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 什 印 象(1)
第一次去新疆,到了喀纳斯、天池、克拉玛依、伊犁等地,非常得意,自以为是半个新疆通了。回来却听人说,没去喀什不算到了新疆,顿时凉了半截,半个新疆通只怕还是不通。错过了机会,这辈子恐怕与喀什无缘了,毕竟,数千公里的遥远路程让人望而生畏,出国易,到喀什难呀。
然而,人生不总是缺憾,机会无处不在。2006年全国书市在乌鲁木齐和喀什(分会场)召开,某专业出版社邀请旗下规模最大的几家发行单位负责人前往观摩,鄙人忝列为受邀代表,梦寐以求的喀什之行终于得以实现。
傍晚时分,飞机抵达喀什机场,汽车一进入市区,异国情调扑面而来:圆顶的清真寺、热闹的集市、听不懂的维语、裹着头巾的女子、满脸胡须的维族汉子……在夕阳的笼罩下,有深切的不真实感,仿佛是误入了某部电影的摄影棚,只有人民广场那座毛泽东挥手致意的雕像才将人们拉回现实。
当地人称喀什为“喀什噶尔”,意为“玉石集中之地”,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新疆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又是维吾尔族最为集中的地区,维吾尔族占全市人口的90%,怪不得满眼都是维吾尔族同胞的身影。我们住的宾馆是当地的迎宾馆,也叫喀什噶尔宾馆,入住时,还受到维族同胞载歌载舞的热烈欢迎,让我们受宠若惊,连连点头鼓掌,还以首长姿态挥手致意。
清晨不到7点钟,我就起床外出游逛。对于喀什来讲,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太阳还要等1个多小时才能升出地平线。我坐上宾馆门口等客的出租汽车,穿过喀什老城黑暗幽深的小巷直奔艾提尕尔清真寺而去。
天空刚刚闪亮,清真寺广场上空一层淡淡的轻雾还未散去,走近,才可看到清真寺显露出的质朴的土黄色。高高宣礼塔上安放的喇叭,向还裹着沉重而粘稠的夜霭的喀什,传出一声声悠长悠长的、一遍又一遍的呼唤(不知是不是在吟诵“可兰经”)。喀什就在这呼唤声中醒来。影影绰绰中,细如蛛网的小巷吐出许多人来,象在梦中一样,朝着那声声召唤的地方游走。喀什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城市,它的每一个早晨都是这样醒来的。它不是因为天亮而醒,也不是因为街头汽车轰鸣而醒,而是因为那一声声召唤而醒。
艾提尕尔清真寺历史悠久,文物碑上说它建于1442年,1949年后修葺过11次,1962年成为自治区重点文物单位。该寺规模宏大,南北长140米,东西宽120米。院内有简易廊棚和净手沐浴房,主殿木结构,约100平米,内外皆覆地毯。梁柱四壁俱有彩绘图案,但四处无偶像画。主殿和廊棚空荡荡的,仅有麦克风和住持人坐的靠背椅,反衬气氛静穆。
参观须知写有男女不得牵手;殿内不得穿鞋不得照相;妇女未经同意,不得进入清真寺;不能穿无袖上衣或短裙。如果想拍摄穆斯林礼拜的场面,一定要事先征得寺内阿訇(即主持)的同意,且不得站在朝拜人群的前面或侧面拍摄……禁忌甚多。
和四周簇新的建筑相比,艾提尕尔清真寺显得有些旧,右侧宣礼塔上的一大块墙砖还剥落了,它对面和左右两边的伊斯兰风格的建筑,外墙全部镶嵌棕红色的砖雕。艾提尕尔广场设置了几个喷泉,地面全部用淡土色的墙砖贴过,俨然是一个时尚的休闲广场,放在任何城市里也不会显得寒酸。
商业在四周包围着艾提尕尔。环寺院外墙为商贸街,形式如拉萨大昭寺周的八角街。商品成行成市,先是连续十几家工艺店,以阿拉伯风格的铜器为多;又是连续十来家帽子店,前店后坊,自产自销,多为压舌帽和礼帽;接着是五金店、珠宝店、服装店、菜摊、饭馆等。花花绿绿的儿童游艺机摆在广场的右边,促销电器商品的摊档摆在左边;蒙面的妇女摆着几个染红的鸡蛋在卖,有人甚至把骆驼牵进广场招揽游客。艾提尕尔自己也不拒绝商业,它三面围墙上都开设了一间一间的小店铺,赚取租金进行创收。
每次进行礼拜的时候(好象是每天五次,每次二十分钟),艾提尕尔都要清场,游人、妇女都要被请出寺院,这时候艾提尕尔显示出它神性的庄严,一群群大胡子的男人鱼贯而入。但礼拜一结束,卖袜子的、卖衬衫的、卖维吾尔长式风衣的小贩立即冲上大门的高台阶叫卖。游走的商贩和挑选商品的顾客,在艾提尕尔大门口形成了市场,艾提尕尔又换回了一副包容的面孔。
时代在变,艾提尕尔也在变。维吾尔妇女原来是禁止进入寺内的,现在当礼拜结束后,她们也能象游客一样走进清真寺里。不仅如此,清真寺里还有了女导游,这在过去是不可思议的。(待续)
欢迎光临 湖南知青网论坛2011年度 (http://2011.hnzqw.com/)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