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当下乡的这几年,是我平生最快乐的几年。生活在大山里面,呼吸的是最纯净的新鲜空气,喝到口的是最甘甜的山泉,周围的人是最淳朴的山民,我再也没有在城里不能抬头做人的感觉。我下乡的地方是终南山边的户县,与知青的集体户不同的是,我单独住大队书记的家里。
我在农村学会了几乎所有的农活,耕地、插秧、中耕、收割、挑担、打车、砍柴、做饭、种菜。就是不养猪,我一个人养什么猪啊,再说了,虽然是不怕吃苦,可是我真的不喜欢猪粪的臭味,我讨厌所有那些肮脏的臭味。可是回国来以后却偏偏逃不开,你看,我们坐的这还是软卧,飘过来的厕所的臭气还是闻得到。外国的厕所就不臭了?我不以为然地接了一句。嘿,说起外国的厕所,还真是又宽大,又干净,空气流通,不但不臭,还有香味。厕纸都一排好几种,你可以随便用。我去年去美国旁边的一个小国旅游,光秃秃的一座山,七弯八拐地爬上去,就是一座名山了,与中国的随便哪座山比起来都狗屁不是。但是他们的厕所比我们中国的五星级宾馆的还要干净整洁。说起厕所,还有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就发生在中国。那一年,一 车高龄的美国高级知识分子来中国讲学,接待方也按照高级标准来接待。这一天安排他们去圣地延安一游,高档的豪华巴士,宽敞的高速公路,一路行来,窗外是黄土高原壮观的景象,白云蓝天,沟壑台塬,看得这一帮老外倒也心旷神怡,其乐融融。到了中途,去上厕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蹲在苍蝇乱飞的茅厕里,站不起来了,边上一个人也没有,结果一屁股坐了下去。天啊!怎么会这样!那后来?...后来她是挣扎着自己爬出来的,身上屎尿粪蛆什么都有,怎么洗,怎么换衣服,怎么抗感染?还有,那么多人都看见了,多难堪啊!对了还有一件事也让我气愤,3年前夏天,北京密云,一个中年妇女不小心掉进一个粪池,周围十多个人围观,就是没有一人伸一把手,要不是后来消防队赶到,这些冷血的东西真会活生生看人淹死在粪坑里!要知道这还是发生在北京,天子脚下啊。你的记性未免太好了吧,三年前内地的花边新闻都还记得?那时关注北京奥运会,所以留心当地新闻,不记得是哪张报纸上看见的了,但是时间地点人物不会记错。算了算了,不说这些扫兴的话了,刚才我说到哪里了?哦,在生产队的日子。那时我拿到了全队的最高工分,每天有十分。哈哈,吹牛了吧?哪有女人拿十分工的?妇女主任妇女队长不行,书记婆姨,队长闺女也不行,你想蒙谁啊?哦,是这样的,我记得前面说过我到农村宣传过用电知识,现在就有了用武之地。第二年队上可以接上电了,可是没有一个人会弄,我自告奋勇说能搞,结果我们公社第一个变电站就是我一个人弄出来的,我一面看书,一面告诉他们要买哪些设备,包括变压器,电流电压表,闸刀开关,瓷瓶电线等等,东西到齐后安装布线也是我的事情。当一切搞定,村庄里第一次点上电灯的时候,人们对我的态度就完完全全的不同了。我从大队书记的家里搬了出来,住进了配电房,从此这里成了我的别墅,宫殿以及图书馆。我的这个家就在山边上,周围没有别的住户,到了晚上,非常非常安静,天上的星星又大又亮,好像伸手就能摸到,李白诗中说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说的大概就是这样的境界了。当野外的虫儿停止鸣叫,我能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半夜,有时也能听见终南山上下来抓羊的野狼的叫声,可是我一点都不害怕,只觉得心里非常平静。我不用每天出工,只要管好了队上一切有关电力的事情就够了。闲暇的时间我全用在了读书上。还别说,就凭着手头的那本赤脚医生手册,我就敢给队上的社员看病。怎么看?给他们开方子啊,中医西医都开,看他们愿意用哪种药。我还学会了针灸,老百姓腰酸腿疼落枕伤风感冒拉肚子都能用针扎好,于是我的配电房又成了医务室。后来名气越发的大了,连接生都来喊我,我还真的接了两个娃娃来到这个世上,要知道那时我还是个姑娘家啊。
回复 1# 阿井
好姑娘!有志气!有能耐!
大姐逆境求生,过得还不错,工分比我弄得多,了不起!阿井望着窗外,心里不禁赞叹。
(换头术制作:蓝天白云)
回复 1# 阿井
一口气接连欣赏了四篇精彩故事。
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美国绿卡女人。
一个特能侃特能编的阿井老兄。
一桌让人回味不断的精神盛宴!
回复 2# 大姐姐
是的,你说的太对了。要是把这篇故事比作一支叙事曲,这一段可以算是华彩乐章了。我想起来古时候的一个典故,说锥子要是掉进布袋里,一定会露出锥尖来的,变成成语就叫做脱颖而出。
回复 3# 苦椎山人
哈哈,山人换头术厉害啊!你还记得当年最有名的换头典故吗?他们把刘少奇的头弄走了,安上去的是陈毅的脑袋。
回复 5# 东方之河
能得到东方如此夸赞,真是愧不敢当呢!来到浏阳家园,阿井一直受到大家的关照与厚爱,真是感到非常之温暖,实在是觉得无以回报。刘三姐是唱支山歌敬亲人,俺如今就编一段故事给大家来听好了。特别希望东方超版多提批评意见,再一次鞠躬感谢,谢谢了!
回复 6# 高原蓝
高原蓝你好,看了你的话,才发觉自己把配电屏,电缆和电杆给遗漏了,到底不是自己经手干过的,讲述起来总归有点底气不足呢。
回复 8# zqw事务长
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事情能弄成还真是不容易!可惜知青下乡的真实背景并不是农村需要他们,而是当局实在没有办法安置这数以千万计既不能升学又不能就业的莘莘学子啊,何况这帮子人经历过了血与火的疯狂,也该让他们实实在在冷却下来了。
回复 9# 老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啊!谢谢你的关注,紧握你的手!
回复 1# 阿井
说到厕所,凡是下过乡的人,都深有见地。记得往事如风曾经写过一篇有关方便的文章,叫人笑痛肚皮。当然楼主举例是特例。但确实也是典型的中国特色。入乡随俗。吃喝拉撒是每天必需。你为此耿耿,还活不活?还是久而不闻其臭好,没有对比,不烦恼。
欢迎光临 湖南知青网论坛2011年度 (http://2011.hnzqw.com/)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