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留守第二故乡的知青部落 [打印本页]

作者: 涂民    时间: 2011-1-17 11:22     标题: 留守第二故乡的知青部落

留守第二故乡的知青部落


低矮破旧的房屋,四面通风的墙壁。高低不平的地面,简陋陈旧的家具,六七十年代的装束……这就是至今仍真正扎根在所谓“农业科学试验所”的一群男女老知青的真实生活写照。

2010年春节过后,笔者因发动“衡岳知青”大聚会暨编写一本《衡岳知青》书籍,曾先后几次寻访了几位老同学、老朋友、老街邻戴桂元、旷蔡英、刘全山、旷中治等九人。他(她)们均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因“家庭出身不好”等原因,分别被衡阳市和当年的衡山县南岳镇或“下放”或驱逐到农村,后来又先后于七十年代末与八十年代初被“招工”安置在衡山县农科所的“知青部落。”若不是知其底细,谁也不知道他(她)们当年曾经是正儿八经的城里人。欲要了解其近况,先请读者诸君来看看他(她)们各自的基本情况吧。

刘全山,别名乾三,男,1948年7月28日出生于湖南省衡山县南岳镇南街98号。1965年7月在岳云中学初中毕业;爱好乐器、曲艺。于1965年11月下放到南岳园艺场,1968年12月迁入衡山县长江公社石子大队第二生产队。1974年2月与宾鄂图结婚成家,生育儿女刘立新、刘志红、刘赛兰。1979年6月被招工安置在衡山县农科所。1981年—1985年在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第一期农学专业毕业,获中专文凭,本人现已退休,居住在衡山县农科所一工区48号。联系电话:13054060974。

李力刚,男,1948年6月21日出生于湖南省衡山县。1967年7月在衡阳市五中初中毕业,1968年12月下放到衡山县祝融公社桂花大队桂花生产队。1979年7月被招工安置在衡山县农科所工作。1975年1月与谭观秀结婚成家。住县农科所,本人现已退休,联系电话:0734-5817318。

旷葵英,女,1949年7月28日出生于湖南省衡山县南岳镇北正街9号,1964年9月在南岳民中初中肄业。于1965年7月下放到衡山县南岳镇园艺场,于1966年10月迁入衡山县试验山,1968年5月转入衡山县农科所工作。于1970年12月与杨鹏云结婚成家,生育儿女杨湘临、杨平波。本人现已退休,居住在衡山县农科所,联系电话:15074704900。

戴桂元,女,1949年正月20日出生于湖南省衡山县城关镇北街。1961年7月在衡山城南完小小学毕业,爱好音乐。1964年11月下放到衡东县霞流公社双桥大队第二生产队,1968年8月迁入衡山县长安公社龙珠大队第二生产队。1979年7月被招工安置在衡山县农科所工作。1972年10月与罗达斌结婚成家,生育儿女罗峥嵘、罗喜荣、罗丽荣,本人现已退休,居住在衡山县农科所,联系电话:15678255829。

旷中治,男,1940年8月19日出生于湖南省衡山县南岳镇北正街2号,1957年8月在岳云中学初中毕业,爱好书法。于1966年9月下放到衡山县江东公社龙桥大队前进生产队,于1980年8月被招工安置在衡山县贯塘茶场工作。于1975年9月与左来英结婚成家,生育二男一女。本人现已退休,居住在县农科所,联系电话:5667481。

王胡兰,女,中共党员,1950年6月6日出生于湖南省原大庸县永红镇。1968年7月在张家界学校高中毕业,爱好文学。于1968年11月下放到大庸县枫秀岗公社童家峪大队,于1969年3月迁入衡山县南岳公社红星大队第六生产队,于1979年9月被招工安置在衡山县农科所工作。1976年1月与康爱国结婚成家,生育儿女康艳、康凯。本人现已退休,居住在衡山县农科所,联系电话:15200559636。

王昌词,女,1949年1月6日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县。1965年7月在衡阳市三中初中毕业。1969年2月下放衡山县贺家公社白竹大队蚌塘生产队。1979年11月被招工安置在衡山县农科所工作。本人现已退休,居住在衡山农科所四工区197号。联系电话:15173491493。

楚竞,女,中共党员,1947年9月6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63年7月在衡阳市二中初中毕业;于1963年12月下放到南岳县园艺场,于1969年12月被招工安置在衡山县农科所工作。于1966年10月与朱仕发结婚成家,生育儿女朱朝晖、朱智勇。本人现已退休,居住在衡山县农科所一工区,联系电话:5817058。

廖新煌,女,1948年7月23日出生于湖南省衡山县,1966年7月在衡山三中初中毕业,爱好文学、音乐。于1968年4月下放到衡山县望峰公社龙凤大队第一生产队,于1970年7月迁入衡山县福田公社泉塘大队第九生产队。1979年7月被招工安置在衡山县农科所工作。于1970年7月与王国泉结婚成家,生育儿女王小琴、王雪娟、王巍。本人现已退休,居住在衡山县农科所,联系电话:5811428。

以上就是他(她)们九个男女老“知青”的基本情况。

笔者初次到刘全山家的时候,是去年夏天的一天上午,刘兄之妻—— 一个老实巴交地地道道的农妇,她盛情地招待了我,吃午饭的时候,刘嫂叫全山兄摆桌子,刘兄连忙照办,可桌子却怎么也放不平稳,于是,他多次将桌子移动位置,却还是不平稳。无奈之际,全山兄只好从门外边随手捡了几块破瓦片进来,左塞右塞,好不容易才把那张小桌子放平,然后刘嫂才把煮好的几个荤菜和蔬菜端了上来,于是,我们边吃饭边聊天。

1
笔者第二次和第三次到衡山农科所时,还是由全山兄带领,我们先后走访了楚竟、廖新煌、旷蔡英、旷中治、王胡兰、戴桂元家,这些知青兄弟姐妹的家庭情况大同小异,由于单位改制,当年的“衡山县农业科学试验所”早已不复存在,其产权均被县里收购了。为了便于对外联络,他们仍旧沿用老单位老地名名称。他(他们)分别散居在该所的各个“工区”。再来看看他(她)们的居所:有的是倾多年积蓄建造的一层小平房;有的是东挪西凑在旧房的地基上稍加整修改建的房屋;有的是作价退购单位的老旧房子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知青兄弟姐妹们的工资都很低,月薪大都在1200元左右,且都是在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时才按政策享受退休待遇的(男60周岁。女50周岁)。他(她)们的家庭构成情况又如何呢?有的是夫妻双方均是“知青”,如楚竟夫妇、戴桂元夫妇;有的一方是“知青”,另一方是农民;而农民身份者大都是半文盲。他们的生活水平都停留和保持在当年当“知青”时的状况。每日粗茶淡饭。尽管如此,他(她)们却仍旧很乐观豁达,一个个纯朴大方,为人真诚、艰苦朴素,热情好客。为了减少家庭开支,家家户户都种了蔬菜,有的养了鸡、鸭,承包了鱼塘,有的还养了猪。

他(她)们的子女又怎样呢?由于无“后台”、“靠山”,他们的子女大都无正式职业,要么是长期在外打工;要么是自己开小店当小老板。总之,为了生存,这些知青后代各显其能,人尽其才,挣钱养家糊口。而这些老知青们,年龄都过了花甲或有的已过古稀之年,如旷中治。他就是这群知青部落中的长者。

从家庭境遇来看,这些老知青有的是独居一室,一方早已辞逝。如戴桂元,其夫病逝已好几年了,儿女们又不在身边,过着“一双筷子一只碗,筒碗(10只)剩九只”、“独房独居”的孤苦生活。有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疾病缠身。晚景凄凉,如王昌词。其农民丈夫经常打骂甚至虐待她。自她参加衡岳知青联谊会后,才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跟大家谈笑风生,共叙友情。其情其景,令人动容。总而言之,这群老知青部落是当代社会中留守知青中的突出典型——六七十年代上山下乡,八十年年代失业下岗,到了晚年作退休处理。无钱到城里购房居住,只有今生今世扎根农村干革命。真可谓是青年时期为了党和国家奉献了青春,暮年时代又献出了儿孙。

通过调查采访上述九位老知青的基本情况之后,笔者不禁对他(她)们产生了深切的同情和由衷的敬意!在此,特向这些留守知青和全省、全国各地的留守知青们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附:留守农科所的九名老知青相片如后。

2011年元月16日















作者: 哥巴    时间: 2011-1-17 19:20

留守知青不容易。
作者: 小聪哥    时间: 2011-1-18 00:01

感天动地.
作者: 金麦孔林    时间: 2011-2-19 10:49

真可谓是青年时期为了党和国家奉献了青春,暮年时代又献出了儿孙。

 留守第二故乡的知青真不容易!感动还是感动.


作者: 漫江碧透    时间: 2011-2-19 19:45

 我是红苹


作者: 临湘渔夫    时间: 2011-2-20 17:05

  农科所应归属于县事业单位,理应有更好的待遇,他们还有知青下放时的工龄,怎么就这么苦呢?真为他们叫屈!




欢迎光临 湖南知青网论坛2011年度 (http://2011.hnzqw.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