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面对“死亡”
“ 死亡”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老知青的“死亡”更是沉重的几次方的话题。六十年代初下放的知青都是60多岁的人了,其中的很多人已先一步走了。剩下的个个老态,步履盘跚,聚在一起的时候,谈着说着,话题总离不开一个现实的——死亡的问题。比如说,“单某只住七天院就走了,死于肺癌。”“下一个可能是车某了,他瘦成如此人样。”不久前,电话里说涂某走了。一打听,是知青发错了消息,她还没死,正在抢救。这类消息一多,心情时常沉重。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反问自已,“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了,还有些什么要作的?”我去了两处下放地作了告别,整理了自己的照片、信笺,以及几篇回忆文稿,并把它们存入刚买来的u盘里。是一次整理汇总,还是留给孩子们作个纪念?我也说不清楚。
常德一女知青告诉我,他男人常年生病,家里很穷,死不起,买不起墓地。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在男人死之前,变更了民族成分。最终在清真寺里办了葬事,在教门的墓地里入土。没有花一分钱。我听完她的叙说,我流泪了,我想大吼一声,吐出胸中的闷气!我还想建议国家相关部门给死不起的老知青免费提供一块墓地。“作为大地,它有责任安放每一个落地者,不分尊卑高下。”
一位白发斑斑的刘知青打开日记本,把他写在上面的遗嘱念给我听,“葬事从简,不开追悼会,把骨灰埋在他父母的坟边上,让他陪伴二老而去。”
一位汪姓的知青告诉我,他已是肝硬化早期,他还在为儿子的学费打工,他妻子也有病。他说还坚持一年,他就可以死了,他不想死在他的故乡,他要消失在一个没有熟人的地方……
以上的话,我听不下去,都相当的沉重。每一句话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悲惨的故事,都留有一道深深的烙印。这正是我们这一代老知青不解的心结。历史专门送给我们的礼物,太多的苦难,太多的打击,太多的莫须有。他们没有高兴的事情和理由,也高兴不起来。哪怕到最后那一天。赤条条的来,赤条条的去,没有信仰,没有财产,也没有留恋。
我喜欢这种“死亡”的行式上的简单。就祘留下一座高大的坟茔和墓碑,也不能为生命再添辉煌。人生如寄,好象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这才是平淡,才显于隽永,这才是经历了曲折人生的彻悟。
在我送走了父母,养大了儿女,还没有步入那道门槛之前,我想起了老知青老作家韩少功先生关于面对死亡的一段话,字里行间浸透着平淡、积极和进取。闪烁着乐观和高尚的光茫,洋溢着人间的温暖和慈爱。没有悲观,没有消沉。“将来还会有夏天,还会有蝉呜和绿阴,还会有阳光下的行人,但我们将在那个世界里缺席,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将来的欢喜或忧愁,和平或战争,富裕或贫困,正义或不义,似乎都与我们没有关系。对不起,我们即将互相丢失。我们免不了也会改头换面,最终将会松开对方的手。在此之前,让我还有悄悄感激的机会。”
让我们悄悄地感激吧!感激亲人,感激朋友,感激他人,悄悄感激一切值得感激的人!
欢迎光临 湖南知青网论坛2011年度 (http://2011.hnzqw.com/)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