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长乐君的一篇美国家庭搞卫生的帖子,使我忆起了新中国建立之初长沙居民搞卫生的情境。 那时的长沙老城区只有蔡锷路,黄兴路,中山路,解放路等较为像样的经“硬化”的马路(五一路后来才修建),天心路,东站路,城南路,沿江路都是沙石路,整天灰头土脸。城区内到处有袖珍的菜地,水塘,粪氹和不袖珍的垃圾堆,稀缺的公厕大都是那种几块板子搭在一个大粪池上面的简易型,侯家塘,五里牌一带的菜农常来这里淘粪。街巷居民不仅放养鸡鸭,还有喂猪的。所以,路面的稀泥臭水,瓜皮果壳,鸡屎鸭粪,猪潲水,人粪尿,小孩“巴巴”,一不小心就会踩一脚。 于是,由政府组织的居民义务参与的一浪又一浪“爱国卫生运动”就席卷着大街小巷。 那时的“家庭妇女”极多,她们是搞卫生的主力军。隔三差五就会跟着街办,居委干部去什么地方突击搞卫生(我母亲多次参与)。那是没有“补贴”“津贴”,也没有“劳务费”“工作餐”的。完全义务。 也建立了搞卫生的“长效机制”: 一是全民扫街,轮流值日。按居民小组划分地段,一块“值日牌”按各户门牌号码周而复始传递,传到哪家即由这家负责打扫。个别“双职工”和“孤老”家庭也豁免,似也体现了“人性化”。 二是由居委定期检查各户的家庭卫生,将红色的“最清洁”,绿色的“清洁”,白色的“不清洁”纸质小“标志”张贴在该户大门上,以示表扬和批评。我记得,红色和白色很少,绿色最多,似也贯彻了“两头小,中间大”的“方针”。 这种带点“强制性”的制度,效果十分显著。街头巷尾干净得多了。由于人人参与扫街,知道个中滋味,平时也就较为注重环境卫生了。比如自觉将鸡鸭圈养,教育小孩不随地拉“巴巴”之类。不过,以现代法制社会衡量,义务打扫公共区域,算不算剥夺了公民的“休息权”;将各家卫生状况公之于众,算不算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这就不去评说了。
回忆“搞卫生”——
依稀还记得,那时还小,每天早上都有居民组长喊每家出个代表出来搞卫生,我觉得那种方式也蛮好,每个人都参入,都经历了,那环保意识就比现在出钱请人打扫要强.
过去这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被与国际接轨声中淹没了!
客观条件也变化了。现在基本都是双职工,时间紧,公共地段也太大了,聘专业的环卫工人还是必要的。但我听说,学校宿舍楼也由环卫人员打扫,而不是由学生“大扫除”,不知是否属实。
每个人都参入,都经历了,那环保意识就比现在出钱请人打扫要强.
大家都当过“环卫工人”,不仅环保意识增强,也不会瞧不起环卫工人。
但那种方法值得回忆、效法……
一是关注环境卫生,二是尊重环卫工人。
回复 5#但我听说,学校宿舍楼也由环卫人员打扫,而不是由学生“大扫除”,不知是否属实。 隔山唱歌
学生宿舍内归学生自已搞卫生,宿舍楼外部就归环卫人员打扫了。
记得84年我结婚时,婆家单位宿舍,每到星期天早上,栋长就喊每户出来一人,来搞公共卫生。
过了二年后,就没人喊了,也没人主动来搞卫生了。
实行专业化分工了。
公私界限分明了。
欢迎光临 湖南知青网论坛2011年度 (http://2011.hnzqw.com/)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