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塘的故事
向阳村前一里地有一口水塘,因水深,加上塘四周树木荫翳,塘水深蓝如靛,村里人就叫它黑塘。
黑塘边有一户人家,一家三口,两个老伴加一个儿子。儿子叫唐生。
那天晚上,唐生娘老是听见有人在哭,她就爬起床敲儿子的门:“唐生,唐生,你起来去看看,我听见屋外有人哭。”
唐生揉揉眼睛,坐起来仔细一听,是有人在哭。他一轱轳爬起来,打开门,借着朦胧的夜色看去,塘坝上一个黑影正向黑塘里扑下去。
“不好,有人投水。”唐生急忙跑上塘坝,一个猛子扎进塘里去。
唐生从黑塘里救上一个人。等他把人救上岸,背进屋里,两个老人已点亮了煤油灯。唐生手持煤油灯,一边照着,一边把被救人罩在脸上的头发一抹,不由惊叫一声:小孟。
唐生娘忙走过来,抱着小孟说:姑娘,你咋这么想不开? 她一边安排老伴和儿子烧水、熬姜茶,一边给姑娘按肚子、捶胸脯。姑娘哇的一声吐出一肚子水,慢慢睁开眼睛。她一头扑进唐生娘的怀里,嚎啕着说:大娘,你们不该救我。唐生娘一边给姑娘喂姜茶,一边劝说:姑娘,好死不如赖活。年纪轻轻怎么能找短路?有什么难事你给大娘说。
投水的姑娘是下放知青,叫孟心仪。但村里人老老少少都叫她小孟。换过唐生娘的衣服,喝过姜茶,小孟神情缓过来了。她哽咽着向唐生娘哭诉起来。
小孟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父亲曾是国民党的军医官,解放后在省医院工作。母亲是大学老师。小孟出身书香门第,从小聪慧过人。父母都以为她会继承衣钵,读完大学,找份好工作。但她没有听从父母的安排,选择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城市青年的向往---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初中毕业后,毅然决然地涌入了下放的洪流,下放到了千里之遥的农村。
等到她终于燃尽了激情,醒悟到自己的幼稚,厌倦了农村贫穷落后的生活,渴望回城的时候,她已失去了回城的机会。在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中,她的父母已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关进了牛棚,她无家可归。知青场已作鸟兽散,留下的少数知青被分散到各个村,小孟就来到了向阳村。
当地人把聚族而居的村叫做洞上,因为他们的村子都建在田洞中。而把那些东一户西一户陆续迁来、姓氏杂乱的村叫厂上,因为他们都居山边,刚来时都是搭个厂棚为家。向阳村就是厂上,座落在都庞岭下,村里房屋东一家西一家散落在山脚下。村子中间一大片空地是集体的棉花地。棉花地的边上建了两栋房子,一栋是大队的仓库,全村人的粮食都存放在这里,天天派人看守,等到年终结算根据各家的工分多少再分发到户。另一间就是大队部,是全村人每天晚上开会、记工分的地方。旁边一间小屋原来是堆放杂物的,小孟来了以后就安排她住了杂屋。这地方离村里最近的房子也有百来米,虽然清静,但对小孟一个女孩来说,还是有点怕的感觉。
小孟刚来那阵子,她的美貌和城里人的气质让村里人感到新奇,特别是她那怎么晒都晒不黑的皮肤让村里姑娘们羡慕和嫉妒。但久而久之,大家也就觉得没什么奇特了。除了皮肤白一点、讲话文静一点之外,其他的也差不多。饿了照样大口吃饭,洗澡照样要脱衣服裤子。但绝大部分村民都觉得:小孟这样漂亮的、有文化的城里姑娘来这里受罪,是天大的不应该,天大的委屈。因此都对她同情而友善。
从知青场到向阳村,对小孟来说,就像一只落单的小鸟,一只失群的羔羊。尽管知青场劳动强度也大,生活环境也差,但有一群同命运、同甘共苦的知青在一起,天大的困难大家共同承担。她作为一个弱女子还经常得到战友们的关心和呵护。再苦再累,就是单纯的劳作,不用顾虑一日三餐,劳作之余,有讲有唱,有欢有笑。相比之下,精神生活还是丰富的。而到了向阳村,除了劳累之外,一日三餐对这个城里姑娘来说就没办法对付。一没有自留地,二没养鸡鸭,三没有时间去赶集,村民们给一点是一点,不给的时候吃什么?就是有她也不会煮啊。煮饭要么干了要么湿了,煮菜要么咸了要么淡了。一天两天十天半月的还熬得过去,时间长了又如何对付得过?更难熬的是漫漫长夜,形影孤灯,那孤寂就像牢笼把她紧锁在一个封闭的世界。她也尝试过串串门,与村民聊聊天以解孤单,但村民们聊的都是谁家鸡下了崽,谁家儿子出了痘子,没有心灵沟通,没有感情渲泄,不能给她一丁点的精神营养。人生两大支柱:物质和精神。物质的匮乏让人难以生存,精神的匮乏同样让人难以生存。回城的无望,生活的艰辛,精神的孤寂,象三个魔鬼折磨着小孟,使她度日如年,她已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她想与其这样痛苦的活着,不如死了的好。死的念头一萌生就越来越强烈,就象一把干枯的柴禾,只要一点火就会熊熊燃烧。就在这时,父亲的来信就象一把火,点燃了她心中的绝望,烧尽了她生活的信心。信中说:母亲因不堪忍受折磨,忧愤成疾,含恨离开了人间。哀大莫过于心死。小孟那历经摧残、奄奄一息的心死了。她选择了黑塘,她要从黑塘出发,去寻找她的母亲,去陪伴她的母亲。
那一夜,唐生娘和小孟都没有睡。她们就像一对母女,唐生娘始终把小孟的头偎在自己怀里,一刻也不放开。她怕她的劝导不起作用,她怕一离开,小孟还会去死。她用手慢慢梳理着小孟的头发,满怀温情地说:如果你不嫌弃,从今天开始你就做我的女儿,你就守在我身边。死神就怕人间的温暖,人间的温暖一上身,死神就会逃离。小孟在唐生娘温暖的怀抱里告别了死神。
第二天一大早,唐生娘就吩咐唐生:你去把你小孟姐的家私搬到我们家来,你小孟姐从今天开始跟我们一起过日子。
从此,小孟就住在了黑塘边,住在了唐生家。到了唐生家,她才真正体会到家庭的温暖。脏活累活唐生和他爹做了,洗衣做饭唐生娘做了,她除了出集体工以外,家务事一概不要她沾边,有时她想扫扫地、洗洗衣服,唐生娘都会嚷嚷:你莫管,看你的书去。她想如果回不了城,如果在农村生活,这样的日子算是神仙日子了。她爱上了黑塘,爱上了唐生家。她爱黑塘的有山有水,她爱黑塘的幽静,她爱黑塘边上的这个单家独户里的人间温暖。
小孟住到唐生家,一时成了村里人饭后的话题。话来话去就话成了一个共同的观点:小孟嫁给唐生了。唐生爹是个向来不闻不问的人,别人怎么讲好象与他无关。唐生娘听了心里就高兴:要是小孟真的愿嫁给唐生,唐家要烧高香。唐生听了就红着脸骂人:放屁,小孟是我姐。小孟听了就想:村里人这样一传,我不嫁也等于嫁了。只是我比唐生大,不然嫁给他也行。
唐生比小孟小三岁。人长得瘦高,五官端端正正。性格随他爹,少言寡语。干农活是把好手,还跟他爹学会了套野兽,时不时的就套条野猪或麂子回来,家里经常都有野味和鱼蛙之类的荤腥存放。唐生读书的时候正赶上到处办农中,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干农活。唐生说:在学校干活不如回家干活挣点工分。他就辍学回家务农了。唐生虽读书不多,却有点小聪明:队上的水泵坏了、碾米机坏了都安排他去修。
俗话说:日久生情。小孟和唐生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同一张桌子吃饭,久而久之就你情我爱起来。唐生做事回来,小孟就在门口迎着,拿条毛巾给他拍掉身上的灰尘,再倒盆水给他洗脸。而小孟洗头的时候,唐生就默默地站在旁边用水瓢一瓢一瓢地舀水给小孟冲洗头发。终于在一个夏日的晚上,两人在黑塘边纳凉的时候,唐生一边拿扇子给小孟扇凉,一边对爱情进行了表白。
唐生说:姐,村里人讲我们的怪话讲得好难听。
小孟说:要不是我比你大,我就嫁给你。要他们没得讲的。
唐生说:我娘讲的,女大三抱金砖。
讲着讲着,两人就紧紧地抱在了一起,明亮的月光把合二为一的身影投放在黑塘的水面上。
小孟和唐生结婚了。唐生娘乐得整天笑出一脸的绉纹。她杀了鸡鸭鱼,拿出了存放的野味,在黑塘边的草地上摆了几桌,请村里的三老四少来吃了一餐。
一年后,小孟生了一个儿子。小孟给他取名唐孟春。再过两年,小孟又生了一个女儿,小孟给她取名唐孟情。
就在女儿出生的这一年,农村实行了分田到户,土地承包。唐生家分得了黑塘下的几亩田,承包了黑塘以及塘四周的山坡。塘里养鱼,田里种水稻,山坡上种水果,他在村里带头开发了立体农业。
小孟的父亲来信了。信中说:他已平反,恢复了工作。他年纪大了,一个人很孤单,想要小孟回去。即使小孟无工作,他的工资也能养活两个人。这封信小孟没给唐生看。她悄悄给父亲回了封信,她说:我回不去了,我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我现在很满足,我过惯了这里的生活。等我把儿女培养好,让他们去陪你老人家。
如今,小孟的儿子和女儿都大学毕业,跟外公在一个城市生活。小孟两口子还住在黑塘边。黑塘的四周种满了香柚;黑塘里养满了鱼,塘下的田里种满了水稻。立体农业早就让他们富了起来。塘边的毛草房已变成了别墅。两口子白天劳作,晚上天热时就在黑塘边放两把睡椅,边纳凉边聊天,日子充实而舒适。每年他们也回趟城,提一包土特产,去看看父亲和儿女。
平淡之中藏浓情。
回复 1# 王欣
小孟虽未回城,但通过勤劳致富,父亲平反,儿女大学毕业,晚年生活是幸福的。
回复 1# 王欣
我知道,王欣的笔下是真人真事!
但最好是假姓名。
今年年初我去江永,回长时途经道县,无意中听到了她的消息:她丈夫早死了,她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靠卖豆腐为生,现在她的孩子们都出外打工去了,她就留在家管孙子……
她始终没有走出大山,她比王欣小说里的主人更悲惨。
谢谢王欣的美文!
回复 6# 王欣
我就知道必有其人其事。
真实的故事,朴实的描述。故事短小精干我们爱看,知青岁月往事我们爱读。
回想当年,男知青与女知青恋爱的不多,女知青或转点、或外嫁,农场为安定男知青的心,允许找农村姑娘结婚,结婚证领取之日,就是户口进入农场的准迁证到手之时,当时农村哪个不想到农场吃“国家粮”拿工资,农场老职工(道县人)加紧介绍同乡、亲戚,也成就了几对。
到头来,返城风刮起,几乎全都各奔前程了。惨!
等到她终于燃尽了激情,醒悟到自己的幼稚,厌倦了农村贫穷落后的生活,渴望回城的时候,她已失去了回城的机会。
极具朴实的话语写出了我们当年的实际情况和内心的困境。拜读了好文章!
故事真实感人。
知青年代,对于年轻的下放知青来说无不是一种体力及精神的摧残,他们年轻单纯,以为下放只是好玩,锻炼几个月想回城就回城,可事实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知青生活,一段难忘的岁月。。。
衷心的祝福小孟一家:幸福!安康!
喜欢王欣朴实的文字。
期待王欣更多精彩文章~~~
回复 16# 王欣
真是欣欣知我心,安慰竟用小说,太有心了,谢谢!
回复 16# 王欣
小孟算是幸福的,夫君和婆家都对她那么好,父亲也平反了,外孙与外公在一个城市,自己两口子住在大山,只要心情好,日子过得愉快,就是幸福。如果是真人真事,那么,小孟还是算完美的了。
早几天我看到这个帖子,不知是没看完有事去了,还是当时看的好像是个悲剧,没有回复,今天看到,还算是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局。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姚子佳,她是和弯弯青石路同一个队的知青,和文中小孟一样和当地农民结了婚,但是她的日子就没有小孟那么好了。
欢迎光临 湖南知青网论坛2011年度 (http://2011.hnzqw.com/)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