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白水河的浪花——罗丹《知青笔记》读后感
过了正月,年算真过完了。长时间的年节活动终于落下帷幕,不由得长长吁了口气。安下心来,我捧起了罗丹的《知青笔记》。
罗丹女士在去年的浏阳家园激情盛夏征文颁奖大会上,委托永明马灯版主赠书。因我在外地,赶集版主代为保管。我过年时方收到,如获至宝。在此谨向作家和两位版主深表谢意。
十八万字的《知青笔记》,我是从头到尾一口气读完的。尽管书面上有重点篇目的提示,可是用不着挑选。《笔记》文风清雅,叙事舒缓,抒情从容,淡淡的散文诗意贯穿始终。我静静地坐着,听罗丹推心置腹。她是那么真诚,那么忧郁,又那么深沉。读毕掩卷,我心久久未能平静,神游在她的世界里,来到了白水河边。一篇篇故事有如河中的浪花朵朵,剔透晶莹,这是心血之作汇成的河流。它又是一条岁月之河。穿过险山,趟过低谷,曲曲弯弯。啊,同为知青,我们曾经步入了同一条河流,我唏嘘不已,深感共鸣。
在《无雪的山村》里,被农民称为老罗的十六岁的罗丹,向大伯学习犁田:“赤脚插进田里,寒流冲上了心尖。锐利铁犁将死硬的板块犁动犁深,犁成一垄垄的土圪垯,让雨水往地心里渗透,让禾根杂草彻底沤烂与泥土腐朽成一体。”
在乡下,犁田的活重,一般是男劳力干的。年幼单纯的知青罗丹,刚下乡就学犁田,她扯紧绳子用力抽打着老牛,但也远远落后于人。白嫩的赤脚插进田里,那死硬的山田,荒野的贫瘠,仿佛都出现在我的眼前。打开回忆的闸门,想到在乡下什么活都要干,什么活都干过,顿感心酸,潸然泪下。最近我去过湘西,在一个叫大兴的苗寨圩集上,看见了这阔别多年的锐利的犁片。新犁片摆满一地,发出寒光。看着乡亲们蹲在地下选购,我驻足凝视,心中充满酸甜苦辣。
在《与月光同在的美丽》中,文中写道:“月亮皎洁的那些天,溪涧就像一条窄窄的波光熠熠的银河,幽蓝的晶莹的在一群少女身上流连,那彻底释放了的无拘无束的青春芬芳融入凄清的月光流水,让那些山石树木沉默黯然。”
她们象是一群从天而降的仙女,原始的象是一幅远古的图腾。花,静静地开放。所有的芬芳都源于孤清,青春岁月就是这条翻动着清波的溪涧。那年那月,知青多么年少。少女让自然生辉,又让它沉默。满天繁星可以为凭,月华流水为此作证。
这一段描写,只有画面没有声音,身为作家又是画家的罗丹,以她双重的天赋,提供了一段视频,让我沉醉其中,回味无穷。
在《火龙》篇中: 突然,出现了一条魔幻般的蜿蜒向前的火龙,极度疲惫的知青紧挨在一起,谁也没有出声。啊,在草木繁茂的山路上,农民打着火把接他们来了,山林间出现了难得的喧腾。移交了沉重的柴担,顷刻感到一身轻松。白水河唱起了欢歌,火把照亮了彼此的心窝。一路上全是快乐。打望家山,不再遥远。忘却了苦和累,跳起了摆手舞。被火龙照耀的夜空分外明亮,被乡情温暖的知青感恩至今。
罗丹象乡下人一样讲着乡下的故事,如数家珍。一切都很平常,很自然。没有眼泪,没有抱怨,没有愤懑之情。但是那泪水就在笑声里,罗丹不去写它们而已。在作者不动声色的后面,能看到穿心透骨的凄清。罗丹将乡村写得那么具有灵魂。她的《知青笔记》,真乃肺腑之言,它为知青代言了,为时代作证了,这就是我心目中的知青文学。
有人说,如果说知青被打入了社会底层,那下面还有一层垫底的,就是农民。农民几乎已经习惯了变幻莫测的各种苦难。在我的《淡淡的远山》一文中,我也说过类似的话语。
可是,知青不是农民。知青之苦,不是农民之苦。是或不是,不以此划分高低贵贱。世间各有各的痛苦,不具有可比性。不当知青,不会懂知青之苦。其生活方面的苦楚,形同乞丐。而更多的来自精神层面的痛苦,叫天天不应。苦难对谁言?无法想象,只有面对。只有一桩桩一件件一天天去直面人生,回头去看,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是怎样熬过来的。这岂止是什么伤痕?谁来为反思买单?说曾经流了一箩筐泪也不夸张。那些泪水,经过坚忍的过滤,早已经酿成了玉液琼浆,滋养支撑着我们整个的人生。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知青精神,它,就是坚强。两千多万的知青,即便仅仅是流星,也已经划破了夜空,给黑暗带来瞬间的光明。过去,现在和未来,知青们已经,正在或将要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挣脱命运的藩篱,既有如同罗丹们榜样式的努力和成功,也有芸芸众生的自食其力,可以说,都已经尽力了。
《知青笔记》,虽只从一个侧面记录了知青人生,但是,厚重如《资治通鉴》,也能找到细如发丝的笔墨内容,因此,说它为历史留下了一册教科书也不为过。感谢罗丹。为知青中有罗丹这样优秀的作家感到欣慰和骄傲。
还有就是,书中的知青朋友们,你们在哪里,现在都好吗?
不当知青,不会懂知青之苦。其生活方面的苦楚,形同乞丐。而更多的来自精神层面的痛苦,叫天天不应。苦难对谁言?无法想象,只有面对。只有一桩桩一件件一天天去直面人生,回头去看,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是怎样熬过来的。这岂止是什么伤痕?谁来为反思买单?说曾经流了一箩筐泪也不夸张。那些泪水,经过坚忍的过滤,早已经酿成了玉液琼浆,滋养支撑着我们整个的人生。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珍惜今天,将激励我们向前!
回复 3# 知足长乐
妮娜的读后感饱含深情与思考,给人启迪,激起共鸣!
谢谢美文,拜读了!
回复 2# asd99999
五九兄朋友你好!谢谢你的关注,谢谢你的鼓励。
回复 3# 知足长乐
长乐朋友你好!谢谢你的关注。珍惜今天,因为今天非常美好!
妮娜的读后感饱含深情与思考,给人启迪,激起共鸣! 谢谢美文,拜读了 ... 湖边士 发表于 2011-4-28 09:51 [/quote]
湖边士版主你好!谢谢版主鼓励!身为知青,对知青话题总是充满感情。因为那段岁月,是我们人生最珍贵的时间。
回复 7# 东乡妮娜
而立你好!谢谢你的鼓励。正如你所说,我们身处在这个群体中,对知青生活有切肤的感受。知青岁月,是我们的青春岁月,人生最美好的是青春,叫我们实难忘怀,故感触良多啊。
回复 9# 二马
二马你好!谢谢你。你的彩字做得真好看。佩服二马学东西好快的。
孟晓你好!谢谢你的鼓励。罗丹的这部书,内容丰富,远非我一篇小文可以涵盖。因为很多朋友有这部书,看过它,希望抛砖引玉而已。
“罗丹象乡下人一样讲着乡下的故事,如数家珍。一切都很平常,很自然。没有眼泪,没有抱怨,没有愤懑之情。但是那泪水就在笑声里,罗丹不去写它们而已。在作者不动声色的后面,能看到穿心透骨的凄清。罗丹将乡村写得那么具有灵魂。她的《知青笔记》,真乃肺腑之言,它为知青代言了,为时代作证了,这就是我心目中的知青文学。”
妮娜上述说得非常精辟,与你深有同感。《知青笔记》早已拜读,也曾冒昧写了篇书评发在茶座。罗丹在十多年前,即担纲主编,出了一本《我们一起走过》,从那时起,我知道了罗丹的名字,对这位江永的女才子十分敬佩。她偶尔被别人转载在湖知网上的文章我都要一字不漏地欣赏。她的文字看似不动声色,实际上似即将爆发的火山,炽烈的情感可谓呼之欲出。我知道,她以画为专业,但我要说,她的文字丝毫不会比她的画逊色。她将一位画家敏锐细致的观察力运用于写作中,将文中一个个主角描述得血肉饱满,令人叫绝。同时,她的文字清新隽永,十分耐读,读她的文字如饮一杯极品毛尖,要慢慢品。如此,那股清香,那种韵味才能品出。
谢谢妮娜,写出这么中肯如实的书评。学习了!
她的文字看似不动声色,实际上似即将爆发的火山,炽烈的情感可谓呼之欲出。
峭兄此言,入木三分,深得我心。
东乡姐的点评该到位的都到位了,只有一点遗憾,对罗丹的散文艺术(手法、文字——这恰好是散文的重点)说得不够。
冒昧了,东乡姐不会怪我吧。
峭壁松君你好!感谢你的赏析。要写出您这样的跟帖,会要花费很多时间去品读原文的。很佩服你的执着认真。何况你照顾老人那么忙,我很感激。江永知青罗丹既是画家又是作家,真了不起。江永知青中人才济济,峭壁松君你也是其中之一啊。你对罗丹文章的评点,才是全面中肯的,很值得我钦佩。
大队部朋友你好!你太客气了。我非但不会怪你,还非常感谢你。你说得很对,写书评,再怎么有侧重,也不可以对其重点蜻蜓点水。罗丹的散文,文字功夫了得。语言简洁质朴,流畅自然,其选材立意谋篇布局,都有神来之笔。我的读后感挂一漏万,不过是撷取了其中一朵小小的浪花。
摘录一段我在去年在江永知青文学研讨会上的文章:
罗丹的《知青笔记》带给我的是一种欣喜的、纯粹文学意味的感受。翻开第一页,我似乎看见了萧红的影子,再翻到《吊脚楼人物》,又好像看见了王安忆《小鲍庄》,但仔细看来,罗丹还是罗丹。她有自己的笔触,女性的、细腻的、温婉的笔触,如诗如画,却沉郁幽深。她其实是很敏感很锐利的,否则她感知不到那么多人物的内心深处——人、牛、她自己。她以她独特的视角和眼光从泥土中发现美,这美是温暖的但包裹着哀伤,因为那是真实的人生。而罗丹执着的真实正是这部《知青笔记》令我们与之共鸣、击节鼓掌的关键;与此同时,优美的散文语言,小说的白描笔法,更给罗丹这部《知青笔记》增添了艺术上的砝码。我特别喜欢她的《人和牛的村庄》这一组散文。关于罗丹和村民、村庄和牛的情结,肖建国在《序》中有精到的描述。我想说的是,这样的文字,这样的句子,天然而浑然,不知不觉之中就使人着了迷,罗丹必定是掌握了某种神秘的钥匙,通向并打开了艺术的密码。这是她自己的美学。
罗丹的《缺角的风景》经冯鹄、保罗二兄辗转到我手里,先是浏览了一遍,打算抽时间细细品读,写点感受,总因静不下心来一直搁下。但一定会做这件事的。东乡姐也可以读读这本书,相当好。
至于有网友说东乡姐出散文集的事,我相信只是时间问题,我们都期待着呢。
妮娜的文章,也如诗一般,娓娓道来,我想,妮娜也应该出一本自己的散文集,那也是十分受欢迎的。
罗丹的《知青笔记》我也认真读过的,有一些感触和感动,却无法成文。谢谢妮娜姐为此书专写书评,写出了我们的感受!
方子你好!谢谢你的鼓励。你这么客气,姐姐不好意思了。哈。
笑对版主你好!谢谢你的鼓励。我很敬重江永知青。特别是64年下放的那一批知青。从不同渠道看到发生在江永知青中的故事,很让我感动。呵呵,关于出书,暂时没有计划。
大队部你好!你的读后感,是学者型的。我呢,常常想到一点写一点,是没有思想体系和理论根据的。《缺角的风景》,以后找你们借来再看吧。很高兴能和你就一个话题一本书谈体会。
椰风海韵你好!谢谢你的关注。把你的感触和感动写出来吧。等待着。
包子你好!谢谢你的关注。人各有各的事情啊。没什么好着急的是不,有时间了再将你的感受和盘托出,期待。
很久末见尼娜在茶座发文了,一切都好吗?很是挂念.罗丹的知青笔记收到很久了,可一直无法静下心来阅读,感谢尼娜将读后感发与我们分享."不当知青,不会懂知青之苦。其生活方面的苦楚,形同乞丐。而更多的来自精神层面的痛苦,叫天天不应。苦难对谁言?无法想象,只有面对。只有一桩桩一件件一天天去直面人生,回头去看,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是怎样熬过来的。这岂止是什么伤痕?谁来为反思买单?"这内心的伤痕确难修复,确是我等心声!
罗丹是湖知网深受网友敬重和仰望的大姐。同时我还要说,妮娜君也是我们仰望的一位才女。
茶座是一个人来人往的地方,前客让后客,后客恐怕还不认识前客,因此,谢谢妮娜君能将罗丹姐推介出来。
雄鸡报晓上
又读到一篇评罗丹《知青笔记》的美文,谢谢妮娜!fficeffice" />
罗丹象乡下人一样讲着乡下的故事,如数家珍。一切都很平常,很自然。没有眼泪,没有抱怨,没有愤懑之情。但是那泪水就在笑声里,罗丹不去写它们而已。在作者不动声色的后面,能看到穿心透骨的凄清。罗丹将乡村写得那么具有灵魂。她的《知青笔记》,真乃肺腑之言,它为知青代言了,为时代作证了,这就是我心目中的知青文学。
是的,这就是罗丹的特色,文如其人。看似瘦弱的身躯却有着惊人的毅力与才情。
我第一次看到罗丹的散文是载于1986年4月17日《长沙晚报》上的《映山红满坡的时候》。文字不多,却把早春的映山红的顽强描画了下来。我把文章剪下保存。记得看完这篇散文,我脑中的映山红竟化成了罗丹那瘦小的身影,这“映山红从那些错乱深洼的脚印里生出来,那般细小,却像火花般闪亮”。 从那里,我听到了罗丹的呐喊:“春来得这样倔强,我又岂能止步盘桓?…我感到背上生出了双翅,我将从脚下即将复兴的泥土上起飞,振翅向前飞去”。 尽管罗丹在《缺角的风景》一书中,修改后的《映山红》去掉了这句话。但我始终忘不了这呐喊声,这是自强不息的心声。
1975年,我在一纺织厂当挡车工。为了学美术, 我钻山打洞总算得到一名额,又多次恳求车间领导准许进入“长沙市七.二一职工美术大学” 学习。开学时,在同学中,我欣喜地发现了一个熟人—罗丹。十几年不见,她还是那样小巧,但面容显得憔悴。后来我感到,罗丹瘦弱得好象承受不起那件老式立领棉袄,那棉袄老是晃动着,一对裤筒也是瘪瘪的,一双脚几乎是拖着走。而只要到画板前,她便是全神贯注,目光犀利,炯炯有神,线条刚柔相济,得心应手。
记得在读罗丹邮来的有关牛的文章时,从最初的《背影》,到《山里的村庄》,到《寂静,因为一头牛》,那种振人心魂的人与牛与大自然的真情实感的描写让我叫绝!同时,我又读得揪心。在电话(当时她在广州)中我问她:你这样瘦小的人怎么搬得动那沉重的犁,犁得动田土?她平谈地说,搬得,也犁得。反正什么都得学,什么都学会了。她说出的话,做到的事,总让人无法和她瘦弱的身躯联在一起。
自从我读过《映山红满坡的时候》,以至于见到映山红就想起罗丹,见到罗丹就想起映山红。
我曾看到罗丹挂在家里的一张国画,整张画面就是一个农民黝黑结实的背影。我记得我是在读那张画。我读那线条刚柔所表达的人物人生承受;读那墨色浓淡干湿处的人物性格;读那约隐约现的景色寄情。我并不懂多少国画的语言,我只想读懂罗丹。
这就是我认识的外柔内刚,大气的罗丹。
快克看妮娜的书评!
欢迎光临 湖南知青网论坛2011年度 (http://2011.hnzqw.com/) | Powered by Discuz! 7.2 |