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高千尺也不忘根 “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高尚人品德的共性和特征。 1996年肆虐的洪水吞没了十浣中九浣的悲剧,人们怎会忘记是谁马上站出来积极捐款、捐物几百万,支援灾区的家园重建?是知青,是沅江知青;是谁为了发展地方的经济,向地属企业伸出了扶助之手?同样是知青;是谁离乡几十年后,心挂第二故乡乡亲们的出行安全,在自己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你一百,我两百,他五百的捐出了几十万,为乡村铺上了宽敞的致富路?也是知青。 为什么知青会这样?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沅江的父老乡亲对我们有恩,我们是冲着报恩,而尽微薄之力的;也是对第二故乡提供养育我们生息需要土地的一种眷恋和回报。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怎能忘:在我们初次踏入社会、走向独立生活、尝尽了酸甜苦辣而无方向和目标、无助时,是你们语重心长的谆谆诱导我们,如何、怎样面对现实、客观做人; 怎能忘:招工浪潮后,在许多人陷于绝望、举目无奈中,又是你们在思想和生活上给予了我们热情的帮衬,使我们真正的体会到了人间的温暖和尝到了做人的滋味; 怎能忘:在同工同酬问题上,由于各自的利益与分歧,我们没少争执、吵架,但过后我们仍然是朋友; 怎能忘:是你们手把手的教我们熟悉各种农活,使我们掌握了犁田、插田、扮禾,学会了来田捅草,刹禾翻凼; 怎能忘:在我们前途感到渺茫时,是你们开导、鼓励我们振作、开朗; 怎能忘:当我们没有菜呷的时候,是张家送来一碗剁辣椒,李家勺来一钵酸菜,王家抱来一捆小菜,使我们短暂的度过了菜荒难关; 怎能忘:过年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有一部分知青不能回去与家人团聚,留守着空屋;更有甚者,他们是正当缺粮、无菜、没柴的关口,灰心和饥寒交迫到了极致;冷火秋烟、望天兴叹、特别的绝望、特别的沮丧时,是刘队长、陈会计、马书记争相要接我们留守过年的知青到他们家去团聚、过年;真是比雪中送炭还及时,还感人; 怎能忘:在下乡的日日夜夜中,我们熬尽了苦辛,交足了学费; 怎能忘: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学会了忍耐,理解了后悔;怎能忘:与你们相处的岁月里,我们从你们身上看到了 你们的闪光点,学到了你们的优秀品质,使我们在返城参加工作乃至一生中都获益非浅; 怎能忘、怎能忘哦…… 阔别四十余年,我们回来啦;我们将亲吻沅江的大地;看望故乡的父老乡亲;缅怀和悼念那些过去对知识青年给予过关怀和帮助,但又已经作古了的先行者们…… 这样大规模的返乡省亲活动,这次可能是最后一次,但我们与你们的友谊是天长地久的、牢不可破的;我们将会永远念记和支持第二故乡的建设和发展;树高千尺也不忘根,我们不会忘记你们这些勤劳勇敢的父老乡亲们…… |
回复 1# 隐士安
情真意切!感动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