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一种视角] 这样走进生命花园 (外一篇) [打印本页]

作者: 艾木地    时间: 2011-8-3 17:30     标题: [一种视角] 这样走进生命花园 (外一篇)

 

这样走进生命花园


   
《走进生命花园》[法]蒂埃里·勒南文  奥利维耶·塔莱克图  柯蕾译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 


   
      我们都认为,生命来到世界时,什么都不懂。他们被喂养,被教导,慢慢长大,有了知识和思想,有了为人的大精神和小模样。而我们现在所读到的这个故事,却不是这样,它是一个相反构思,它是说生命先看见了,准备好了,然后毅然而来,大气磅礡。这个相反构思,让我吃惊,也许也会让我们吃惊,我们一起来吃惊一下。


  书的前环衬是红的颜色,一个孩子好像在一个洞里,这是一个什么洞?


  故事开始。孩子坐在他的岛上,一边看着这个世界,一边思考。


  孩子看到了战争,看见士兵举枪和射击。房屋烧毁,满地鲜血。孩子想,如果能把长枪改成小鸟栖息的树枝和牧羊人的笛子那有多好。


  孩子看到了饥荒,看见流浪和瘦骨嶙峋,他想,应该用绳子拴住云朵,让天上降下雨水,让雨水流经沙漠;应该挖条河,里面既流着水,还淌着牛奶。


  孩子看到了忧伤,看见贫穷、乞讨和有钱人的大摇大摆、视而不见。他想,应该学习加、减、乘、除,应该学会和别人分享金钱、面包、空气和土地。


  孩子看到了有权力的人,他们贪心,自私,喜欢命令别人,他想,应该让他们睁开眼睛,看看这世界的苦难、不幸,想一想他们手里的权力都干了些什么,否则,就请他们走开,离开占住的那个位子。


  孩子看到了海洋。海水不干净,没有那么碧蓝,他想,应该把海洋清理干净,不要有油污,没有飘来的瓶子和垃圾,然后就可以坐在美丽大海的边上,美丽地梦想。


  孩子看到了森林,他想,应该在森林里尽情地散步、探险,写下那些被遗忘的童话,然后躺在柔软的草地上,静静倾听。


  孩子看到了眼泪,他想,应该学习拥抱,学习不要害怕亲吻,学习说“我爱你”,即使没有人对你说这三个字。


  孩子看到了月亮,月亮上插了一面旗子,那是登临的国家的旗帜。(人类没有保护好地球,把地球搞得灾难不断,然后便大摇大摆去登临月亮和别的星球,地球人要变成月亮人,变成火星人,变成宇宙人,接着把地球的灾难照样带到月亮去,带到其它星球,带给整个宇宙,我们欢呼人类的伟大科学伟大力量,但是除了欢呼,我们还可以想到些什么?)孩子想,真不礼貌啊,应该拔掉旗帜,然后对月亮说:“对不起!”


  孩子最后一次在他的岛上看着这个世界,然后,他决定:


  出生。

 

      一个房间里,一个母亲的怀里,抱着一个宝宝。


  书的后环衬还是红颜色,孩子在洞里,我们明白了,这洞,是母亲的子宫。


  书名:《走进生命花园》。这个孩子不是无辜降生,不是懵懂来到,他看见了他将去的世界有那么多的不好,于是,他决定出生。他像一个上帝。他要去拯救。他要到人类去进行教导。他真是豪迈!


  这个叙述得让我们有些吃惊的反构思,给阅读的孩子的仍是一个正构思,他正是给成长的孩子一个正教育、正指引,它是诗意养育,大伦理、大情怀养育,让在母亲子宫里没有机会坐在“岛上”看的孩子,现在从艺术里看见,从童年便拥有这些浪漫的情感和关怀,童年拥有的美好越多,成年世界的灾难就越少,现今的许多成年人竟然全是反过来疑惑和纳闷:童年阅读、拥有的美好越多,那不是成年后上当越多、失望越多?


  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讨论。其实,这个问题我觉得根本不必讨论。很多年很多年之后,人类的森林里还是会有各种大灰狼,请问哪个小红帽的父母于是就干脆让他们的小红帽去当大灰狼,去参与制造灾难?再说,如果所有的孩子都被如此养育了,那生命的花园里、森林里又哪来的大灰狼?我这样说,前后没有矛盾。


  生命花园里的每一棵花归根到底不是上帝栽种,而是被母亲降生的每一个孩子。是我们。


  这样的故事我们中国的作家总是写不出来。


  我们还要在自己的“岛上”坐多久?


  我这个儿童文学作家还要坐多久?


 ——摘自《文汇读书周报》作者 梅子涵


 

走进.jpg

 



图片附件: 走进.jpg (2011-8-3 17:30, 27.4 KB) / 下载次数 10
http://2011.hnzqw.com/attachment.php?aid=113326&k=d164a685be33693c520806004719e21e&t=1732334637&sid=HG52ZW


作者: 艾木地    时间: 2011-8-3 17:34

 

观望他者  反省自我


——评《摄影的精神:摄影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摄影的精神:摄影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英]格里·巴杰著

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 

 


  摄影是否艺术?这是摄影自诞生后便一直纠缠不清的话题。早期评论家争论的是,摄影到底是艺术还是科学,抑或既是艺术又是科学。而摄影术的发明者、英国人威廉·塔尔博特在他的摄影画册《大自然的画笔》中十分明确地指出:“摄影是一种纪实性的艺术,而且具有实用性。”摄影和美术不同,它的机械性和复制性,使之更具有科学和写实的特性,但摄影仍是艺术,因为它的表现对象不仅是客观世界,而且还包含了创作者的主观思想。


  塔尔博特在《大自然的画笔》中说:“摄影艺术的优点之一是能够真实而细致入微地把大自然复制下来,这一点是其他任何领域的艺术家所无法做到的。”


  在今天看来,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已经毋庸置疑了,然而,摄影是怎样一门艺术?它具有怎样的精神和特质?近两百年来,它又是凭藉着什么在艺术丛林中熠熠生辉?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摄影,应用摄影?在数字摄影时代,我们又该怎样用摄影表现世界,表达自我呢?


  如此多的问题困惑着摄影人,相信不少摄影人在手握相机时都不免心生疑虑。而我们可以从这本《摄影的精神:摄影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中寻找答案。这本配合英国BBC同名专题纪录片的大型摄影画册,一经推出便得到国际摄影界和图书界的热烈推崇。国际摄影界有影响的人物、英国摄影家马丁·帕尔在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摄影书籍推荐”上说:“我的第一选择是《摄影的精神》!这是一部优秀的摄影史导论,它带领我们穿过错综复杂的历史,让我们理解是什么造就了伟大的摄影作品,并展现了摄影随着技术进步而在社会中扮演的不同角色。摄影既简单又复杂,格里·巴杰(书作者)以清晰、权威的方式梳理了关于摄影的种种论争。”


  作为一位摄影师、博物馆长、评论家,格里·巴杰对摄影史是十分内行的,他将近两百年来纷纭复杂的摄影史、摄影家和摄影作品,条理明晰地梳理、归纳、评论、总结,对摄影事件和摄影人物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读来饶有趣味。尤其是巴杰从史上浩瀚的摄影照片中精选的经典图片,不仅好看、耐看,而且故事性强,和叙述文字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阅读起来回味无穷。


  在格里·巴杰看来,摄影与世界、摄影与生活、摄影与社会、摄影与政治、摄影与文化、摄影与自然等都是紧密关联的,“摄影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便是该书的副标题。纵观百年摄影史,摄影、摄影家、摄影作品都是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可以说,摄影是生活的镜子。和其他艺术门类不同的是,摄影是和普罗大众关系最密切的一种艺术形式,摄影家来自民众,摄影家也用镜头反映和表现民众的生活。因此,摄影是一种平民艺术、民主艺术———人人都可以成为摄影者,人人都可以用相机表现生活,表达自我。在摄影面前,“人人平等”!


  在格里·巴杰看来,摄影作为艺术,其主要功能就是反映生活,表现生活,摄影体现着社会的良知,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那些史上伟大的摄影家们,他们关心的是人类的生存,社会的进步和人性闪光点。他们用手中的相机孜孜以求地去捕捉身边令人感动的人和事,用摄影去留存世间值得珍藏、值得记忆的影像。正是因为这些伟大的摄影家精彩创作,我们才能在今天看到百年前栩栩如生的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这些不朽的摄影作品不仅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实物见证,而且也因此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是近两百年的摄影史已证明了的。我们从这些照片中观望了他者,也反省了自我。

 

      历数摄影史上耳熟能详的摄影家,如尤金·阿杰、安德烈·柯特兹、比尔·布兰特、爱德华·斯泰肯、保罗·斯特兰德、奥古斯特·桑德、尤金·史密斯、卡蒂埃-布勒松、多萝西娅·兰格、沃克·埃文斯、南·戈尔丁等人的作品,都以其强烈的公民意识和炽热的人性关怀而令人感佩。格里·巴杰在书中以批判的视角和敏锐的美学意识,向人们揭示了什么样的摄影才是真正具有价值的,什么样的照片才是真正伟大的作品,并用史实说明了是什么成就了伟大的摄影家及其作品。《摄影的精神》用大量的图文有理有据地向我们阐述了摄影的精神和真谛,让我们对摄影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智慧的解读,实在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正如国内知名的摄影理论家顾铮在《摄影的精神》的推荐语中所说:


  是有章法的摄影史,有重点,有议题,裁剪得当,铺叙有致。一册在手,200年摄影史风云尽在眼底。


  是精彩的摄影论,言说有图有据。开拓思考摄影的空间,激活书写摄影的能量。史实而论深,这是“摄影的精神”的魅力所在。


 ——摘自《文汇读书周报》作者 余谦







欢迎光临 湖南知青网论坛2011年度 (http://2011.hnzqw.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