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散记(八) 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坎儿井 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 吐鲁番是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 吐鲁番虽然酷热少雨,但盆地北有博格达山,西有喀拉乌成山,每当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正是因为有了这独特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把地下水引向地面,灌溉盆地数十万亩良田,才孕育了吐鲁番各族人民,使沙漠变成了绿洲。 当年林则徐途经吐鲁番时,见到了坎儿井,并在他的日记中赞曰:“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 “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罗洞口烟。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 至今吐鲁番的坎儿井仍旧发挥着作用。可以说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 现在吐鲁番、哈密盆地的坎儿井总长度为 坎儿井,被誉为“生命之泉”、“地下万里长城”,但 由于各种原因,坎儿井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由50年前的1700多条,正以平均每年20余条的速度消失。 坎儿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不可多得的珍贵人文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尤其在强调生态开发的今天,坎儿井具有不可比拟的旅游开发价值。如果因为今天的短视让这份人类遗产消失殆尽,我们将愧对子孙后代。
半小时前
半小时前
|
"坎儿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不可多得的珍贵人文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尤其在强调生态开发的今天,坎儿井具有不可比拟的旅游开发价值。如果因为今天的短视让这份人类遗产消失殆尽,我们将愧对子孙后代。"59兄的这段文字说明坎儿井命道堪忧,这种忧是因为无水而忧,还是井无用而忧?
回复 2# 狄德罗二世
近年来,吐鲁番的坎儿井呈衰减之势。全疆坎儿井50年代多达1700条,随着不断的干涸,80年代末已降至860余条。吐鲁番地区坎儿井最多时达1273条,目前仅存725条左右。
究其原因,首推吐鲁番地区绿洲外围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据最新卫星遥感监测数据表明,该地区强烈发展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总面积的46.87%,而非荒漠化面积仅占总面积的8.8%。水资源日渐短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坎儿井水流量也逐年减少。
此外,吐哈油田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光一个吐哈油田,每年就用去吐鲁番500万立方米水。油田用水量非常之大,加之打井极深,地下深水被大量抽走,坎儿井水源间接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坎儿井附近钻油井,使坎儿井面临着被污染的危险。1997年,吐哈油田就曾发生坎儿井上游的油井与坎儿井交汇,导致油渗水现象。由于缺乏深一步的监测手段,目前油田对水质的深层影响尚难判断。
是生存还是毁灭?坎儿井的命运悬而未决。在吐鲁番地区工作长达30年的行署副专员蔡炳华痛心疾首:“任其下去,不出30年,坎儿井将不复存在。”
当地人士的态度是:水库要建,机井要打,坎儿井要保护。据悉,目前吐鲁番地区除将坎儿井列入农业水利的一部分进行维修保养外,还组织了“坎儿井研究会”,并将成立“坎儿井监测站”,随时观测坎儿井水位水质等的变化。为将坎儿井的保护纳入法制管理轨道,吐鲁番地区早在3年前就已起草了《吐鲁番坎儿井水资源条例》等有关法规,报请自治区人大批准实施,但至今未见批复。据了解,该地区还准备报请国家及自治区建立坎儿井自然保护区,以避免在新的开发建设中造成新的破坏。
回复 3# asd99999
感谢59兄的报道!
人类创造了奇迹,也毁灭了奇迹,但愿不会毁灭人类自己!
五九兄的游记,人文知识博学厚重,使人受益匪浅。
得益于五九兄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才有今日的文彩婓然。
敬佩不已。
有希望了,今天的新闻联播报道:国家拨一亿人民币用于坎儿井的保护修复;今年拨了一千多万元.
欢迎光临 湖南知青网论坛2011年度 (http://2011.hnzqw.com/)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