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那山中梽木树的叶和枝条 [打印本页]

作者: 书荟    时间: 2011-6-12 23:52     标题: 那山中梽木树的叶和枝条

                            那山中梽木树的叶和枝条(旧作)

 

    梽木树是山中那最不显眼的树,因为它最不成材,即算是长成锄头把粗的树,它的枝干却是歪七趔八,枝条也无法光畅。它也就得以自由自在生长在山间的任何地方,尤其是路旁,那春天开着满树淡绿色小花的梽木树。或许它意识到成不了大气候,因此将它的叶和枝条大度地贡献给了人们。
    梽木叶的味道是涩的,因为它是一种止血药,我嚼过它。在农村尤其是山区,人不免常要与刀打交道,常常手上、脚上会遇到刀伤,还因爬山、攀崖而免不了磕磕碰碰,受了伤怎么办?不要紧,就地取材止血便是了。田边,路边、崖畔捋几片梽木叶放入口中嚼烂连同唾液涂在伤口上,也便止住了血。当然这只能指小伤口,遇大伤口,它也无济于事的。我在农村那些年,大伤口只遇到过一次,其余的伤口大都可用梽木叶止血。
    那么枝条呢?为什么还记得它?那么不成材的枝条。嗬,那枝条与我们的生活更是紧密相连了。
    在山区农村是烧柴火煮饭。无柴,我们的灶台开不了锣,吃不上饭,那就不能去抓革命促生产了,问题可就大了。因此,常常要上山剁柴,那用什么捆柴呀?绳子吗?不对!农民捆柴从来都是就地取材,顺手砍几根带韧性的枝条将其“就” (找不到与这个意思相类似的字,只好用同音字。)成“合子”(会同农村将捆柴用的索套称作“合子”,也是同音替代)便是了。如竹条、藤条、茶树枝条、梽木枝条等。我们用得最多的便是梽木枝条,一个是因为它满山遍野都是的,还因为它较之其它的枝条来说容易“就”些。先将梽木枝条砍下,将粗的那头踩在脚下,然后拿起另一端反复在手中“就”,使整个枝条完全柔韧。这就属于技术活了,我们学了好久,才能运用自如。然后将尖端那头与枝条团成一个圈,再将经过“制作”的两个枝条摆着地上,码柴于其上,约有一捆后,便将粗的那头穿过尖端那头团成的圈套,将其“就”紧,一捆柴就可以放心地扛回家了。会不会这些农活,也是关系到我们能不能在山区农村生存的重要因素。
    如今,在城市里到处能见到的是那用作绿化、园林景观的,春天开着满树紫红色小花的红梽木(红檵木),而在我头脑里闪回的却是与我们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那绿树青翠中开着浅绿色碎花的梽木,好在岳麓山上还能见到它。
                                        1983年6月
                                        2011年6月修改


作者: 书荟    时间: 2011-6-12 23:52

1、岳麓山上的梽木树(我拍照时花已开过):

 

DSCF1210.jpg

2、那枝条正好可作“合子”用:

DSCF1211.jpg

3、

DSCF1213.jpg

 

4、开花的梽木:(网上下载)

60bb01c5ga1a8cd1d4a8e&690.jpg

 



图片附件: DSCF1210.jpg (2011-6-12 23:56, 128.74 KB) / 下载次数 18
http://2011.hnzqw.com/attachment.php?aid=74718&k=f2f94ae50065638c2e588ffc00b95220&t=1747161105&sid=pZDqPC



图片附件: DSCF1211.jpg (2011-6-12 23:56, 133.5 KB) / 下载次数 17
http://2011.hnzqw.com/attachment.php?aid=74719&k=f19ec398abfb4275e77f89a2198d87d3&t=1747161105&sid=pZDqPC



图片附件: DSCF1213.jpg (2011-6-12 23:56, 138.6 KB) / 下载次数 16
http://2011.hnzqw.com/attachment.php?aid=74720&k=47463d7fd767b730e928757a4c31b3d0&t=1747161105&sid=pZDqPC



图片附件: 60bb01c5ga1a8cd1d4a8e&690.jpg (2011-6-12 23:56, 128.83 KB) / 下载次数 18
http://2011.hnzqw.com/attachment.php?aid=74722&k=6825664b32d4f46c7052440150dcb469&t=1747161105&sid=pZDqPC


作者: 书荟    时间: 2011-6-12 23:52

城市里用作绿化、园林景观的红梽木(红檵木,网上下载):

139633637_1350943188.jpg

 

140729554_94973573.jpg

 

2010121814010699.jpg

 

2008042623105824624.jpg



图片附件: 139633637_1350943188.jpg (2011-6-13 00:06, 170.78 KB) / 下载次数 17
http://2011.hnzqw.com/attachment.php?aid=74723&k=42f4559048e407ccf581cd4b1afaddcb&t=1747161105&sid=pZDqPC



图片附件: 140729554_94973573.jpg (2011-6-13 00:06, 151.37 KB) / 下载次数 23
http://2011.hnzqw.com/attachment.php?aid=74724&k=4b6eb922a566a6c26fd503522bcc49f1&t=1747161105&sid=pZDqPC



图片附件: 2010121814010699.jpg (2011-6-13 00:06, 124.62 KB) / 下载次数 14
http://2011.hnzqw.com/attachment.php?aid=74725&k=b1c0531c35f8161e2121dc6b750623fb&t=1747161105&sid=pZDqPC



图片附件: 2008042623105824624.jpg (2011-6-13 00:06, 130.71 KB) / 下载次数 15
http://2011.hnzqw.com/attachment.php?aid=74726&k=3b4bae4d25ce74336d194586386aadaf&t=1747161105&sid=pZDqPC


作者: 健者    时间: 2011-6-15 21:34

  在山区农村做饭一般都烧柴,上山砍柴就得会用“ 合子 ”,最好用的“合子”当地人叫“  糯米合子”,是一种开红花的荆条,但梽木是用得最多的,因为它到处都能找到。那山中梽木树的叶和枝条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  
作者: 书荟    时间: 2011-6-16 11:29

健者兄也没忘记剁柴呀。荆条本身就带柔软性,肯定作“合子”好用。

是的,我们都不会忘记那山中梽木树的叶和枝条。


作者: 老槐    时间: 2011-6-16 12:34

在槐枧,门口的柴堆是不是高,捆得是不是好,是路人检测这家人男人是否能干的重要指标之一。我们在小安溪独居后,为这个指标受到过不少农民的鄙视。门口能有几捆干透了的梽木柴,不带杈枝,指头粗以上,一直是我们不可及的目标呀。
作者: 佳哉    时间: 2011-6-16 15:43

说来惭愧,在农村八年我不会就合子,因为前几年有老兄剁 柴,后来我一个人的时候是捡柴烧.社员帮我捆.我放肆学硬是学不会.
作者: 书荟    时间: 2011-6-20 18:32

回老槐:应该说不仅仅在槐梘,应该说在山区都是这样的。家中码没码很多柴,那柴捆得光省不光省,这是衡量山区男子汉做不做得事的一个标准呢。

那时我们的门前有时也摆有几捆柴时,也有劳动的“成就”感呢。


作者: 书荟    时间: 2011-6-20 18:40

嗬,佳哉,所以我在写你们几姊妹的文章中说你好命呢。有哥哥们照应,何劳你去学“就合子”。

其实那时捡柴,大都是我们女知青干的事,因为农民是不屑于去捡那枝枝吖吖的,他们不认为那是“柴”。


作者: 楚人    时间: 2011-6-20 21:14

“梽木”,我也是近年才知道它的学名。在靖县上山剁柴都是它打捆,记得当年农民称之为“条子”。我是从同龄的农民那里学会用“条子”捆柴的。楼主的文章以及各位的回帖都写得生动。附张相片,看看“条子”的作用。这是在靖县铺口乡下拍的。

照片 1284.jpg

 



图片附件: 照片 1284.jpg (2011-6-20 21:14, 196.27 KB) / 下载次数 16
http://2011.hnzqw.com/attachment.php?aid=82063&k=623021556a6eda9359c79443ec4ad5d5&t=1747161105&sid=pZDqPC


作者: 乡里二姐    时间: 2011-6-20 21:49

是的呢,我只要在山上看到梽木只要身旁有人,就会告诉他当年我们在乡里砍柴用它做合子,那样一“就”一“就”.....虽然我们劲小些,但后来我们“合”的柴也蛮漂亮的!
作者: 书荟    时间: 2011-6-23 01:16

    谢谢楚人发上来的柴火照片。那一长排捆得扎实的杂木干柴,说明这家的男主人是个勤快的棒劳力。那捆柴的“合子”,应该有梽木枝条。从捆柴火的位置来看,这些柴应是扛回家的,而不是担回来的。

    梽木,会同人本就叫梽木,不叫条子。会、靖两地大部分用词相似,但个别词语还是有区别。比如靖县的“大大”,到了会同升了一级,不是“姐姐”之意而是“大姑”,专指父亲的姐姐。


作者: 书荟    时间: 2011-6-23 01:25

 

    我也跟二姐一样,只要看到与农村生活有关的东西,我就自然而然地联系到当年的劳作。

   二姐你们那时劳力挺不错嘛,很快就上手自己“就合子”捆柴了,也是生活所逼。


作者: 自强不息    时间: 2011-6-23 11:56

                &nbs ... 书荟 发表于 2011-6-12 23:52

 

呵呵,多么熟悉的植物!多么熟悉的山林!谢谢书荟详实的描写!您的文章让我仿佛又回到40多年前的山村。同时也让我明白拙作《足迹——插队伊始》中《砍柴》里提及的“子木”应为“桎木”之误。谢谢您为我纠正了一个别字!


作者: 顾月影    时间: 2011-6-24 13:11

书荟的美文美图,让人又回到那青涩的岁月。不过,梽木亦即桎木(靖县叫剪子树),据百度词条:桎木,稀为小乔木,花期5月,果期8月。产于山坡矮林间;分布在华东、华南、西南各省区。根、叶、花、果入药,能解热、止血、通经活络;木材坚实耐用;核和叶含鞣质,可提栲胶。 另外,捆柴的“活子”应称“合子”较贴切,其意即为将散乱的柴禾“合”在一起,便于搬运。在农村砍柴,捆柴时多用大头在1.5cm以下的长而顺直的茶树、桎木、黄荆条做“合子”,俗称条子。因为这些条子,多生在杂树灌木间,细长而匀称,其木质纤维长且坚韧,比绳索似的藤条固形好,比脆性枝条韧性强,不易“崩捆”。“就”(旋纽)枝条是为使其能适度地柔软,便于环绕柴禾楔紧装实,又不至整捆柴受挤压时变形。“就'时,是先将大头踩在脚下固住,将其两手抓紧,轮换着不断旋转至尖端,直至整条都呈柔韧状。再将小头倒回一截绕住本条形成一套圈,以便大头穿过,再踏住拉紧使力捆实柴火。
作者: 书荟    时间: 2011-6-26 21:36

回复 14# 自强不息

是的,是用“梽”字,一般不会用这个字的,因湖南邵阳有座梽木山,因此才有这个字。也有人用桎木,这两字大约相通。在您的文章里看到了与我们一样的捆柴方式


作者: 书荟    时间: 2011-6-26 22:13

    顾兄说得没错,桎、梽二字大约是相通的。但没想到在靖县叫剪子树。

    您说的“合子”,更符合捆柴的意思,是对的。我会将文章里的“活子”改成“合子”的。谢谢了!看来顾兄当年砍柴可是老口子了,将捆柴写得那么顺手,几十年了还记忆犹新。 我们那时是很少用茶树枝条作“合子”的,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大的劲去“就”。


作者: 顾月影    时间: 2011-6-26 23:30

书荟讲的又对又错。我们比起农民们还算不上是“老口子”。在乡下为了生活,知青们只能自己砍柴禾,否则无法生存还要被乡亲取笑。但是。我们最怕的也是砍柴,不到明天冷灶,今天决不上山砍柴。为了寻得好烧的干柴,刺篷柯四处转,砍得柴回往往一身都被划拉得血糊里拉地。不过,农村里砍柴很讲究美感,比如将粗细匀称的好干柴要装在表面,长短整齐如锯切;捆好的合子盘扭得如妇女的发髻等等。都是为了不当农村的孬种!
作者: 静怡    时间: 2011-6-27 13:55

喜欢读书荟的文章,图文并茂,令人回味!
作者: 书荟    时间: 2011-6-28 17:56

顾兄说你是“老口子”,当然是相对知青而言。

你将农村剁柴的那些道道,还记得那么清晰,农民对一捆柴的要求正是你所描述的那样。也是如果在农村连剁柴都不会,生存就有问题了。嗬“捆好的盘扭得如妇女的发髻”,几多形象。


作者: 书荟    时间: 2011-6-28 17:58

静怡:多画些好画吧,多描绘些山区风貌!
作者: 西岭望雪    时间: 2011-6-29 09:13

回复 3# 书荟

 

     桎木枝条,青藤好捆柴,还有茶子树嫩枝条也好捆柴呢!


作者: 海浪    时间: 2011-6-29 16:53

记得一天老槐扛一捆回来,第二天整个脸肿得象个包子一样。原来他砍的柴内有漆树。
作者: 顾月影    时间: 2011-6-29 22:21

记得一天老槐扛一捆回来,第二天整个脸肿得象个包子一样。原来他砍的柴内有漆树。 海浪 发表于 2011-6-29 16:53
当年的我比老槐更惨,更狼狈,居然砍了一棵不认识的漆树做"签担"——弄得全身浮肿,休息一周。
作者: 书荟    时间: 2011-6-30 17:15

回复 22# 西岭望雪

         我们下放的地方属于湘西南,与西岭望雪下的湘西同属一个地带,因此很多事情应该是差不多的。我们去湘西看到的大山、房屋、植物等都感到特别的亲切。

      也知茶树枝条作“合子”好用,但我们力气小了,“就”不动呢。


作者: 书荟    时间: 2011-6-30 17:17

嗬,我们好像没有遇到过老槐、顾兄“出洋相”的遭遇,想来那滋味不好受。




欢迎光临 湖南知青网论坛2011年度 (http://2011.hnzqw.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