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知青桥及其他 [打印本页]

作者: 踏遍青山    时间: 2011-5-15 09:15     标题: 转:知青桥及其他

             网文转录者按:这篇文章值得一读,它不仅提及了张坊《知青桥》的建成,而且站在另一个角度看到了知青下乡对农村和农民们的正面影响。这些也许是身处知青位置上的我们不曾想到过的。

      

    知青桥及其他

      http://www.changsha.cn ffice:smarttags" />2005年05月091437分 星辰在线

     电子版 > 长沙晚报电子版 > B7

 

    知青来了,新生事物就多了。当年广大知青命运的阴差阳错从根本上说或许还不能算是百分之百的蹉跎岁月,换言之,知青的不幸却也是我们的幸运

    回了一趟老家,发现穿镇而过的小溪河上用钢筋水泥架起了一座新桥,坦荡如砥。乡亲们都叫它知青桥,因为桥是当年下放在这里的长、株、潭知识青年去年返乡联谊时倡议而修建的,而且修桥的近百万资金多半是由他们募捐。乡亲们在桥的东头立了一块碑,碑文除略述乡桥变迁之外,还把捐建者大名铭勒其右以示褒扬和纪念。其时暮色苍茫,我在里面找,终于找到了“杨昭仁”三个字,眼前一亮,勾起心里头对杨老师的许多思念和对有关知青话题的一些思考。

    杨老师是湘潭知青。从启蒙的第二年起,她就接手当我们的班主任,教数学直到小学毕业。可能是我念书较为用功且悟性尚可,杨老师待我特别好。农活特忙的时候,我偶尔要背着弟弟上学,每遇这种情况,都是杨老师帮我照看弟弟,让我专心上课。母亲由于生育密,劳动强度大,病痛多,杨老师家访知情后,不时花钱买些红糖要我带给母亲。杨老师是城里人,乐观,大度,真诚友好,善解人意。毫无疑义,她的精神气度对我和我的同学甚至我们的家长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前两年我对环境哲学里的环境人格理论着迷了好一阵子,就很可能源自于少年时代对杨老师的人格崇拜。

    人格崇拜说得有些玄,那是人懂事以后通过“反刍”才感悟到的,其实那时最佩服的就是杨老师知识渊博。如今回过头去看,杨老师和她的知青伙伴也就初中、高中毕业,距从教的基本学历还差一大截呢。可那是什么年代,更何况是在浏阳河的源头大围山的脚下。本地老师几乎都不会普通话,都不识汉语拼音,更不要说梯形菱形算面积、串联并联改电路了。因此,在小学、初中、高中,我们心目中最优秀的老师几乎都是城里下放来的知青。现在我们同学相遇,还常常念叨起我们的文化知识基础都是当年知青老师奠就的。简直无法想像,要是没有知青下放这码事,我们这一代“文革”中长大的乡间少年,日后的人生际遇该会生出几多坎坷几多曲折!前年国庆邀另外两位同学去湘潭看望杨老师时,我说,其实不只杨老师是我的老师,所有知青都是我的老师,都是家乡所有人的老师。老师和同学均问此话怎讲,我说,是城里知青告诉我们乡下人怎么生活的。

    当年农村里大凡有点文化有点头脑有点地位的青年都以娶个知青老婆或以嫁个知青丈夫为最大追求,至于知青返城劳燕分飞那是后话。我有个表姐秀外慧中,本地提亲者甚多,表姐就是个非知青不嫁的角儿,尽管家里坚决反对,她最终还是如愿以偿。我思忖,这个婚姻时尚的形成就在于当年城里来的知青们时髦前卫,代表潇洒漂亮,代表真诚善良,代表文明进步。知青的发型,知青衣服的款式,知青说话的腔调,知青走路的姿势——乡亲们都是先惊诧表示不可理解,再嘲笑表示不以为然,后学样表示从善如流。我记得是知青来了之后,村里人用草木灰嗽口的人就明显少了,大家开始时兴用牙刷牙膏。没有知青下放时,谁会把裤子罩在褂子上来显精神?夏天穿凉鞋套袜子,是当初乡亲们最看不惯的做派。知青上供销社买卫生纸,乡亲们起先还有人以为那是卷旱烟的好材料呢。从前家家户户都把鸡屎鸭粪之类的生活垃圾往河堤下面倒,这陋习硬是在知青们的反复劝止中被乡亲们改掉了。当年乡亲们在生活方式上能不断趋于卫生趋于文明,知青们的引领之功很自然就让我想到了胡服骑射的典故,生活方式的改变与提升,意义大着呢!

    脸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田种地的日子还能怎么过?知青们就不这样过。除了劳动,他们还要拔河打球,还要唱歌跳舞,还要吹笛子拉二胡……这也是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前不久市里一家剧团的负责同志跟我扯谈时,竟说他们那个年龄段的本土文艺体育人才几乎全是当年知青教出来的或是受知青影响自学出来的。你若问我,谁的歌唱得好,我会告诉你,是我的本家根生叔。根生叔孤苦伶仃,三十几岁未能娶亲。他特会唱也只会唱《红梅赞》,就因为住在他屋里的知青特喜欢这首歌。记得那时根生叔清早执一样农具出门做事总忘不了先一声巨吼———“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激越高亢,唱得听的人心里头颤颤的。那时我还小,只觉得他唱得好,如今忆起他唱《红梅赞》的情景,便要生出“女人愁哭,男人愁唱”的一些感慨来。刚参加工作时,单位有位姓曾的同事,吹拉弹唱无所不能,把我折服得简直要五体投地了。问其所以,答曰:在家里当农民时跟城里下放知青学的。受同事影响,我也学过吹笛子拉二胡,却终因少了慧根学无所成。这种遗憾常常害自己傻想,现在老家的孩子们到哪里去找城里知青做老师呢?

    上世纪70年代末叶辛写知青题材的小说《蹉跎岁月》,首先感动无数知青,继而风靡整个读书界,还拍了电视。我喜欢这部小说,电视剧也看了,爱屋及乌,连关牧村为它唱的插曲《一支难忘的歌》我都喜欢。但是我还是想说,这蹉跎岁月只是就一面看的,是从受难一方看的。我的老家穷,闭塞,保守落后。知青来了,新生事物就多了。我的老家同许许多多的知青下乡过的地方一样是受惠的一方,我和我的同龄人是受惠的一方,在我们看来,当年广大知青命运的阴错阳差从根本上说或许还不能算是百分之百的蹉跎岁月,换言之,知青的不幸却也是我们的幸运。


作者: 踏遍青山    时间: 2011-5-15 09:29

          到七宝山以后,看到几乎所有乡村公路边都相隔不远就摆放有垃圾箱。我们还好奇地揭开盖子看看,里面还真有各种各样的垃圾。

     

      IMG_7255_调整大小.JPG



图片附件: IMG_7255_调整大小.JPG (2011-5-15 09:28, 150.92 KB) / 下载次数 7
http://2011.hnzqw.com/attachment.php?aid=61724&k=3514d87df80873ed626ec6cae54a5468&t=1732379521&sid=3EshVO


作者: 日落部族    时间: 2011-5-15 09:38

换言之,知青的不幸却也是我们的幸运。

 =====================

 好的东西学了,坏的东西也学了。原下放地人们不吃青哈麻与蛇,后来跟我学,现在啥都敢吃!晕哟!


作者: 苦椎山人    时间: 2011-5-15 12:03

好的东西学了,坏的东西也学了 ... 日落部族

 

         日落只教“坏的东西”咯


作者: 苦椎山人    时间: 2011-5-15 12:12

    看来有关张坊知青桥的那些事很有必要写出来:长,潭,株,浏四市知青的捐款总额大概8万左右;“知青桥”属于改扩建,总投资应该没有超出20万。

   才过几年数据就不翔实了,年代再长点的话,就不知如何演绎了。


作者: 踏遍青山    时间: 2011-5-15 17:16

回复 5# 苦椎山人

 

            幸亏那里还有一块“功德碑”,这次急匆匆地,我没有拍全,除了知青捐款外,还有不少单位捐款,应该留一个全影,那才是原始资料的反映。


作者: 甜蜜的笑    时间: 2011-5-15 22:15

http_imgloadCAZAVN46.jpg



图片附件: http_imgloadCAZAVN46.jpg (2011-5-15 22:10, 121.63 KB) / 下载次数 15
http://2011.hnzqw.com/attachment.php?aid=62087&k=dfe554884cf8af5dad5d8faae616b764&t=1732379521&sid=3EshVO


作者: 沙漠一棵树    时间: 2011-5-16 07:41

回复 1# 踏遍青山   读这篇文章,这位作者是从另一个角度演译知青生活!
作者: 秋虫    时间: 2011-5-16 22:24

绝对少有的,从正面描述知青运动的社会性影响的文章。感动、感动!!!
作者: 曾海燕    时间: 2011-5-17 21:06

山人的大名将与“知青桥”永存!




欢迎光临 湖南知青网论坛2011年度 (http://2011.hnzqw.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