新和同学们厮混,这时学生已经不称老师为老师,都以姓名相称,他们一个个谨小慎微、诚惶诚恐。学校建制按年级和班以连、排运行,勉勉强强维持了一种“复课”的局面。
大的形势还在波诡云谲,变幻着万千气象。这一年的夏天,湘江西大堤也因无人防汛而失守。一天下午,在离桃子湖不远的地方,洪水将河堤撕开一道40多米长的裂口,咆哮着“灌溉”附中东侧的开阔农田达6、7个小时之久,我们站在办公大楼东头外的楼梯上,观看了生平第一次遇见的堤垸的溃决。到夜间,从荣湾镇到牌楼口,成了汪洋一片。
(三)
新的历史事件总是不依人的意志发生,1968年7月26日,北京市60多个工厂3万多名工人组成“首都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北京各大专院校,接管学校的领导权。8月5日主席将外宾赠送的芒果转赠清华大学工宣队,长沙的工人阶级也将首都工人转来的一颗芒果高举着在长沙的街头游行。13日,主席接见工宣队代表,8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联合发出《关于派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的通知》,26日《人民日报》发表姚文元署名文章《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公布了最新指示:“实现无产阶级教育革命,必须有工人阶级领导……工人宣传要在学校长期留下来,参加学校中全部斗、批、改任务,并且永远领导学校。在农村,则应由工队人阶级的最可靠的同盟军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全国学校形势再度风起云涌。
长沙的中学开始进驻“工宣队”在当年8月底、9月初,“军宣队”旋即撤出学校。最开始进驻长沙市一中的是鼎鼎有名的“长沙汽车电器厂”的工人阶级,他们率先在一中组建革委会,H卫兵则以师的建制组建。附中师生也盼望着工宣队能早日到来。开始传闻“长沙机床电器厂”的工人将进驻附中,但很快证实此消息系空穴来风。到9月中旬,以张gy为组长带队的“长沙拖拉机配件厂”的“工宣队”正式来到学校。“工宣队”到底是来领导一切的,比“军宣队”要张扬得多,他们进场的那天,在学校小礼堂开了一个规模不大的欢迎会,教师和学生端坐在礼堂的中、后,前面留给工人阶级。工宣队员一共40多人,一个个看来精神抖擞,入场后齐刷刷坐在地下,表现出一种“领导阶级”的英雄气概。张队长发言,表示要将附中的“斗、批、改”进行到底,要依靠广大革命师生云云,接着传达了省革委的指示精神,那就是要尽快成立“附中革委会”和“H卫兵团”。
“工宣队”给每个班分配了一名工人师傅,我们高61班分来的是一名40多岁的翻砂工人,班主任李老师和学生都服从他的领导。“革委会”和“H卫兵团”的成立工作接下来紧锣密鼓进行,教师和学生的群众组织也已经联合。通过一系列的“外调”和“政审”,以及“平衡”以后,“附中革委会”和“H卫兵团”于68年10月成立,校园内外一时间张灯结彩、红旗飘扬。当天,在小礼堂召开了一个隆重的庆祝大会,会后浩浩荡荡的师生队伍过河游行,庆祝附中“革委会”和“H卫兵团”的诞生,向全市各届彰显附中“文革的胜利”。
(四)
1968年的年底是一个最为动荡的年底。全国的大学早已停止招生,工厂的烟囱大多还没有冒烟,人们的一切社会生活没有上面的“最新指示”便无所适从。附中和所有学校一样,已经三年没有毕业生走出和三年没有招生,1400多名“老三届”同学挤在一起,不知何去何从。一些“先知先觉”的学生开始为自己寻找出路,长沙各中学已经有学生报名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他们似乎比我们要更清晰地洞察到自己的未来。早在8、9月间,东风广场已经为长沙市文革其间最早带头下农村的知青先驱召开了盛大的欢送大会,附中也派代表参加了盛会。这其间,国家级报刊和电台也连篇累牍地报道外省中学生到文革串联经过的艰苦乡村插队的消息。叶落知秋,看来舆论导向所指,就是我们将来的归宿,大多数同学都看清了这点。
不过,还没有让学生们完全丧失希望的是“四个面向”的指示并没有过时,省、市革委会还设有“四个面向办公室”。68年11月,附中在工宣队的领导下也成立了“分配小组”,主管附中学生的“四个面向”问题,小组办公室设在学生宿舍8舍2楼东头,市革委会确实也分配了长沙各工矿企业到各中学招工的指标,“长沙市人汽公司”等几个单位有到附中招工的为数不多的名额。“进厂”的指标分给各班讨论推荐。望着这块“当工人阶级”的肥肉,真的谁都想去,但绝大多数同学都有自知之明,不想去觊觎,除非你的祖宗三代干干净净。自然,大多数同学是要下乡的:农村来的同学早已听说了“社来社去”;城市同学有的打算回老家、有的向往革命老区、有的梦想那美丽的西双版那和风光迤逦的海南、有的则只想就近在长沙周边落户。当然,大多数同学只想随学校大流走,不愿身边的好友离散。琳琅满目的选择虽然都属无奈,但同学们还是很珍惜有生以来第一次能够主宰自己、憧憬未来的机会。
(五)
“工宣队”根据省革委会的安排开始到指定的县区选点,派人到山区的靖县和湖区的安乡进行考察和联系。(后来得知,工宣队两人到安乡安康公社后,走访了安康公社所有的大队,并将各大队的经济状况作了详细的记录,尽可能把同学们分到好一点的地方,后来也一直把我们送到安乡,并把我们都安顿好后才离开。)
我们一群朋友当中,余xx先一步于国庆节到杭州老家她家原先的一个保姆那里落户去了,并且不久就来了信;彭xx和Y大年一起到长沙县春华山联系插队,几天以后彭回来,说春华山去不得,那里的农民居然说“你们还不来,我们这里的单身汉都快找不到对象了!”。哎,这年头学生真不值钱啊!几个女同学听罢悄悄落泪。
我本人则由家里姨妈劝说,要我到姨爹老家江苏省单阳去陪伴姨爹的老母,我有点憧憬着长江三角洲的美丽风光和那丰腴富饶的土地,也同意去。我称姨爹的母亲叫“奶奶”,和她取得了联系,她在那边拄着拐杖东奔西走,好不容易拿到了去“里庄公社后村大队”落户的公社一级的接收证明。但我拿到接收证跑到“市四个面向办公室”办理手续时,却又要求要县级证明才能办理。这是我一次“投亲靠友”活动的失败,也正迎合了自己内心深处的不愿离开同学这个和谐群体的真实的心。
到68年12月,全国知青“各奔前程”已经蔚然成风。为招揽“知源”广东省农垦部门在广州市设立了招募知青去海南和湛江等地农场的“接收站”。这条绿色通道一经开辟,便吸引了长沙不少天真烂漫的青年学生趋之若鹜。正当我们也蠢蠢欲动的时候,我们班的活跃女生李xx力主前往,大家一合计,就派李到了广州,搞到了“湛江地区海康县收获农场”的7人接收证明。大家欣喜若狂,认定雷州半岛不比海南差,既不要过海,又可以领略海天的景象,交通又方便,是我们理想中的“天堂”。同学们围坐在李的身旁,聆听着她关于“天堂”的描述和去广州的故事,大家都着了迷。于是,我们决定在争取进厂不成的情况之下把去湛江作为我们的首选。
“四个面向”的进厂机会在各班级讨论定人,各班级同学自然也为争取进工厂的名额有各种各样的纷争。在12月中旬的日子里,“分配办公室”里讨论繁忙,工宣队和革委会、H卫兵团的代表们“三结合”在定夺各班报来的名单,平衡着各种矛盾。长沙人汽公司等用人单位看到汽电厂招收的一中的学生已经进厂上班,也在不断地催促附中赶快“放人”,但这谈何容易,这进厂的指标远比下乡的少得多,但难度比组织下乡更大。
(六)
12月21日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最新指示和《人民日报》社论,红色电波马上传遍全国。但是,附中进厂人员名单还在讨论。12月22日上午,“分配办公室”热闹非凡,分配小组正在对进厂人员进行最后决定,忽然间有人从食堂那边的水泥斜坡上跑过来,对着这边高喊:“全部下农村,省革委会来通知了!”会议嘎然终止。全校师生都走了出来,争相传看当天的报纸、聆听广播里反复播报的男中音播音员那铿锵有力的声音“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不分高低贵贱,一碗水端平,大家其实最高兴,很多同学说“也好,要下一起下,谁也莫想例外!”
一千多号同学的命运犹如汪洋中的一条船。当是时,校园的气氛如同电影《大浪淘沙》里的情景,细心选择、各奔东西。农村同学纷纷办好毕业手续回老家,他们来长沙画了一个几年的圈,现在无奈又回到原点;城市同学即将离别,充满无尽的茫然。同学们一簇簇、一堆堆在校园里、在湘江边、在东方红广场、在橘子洲头……合影留念;更多的是几个相好的朋友一起商定他们的去向。
(七)
68年12月底的一天,又是在小礼堂,工宣队组织召开了一个隆重的“上山下乡誓师大会”。后来下到安乡北河口大队的同学L,代表大家发言:“我们年轻,像一轮红日刚出海;我们健壮,像一排排白杨要成才;我们纯洁,像蓝天、像白云彩……亲爱的党啊!祖国要靠我们新一代!”声音慷慨激昂,迎来雷霆般的鼓掌。
我们决计去湛江。12月下旬的一天,我们委托寒江雪到河东替大家转户口。寒江雪首先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户口转到湛江之后,第二个来到我的家里索户口本,结果一向谨小慎微的我的母亲对他说:“省革委已经发了通知,不准知青到广东去,那还是不去吧!”就这样,我的户口没有转成器,其余同学的转户口问题也就全部告吹。后来我想,就是我母亲的这个举动,成了我们几个同学人生道路的一个拐点。
最后的选择是靖县和安乡。我征求过为附中同学下乡“踩点”的工宣队赵师傅的意见,他说:“还是靖县好些呢!我劝你到那里去,湖区太苦了。”而我自己,则一想起湘西道县文革中的惊天血案,就对山区人的野蛮感到不寒而慄,加之我的父亲也对“南、华、澧、安”的鱼米之乡倍加赞赏,于是,到安乡去成了我们义无反顾的选择。
1969年的元旦是在下乡的准备中度过的。因为家里经济并不宽裕,收拾起来的无非还是学生时代的那几件旧衣,母亲为我添置了三两件布扣褂子;一个女同学为我做了一双手工布鞋;箱子则是姨妈在一个南货店用5毛钱买的一个装荔枝的木箱。
这一年的冬天,附中的天空和麓山湘水一样格外萧瑟,凤凰山下的这1400多同窗将分道扬镳。“树头树尾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已经被文革搞得近乎麻木的我们很少打听其他人的下落,都各自朝着自己的乡村行进了。据《校史》报道:附中下靖县的172人,下安乡的254人,下石门的48人,下海南的59人,投亲靠友的520人,社来社去的315人,未下乡的89人,政策留城的28人,升学的53人,归侨政策不下乡的9人。
(八)
1969年元月6日,下安乡的知青(包括跟随附中一起去的部分同学亲友)午后在附中的前操场集合,开了一个简单的集会,然后步行从湘江的便桥走到橘子洲,再乘汽车轮渡过大河,来到轮渡码头。相送的一些亲友和同学哭了,有的几姊妹一起走,和父母们依依惜别。我们的亲友都没有来相送,只有60班的张涤非是我初中的同班同学,他把我们送上船,给我和寒江雪每人买了一包香烟,祝福我们一路平安!
下午5时许,轮船起锚。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一艘载着200多前途未卜的附中知青之船,驶向舸舰迷津的洞庭湖。
上面的说辞虽是调侃,但也反映了人们一般的思维。
不过哥巴觉得:
只要对音乐有自己深刻的理解,街头艺人难道就不能说是音乐家?
玩音乐应当出于自己对它的热爱,出不出名又如何?
校友们六十华诞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好哦!
1969年元月6日,下安乡的知青(包括跟随附中一起去的部分同学亲友)午后在附中的前操场集合,开了一个简单的集会,然后步行从湘江的便桥走到橘子洲,再乘汽车轮渡过大河,来到轮渡码头。相送的一些亲友和同学哭了,有的几姊妹一起走,和父母们依依惜别。我们的亲友都没有来相送,只有60班的张涤非是我初中的同班同学,他把我们送上船,给我和寒江雪每人买了一包香烟,祝福我们一路平安!
下午5时许,轮船起锚。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一艘载着200多前途未卜的附中知青之船,驶向舸舰迷津的洞庭湖。
那年月我们都是身不由己啊!命运之神在摆布着我们!
祝贺附中67届同学共庆60华诞聚会圆满成功!
谢谢阳光花园的报道!
"文革在中国历时十年,当然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其实历时不到三年。从1966年5、6月文革初期停课“闹革命”开始,到68年下半年“复课”,就两年多一点的时间。然而,就是这短短的两年多的时间,暴风骤雨般的“革命浪潮”完全冲刷了从前的一切:学业因此终止,理想和抱负完全破灭,灵魂受到冲击,有的学生甚至已经家破人亡,不忍卒睹。"
从沙阳的这段文字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不少同学曾经“迷失过青涩”我们班干部子女多,是附中红一排的主要力量。附中的老师和同学有不少人挨过这这些人的打。教导主任被剃半边头还被去了半只耳朵,就是红一排的"作品".
有一天晚自习我们寄宿生都在教室目睹了一位师大教授子女被武装带抽打,我们知道该同学父亲已经是“黑邦分子”。
第二天我们全体被勒令回家打成份证明。开始了人人自危同学日子....
下乡前,湖大N人反革命小集团,(就是在一起讲了刘少奇如何好的言论)就有一个冤大头是我们同班同学,我们下乡时他被判了6年,估计就进了零陵那所大学校。可喜的是75年我出差到零陵在宾馆里碰到了他在地区电业局干外线。估计他就呆了三年“毕业”比下乡差不了多远。
这次67届同学聚会我们班主任发言我们班主任陶老师提及了这一问题她说出了文革开始时同学们是如何把老师名字编成
苦涩的笑料......
请看陶老师的发言
同学们还记得百年校庆老三届演出专场的动人情景吗?其中79班冯明明同学高歌一曲《亲吻祖国》,让我们领略了她的金嗓子,今天她又为同学们的花甲贺寿献上《一杯美酒》
http://www.56.com/u47/v_NjU0MTk2NzY.html
78班同桌的你相册
http://www.56.com/u42/v_NjU0MjA0NjM.html
欢迎光临 湖南知青网论坛2011年度 (http://2011.hnzqw.com/)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