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游记(一)fficeffice" />
来到哈尔滨,曾经在哈尔滨求学四年的外甥女做导游,轻车熟路。第一站是太阳岛,太阳岛在哈尔滨市松花江北岸,与喧嚣繁华的市区隔江相望。太阳岛其实与太阳无关 ,源于满语的音译,满语称圆鳊花鱼为“太宜安”,与“太阳”谐音,大概此地曾盛产“太宜安”吧,久而久之地名就演变成了太阳岛。
十九世纪末许多外国侨民相继来到哈尔滨。他们发现太阳岛地势高低起伏、河道纵横如网,是东北平原难得一见的明珠。尤其是夏天,柳暗花明,草木葳蕤,白沙清水,万顷江波,是个风水宝地。于是纷纷到这里建房立宅。他们在风光明媚的自然环境里“野餐、野游、野浴”,极尽欢乐。这些充满异国情调的生活习俗,弥漫在太阳岛,影响到哈尔滨,成为一种独特诱人的文化现象。
可惜我来的不是时候。秋末冬初的太阳岛叶落草枯,既无春季鸟语花香;又不见夏日人戏水、鱼跃波;还无枫林残红,榆树金钱;连冬季里飞雪狂舞,玉树素枝,零度下的沸腾也姗姗来迟,与我无缘。散养的黑天鹅、大天鹅、小天鹅、飞鸭、灰雁等也入室圈养,了无自然情趣。唯有可看的是进岛就呈现在眼前的一架青铜铸成的巨大钢琴,刻有《美丽的太阳岛上》,词:邢籁、秀田、王立平,曲:王立平,1979年所作。是太阳岛的赞歌,著名歌唱家郑绪兰曾唱此歌一炮走红。此时的我也只有从歌词和旋律中领略太阳岛的美丽和对人生的感悟了。琴下面是一座俄式风情极浓的旅游休闲小镇,让游客有一种出境旅游的感觉,别有特色。小镇由27座 20世纪初俄罗斯风格的别墅、民宅构成,两个守门的保安也是俄罗斯人,原貌原味。小镇中有广场、雕塑、演艺厅、西餐厅等标志性俄式建筑和设施,结构完整。
从太阳岛坐轮渡返回市区,上岸就是哈尔滨中央大街,行人多是游客,熙来攘往,甚是热闹。金发碧眼的俄罗斯人比比皆是。中央大街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群。北起松花江防洪纪念塔,南至经纬街,全长1450米,誉称"哈尔滨第一街"。有着万国建筑美称的哈尔滨,其独特的欧式建筑,多集中在这条街,鳞次栉比地组成哈尔滨市一道风景线。这些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中有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是一条建筑艺术的长廊。这里面有不同色彩、不同穹顶造型的“马迭尔宾馆”; 有深红色的阁楼、孟沙式的屋顶和形体多变的半圆穹窿的“教育书店”;有采用扁平的穹顶转角部入口,又以虚窗拱檐突出两侧中间入口一虚一实的“妇儿商店”;有一樘三心挟券圆形扁窗的“道里秋林商店”;有一楼为现代派欧洲园林式酒吧风格,二楼为前苏联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风格,三楼为俄罗斯现代派风格的“华梅西餐厅”,享有“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美誉的哈尔滨并非浪得虚名。这里俄罗斯人的铺面特别多,牌匾多用俄文,也有中俄文都用的。为了买点纪念品,我走进一家俄罗斯商品专卖店,给四岁的外孙、两岁的外孙女各买了一双羊毛童鞋。明知俄罗斯的鞋都是中国货,而我却在国内买俄罗斯鞋,并非是买鞋,买的是一种情感。大街铺有花岗岩雕铸的如俄式的小面包的方石。艺术感很强。据说当时一块方石的价格就值一个银元,可够穷人吃一个月,真是称为金街也不过份。在这条哈尔滨最时髦的街上,俄国的毛皮、英国的呢绒、法国的香水、德国的药品、日本的棉布、美国的洋油、瑞士的钟表、爪哇的砂糖、印度的麻袋,以及各国干鲜果品均有出售,是一个不散的国际商品博览会。
外甥女带我从中央大街南端十二道街东行百多米来到著名的哈尔滨圣索菲娅教堂,教堂是拜占廷建筑风格,全部用清水红砖砌成,古朴精致而美丽。教堂是传播思想的地方。上帝是在哪?是不是还在里面?不得而知。我想“信则有,不信则无”,不如说在某些人心中更确切些。索菲亚教堂是哈尔滨城市建筑史的见证,现代城市已经不再信仰上帝,只信仰GDP,而城市建筑是提升GDP的主要原动力,造血机。
教堂顶上是金色的十字架,熠熠生辉,照耀着追逐金钱的芸芸众生,在人们眼里,上帝不仅保人平安,也赐予人财富。转而来到教堂后门,后门是关闭着的。看来上帝杜绝走后门,与现实社会截然相反。教堂楼檐南侧有鸽子巢,楼层边沿栖息有很多鸽子,或飞或歇,没有人去骚扰它们,和平和自由是上帝的希望,也是人类的努力追求,这点上帝与人是相通的。这里的鸽子沾染着教堂的灵气,沐浴着上帝的思想,它们不懂得教堂的建筑艺术,但它们需要有个避风挡雨的窝,这和城市里的蚁民们一样,都需要有一个安居的房子。人们在有了房子安居之后,才能乐业,才有心情谈艺术。
教堂中哈尔滨建筑艺术馆有几位美女解说员,很受人们的欢迎。自古以来,在一些人眼里,美女就是上帝,为了美女,什么事都做的出来。古有烽火戏诸候,今有贪官好色成灾,前仆后继,无穷尽也。古人总结为红颜祸水,其实冤枉,非美人过,欲之过也。
车窗外朋友会写,一篇纯文字的游记,夹叙夹议,看起来引人入胜。不过还是请添几张图片吧,视觉冲击力会更强些。
回复 1# 车窗外
图片缩小成700*525,大小在200K以下就可以传上来了。
看图说话比较适合我们这些已不太喜欢看大篇文字的老儿童。
在南方呆惯了,那时候的气温我有些受不了!
回复 8# 残阳如血
在北方呆惯了,到南方来也不习惯。
冬天色彩就太单调了。
欢迎光临 湖南知青网论坛2011年度 (http://2011.hnzqw.com/)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