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fficeffice" />
(四)“性格悲剧”
关于林彪的倒台,官方的说法是“个人野心膨胀”,现在看来说服力不够,客观些的说法是源于“与毛泽东对文革看法产生分裂”,而个人的看法是性格的问题。
不错,毛泽东对林彪的怀疑起于中共“九大”的政治报告,还有以林为主的军队势力在党内的膨胀,但仅凭这两点还不足以废掉林的政治生命,与林长期的合作关系、党内外舆论的投鼠忌器,都会使毛在处理林的问题慎而慎之。即使真要拿掉林,未必非要像刘少奇那样置其于死地,打入冷宫足矣,毛能容邓小平,为何不能容一林彪?毛在“九届二中全会”上为“国家主席”问题向林发难,未必是洞察到林的“野心”。毛固然有了消弱或剪除林彪“党羽”的决心,但对于林个人而言,他还要观察林的态度再做决定。或许他是借此机会向林表明,只有他毛泽东才是一言九鼎的权威,只有他才能让任何人“贵之”或“贱之”,你“永远健康”的林彪我想打倒也能打倒。直到他一年后的“南巡”前,他也没有置林彪于死地的决心,毕竟此事影响太大。毛的举动更多地是在展示威望的同时,等待林的彻底臣服。那是毛所期待的古代政治那种“雷霆雨露,皆是春风”式的臣服,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式的臣服,嫁接到中共文化,就是让林彪学会周恩来擅长的那种不停地检讨自己的乖巧,或许还有邓小平那种“远谪在外,而心在朝阙”的顺从。但林彪始终没有满足毛的期望,最终激化了矛盾,这是因为他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用在林身上真是再确切不过了。
通常而言,性格内向的人一般都内心世界丰富,较难受外界的影响,常常会认死理,不通融,而林彪无疑是这样的人。林性格孤僻,而此类人一旦身负绝技,又常常将“孤僻”转化为“孤傲”。林在党内“自视甚高”(吴法宪语),难得对人青眼有加,身体不好和不善交际,成了他孤傲性情的最好掩护。他与历史上的韩信相似,才能和功绩使之有资格睥睨当世,而一旦有所挫折,他绝对是“羞与绛、灌等列”的。九届二中全会以后,林无疑是“日夜怨望,居常鞅鞅”。从远的说,他自认为对毛泽东的忠诚是经得起考验的,历史上几次在毛逆势之时挺身支持,是符合他“板荡识忠臣”的做人原则的;从近的说,庐山上的发言,之前他曾征求过毛的意见,毛首肯,他才谈,不想反遭清算,无论如何他是不服气的。他了解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性格,为此多年谨小慎微;而在另一方面,他对与毛的“特殊关系”抱有期望,这使他觉得毛那种反复无常的性格或许对他有一定的例外。然而下庐山之后,面对毛的咄咄逼人,他才发现自己是一厢情愿。
巨大的失望与失落激发了林彪孤傲的个性,从后来近一年的情况来看,总体上他是以沉默来对抗毛的压力,邱会作的回忆录里曾经很鲜明地揭示了林当时的态度。事情的背景是邱等几员大将为了缓和林毛之间的矛盾,建议林向毛作检讨,而林的回复值得玩味:
“第一,自我批评是我党的正常生活,只要有缺点、有错误就应该批评,但对庐山问题我没有什么可自责的,全会开幕的讲话,毛主席是同意的,讲话的要点他是同意的;第二,他们妄想要从我们的自我批评中得到什么,这是不可能的,在庐山兴师动众了几天,还不是就得到了“天才论”和设“国家主席”这两个问题,前者是老掉牙的问题,我是提过天才论的观点,难道我连要提个人观点的权利都没有了?第三,庐山问题不是自我批评可以了结的问题。”(《邱作会回忆录》)
据邱作会言,这是叶群传达给他们的,时间大约在下庐山后不久。尽管缺乏其他资料的证明,但从林庐山会议后的举措,这条史料还是可信的。从林的这个态度,我们可以看到林彪因为“孤傲”性情发作,情绪化多了起来。第一,既然你林彪了解毛泽东的性格,那么对于毛反复无常的政治手腕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又何从谈起“我应该自责或是不自责”?第二,面对毛这样独裁者,还有必要提什么“个人观点的表达权利”吗?如果要是有这个权利,那彭德怀、刘少奇情何以堪?第三,既然明白“庐山会议不是自我批评所能了结”,那是悟出了毛削其兵权乃至换马的意图,既如此,又何必用上两条表明自己的无辜?
林的革命生涯是很顺的,在党内,由于他是“打仗专家”,谁上台都要用他,他沉默寡言不善交际的作风,对谁也谈不上威胁,因此在历次党内斗争中他都毫发无损,相对干净的历史成为口碑极好的人。他的清白不容玷污,他的性格接受不了羞辱,尽管他对黄、吴、李、邱说“大不了做第二个彭德怀”,但实际上他不可能去做彭德怀。他是个精于算计的军事家,一定权衡过反抗毛的成本,他会发现,实际上他并没有可以真正依靠的亲信和军事力量,对于毛泽东神一样的政治地位,任何揭竿而起的反抗都是以卵击石。因此,与其亲手打破自己一手塑造的“毛神”,不如以静制动,等待毛的处理。他赌毛在“一损俱损”的压力下会放他一马,或许也期望毛会因“念旧”而改变初衷。由于有所期望,在1970到1971年的一年中,期间他也有所动摇,释放过一些和解的信号,如他曾在与毛有限的见面机会时,含蓄地表达了自我批评的意思。但他失望了,而每一次失望更激发了他孤傲的个性,就像夫妻吵架,有理的一方表示服软后没有得到对方的理解,反而会更加暴怒,而林也步入这种情绪的循环,反而以更赌气的方式来对抗。只是他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他忘记了他代表的不只是个人的利益,更有家族的利益,他可以凭资格、凭交情去与毛冷战,可以“以静制动”地将毛的军,但他的家人不一定能忍,尤其是他年轻气盛又野心勃勃的儿子---林立果。
现在还很难说林立果的“政变”程度到底有多深,但林彪事先的不知情是极有可能的。唐代武则天死后,韦后弄权,危及相王李旦,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就是后来的唐玄宗)为此发动宫廷政变,在发动之前,有人劝李隆基与父亲通个气,李隆基说“请而从,是王与危事;不从,则吾计失也”。林立果不妨也会有这种心态:如果与林彪挑明,让他参加风险太大,不参加,就会阻止自己的行动,所以不告诉他最好。或许,林立果也盼望行动成功后,林彪会像李旦那样赞许自己“赖汝以免,不然,吾且及难”吧!父子俩都有一种说不清的“英雄情结”,逆来顺受的本领都不高。只是,儿子的阅历和心思缜密远不及父亲,最终坏了大事。其实只要你不搞什么政变,和毛泽东耗着,即使被废黜,也不至于家破人亡啊!如果幸运的话,能熬到毛死后,又谁敢说林元帅不能来个东山再起呢?又谁敢说他不能“拨乱反正”呢?
(五)“若不身死”
1971年的“九一三”事件至今扑朔迷离,最大的悬案是林彪到底为什么逃走的?最合情理的解释是林立果自作主张,“反毛”不成,反而露出马脚,只能向林彪摊牌,告诉他家族株连难免,不可坐以待毙,林只有携家一跑了之。毕竟朝鲜、越南党内斗争失败的老革命家也往中国跑过,而林在苏联住过很长时间,更了解另一个被毛泽东逼跑到苏联的政敌---王明,苏联人养着他,还能写回忆录,下场比彭德怀强万倍。
如果林彪不跑呢?当然,历史没有假设,但我们可以饶有情趣地分析一番,因为林当时不是没有别的选择。
如果林彪不跑,从最坏的方面想,如果毛了解到林立果确实有暗杀的行动,即使林自己确实不知道,又有“大义灭亲”的表示,那么“彭德怀第二”肯定是跑不了的。因为林无法证明自己与之没关系。当年陆定一的老婆写匿名信攻击林彪,事发后,陆说不知道,而林彪在中央会上破口大骂“你们夫妻天天一块@#¥%,你能不知道?”毛泽东一样可以这样反驳林彪,而以毛主席深厚的语言素养,肯定会比林骂得更深刻、更意味深长。什么是党内政治斗争?就是你倒霉时为你分辨的人不会多,但靠落井下石以证明自己清白的人极多,对此林彪不必抱幻想。而林的身体又不好,绝对活不过彭德怀。理想的结局是选择自杀,符合他“孤傲”的性格,尽管自杀也会是“反革命”,但至少可以少受些苦头。
如果林彪不跑,林立果的事情又不像后来公布的那么严重,而毛从两个人那种情绪对抗中冷静下来,开始回忆起林在历史上的功绩。但林“靠边站”是肯定的,现成的例子有朱德、陈云。当然,对老百姓要有个交代,官方发表一个“林彪同志因身体问题辞去某某职”的声明足矣,政治上不会有过多的动荡。毛若对他严重一些,也可以实施“小平式”的流放,将林放到外地的一个小工厂,林也可以就此踏出“林彪小道”。这就像如放风筝,线在毛主席手里,收还是放,取决于政治形势的需要。
如果林彪不跑,而他的身体又能撑到毛去世后,那么即使他是个“靠边站”的过气人物,在新时期也一定会发生作用。陈云能,他为什么不能?他是反江青集团才下台的嘛!他若活着,华国锋就不会找叶剑英去商量解决“四人帮”,用“林彪”这牌子多硬?而他在军队的影响力远不是小平所能比的,他的年龄又远比叶、徐、聂三帅年轻,甚至小平同志能不能成为“二代”会有悬念。
如果林彪不跑,又幸运地成为第二代的“核心”,那么“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一样会进行下去,因为历史既到了这一步,换谁都要顺着走下去。就林个人而言,早在1969年的“九大”就流露出结束“文革”搞经济建设的思想,近年的史料也披露,林在世时并不反对中美和解。而他对老干部的感情也不比别的革命家浅,从他在“文革”中接见张霖之的家属的事(《邱回忆录》),就可以看出他对老干部的态度了。那么对毛泽东呢?他是相信中国政治“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的人,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毛泽东的真实态度,如果他一旦得势,否定毛的那一套是肯定的。但出于他所信奉的旧道德,他会对毛留有余地,实际上他在世就说过,自己若真上了台,就让江青当“宋庆龄”,不许她干涉政治(见《心灵的对话》程光),如此说来,江青若是等到林彪来执政,还算是件幸运的事。然而“天才”的林立果是个麻烦,搞不好中国成了朝鲜,总感觉林的封建意识远超过共产主义。不过国门一旦真向外开放了,外面的信息涌进来,政治强人也不能想怎样就怎样。退一步讲,就算有了“林二世”,别忘了林公子在“文革”那样封闭的时代,居然能搞出反个人崇拜、反专制的“五七一工程”,一下子启蒙了无数中国人的思想,思想觉悟可不是那朝鲜胖子可比的,他若真接了班,谁知道会不会是另一个蒋经国呢?
(六)“军人之哀”
历史没有如果,林彪毕竟是跑了,并成为清算那个时代罪恶的靶子。“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但放在当时的环境下,跑,却是下下策。也许毛泽东不会有任何仁慈的可能,但林彪身为一名职业军人,军人所特有的荣誉、形象和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没有在“九一三事件”中体现出来,这不能不说是其一大的悲剧。
欢迎光临 湖南知青网论坛2011年度 (http://2011.hnzqw.com/)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