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备考)隐山 [打印本页]

作者: 老灯火    时间: 2011-5-8 23:53     标题: (备考)隐山

      隐山位于湘潭县排头乡黄荆坪管区,是南岳衡山之余脉,又名龙王山。登隐山极目远眺祝融峰巍峨壮观,气势磅礴。东北而望又可见悠悠涟水,依依涓江。若天朗气清,晨间更可见一轮红日在滚滚湘江边喷薄而出,冉冉升腾。在潺潺流水的作用下,山中育有一方古溶洞 ,洞洞相连,幽回曲折,钟乳浮石,千姿百态。据乡老传言有蛟龙盘踞其中,故名龙王洞。离山十里的东山村有一桃花洞,是龙王洞的出口之一,曾有人于洞中拾得上古器物,足见此地历史悠长。   

      隐山之西的龙王洞口之下有白云庵,相传建于汉末,为我国最早庙宇之一。隐山脚下的慈云寺,又名慈航寺、龙王寺,几度兴衰,已不知始建于何年何代。一庵一寺,千年间上下相望,中有十八罗汉金刚、二十四诸天菩萨。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晨钟暮鼓,香火兴旺。此湘潭一大文化遗产,可惜毁于“十年文革”,如今只有遗址尚在,香炉仍存。   

     这里山清水秀,地灵人杰。隐山之下,千百年间曾有许多英雄豪杰在此活动。北宋理学开山鼻祖、文学家周敦颐曾在隐山隐居讲学,隐山因之而得名。相传周敦颐在隐山美丽的山色水光之中,不仅更深地领悟了阴阳八卦太极之理,更在莲花池畔写说了千古佳作《爱莲说》。   

     南宋文学家、理学家、太学士胡安国及其子由闽来湘,在隐山卜居,讲学碧泉书院,湖湘文化遂横空出  世。安国死后葬于隐山之下,墓围苍松翠柏,墓前有石狮石马,白玉墓碑上刻有“秉春秋大笔,葬天下隐山”之联,龙飞凤舞,令人遐思。   

      相传明朝正德皇帝游历江南,闻隐山大名,来登此山,遂御笔亲书“天下隐山”四个大字于龙王寺正门,今寺虽毁,但字匾仍被当地的百姓珍藏。   

      隐山之下,代有才人。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秘书、曾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的周小舟就出生在隐山东麓狮龙桥边,这里留下了他少年时许多动人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也曾在隐山留下足迹。大跃进时期,他回家乡调查,见有人在砍中华名树——重阳木,便极力劝止。被砍去一大半的树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枝繁叶茂,生机勃勃。为怀念彭总,当地人将此树命名为元帅树。   

       隐山,历来为州官府吏、迁客雅士、文人学者的游览胜地。在旅游业日益发展的今日,开发隐山旅游,已成为当地人民的共识,在这个湖湘文化和湘莲文化的发源地,一批与此相关的旅游景点在有计划地开发建设。隐山,以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天下游客;天下隐山将大显于天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作者: 老灯火    时间: 2011-5-8 23:55

回复 1# 老灯火

    据史料记载,南宋文学家、理学家、太学士胡国安为避“靖康之乱”,弃官不做举家隐居于此。先生感叹国事维艰命运多舛,空怀抱负落魄失意,遂蛰居山间庙宇潜心佛学。一代名宦宿儒,退隐江湖却心系天下,于是倾其毕生积累,创办了碧泉书堂,开坛讲学,将自己的平生抱负寄托于“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终集儒、释、道之大成,著述成《春秋传》,提出了以“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内圣外王、修身养性”为要旨的湖湘文化精义,名动一时,被奉为国学经典。两个儿子胡宏、胡寅深得父亲学说脊髓,父子三人被尊称为“隐山三圣”。   

      胡氏门下高足倍出,隐山碧泉书堂备受士林推崇,明代正德皇帝游历至此,曾手书“天下隐山”皇匾倍加赞许。国安先生高龄寿寝后,被天子赐谥“文定”,以视褒扬。现存隐山三圣墓庐,虽在文革中遭到了部分损毁,但钦赐谥号“文定”字样及墓庐拓印挽联“秉春秋大笔,葬天下隐山”仍然依稀可辨。   

      先生儿子胡宏秉承父业,桃李满门,其中就有朱熹、张拭等南宋名儒,后来创办了名闻天下的岳麓书院,使湖湘文化得以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成为十分重要的一大国学流派。正是在这一文化流派的滋养下,明清两代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魏原、王船山、王恺运、曾国藩、左宗堂、杨度、毛泽东、齐白石等等政界、军界、学界、文化界人才辈出,群星闪耀,形成了“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旷世奇观。经过大量考证,目前许多专家学者已经达成了共识:国安先生被尊崇为湖湘文化的始祖,隐山被归宗为湖湘文化的源头。

    (转相关资料)


作者: 老灯火    时间: 2011-5-8 23:56

回复 2# 老灯火

      胡安国父子偏居在这江南僻静的小山村,徜徉于江南山明水秀、民风古朴的自然、人文环境之中,结交十里乡邻,著书立学开馆授徒。“桃李无言自成蹊”。他们的品格、学问名重一时吸引了众多的湖湘学子纷纷前来求学。胡安国曾诗曰“桃李成蹊径,春风到草亭。泉光翻浪碧,竹色倚窗青。纵懒从人鄙,忘机觉自醒。济时惭束手,白头抱遗经”。培养出了一大批湖湘学派传人。尤以南宋宰相、抗金名将张浚之子张栻为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他与朱熹、吕祖谦誊为宋史上的“东南三贤”。
     绍兴二十年(1150),张栻奉父命负笈至湘潭碧泉书院,拜胡宏为师,学习二程理学。经潜心苦读和四方讲学交友,张栻学业日进,胡宏曾称其“圣门有人,吾道幸矣”。胡宏去世后,碧泉书院遂出现“书堂何寂寂,草树亦芊芊”(张栻诗)的衰落景象。
     绍兴三十一年(1161)张栻父赴任潭州,他随父寓居长沙。开始在长沙城南书院、岳麓书院授徒传业。乾道六年(1170),张栻主讲岳麓书院。乾道八年(1172),刘琪知潭州,重建岳麓书院,张栻主其事。这样湖湘学子纷纷从隐山转来岳麓书院,以至“一时从游之士,请业问难至千余人,弦诵之声洋溢于衡峰湘水”。由于长沙地处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和交通枢纽,岳麓书院的生徒更多,影响更大,使发端于隐山碧泉书院的湖湘学派又更大规模地盛行于岳麓书院。从而使湖湘学派得以更深层次的发展。当时有学者称“方今学术源流之盛,未有出湖湘之右者”。
    自湖湘学派创立以来,流风所被,化及千年。储存在湖南湖湘文化基因库中以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敢为天下先”的无畏精神和“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凛然正气为主要特色的“修身”思想,以及“实事求是”的实学主张、“力行践履”的实干作风和关注现实的参政议政为主要特色的“经世”思想,形成了湖南人的“蛮性”,“特立独行”、“打落牙齿和血吞”、“冒天下之不韪”的个性,哺育了历代湖湘人才的成长。传统的“内圣外王”的儒学与湖南人的“心性”、“血性”相结合,使湖湘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宋明以来湖南相继出现大批经世纬国之才。

      (据红网)


作者: 狄德罗二世    时间: 2011-5-27 18:51

 

    读老灯火文章才知隐山是湖湘文化的发祥地,学习了!谢老灯火友的介绍.






欢迎光临 湖南知青网论坛2011年度 (http://2011.hnzqw.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