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永远的反对派“林希翎”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林希翎(1935—2009),原名程海果,1935年出生,浙江温岭人。曾被当时担任共青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同志誉为“最勇敢最有才华的女青年”。由于她“顽固抗拒”,被定成“极右分子",文革时期又被作为“反革命”逮捕判刑入狱。
目录
简介 -生平- 罪名 -株连- 入狱 -出狱- 折腾 -申诉 -出境评价 -影响- 言论 -作品- 大事记 -生平简介- 生平 -罪名 -株连 -入狱 -出狱- 折腾 -申诉 -出境评价- 影响 -言论- 作品- 大事记 -生平展开
简介 林希翎(1935-2009 ),原名程海果,1935年出生,浙江温岭人。1949年考入温岭中学高中部。后转业到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学习。曾被当时担任共青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同志誉为“最勇敢最有才华的女青年”。 青年时代的林希翎女士 可是林希翎却“不守本分”,从当时文坛几个“热点人物”林默涵、李希凡和蓝翎三人姓名中各取一字,合成“林希翎”三字,为笔名,发表了一系列文学论文,引起争论并受到批评,她不服,进行反驳。 由于她“顽固抗拒”,被定成“极右分子",文革时期又被作为“反革命”逮捕判刑入狱。其本人从此在社会生活和新闻媒介中完全消失。 在旅居法国期间由于反对科索沃战争而她又站了出来,参加反战运动,发表了许多激烈的言论,和法国当局对抗。——她恐怕与任何当权者都是无法合作的:这是一个永远的反对派。 编辑本段生平罪名 据1959年8月《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59)中刑反字第451号》,“反革命分子”林希翎罪 林希翎 名, 据此,林希翎被判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 1979年7月,《中共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对林希翎右派问题的复查结论》如是说:1957年5月23日至6月13日,林借帮助党整风之机,先后去北大和在人大作了6次演讲、答辩,公开煽动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社会制度。 1980年5月13日,就林希翎呈交的申诉书,《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通知》说:“经本院复查认为,原判认定的主要事实、定性及适用法律正确,决定驳回申诉,仍维持原判。希望你认罪悔改,彻底转变反革命立场,投身祖国的‘四化’建设。”这样,林希翎作为“不予改正”的“终生右派”之一,在活化石般证明着当年“反右运动的必要性与正确性”。 株连 林希翎一再公然拒绝认罪。 这种顽固态度既出于一种自信,也由于她感到自己不是孤立的,赞同和支持她的不仅有同辈,还有革命老前辈和党内领导人——结果他们纷纷受到株连。 首先是人大的老校长吴玉章。反右运动开始后,林已被报纸点了名,他还表示不同意公开批判;林被戴上了“帽子”,吴老就让外孙蓝其邦代他去看望林希翎,碍于吴老的地位和声望,左派们奈何他不得,就以支持帮助过林希翎为由,将在人大学习的蓝其邦打成右派。 此外,从本校同学到外校师生,以及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文艺报和人民文学等的编辑记者和作家们,还有与她素不相识的读者,凡曾经支持或赞同,甚至仅仅同情或接触过林希翎的人,很多都被划为右派。 至于林希翎一家人,更是在劫难逃,无一幸免。母亲丢了工作,又作为反革命家属和全家“充军”到宁夏农场,几乎饿死在那儿;一个妹妹在当地生根落户,一直留在宁夏;另几个弟弟妹妹也都背着她的“黑锅”,有的在农村当木工,有的上不了学,很小就当了农村的“贱民”。 林希翎说:“单单在北京,因我被打成右派的就有一百七十多人,在全国各地更是不计其数。” 入狱 林希翎的问题之所以严重,是因为通了“天”。 开始“鸣放”不久,林希翎的几次演讲和辩论记录,就被“摘编”成“内参”,直送中央领导人。毛泽东看后,马上封林为“学生右派领袖”。刘少奇随之批道:“极右分子,请公安部注意”。 林希翎开始关在北京草岚子监狱,“一号命令”发布后,被解送到她的原籍浙江省的蒋堂劳改农场。 出狱 当15年刑期只剩下最后几个月时,她的命运竟又发生了戏剧性变化。 1973年春天,毛泽东 “最新最高指示”放人,有人理解为林希翎被判刑是别人“背着毛主席”干的,又有人理解为即使毛主席知道此事,他问到林在哪里“工作”和“好不好”,说明林可以出来“工作”和“好”一点了。紧接着,浙江省委得到公安部的通知,着即释放反革命犯林希翎。 折腾 1975年,从不安生的林希翎听说邓小平重新主持中央工作并且开始全面整顿,感到自己和国家都有了希望,为改善处境,她告别家人(1973年底她与本厂技术员楼某结婚,并育有一子),赴京上访去找“邓大人”。哪知却自投罗网。 1976年1月9日深夜,一群警察闯进她临时借住的地方,把她“请”进了海淀区看守所,关了两昼夜,再押解出京,交原住地革命组织严加看管,认真审查。 她立刻成了当地的头号新闻人物,她的“反动真面目”和“反革命祸心”“彻底暴露”了。做为“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活靶子”和“阶级斗争新动向”的“活教材”,她经受了一场场批斗、审讯和毒打,被迫交代怎样参与几个月后才发生的“天安门反革命事件”,又怎样和北京的“反革命及其黑后台”合谋,南北呼应“破坏文化大革命、颠覆无产阶级专政”。 全家人被林希翎的事弄得惊恐万分无法安生,只得尽量不让她出门,坚决不准她再“关心国家大事”。 申诉 1978年,中共中央下达文件,宣布摘去全部右派分子的“帽子”。既然是全部,当然包括林希翎了。她苦熬活受20多年的漫长严冬,终于有头了!兴奋之余,她为二儿子取名“春临”,认为“他的降临是吉祥的象征和历史的转折”。 1979年3月,林希翎收到一封辗转送达的北京来信。写信人“王文”,自我介绍是原中办工作人员,五十年代曾与林有过接触。他要她及早到北京,重新提出申诉。于是,她不顾亲人的反对,把老母亲积蓄多年留着料理后事的一点钱“借”出来,买了一张硬座票,抱病赴京。 出境 林希翎一直有着一个重要的“海外关系”,这就是她的父亲。早在1948年,林父就离开大陆,解放后一度不知下落。三年困难时期,他忽然从香港给林母原籍来了信,从此不时寄“侨汇”以补家用。他很想回来看看,但得知女儿是“大右派”和“反革命”,一直不敢造次。 直到1983年5月,林希翎愤而上书:《我的大声疾呼——致中央党政领导的一封信》。一个月后,她终于告别了留在金华的丈夫和小儿子,启程经广州奔赴香港。在到达深圳当天,林希翎就随着出境人群,跨过了罗湖桥中心线。那轻轻一步,不仅跨进了另一个“世界”,也跨越了一个“时代”。
林希翎为纪念胡耀邦逝世20周年撰联
毛泽东于1973年向时为北京市委书记的吴德问起林“在哪里工作,好不好”,经吴德了解后才知道早已判刑入狱。毛泽东指示:立即释放,安排工作。于是,林希翎又莫名其妙地被宣布“提前释放”,安排在金华武义农机厂当工人,于38岁时与同厂职工楼洪钟结婚。1975年,邓小平复出主持工作,林希翎上访,被警察遣返。1979年,林希翎向邓小平上书申诉,同年秋召开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特邀林希翎参加。随后林希翎一度调人民文学出版社任特约编辑。不久又被清出北京,回金华文联。 当几乎所有的右派都经复查确认当年属于“错划”而得以“改正”时,林希翎的平反却阻力重重。虽然一贯关心林希翎的胡耀邦先后作了三次批示,明确表示“改正有利”,但正如一位人大副校长对林希翎所说:“他的批示对你有害”,“你要不找胡耀邦,问题倒可以解决,你找了他就麻烦了”。这是因为当时党的高层中所谓“改革派”与“凡是派”的斗争正处于白热化状态,胡耀邦是一个焦点人物;在这样的背景下,林希翎的案子变成了一个敏感问题,蜚短流长,不胫而走。胡耀邦终于不能再过问林希翎的案件,再加上邓小平仍然坚持反右的“正确性”与“必要性”,这就必然要留下“样板”:于是,中国的政治斗争的“需要”,再一次选中了林希翎,让她充当右派典型。1979年7月,人民大学党委对林希翎右派案作出复查结论:“不予改正”;北京市人民法院同样驳回林希翎上诉,维持原判。她至死仍是不予改正的“六大右派”(1)之一,从此在大陆中国社会生活中完全消失,她的名字更不会出现于中国主流媒介。 1984年,当林希翎获准合家定居香港时,西方世界为之一震,海外侨胞也认为这是邓小平领导的党中央的一种崭新的政治风度,一种出于自信的表现。仿佛是一件稀世古董的“出口”,在西方掀起了一股“林希翎热”,法国、美国都争相向她伸出了手,台湾也向她发出了邀请。她与丈夫离了婚,便带着两个孩子到了法国,进了法国社会科学院高等研究院,任研究员,又任法国“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顾问。 1990年林希翎赴美探亲期间遇车祸受重伤,回法国后辞职,从此便靠退休金和法国政府的无业者社会福利金、残废金维持生活。尽管她极想下决心再不过问政治,却也始终不能忘怀祖国和人民。2002年9月26日朱镕基总理访法,林以旅法华侨华人代表身份受到接见并在《欧洲时报》发表祝词,祝贺朱镕基访法圆满成功。2009年3月26日,林希翎在医院加护病房辗转于病榻中,还应国内若干好友之邀,“为纪念胡耀邦同志逝世二十周年,草撰一联,敬作遥祭”,写道:“他的八无与八有——无私无愁无怨无悔,无辜无奈无仇无敌。有心有肺有情有义,有肩有骨有胆有识。”她盼望终能落叶归根,而她的“祖国”却最终也没有能够向她敞开“温暖的怀抱”! 注:(1)至今仍未被平反的“六大右派”是:章伯钧(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政务院委员、中央交通部部长、农工民主党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罗隆基(全国政协常委、政务院委员、中央森林工业部部长、民盟中央副主席)、储安平(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光明日报总编辑)、陈仁炳(民盟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彭文应(法学家、上海市民盟委员)、林希翎。
一个了不起的土生土长的极品大右派,怎么能让她死在国外呢?养不起她?容不下她?国人脸上无光!
无私无欲,无怨无悔,
无辜无奈,无仇无敌;
有心有肺,有情有义,
有肩有骨,有胆有识。
既是评价林昭,也是她自己的写照。都是中华烈女子,铁骨铮铮。可以上新的《中华烈女传》。
欢迎光临 湖南知青网论坛2011年度 (http://2011.hnzqw.com/)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