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难辩、事理难分,威猛闯王身藏何处
文并摄影:一笑了之
(本文图依法享有附于其上的著作权益,非经授权,请勿采用)
友人游了一趟湖北通山,写就了一篇游记。中心意思无外是顺当地之言,把闯王兵败后,被当地乡绅程九伯杀戮一事再叙一番。
或许是在湖南省石门县生活过八年,多少对那里有点了解的缘故,我更倾向于闯王后来以奉天玉和尚的身份,归隐于石门夹山寺的说法。1、湘西北人天性厚道,当地交通闭塞。无论魏晋秦汉,埋头只顾眼前是非的山乡民风,为李自成躲进夹山寺成一统提供了方便;2、夹山寺周边山高林密,进退自如又鲜少居民比邻(周边田亩均为斯时庙产),劝人教化的佛家子弟容纳放下屠刀的前大顺皇帝也未尝没有可能。3、大量出土文物佐证,让人不得不信。
程九伯杀李自成说,只是当地的一种传闻,并无史料、文物佐证。唯一能说明问题而又让人嗤鼻的,是据说“道光年间,牛迹岭居民锄地得揩拭现金色的马镫二。”为加强李自成殁于通山说,当地擎出了堪作大旗为虎皮的名人名言--一是大文豪郭沫若的题词,二是作家姚雪垠的润格。仔细推敲起来,这两人的话语根本就不能做依据。众所周知,郭沫若于解放后几无可以彰显的言论立世。人云亦云,跟风唱和有余,让人信服的只字点墨无存。其题词将通山写成了通城,即是信口开河乱点鸳鸯不负责任的例证;至于姚公之挥毫:“纵横半中国,锐意北伐,渡河入晋,过太原,破燕京,何其盛也。终因人谋不藏,山海关大军喋血。前功尽毁,黄尘万里无归处,惟有英雄殉社稷;苦成十七载,铩羽南来,离陕奔楚,弃襄阳,败武昌,赤云惨矣!毕竟图谶难凭,牛迹岭巨星落地,宏愿皆空,青史千秋悲壮志,何曾怕死遁空门。”也不难解释。依愚见,姚公的文风受文革流行的所谓英雄完美主义的影响甚深,要他承认自己费尽心思竖立的大英雄李自成丧魂落魄到了隐姓埋名当和尚的地步,等于是撕了他耗尽毕生精力揽就的《李自成》一书。有谁比他更乐意接受并向世人宣称闯王被地主阶级的乡团杀死的悲壮结论呢?
当年闯王掳掠的金银财宝足以惊世骇俗。杀闯王,程九伯应该得到如山似海的财富。何以只剩文中所言的“道光间,牛迹岭居民锄地得揩拭现金色的马镫二”?是年杀了这么大的逆贼,朝廷为什么没有大张旗鼓地表彰?正史中何不提及?尽管李自成宣帝后迅速败北,然饿死骆驼比马大,一个皇帝再不济,也不至于轻易让程九伯外甥金某,从背后以铲猛击头部而亡啊!大顺皇朝入不了正史,至少终结也应有个交代。人既已亡,还有什么不能渲染,当年为什么没有明确结论。
以上疑惑(还有许多疑惑恕不一一),说明闯王殁于通山的说法太过牵强。也从另一侧面让闯王隐居、葬身夹山寺之说有了可能。笔者实地到过石门夹山寺,又曾在当地生活多年。其民风民俗重情重义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举段凄寒的往事:当年下放的知识青年为生计计,常多行偷鸡摸狗之类营生。鄙人落户生产队的社员对饥寒交迫前途渺茫的知青处境,出自心底同情并尽其所能不时伸出援手。他们明知知青们所为多属不义,出于怜悯、出于对知青的保护,出于对在生活中建立起来的情感的珍惜,仍眼睁若闭,对外撬口不言!以山民重信重义的风气和对入侵的大清王朝心存芥蒂仇恨的心理,代当年的李自成隐瞒,似乎在情在理。另有一说,战乱时期,杀人如麻的李自成或可将一庙生灵悉数涂炭,再以寺庙主持之尊隐身其间,众多卫兵、随从可装扮成门童、沙弥。一介草民,却敢于揭竿造反称帝纵横大江南北的闯王,什么事情不敢为、不能为、不会为?
尤为需要说明的是,清军入主中原后,又点燃了平定吴三桂的战火,石门、澧州,曾是平吴的主战场。弹洞村壁连年鏖战十室九空,当地文化几乎丧失殆尽,如今居民,绝大部分为满清强行从江西迁移而来的老百姓的后裔。在夹山寺出土的说明闯王身份的众多文物,由后人造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夹山寺奉天玉和尚即当年的闯王,应该不是凭空杜撰的说法,比较符合当时的背景。
不当之处,尚祈方家指点。
香火旺盛的夹山古寺
晨暮功课吟诵虔诚,善男信女作古正经
一笑了之第一次在石门知青栏目发帖,欢迎欢迎!
您对明清历史和闯王归宿颇有兴趣,欢迎多发史学帖子。
谢谢器重,阿笑定当努力。
回复 1# 一笑了之
欢迎你一笑了之来石门版块发表史学论文!
你联系知青生活之实际,感激老乡们重信重义品质的传承,可见你对知青生活收获体会之多。期待你发上更多研究石门历史的美文!
李自成葬身何处史界很有争议,起码有三处,夹山寺、通山、九宫山;但着实叫人信服的也只有夹山寺了,一笑友的引当地民风为推疑最为可取.赞一个了!
回复 6# 狄德罗二世
事实上,还有一处地方:莽山。李自成隐身莽山之说,理由也不少。
欢迎光临 湖南知青网论坛2011年度 (http://2011.hnzqw.com/)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