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田殇--荒芜的宿命 [打印本页]

作者: 富裕中农    时间: 2011-8-26 10:45     标题: 田殇--荒芜的宿命

 

    我们队上过去有172.4亩水田,自从联产承包以后,就逐年减少。尽管说起来我们队是冲里的生产队,但大多数天还是在界上,有的地方光是从村里走到田边就要差不多一个钟头,土质瘠薄水源紧缺,多是靠天吃饭的卫生田。这样,先是高界上的田如白岩印没人种了,以后逐渐往冲里收缩。尤其是后来外出打工的人多了,在家种田的人少了,田也越种越少,到现在撂荒的水田已经将近100亩了,占一大半。好在现在种的是杂交水稻,单产高,每亩总有上千斤,总产量基本上差不太多。
    这次回到队上,感触较深的是,四十年前是哪些人在种田,现在还是这些人在种田。除了爱生,马伢仔少数几个四十来岁的人以外,种田的主力都是六十多七十岁的老人了。想当年,五六十岁的人已经是半劳力了,很少从事强体力劳动,队上的主要劳动力就是这些二三十岁的人。他们劳累了一辈子,四十年过去了,年轻一点的已是花甲之年,老一些的更是年逾古稀,可是他们仍然要从事耕作,打理家里的那几亩到上十亩水田。
    四十多年前,我们到队上的时候,村里有四十多个人,四十多年后我们再回到队上的时候,村里还是四十多个人,所不同的是,现在这四十多个人,几乎都是老人和小孩,六十以上的占了将近一半,孩子们也是将近一半,而二十到五十岁的青壮年包括妇女加起来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年轻人全都出去打工了。
    外出打工是村里人的主要谋生手段,无论在外面多累收入多低,比起在村里干农活还是要轻松一些,收入更是多很多。以建华为例,结婚晚当年分地的时候两口子只分到了五亩多地,一年下来大概能收五六千斤稻子,除掉口粮,再加上买种子肥料农药的开支,老两口的净收入只有两千多块钱。这点钱显然不够维持生活的,六十多岁的他还不得不经常出去给人家打短工,一亩地连犁带耙全部做下来才180块钱,就靠这些钱补贴家用。
    可是,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人都已经老了,不但无法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还要勉强拖着一把老骨头去作田,但是,十年以后怎么办?建华说,再做几年要是做不过来了,就把冲里的田不种了。再往后呢?不敢再想了!
    村里的老人德宝,孩子们都在外面打工,老婆也在外面带孙子,去年过世了,家里的十来亩田没人耕种。孩子们在外打工,绝对不愿后来打理这点田,再说从小就在外面打工,就是他们回来,恐怕也不知道怎样种这些田,只好不管。是开月看着这些田位置好地也肥,要是撂荒怪可惜的,都种上了烟叶,总算保住了这些地。可是,如果他们都做不动了,没人接手,再好的田也逃脱不了荒芜的命运。
    再过十年,谁来养活13亿中国人?

 

 

建华,方和的儿子,一辈子因为出生问题而受尽歧视,却是一把种田好手。今年六十多岁了还要种自家的田,还要打短工。

DSC02423.jpg


建华的田,丰收在望。

DSC02567.jpg


沉甸甸的稻穗,得益于杂交水稻的推广,也是农民们辛勤劳动的结果。

DSC02572.jpg

 

DSC02574.jpg

 

小山沟里的田,都已经荒芜了。同样的命运,会不会落到所有田地的身上?
DSC02587.jpg



图片附件: DSC02423.jpg (2011-8-26 10:43, 191.39 KB) / 下载次数 10
http://2011.hnzqw.com/attachment.php?aid=123714&k=53975440813e049aed90411152161346&t=1745052407&sid=dUCDHT



图片附件: DSC02567.jpg (2011-8-26 10:43, 194.61 KB) / 下载次数 11
http://2011.hnzqw.com/attachment.php?aid=123715&k=b65ab37c3a9798ff8659d49392b0a5d5&t=1745052407&sid=dUCDHT



图片附件: DSC02572.jpg (2011-8-26 10:44, 191.2 KB) / 下载次数 9
http://2011.hnzqw.com/attachment.php?aid=123716&k=75f4c9feec09fc60834b8a18192157f5&t=1745052407&sid=dUCDHT



图片附件: DSC02574.jpg (2011-8-26 10:44, 159.2 KB) / 下载次数 11
http://2011.hnzqw.com/attachment.php?aid=123717&k=3204188a80112c131cee8bfe714d8f7e&t=1745052407&sid=dUCDHT



图片附件: DSC02587.jpg (2011-8-26 10:44, 196.42 KB) / 下载次数 11
http://2011.hnzqw.com/attachment.php?aid=123718&k=2683ed72b2962e4cb4d63e8a51ae3145&t=1745052407&sid=dUCDHT


作者: 雨后斜阳    时间: 2011-8-26 12:54

     是的咧,我们村也大同小异,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老人小孩在家守着那几石谷田,冲里的地大都荒芜了,现在别说“BIA”田埂,田埂上的草都是人把高,亏得杂交稻命贱,“刀耕火种”下还能望天收,那些拍脑壳工程的官员们只怕根本不会考虑这些问题。
作者: 顾月影    时间: 2011-8-26 13:48

看着就心里发紧,也许我们的担心太落后。说不定车到山前必有路,十几年后,家、国钱多了,就可以买进口粮食了。
作者: 雨晴    时间: 2011-8-26 14:05

  中农兄所说情况在靖县并不是个例,靖县官员也并非不知情,只是......

 上月春英,呵呵等一行人到了我们队上,见到三个人;一个耳朵聋了,一个见人傻笑,一个年龄并不特老却缺失一口牙齿,这样的状况我是连心都不知道痛了。

 所以我很少很少再到那里去。


作者: 呵呵    时间: 2011-8-26 20:03

      这次回靖县我也深有这样的体会,就拿我们队茶村界上来说,04年上去时,一片绿幽幽的梯田展现的面前,人口虽没以前多,老中青,小孩都还有。今年回去兴冲冲的叫上朋友们去茶村界看梯田,结果一片荒凉,开始不见一人,我们在山上大喊大叫后,留守的三位老人挑着粪桶,赶着牛从山上下来。见到这一幕,心里真不是滋味。

 

04年

3村1茶冲1a.jpg

 

茶村041a.jpg

 

茶村和满娘一家.jpg

 

茶村开国03.jpg



图片附件: 茶村041a.jpg (2011-8-26 19:55, 192.71 KB) / 下载次数 11
http://2011.hnzqw.com/attachment.php?aid=123859&k=23dec08a5c9eb67ecde4da2e6a7d2f55&t=1745052407&sid=dUCDHT



图片附件: 茶村和满娘一家.jpg (2011-8-26 19:56, 176.71 KB) / 下载次数 10
http://2011.hnzqw.com/attachment.php?aid=123860&k=ce9770ec369ffd20db1cf5e841e5eb4c&t=1745052407&sid=dUCDHT



图片附件: 茶村开国03.jpg (2011-8-26 19:56, 164.6 KB) / 下载次数 10
http://2011.hnzqw.com/attachment.php?aid=123861&k=edd34220b19a538870028c59372a836c&t=1745052407&sid=dUCDHT



图片附件: 3村1茶冲1a.jpg (2011-8-26 19:56, 192.04 KB) / 下载次数 11
http://2011.hnzqw.com/attachment.php?aid=123863&k=3c7651a60022413643f719cc7f773485&t=1745052407&sid=dUCDHT


作者: 呵呵    时间: 2011-8-26 20:15

今年

DSC_0773a.jpg

 

P10308531a.jpg

 

P10308541a.jpg

 

DSC_0803a.jpg

茶村界留守的三位老人

 

 



图片附件: DSC_0773a.jpg (2011-8-26 20:14, 149.99 KB) / 下载次数 11
http://2011.hnzqw.com/attachment.php?aid=123873&k=fd56a61328ebd37b92db689f31f8613e&t=1745052407&sid=dUCDHT



图片附件: DSC_0803a.jpg (2011-8-26 20:14, 151.84 KB) / 下载次数 14
http://2011.hnzqw.com/attachment.php?aid=123874&k=7c4d9a7b5dbf68d054e636167441ae32&t=1745052407&sid=dUCDHT



图片附件: P10308531a.jpg (2011-8-26 20:14, 184.11 KB) / 下载次数 10
http://2011.hnzqw.com/attachment.php?aid=123875&k=8ae79b53e13bad84daf2dbc47b36e508&t=1745052407&sid=dUCDHT



图片附件: P10308541a.jpg (2011-8-26 20:14, 165.92 KB) / 下载次数 12
http://2011.hnzqw.com/attachment.php?aid=123876&k=0402755548b49303d61c061f368f9516&t=1745052407&sid=dUCDHT


作者: 东乡妮娜    时间: 2011-8-26 21:13

回复 1# 富裕中农

       田殇!再过几十年,会怎么样呢?哎,那时,我们也不在了。


作者: 乡情    时间: 2011-8-26 21:16

这恐怕是当今农村的普遍状况,所作的田越来越少,会作田的人越来越老,将来如何!
作者: 雨声动听    时间: 2011-8-26 22:20

将来怎么办——不是还有十三亿亩的红线么?不是还有袁隆平的吨粮田么?不是还有三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么?不是还有人口红利么?政府早就替咱们想好了。大可不必杞人忧天,何必“唱戏的替古人担忧”。
作者: 椰风海韵    时间: 2011-8-28 09:37

      农业大国将来要沦落到十几亿人买进口粮吃,那后果不堪设想!只会被人扼住咽喉,漫天要价!这些民生国计问题,该考虑策划的各级吃皇粮部门不管,或装聋作哑视而不见,象我们这种老百姓又无计可施。唉,无奈呀!
作者: tsy8012    时间: 2011-8-29 12:18

    早两年回队上,情况也差不多,除了几个老人和妇女小孩,年轻人哈到县城里开店子去了,冒得生意做,就是打麻将,如此下去......!
作者: 春江花月夜    时间: 2011-8-31 01:39

十年前的暑假我们回到队上就是这种情形,所有的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幼儿,如果家里有上小学的娃娃,老人还得到县城租房陪读。我们队自从小华首嫁江苏后,队上待嫁的姑娘一个个全飞到苏南了,弄得这些姑娘的妈又都得跑去苏南当外婆,队上的人气一点都不旺,那些田地就更不用说了。当时我们就想过今后这些田地真的不知有谁来种了。
作者: 去西奇    时间: 2011-8-31 09:46

“再过十年,谁来养活13亿中国人?”,楼主问的好!
作者: 湘西山妹子    时间: 2011-9-2 22:18

那两张稻穗的图片照得特别漂亮,还记得小时候去田里捡稻穗,听妈妈讲锄禾日当午的诗




欢迎光临 湖南知青网论坛2011年度 (http://2011.hnzqw.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