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辉煌璀璨,千百年来,它如同一股气势磅礴
的巨流,汇入长江黄河,奔腾不息,流淌在中华大地。它是多元的文化
景观,肩负着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探求古诗词的艺术规律,要从继
承、发展、创新的角度,学习前人作品中蕴藏深刻的艺术见解。
中国古诗词的艺术规律,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而学问在于学、
在于问,也并不是深不可测、可望而不可及的,古诗词有十分严格的
格律(这方面洋葱兄长的“简述格律诗的基本规律和要求”作了较详
的介绍),今后的主流方向仍会沿着这条主线向前发展,这一点不容置
疑。
我这里主要阐述的是作诗的意境,什么是意境呢?我以为1.写情沁
人心脾,2.写景在人耳目,3,述事如其口出。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
中有诗就体现诗词的意境美。所以我们作诗要严格遵循按规律而不是
一味机械地追求规律而陷进误区。我曾在吟痕“中秋憾”帖子的回帖
中就阐明这一主张:“在意境和押韵两者矛盾的情况下应首选前者”
,崔颢的“黄鹤楼”就是实例。
我们“黄埔后裔”的老年朋友,春兰秋菊各有千秋,大家在一起
载歌载舞,填词作赋,海阔天空,乐趣无穷,诗词大腕们的纵情挥洒我
们望尘莫及,我们无需一味效仿,生搬硬套去写什么诗歌,否则会“画
虎不成反类犬,自己淋漓尽致地写作别是一番潇洒,持之以恒,常写常
练常习作,渐渐地就成“家”了。
坐沙发学习!
2.
七律 黄鹤楼 崔颢 (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七律的大概意思是:传说中的仙人早已乘黄鹤离去,
只留下了这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回来,唯
有悠悠的白云千百年来依然飘浮在空中,不因黄鹤离去而
有所改变。晴天里,隔着江水,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
鹦鹉洲上也长满了茂盛的芳草。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
烟波浩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哀愁!
此诗前4句脱口而出,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
却因其势奔腾直下,使读者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
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恰恰是律诗格律上的大忌 。诗人好象忘
却了自己在写“前有浮云,后有切响”字字有定声的七律。如
此挥毫泼墨诗人是自知之明而不顾的。显然,崔颢是以“立意
为要”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罕见的出神入化、
高唱入云的诗句 。
以我愚人的呆想法,多看、多读、多写、多练,多学、多请教 、多动脑子,看是否能有点长进,不想成家,这辈子是成不了家的,有自知之明的,自己寻点乐趣而已,对防止老年痴呆有好处,我以为这样足矣!加上有几位爱好相同的老师热心指教,更是大大的好了,出乎意料的好,足矣!
载歌载舞,填词作赋,海阔天空,乐趣无穷,诗词大腕们的纵情挥洒我
们望尘莫及,我们无需一味效仿,生搬硬套去写什么诗歌,否则会“画
虎不成反类犬,自己淋漓尽致地写作别是一番潇洒,持之以恒,常写常
练常习作,渐渐地就成“家”了。
枫树乡兄此论颇为入耳,写诗词是很磨人的,若以半百之年再来句句斟酌,字字考究去套平仄音韵,恐了无乐趣,还是随意一些好,但若能深入彀中,也许其中的意境还是妙不可言的。
欢迎光临 湖南知青网论坛2011年度 (http://2011.hnzqw.com/)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