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怀念消失了民间老行当 [打印本页]

作者: 夜深人静    时间: 2011-6-11 15:26     标题: 怀念消失了民间老行当

图片素材来自新华网

 
 
 
 
 
 

作者: 峭壁松    时间: 2011-6-11 16:24

有些老行当已经或正在逐渐消失,但这些民间工艺将永远存留在我们这一代人心里,让我们感怀旧事。不知翻页的时间是否能延长一点,有的字多的还没读完就翻过了。谢谢人静兄的精心编制。
作者: asd99999    时间: 2011-6-11 16:37

有些早己消失行业是今天年轻人想都想不到的。

且不谈过去那名目繁多的粮票布票煤票香干票豆鼓票黄草纸票等等票证。

你见过卖“擦牙灰”的行业吗?老糠烧烬后的白灰,二分钱一小碗,当年没牙膏,市民都买此“擦牙灰”擦牙。

你见过卖黄草纸的行业吗?今天都用卫生纸了,粗糙的黄草纸早己绝迹,而当年可还要凭票证限量购买。

你见过铲刀磨剪和镥锅补锅的行业吗?

你见过街头巷尾挑着粪桶在大街小巷穿梭:小便有卖吗!”“大便有淘吗!现在肥料足了,连猪牛粪都用不上了。托改革开放的福,社会进步得快呀。

你见过街头巷尾摆小人书的行业吗?小人书学名连环画,上世纪80年代鼎盛一时,看一本一分钱,当年我常常省下早餐钱,一看大半天。至今,我还收藏了几十本小人书。

你见过挑河水沿街叫卖的卖河水行业吗?一九五七年前长沙还未普及自来水,当年的潮宗街就是挑湘江河水进城叫卖的码头,所以当年潮宗街的古麻石路长年累月湿渌渌的。

你见过卖黄泥巴的行业吗?当年我在长沙市三公里完小读高小时,学校路口的蔡锷路上有一家几十平米的专买黄泥巴的专店,店里黄泥堆齐楼顶,屋梁下悬一杆长杆称,下挂一竹框称黄泥用的,黄泥论斤卖。当年还没发明耦煤,更无煤气,家家煮饭烧菜都用散煤,家家灶边必备一个和煤池或和煤桶,黄泥巴是和煤的必储备之物,所以这家经营多年黄泥老店生意特别红火,我常常放学时去帮黄泥老板铲黄泥以换取点免费黄泥,城市里要找点黄泥可并不容易啊。

你见过街头巷尾叫卖“合菜”的行业吗?所谓“合菜”是一些饭店餐馆顾客吃剩的菜汇总后倒在一个干净桶里,由餐馆员工挑出来在街头巷尾叫卖。当年,这可是贫苦市民难得的佳肴。因为价格便宜,我家买过几次,机会好的话不但合菜油水多,有时还能找到几片肉。但合菜不是天天有买,合菜一挑出来,住在饭店附近的市民总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一抡而光了。今天看来这很不卫生,甚至不可思议,而我却吃过比这更不卫生的合菜。

那是在过苦日子的1961年,经历了大跃进的洗礼后,全国人民陷入了饥荒之中,饿死上千万人,水肿病遍于全国,连毛主席都声明三个月不吃猪肉。我们兄妹五人之所以在大难之年没有锇死。得益于母亲供职于某医院食堂,为了活命,母亲将病人吃不下或吃剩的饭菜(连病人家属都不敢吃)带回来煮沸后给我们兄妹吃,这总比吃树皮吃观音土好吃些啊!

 


作者: 朱纪飞    时间: 2011-6-11 16:51

   有意思的老行当。图中第一幅:火车司炉工,大概是楼主曾经经历过的。

   我的弟弟在黑龙江插队,1975年被招工到哈铁佳局机务段,干的也是这个行当。76年春节,我们兄弟分别从靖县、东北回长沙探亲。我照例要给母亲打藕煤,弟弟说:哥,我帮你吧。我说:要打两千斤呢,你行吗?弟弟微微一笑道:我们司炉学徒工要练基本功,就是“打大铲”,一天要把一大堆煤撒出花来,你猜定量是多少?十吨!一座煤山啊!和二千斤煤,那还不跟玩儿似的!——可见此工种劳动强度之大。现在的“大车”开车穿西装。蒸汽机车早已淘汰。

   不知夜深人静老兄可曾如此干过?

   还有那“扎匠”,编筐的。我也干过,只不过不是专业。


作者: 夜深人静    时间: 2011-6-11 16:54

有些老行当已经或正在逐渐消失,但这些民间工艺将永远存留在我们这一代人心里,让我们感怀旧事。不知翻页的 ... 峭壁松 发表于 2011-6-11 16:24
翻页 延时很多了,等于15秒换页一次,我在进一步延时吧,每24秒换页吧。现在应该可以了。
作者: 耕云播雨    时间: 2011-6-11 17:10

回复 1# 夜深人静

       有的老行当已经消失了,有的正在消失中,我们马田镇上有一家铁匠铺,我童年时常去那里玩,我的一篇文章曾提到它:

 

 

童年的板鞋

 

  在我的记忆里,我们的童年在夏天是不穿鞋的,当夏天来临,人们脱去夹衣换上单衣的时候,我们便脱去了脚上的鞋,赤着脚到处跑。在炎热的夏季,赤脚走在地面上,是非常凉爽的,仿佛有一股沁凉的山泉从脚底流到全身,打赤脚有舒适的一面,也有痛苦的一面,当我们追逐时,跑到石子路上,就会被扎伤,有时脚趾头﹑脚趾甲被踢得鲜血直流。我们的童年在夏天是不安分的,有时顶着烈日去很远的地方去玩,我们沿着铁路走,枕木上的沥青都晒融了,烫得我们直跳,我们就是这样,在烈日下跳跃着到大自然中去玩,去捕捉树上的蚂蚱,蜻蜓,知了或金龟子。小镇的街上有一家铁匠铺,而我又最喜欢到铁铺里去玩,老铁匠的几个儿子都是我的玩伴。打铁时火星四溅,那火星落在地上,就是一颗颗小铁珠,我赤着脚,在铁铺里穿行,不小心就踩着那些炽热的铁珠。我的左脚板上,至今还有一个明显的小坑,那就是铁匠铺里的铁珠给我留下的永久的烙印。

  我们只是在白天打赤脚,傍晚以后便都穿上了鞋,是清一色的木板拖鞋,那种鞋制作很简单,就是一块鞋形的木板,钉上一块轮胎皮子。这种鞋集市上大量供应,而且各种尺寸应有尽有。傍晚时分,孩子们都穿上了板鞋,都去参加儿童团的操练,每人扛上一支木头枪,排着整齐的队伍,踏着整齐的步伐,穿行在小镇的大街小巷。天黑之后,没有路灯的小街上,传来劈劈啪啪的板鞋声,响彻了大半个镇子。岁月过去了半个世纪,我上了中学下了乡,进了工厂又退出了工作岗位,过上了退休人员的生活,如烟的往事中常常浮现出童年的这段经历,那噼噼啪啪的板鞋声,时常在脑海里响起,带来一串串驱之不散的绵绵记忆。

 

 

                                     写于2010-6-18

 


作者: 二马    时间: 2011-6-11 17:22

 

——呵呵呵,夜版推出了一个好话题。每个人的心中都或多或少地有话要说……

    最熟悉的是爆米花这行当——前些天我妹妹还说了一个笑话:那时我姐姐的女儿不到两岁,看到爆米花的就跑过去了……见她蹲下去欲捡地上散落的米花。我妹妹一声喝令。你猜这小精怪怎么回答?

   “四姨,我帮你捡的……”——我妹妹哑口无言:竟被这小粒子忽悠了!


作者: 夜深人静    时间: 2011-6-11 17:26

   有意思的老行当。图中第一幅:火车司炉工,大概是楼主曾经经历过的。    我的弟弟 ... 朱纪飞 发表于 2011-6-11 16:51

   回纪飞兄:当年上机车之前要学习模型投煤,每天需要投煤4小时,这是上车前的基本功学习,包括机车构造,铁路规章,三个月后上车学习司炉工。

 

   由于文革后,国家经济萧条,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不需要很多司机,我担任5年司炉,5年副司机,才有资格考试司机,每天150公里需要烧煤7吨,10年里,我所铲的煤炭提供蒸汽作功产生原动力运行在铁道上的距离可以绕地球几周了。还好,每次考试一次过关,有很多因为每次考试不及格,孩子都上中学了,还是考不起。我很幸运,铲煤10年得以成为最年轻的火车司机,1982年,湖南段京广线过渡内燃机车,半年后上调铁路分局。命运没有亏待我,12年机车生涯后提干。

 

   机车乘务员与消失了的民间手艺是两码事,但蒸汽机车消失后,令我联想,怀念蒸汽机车时代。

 

消失了的蒸汽机车

司炉0.jpg

 

下图:司炉在摇炉清灰

司炉1.jpg

 

下图:列车运行中司炉在紧张地投煤

司炉2.jpg



图片附件: 司炉0.jpg (2011-6-11 17:35, 21.23 KB) / 下载次数 4
http://2011.hnzqw.com/attachment.php?aid=74137&k=8e7b3129776f8aab4ec48aff00282698&t=1732337265&sid=p5Ck5Z



图片附件: 司炉1.jpg (2011-6-11 17:36, 61.6 KB) / 下载次数 8
http://2011.hnzqw.com/attachment.php?aid=74138&k=af2973bb8428f1b3efb2a0513fb7a7c5&t=1732337265&sid=p5Ck5Z



图片附件: 司炉2.jpg (2011-6-11 17:36, 52.76 KB) / 下载次数 12
http://2011.hnzqw.com/attachment.php?aid=74140&k=4e89363845fe4cec118c7c5ac905d83b&t=1732337265&sid=p5Ck5Z


作者: 知足长乐    时间: 2011-6-11 19:16

   当年,我们住在长沙苏家巷,离织机街很近,那里有一些专门做油布伞、油木屐的店铺。

     附:楼主1楼的图片我看不到,8楼的司炉工图片却看得到,不知为什么?


作者: 隐士安    时间: 2011-6-11 20:39

买夜宵的挑子(馄饨、猪血);买黄瓜刨子、洗衣刷的小贩;买针线、卫生丸子的小贩;买葵花籽、蚕豆的小贩……
作者: 格之明    时间: 2011-6-11 20:56

谢谢人静兄的精心编制。

欣赏了!
作者: 小麻雀    时间: 2011-6-11 21:01

好怀念那挑担卖馄饨的,还有在生活区补锅的,对糖的身边围着好多的小孩,打爆米花的队伍排得老长的 ,不过不是人排队,是装着米的脸盆在排队,一打炮,围观的孩子就会跑的远远的,现在还有磨剪刀的呢
作者: 呱叽村溪流    时间: 2011-6-11 21:05

天啦!到了喜欢怀念往事的时候了吗?

 

俗话说:喜欢回忆往事说明有蛮老罗…


作者: 朱纪飞    时间: 2011-6-11 23:53

            儿时,一日,母亲不在家。来一打营生米的,我兄弟二人自做主张打了一脚盆,吃的正高兴,母亲回来,大怒:你们把家里的米都打了营生米,还吃饭吗?


作者: 朱纪飞    时间: 2011-6-12 00:01

             中学(五中),寄宿,侯家塘有一猪血挑子,五分一碗,可加汤。我们几位要了一碗分食,却带了四个把缸子去加汤(骨头汤)还对老板说:多加辣椒,多放葱花......
作者: 呱叽村溪流    时间: 2011-6-12 01:42

             中学(五中),寄宿,侯家塘有 ... 朱纪飞 发表于 2011-6-12 00:01

 

应该抬上盆,装满骨头汤…

 

不加辣椒、葱花都有


作者: 芝麻开排    时间: 2011-6-12 09:21

  儿时,靖县马王桥上有一个姓张的艺人,以糖为原料现场吹做糖人、青蛙、蛇等各种把戏,栩栩如生既好看又好吃,价格从二分到一角不等,引来众多儿童围观购买,我不知因此上学迟了多少次到。

  此外,在新桥上还有数家做钉鞋的店铺(雨鞋),常听到师傅们操着新化口音叨念:“冒打钉子冒吃饭,打了钉子吃饱饭”,音指有生意才有饭吃。


作者: 二马    时间: 2011-6-12 17:43

回复 12# 小麻雀

打爆米花的队伍排得老长的 ,不过不是人排队,是装着米的脸盆在排队……

 

——哈哈哈!好一个小麻雀!你把二马眼泪都笑出来了!

    那确实。悄悄告诉你:有时候还趁人家稍一疏忽,就把自己的脸盆往前面挤塞……


作者: 布谷催春    时间: 2011-6-12 19:11

俗话说:“没带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小时候我见过补缸、补碗的手艺匠人。用手动钻两根牛皮带上下一转动园孔就出来、不用胶只将碼子一按(订书针式样的铜质碼子)盛水、盛湯菜滳水不漏。这才叫绝活!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今是看不到了,只能留在已逝久远童年的记忆里……
作者: 淮羽    时间: 2011-6-12 21:19

      曾与某画家朋友一同构思,我写话,他画图,把老长沙的老行当、老街景编成一套漫画。诸如挑河水、卖黄泥、黄包车、西洋镜、街上晒纹帐、摆竹床纳凉、井边踩背缛等等等等,后因各种原因未能动手。今日看人静的音画,倍觉亲切!谢谢人静!

 


作者: 张晓村    时间: 2011-6-12 21:53

 

   

    人间生活本来就丰富多彩,时过境迁,回味也是一种幸福。


作者: 谈天    时间: 2011-6-12 23:19

 

        还记得06年,那支随我12年的“英雄金笔”灌不进蓝墨水了。揣着它,我首先到

“五一文”笔柜,   想换“笔胆”。 被告知:取消了钢笔修理业务。骑自行车,我又到

了药王街马路对面的“文体商店”二楼笔柜,再次被告知了同样的消息。

 

        当时望着手中的笔朋友,深感沮丧!我俩有缘,我只爱用它写字。时间长了,笔尖

都被我写成了“斜面”。几次它被人借用,都感觉不习惯。惟我得心应手。

 

        无奈之下,只得将其收藏,转用流行的水性笔……


作者: 易山    时间: 2011-6-14 10:18

回复 15# 朱纪飞

 

   看来朱先生很上心这个老行当的话题,我提议先生有时间去一趟国子监街,那里有个铺面叫做“绒布堂”,里面卖的是工艺品和旗帜之类。有一套老行当的泥塑很有意思,03年我买了一套,被我的一位朋友出国时抢要去了。买这套玩意其实还赶不上听老板用京片子介绍北京老行当有味,你若去买,一定记着请老板给你解说,有条件的话,你把老板的解说录下来,真可以和郭德纲的笑侃媲美呢。


作者: 易山    时间: 2011-6-14 10:27

   我还没上小学时,已经不想去幼儿园,便跟着已经上学的姐姐每天去学校周边玩耍,母亲给我最多五分最少一分的纸币揣在兜里,于是我可以在期盼猪血丸子担子和西洋镜电影挑子的等待中在外头呆上一天。除了吃猪血丸子和看西洋镜那点时间的快意,其他的时间都是捧本翻了无数遍的小人书和百无聊奈的数那廊杆上的小鸟浮雕.......

  那些老行当,扯麻糖担子、营生米放炮声、纸包冰等,和我们童年的快乐总是连在一起。


作者: 朱纪飞    时间: 2011-6-14 23:25

回复 15# 朱纪飞      看来朱先生很上心这个老行当的话题,我提议先生有时间去一趟国子监 ... 易山 发表于 2011-6-14 10:18

              回易山:谢谢指点。我一定去一趟那“绒布堂”。至于录音笔,就不必了。咱是个老北京,那北京的老行当咱差不多都知道一点。有机会我用标准的“京片子”给您解说,保证不比那小掌柜差!


作者: 包子馒头    时间: 2011-6-15 09:36

   消失的行当,往往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遗传的文化瑰宝。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行当中的一部分也许就会成为历史。

   现在的我们还在怀念它们,我们的下一代也许就不知道它为何物,而只能从书中去了解它们了!


作者: 夜深人静    时间: 2011-6-15 12:48

   当年,我们住在长沙苏家巷,离织机街很近,那里有一些专门做油布伞、油木屐的店铺。  & ... 知足长乐 发表于 2011-6-11 19:16

 

   长乐兄,一楼是Html 代码组成的音画,并插入Flash透明源码,你那米国的电脑一定在设置中,拦截了Html 代码以及Flash.,可以通过IE插件管理取消拦截Flash就可以了。也许是你的浏览器不支持显示特效音画,米国不可以,大中华没问题。

   你也可以试试:

 

   1、打开ie——工具——internet选项——安全——点击默认级别

 

   2、点击工具-internet选项-点击高级页-在多媒体栏里构选(显示图片)和(在网页中播放动画、视频)

 

   3、以上如果还不行,则可能是广告猎手、上网助手等拦截了弹出窗口、插件之类的窗口,你只要重新设置放行即可。

如果你不会操作,请你叫爱女帮助你解决!






欢迎光临 湖南知青网论坛2011年度 (http://2011.hnzqw.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