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22
回复 1# 采青
为你的快乐而快乐!
补充:
无独有偶,寒乡在乡下喝闷酒时,一位农民朋友对我说:“悲也过一天,乐也过一天,为什么不乐着过一天呢?”
我没有看过这本书,我还有很多书都没有看过,确切的说我是那种没有看过什么书的人,因此一辈子都是孤陋寡闻的活着。假如我有这本书的话,估计自己无非是认得书里面几个字而已,要看懂,尤其像楼主这样近心进心尽心的看,也是不会有的。
有追求,这唯美的追求让自己有活着的意义,不管是从书里面还是现实里面得到,那是个人获得的结果,与别的无关!
喜欢楼主的坦荡,这是因为楼主是读了书的人!
到现在为止,《傲慢与偏见》我只看了两遍,都是跟人借着看的。参加工作后,买了这本书,便束之高阁了,难怪袁枚说“书非借不能读也”。对比采青有些惭愧,毕竟少了书卷的味道,其实也很喜欢这本书。
后来看一部农村爱情连续剧,不知怎么到从俗得不能再俗的打打闹闹的乡村爱情里忽然想起这本书(真有点亵渎不是?),后来才醒悟,若说那种动人心魄的爱情,这本书不及勃朗特姐妹的《呼啸山庄》和《简爱》,和莫泊桑的《一生》一样,奥斯汀更擅长描绘婚姻而不侧重于爱情。
奥斯汀是个智商不低的女子,伊丽莎白是她的理想,我觉得可能也是她的自诩。她的母亲给了她自省的觉悟,这让她从她的姐妹里跳出来,显出自尊自爱的特殊气质,她与达西的感情纠葛应该是奥斯汀本人个性的体现,很美,很清高。我们那个时代的看书女孩容易被伊丽莎白倾倒,在欣赏和羡慕的心情里仿效她的作派,这很自然。
可能我更早时所看的中国历史小说,还有一些古侠小说先入为主了,于是这些忧伤或诙谐或欢快的异域的爱情没有让我和自己的爱情联系,我在感情上疲惫和沮丧的时候,更相信因果宿命,更倾向于无力回天的自认。也有运用精神胜利法的时候,那就是对自己说:真实的生活都是炼狱一样的,可能自己还算好。我不是很喜欢做梦的那种,浪漫的色彩不浓,也就成不了诗人。我喜欢写《傲慢与偏见》的奥斯汀,是喜欢她的轻松清晰的讲述,喜欢她的鉴斟雅与俗、美与丑的思考。与芭芭拉.卡特兰相比,我更喜欢像她,像米歇尔,像勃朗特姐妹,甚至斯汤夫人这样的冷静一些的女作家。这也是我比较喜欢池莉,早些时候的张洁王安忆的原因。我不大喜欢爱情小说里的噱头,造美过甚不喜欢,扯远了。
谢谢采青,你吹的雅风很宜人呢,适合这个微凉的秋季。
如果我只能拥有一本书,我选(我的选择可能很乏味 ),我选《三国演义》。罗贯中,太能写了!如果规定只能选外国小说,那我选《悲惨世界》,冉阿让,太有故事了。还有那个埃德蒙邓蒂斯,但是没有冉阿让这样让人唏嘘。
回复 6# 大队部
我也可能选《红楼梦》,这本书在我,有点像《傲慢与偏见》于采青。
回复 5# 易山
如果我只能拥有一本书,我也如易姐姐一样选《悲惨世界》,除了赞叹雨果那鸟瞰人间的视角,还因为冉阿让也曾是个无良小子。如果规定只能选中国小说,那我选《聊斋》,除了钦佩蒲松龄那透视人间的眼力,还因为想见婴宁一笑。
回复 8# 寒乡
寒乡你也喜欢婴宁? 。但我就怕老夫人那样的,虽说我现在应该是老夫人的心态了,但还是珍爱婴宁。
所以与埃德蒙邓蒂斯比,冉阿让胜出啊。
回复 1# 采青
我想了许久都没有想出来我应该选那本,我喜欢的书太多了。我想,这就是我的缺点,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没学好。
清风乱翻书.何须识大字。
假如只能拥有一本书,我一定选《家庭百事通》
“不同的年龄会喜欢不同的书……”——赞同天命兄这句话。我年少时喜欢中国的古典作品(读得不多);年青时(下放后)喜欢外国的诗歌;壮年(回城后)喜欢西方的小说(尤其是悲剧作品);中年后喜欢杂七杂八的书……
如果要说最喜欢的书,还是外国的长篇名著;如果要说最欣赏的小说,还是19世纪西方批判现实主义系列中那几部大家都熟悉的悲剧之作。如托尔斯泰的《复活》,哈代的《苔丝》,小仲马的《茶花女》,雨果的《九三年》 ……这些小说对底层人们,特别是对女性的不幸刻画和成功描写,是其能恒久传世的主要原因。
回复 14# 孟晓
要说读小说最多的年月,除了下乡4年知青中传阅,就是后来当成人大学生的几年……除了专业课,业余时间泡图书馆是那3年校园生活的重要部份,雨果的《悲惨世界》、狄更斯的《荒凉山庄》、大仲马《三个火枪手》等都是30岁仍有文学梦的人如饥似渴的读物。知青时代读的《牛虻》中的爱情与激情,不也影响过一代人?
但如不知天命兄与孟晓兄言,随着年龄变化,现在我最爱读《老庄》隽永的富有哲理的精炼文字。
欢迎光临 湖南知青网论坛2011年度 (http://2011.hnzqw.com/)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